“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1978-2018)的读后感大全
《“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1978-2018)》是一本由张健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2020-12图书,本书定价:89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1978-2018)》读后感(一):“我们”从何而来?
这本书的作者张健是苏州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主要专攻政治传播,之前他还写过《自由的逻辑:进步时代美国新闻业的转型》,那本书我本人也很喜欢。
《“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这本书在结合各种传播现象的同时,也透露出深刻的哲学思想。正如书名而言,这本书从象征、认同与建构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地揭示表现与背后逻辑的关系,由表及里,分析深刻。我本人非常喜欢这本书,而且对我自己研究的政治传播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1978-2018)》读后感(二):国家建构 “体”“用”融通
书中“女排精神”的养成与符号化、新闻符号化、艺术符号化;“抗战剧”的我们感营构、类型化记忆刻写;认同建构的“变”与“不变”使人印象深刻。
在风雨峥嵘中形成与传承的女排精神,在民族复兴进程中闪耀出熠熠光彩。祖国至上:将国家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体现了意识与行动的统一;团结协作:以不同分工形成有机整体,体现了个体与整体的统一;顽强拼搏:为实现目标坚持到底,体现了目标与路径的统一;永不言败:以必胜信念为引领不断挖掘潜能,体现了信念与实力的统一。
《“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1978-2018)》读后感(三):方法与思考路径的思考
这本书立足中国国情对政治认同问题进行系统探究。结合“亨廷顿之忧”逼视下的思考来对“如何构建持续的政治认同”展开系统且全面的思考。这本书探究了最为关键的几个问题:作为“建构路径研究”的逻辑出发点以及理论归宿的“政治认同”是什么、“谁”的政治认同、“谁”来建构、谁作为认同主体来建构的谁的政治认同、传播在这种认同建构中又有何作为?新媒体语境给这几个“谁”提出了怎样的新挑战?
围绕这几个核心问题开展了理论以及实践的探究。在具体研究开展之前,先是对核心概念以及研究路径进行分析,对“政治认同的双重主体性与双重客体性”进行分析,“认同”实质上是一个被歧义与模糊覆盖的概念与概念镞。也对“政治认同”概念进行梳理,指出“政治认同是社会行动者对一定政治体系,政治运作的同向性的情感、态度和效应的政治行为的总和。”而谈到政治认同建构的问题时,就认同建构的辩证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应用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政治认同是行动者与政治体系之间的传播的“攻防战”,这本书在开展研究过程中,重点关注了问题研究背后的“建构术”、“传播术”背后的问题,思考国家作为自主性力量面对着怎样的政治认同历史建构传播?这些历史传统是在怎样的社会政治语境中塑造和定型的?这些历史传统又可以在当前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采取何种作为?
关于研究方法的话,我认为也可以给予更多的启发,这本书在量化与质化方法做出新的尝试,看到了历史转向在政治学里的趋势。这本书基于历史主义研究范式,对政治认同建构本身的境遇化、个性化、特殊化的问题进行分析,也对中国政治与社会历史的独特性与延续性进行探究。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够理解现实中的社会科学,通过对历史主义研究范式的分析来试图在认同向度上实现政治认同建构的“自知之明”,并从国家立场出发的历史叙述、分析与解释,“研究者的主体性在本质上是整过的国家性,其所选择并界定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国家的中国,奇谭旧的终极目标是为国家的,中国的。”总之,政治认同建构问题的研究需要研究者站在中国民族国家的角度以建构主体的心态来分析问题,并能够站在历史视角来回顾问题、反思与再思。这本书便从这个视角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在研究过程中采取“长时段”的研究方法也能够为政治认同建构路径提供更为成熟的框架。通过对1978年到当下的重大历史事件入手进行分析,将其概括为两个大的阶段,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事件的分析能够进一步发现长时段流动历史的一部分所展示出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某些面向。
而实际上,长时段的考察本质上是为了解释作为自主性主体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情境下所面临的的困境、所选择的行为路径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效应,并没有通过想从过去的经验探究中来寻求一成不变的规律等,这需要在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受众认知来进行深度思索。这本书共分为六章,每一章就特定主题探究了政治认同问题。
社会结构决定了在认同的形成与维护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过程;反之,由有机体、个人意识和社会结构的交互作用所制造的认同又反作用于给定的社会结构,同样对它进行维护、修正甚至重塑。
总的来说,这本书论证极为严谨,一些角度确实能够给读者带来很多思考。托马斯·卢克曼和伯格在《现实的社会建构》这本书中也提到了认同建构问题,当人们把社会世界作为客观现实予以内化时,世界就变成了主观现实。内化有初级社会化与次级社会化两个阶段。初级社会化阶段,发生在富有强烈情感的环境中。孩子会以多种情感方式来认同重要他人,孩子习得了重要他人的角色和态度,把它们内化,从而产生对自己的认同,使自己获得一个在主观上具有一致性与合理性的身份。这里我不想描把这种书中的内容进行重复性的说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书中的理论框架告诉我们作者的认知,而我要做的就是从对方的理论框架中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对自己的理论框架进行加工深化。这也是最近我深刻意识到的结构化思维概念,只有将自己的思维结构进行不断的延伸拓展,形成一个坚定的理论基础,有别于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主意识,不被社会的人云即云所主导。
本书读完之后,具体内容给我非常清晰的感觉。因为这本书采用了大量的案例以及集合中国国情与现实作为依据,阐述“认同”的观点。尤其是在后几章谈到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认同问题,这对于我们而言更加熟悉,《如果国宝会说话》、《了不起的挑战》等节目,我们可以在这几章阅读过程中从青年政治认同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思考政治认同建构路径以及其又是如何实现的?结果怎样等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在网络社会中更为形成新的社会认同。卡斯特尔在《信息时代》三部曲中探讨了社会认同的问题,尤其在《认同的力量》一书中更是集中讨论了社会认同从瓦解到新生的分化与整合过程。他指出,进入信息时代,工业时代的社会机制开始失去其意义和功能,财富、生产及金融的国际化使人们普遍感到不安,他们无法适应企业的网络化和工作的个体化,况且又受到就业压力的挑战;大教堂逐步的世俗化使其失去大部分的功能,它们不再能提供心灵的慰藉和真实而神圣的东西;家长制家庭的危机也使文化的传承失去了有序性。这时,个人不再有安全感,因而人们只有另选途径去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时代里,人们的认同感普遍缺乏,他们不再把社会看作是一种有意义的社会系统。卡斯特尔在比较工业社会与网络社会的社会认同感形成和变化的过程和机理后说,在工业化时期,合法性的认同感构成了一个社会,后来这种认同感的瓦解又导致了个体主义的产生。所以,在网络社会里,对认同感的抵制同个体主义一样深深地浸入在社会机体之中。但是,由于人们抵制这种认同感,反对被剥夺经济、文化和政治权利的公民却趋向于形成一种新的社区认同感。因此,这个世界上不仅有国家机制、全球网络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还有在抵制认同感基础上所形成的社区。
最后,再回到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从案例之外再来思考认同建构的逻辑与传统,认同建构是从属于国家建构的,不管“国家”属于什么样的国体或是政治形态,对于公众政治认同建构的要求以及塑造始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此外,我们也确实需要像书中说啥的,需要对经验实证主义以及本质主义等对于政治认同建构的认知以及传播路径进行警惕。
《“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1978-2018)》读后感(四):关于这本书的一些小思考
这本书立足中国国情对政治认同问题进行系统探究。结合“亨廷顿之忧”逼视下的思考来对“如何构建持续的政治认同”展开系统且全面的思考。这本书探究了最为关键的几个问题:作为“建构路径研究”的逻辑出发点以及理论归宿的“政治认同”是什么、“谁”的政治认同、“谁”来建构、谁作为认同主体来建构的谁的政治认同、传播在这种认同建构中又有何作为?新媒体语境给这几个“谁”提出了怎样的新挑战?
围绕这几个核心问题开展了理论以及实践的探究。在具体研究开展之前,先是对核心概念以及研究路径进行分析,对“政治认同的双重主体性与双重客体性”进行分析,“认同”实质上是一个被歧义与模糊覆盖的概念与概念镞。也对“政治认同”概念进行梳理,指出“政治认同是社会行动者对一定政治体系,政治运作的同向性的情感、态度和效应的政治行为的总和。”而谈到政治认同建构的问题时,就认同建构的辩证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应用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政治认同是行动者与政治体系之间的传播的“攻防战”,这本书在开展研究过程中,重点关注了问题研究背后的“建构术”、“传播术”背后的问题,思考国家作为自主性力量面对着怎样的政治认同历史建构传播?这些历史传统是在怎样的社会政治语境中塑造和定型的?这些历史传统又可以在当前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采取何种作为?
关于研究方法的话,我认为也可以给予更多的启发,这本书在量化与质化方法做出新的尝试,看到了历史转向在政治学里的趋势。这本书基于历史主义研究范式,对政治认同建构本身的境遇化、个性化、特殊化的问题进行分析,也对中国政治与社会历史的独特性与延续性进行探究。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够理解现实中的社会科学,通过对历史主义研究范式的分析来试图在认同向度上实现政治认同建构的“自知之明”,并从国家立场出发的历史叙述、分析与解释,“研究者的主体性在本质上是整过的国家性,其所选择并界定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国家的中国,其终极目标是为国家的,中国的。”总之,政治认同建构问题的研究需要研究者站在中国民族国家的角度以建构主体的心态来分析问题,并能够站在历史视角来回顾问题、反思与再思。这本书便从这个视角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在研究过程中采取“长时段”的研究方法也能够为政治认同建构路径提供更为成熟的框架。通过对1978年到当下的重大历史事件入手进行分析,将其概括为两个大的阶段,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事件的分析能够进一步发现长时段流动历史的一部分所展示出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某些面向。
而实际上,长时段的考察本质上是为了解释作为自主性主体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情境下所面临的的困境、所选择的行为路径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效应,并没有通过想从过去的经验探究中来寻求一成不变的规律等,这需要在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受众认知来进行深度思索。这本书共分为六章,每一章就特定主题探究了政治认同问题。
社会结构决定了在认同的形成与维护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过程;反之,由有机体、个人意识和社会结构的交互作用所制造的认同又反作用于给定的社会结构,同样对它进行维护、修正甚至重塑。
总的来说,这本书论证极为严谨,一些角度确实能够给读者带来很多思考。而且,托马斯·卢克曼和伯格在《现实的社会建构》这本书中也提到了认同建构问题,当人们把社会世界作为客观现实予以内化时,世界就变成了主观现实。内化有初级社会化与次级社会化两个阶段。初级社会化阶段,发生在富有强烈情感的环境中。孩子会以多种情感方式来认同重要他人,孩子习得了重要他人的角色和态度,把它们内化,从而产生对自己的认同,使自己获得一个在主观上具有一致性与合理性的身份。这里我不想描把这种书中的内容进行重复性的说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书中的理论框架告诉我们作者的认知,而我要做的就是从对方的理论框架中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对自己的理论框架进行加工深化。这也是最近我深刻意识到的结构化思维概念,只有将自己的思维结构进行不断的延伸拓展,形成一个坚定的理论基础,有别于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主意识,不被社会的人云即云所主导。
本书读完之后,具体内容给我非常清晰的感觉。因为这本书采用了大量的案例以及集合中国国情与现实作为依据,阐述“认同”的观点。尤其是在后几章谈到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认同问题,这对于我们而言更加熟悉,《如果国宝会说话》、《了不起的挑战》等节目,我们可以在这几章阅读过程中从青年政治认同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思考政治认同建构路径以及其又是如何实现的?结果怎样等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在网络社会中更为形成新的社会认同。卡斯特尔在《信息时代》三部曲中探讨了社会认同的问题,尤其在《认同的力量》一书中更是集中讨论了社会认同从瓦解到新生的分化与整合过程。他指出,进入信息时代,工业时代的社会机制开始失去其意义和功能,财富、生产及金融的国际化使人们普遍感到不安,他们无法适应企业的网络化和工作的个体化,况且又受到就业压力的挑战;大教堂逐步的世俗化使其失去大部分的功能,它们不再能提供心灵的慰藉和真实而神圣的东西;家长制家庭的危机也使文化的传承失去了有序性。这时,个人不再有安全感,因而人们只有另选途径去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时代里,人们的认同感普遍缺乏,他们不再把社会看作是一种有意义的社会系统。卡斯特尔在比较工业社会与网络社会的社会认同感形成和变化的过程和机理后说,在工业化时期,合法性的认同感构成了一个社会,后来这种认同感的瓦解又导致了个体主义的产生。所以,在网络社会里,对认同感的抵制同个体主义一样深深地浸入在社会机体之中。但是,由于人们抵制这种认同感,反对被剥夺经济、文化和政治权利的公民却趋向于形成一种新的社区认同感。因此,这个世界上不仅有国家机制、全球网络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还有在抵制认同感基础上所形成的社区。
最后,再回到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从案例之外再来思考认同建构的逻辑与传统,认同建构是从属于国家建构的,不管“国家”属于什么样的国体或是政治形态,对于公众政治认同建构的要求以及塑造始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此外,我们也确实需要像书中说啥的,需要对经验实证主义以及本质主义等对于政治认同建构的认知以及传播路径进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