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中海三千年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地中海三千年读后感摘抄

2021-10-26 00:4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中海三千年读后感摘抄

  《地中海三千年》是一本由罗伯特·D. 卡普兰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中海三千年》读后感(一):《地中海三千年》书评

  这是一部游记,为我们讲述了地中海历史,这也不仅仅是一部游记,更像是散文,充满了哲学、历史、政治、宗教、民族、神话等等。 本书文笔相当优美,翻译也很用心,有很多富有哲理的金句,如“我们不能在当下感受到绝对的快乐,因为我们要留意随之而来的苦闷。只有某些瞬间能让我们免于无聊苦闷的罪,享受纯粹的快乐。” 吸引我的还有本书的设计,这是一本不用准备书签的书,装帧精美,还有用较为光滑的纸印上很多插图,让我们在看游记的同时对描写的地点古迹有了大致的印象。 看本书很需要耐心,它不像小说那么吸引人,读它的感觉像是在读《瓦尔登湖》,需要安安静静地、用心去读它、感受它。 作者知识渊博,我多想像他一样,边游览名胜古迹,边回忆起关于古迹的相关故事、作品、历史等等,这就导致我旅游时很喜欢听导游讲解,觉得边游览边了解相关知识才是真正的旅游。 “从台地上眺望苔原般的平原,边界上只有一座令人生畏的村落。天空呈现出深灰的底色,周围都是深棕色的洼地,形似尖刀。眼前的场景完全是不折不扣的极简画风。疾风仿佛要把我切开,似乎要刮除地面上的一切,唯留历史。”唯留历史,历史是永恒的,离今近千年的历史文化还留存于我们心中,历史像是一位睿智的老人,我们从中获取知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才有了今天的我们。 在此给一个看本书的建议:尽量一口气看完,不要分好几天看,这不是小说,或许隔好几天再看还会记得剧情,这是游记,知识量丰富的游记,需要你沉下心细细品味,也需要你好好做笔记认真思考。 “在那个寒意阵阵的早晨,史特拉顿大街的户外咖啡馆宾客满座,唯有室内还有位子。人们身着时髦的锥形大衣,配着墨镜,在苍白的阳光下伸长脖子,花上一个钟头品尝浓咖啡。这里是地中海,外表即是一切,风度常常重于温度。愿杜布罗夫尼克永远独立自主。” 来看看本书吧,读读地中海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沉浸在书中,思考历史与当下,在这里,你会看到一个不太一样的地中海。

  《地中海三千年》读后感(二):畅游地中海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惊喜。书的封面是像大海一样深邃的蓝色,加上那些特殊的字符更显得神秘。我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地喜欢间隔年,也买了许多游记散文随笔之类的书。但是这一本游记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这本书记载了作者在突尼斯与西西里到希腊地区的旅行游记故事。这本书没有大篇幅地收录那些一下就抓住人们眼球的风景照,而是简略地为了丰富一些内容进行了配图。这本书没有关于作者本人心情的碎碎念,没有讲述偶遇的故事,但是却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传说、文学艺术等层面对一些地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讲解。书中内容用语细腻,很多时候真的有身临其境之感。待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太久,透过本书呼吸点新鲜空气,感受一下海风的吹拂也是不错的。 在讲述突尼斯的时候,作者从诗歌入手,描述景物,就仿佛我们置身于凯比尔浅黄的堡垒上。作者还插叙介绍宰格万福楼拜小说戏剧化结局的发生地。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一边佩服作者的足迹之远,一边佩服作者强大的知识储备。那些小说和神话故事总是信手拈来,让我们读起来感觉爱不释手。 作者讲述到在途中遇到一位来自巴勒莫的男人,这个男人十年来一直在路上,似乎没有目的地。作者询问他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收入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这个神秘的男人让作者思考:将来有一天他也会走到那个男人提及的地方。前几天那个自驾车游的阿姨火了,人们慨叹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是如何又重新启程在路上的。或许就是旅行的意义在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去找寻。作者则认为每到一处的不同场景都可以增进信心,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人们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出发、到达、再出发……也许之前去过的一个地方,过几年再去,怕已是物是人非。但是很多地方却可以难能可贵地保存着原状,仿佛等待着人们的继续发掘……作者说,这些事物非常有意思,它们之间相隔数个世纪,穷尽一生的精力去找出它们的关联,还有什么是比这样更好地度过一生的方式呢?那些不经意间的发现总是可以带给我们纯粹的快乐。行万里路,人们依然憧憬在路上的感觉。或许有一天,当我们站在突尼斯或者西西里的时候,还能记起当时是怎样的一本书将我们带领到那神奇美妙的境遇。

  《地中海三千年》读后感(三):地中海历史游记

  这是一本散文游记,游记之妙处,就是就着这景,心随景动,长舒胸臆,若稍有拖延,便很可能心绪不一,继而没有提笔抒情的兴致了。在历史叙述中,穿插着哲学、历史、政治、宗教、民族、神话传说以及经济发展等等,作者全篇都是通过旅行路线,游历突尼斯和西西里、希腊等相关各样经典城市,每到一处,先带我们回忆这个城市不同时期下的统治者,他们的专政手段,和他们相关著名战争,对于地中海整个政局的影响,然后拉回现实中,看着当下的景观建筑,吃着当地特有的实物,感叹历史对它们的铸魂渲染,赋予了这些物之灵魂。

  作为地理和历史小白的我,即使写成游记, 也是很难全然吸收这么多历史故事的,绕口的统治者名字、星云密布的各式岛屿,还有部落族群,在这三千年历史中,还有很多文艺作家,他们对于地中海历史的评价,提及的很多典故,我是听不懂的,但我也还是感受到了,历史不是由最聪明的人推动的,而是由那些最坚定的人推动的,不论独裁残暴如何,当是那份执着和坚韧,我也是敬佩的。历代那些统治者,伴随着信仰建立,思想观念的转换,他们那个时代环境下造就了他们分别是怎样的性格和价值观。可叹那些活在角落中的蝼蚁,历史从来都没正经看过他们,眨眼之间便归为尘土,残留下来的古迹,只会让人联想到当时的至上帝王,以及他们的骄淫靡菲的生活。

  耐着性子看到作者引出旅行中所涉及到的文学故事时,才算缓过点劲来。喜欢美国作家福塞尔的那句:探险者找寻的是不为人知的事物,旅行者找寻的是历史中思想者所发现的事物,观光者寻找的则是生意经和大众传播艺术为他们准备的东西。果然旅行和观光是不一样的,关键看你是抱着什么目的去观看和经历别人的历史的。于我,之所以那么喜欢四处旅行,现在想来,也许就是好奇在不同的地域,他们发生了哪些我没有经历过的事,特别的地域又是如何影响当地的人的生活,我想真切去感受不同人的生活。但是要说达到什么了解,通晓当地历史背景,也可能太高估自己的素养了,别的不论,就只是感受不同生活气息而已。若我游历书中城市,因为文化功底的薄弱,怕是所感会大打折扣,如此这般跟随游历老手,感他所感,也很是畅快淋漓!

  《地中海三千年》读后感(四):地中海三千年

  这本书与其说是游记,不如说这是一本承载了地中海历史的文化散文,跟随卡普兰的步伐,从突尼斯到北非迦太基故地到西西里岛再到亚平宁半岛古老的修道院,在历史的叙述中,穿插了哲学、历史、政治、民族、神话以及经济……都信手拈来,绝不含糊。

  阅读就像一场外科手术:解剖四周环境及自身的旅行动机。

  作者在少年时代或者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分三个阶段前往地中海各地。在这个身处不同时代的年轻人世界里,看到了不一样的地中海异域风情。

  绝没有想到,在无意之中发现的一本书,带在身上反复阅读,时而翻开不知页数为几不知章节为何看一两页;时而喜欢细细品嚼其中的文字。人的习性是多么的奇怪,在这本游记又非游记的书里,看到了一个大千世界。

  卡普兰绝对是一个窥探了历史的盗墓者,如果不是,那为何他能在所到之处,行走回廊之间都能勾起读者脑海中阵阵的历史场景重现呢。穿梭文字里似乎能在他描绘的画面中遨游属于那个地方的历史画卷中;能游历地中海各国的人文、朝代更迭兴衰。

  生命中的大事都来自书本,而非途中遇见的人。有些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有些书则让我们保有自身的体验。对人生有影响的书并非不期而遇,也非可以求得。发现好书的过程如同拾荒者在垃圾箱里挑选到有用之物抑或者是猎人守株待兔等到了猎物。

  卡普兰在马赛中,明白了事实的旅程,就是我们与自我坦诚相见的地方。罗丹的《老妇人》面容憔悴、乳房下垂、腹部松弛、但仍不失美丽。此时的罗丹更明白了,四肢与青春是对于美的浮夸矫饰。

  就像穿梭于一家博物馆的曲折回廊,卡普兰漫步于旅途各处景观之间,不断地探寻着大学时期苦寻未果的理想职业。在准备前往突尼斯,因为接下来的冬天显得格外漫长,此时的卡普兰明白了因为总有时间弥补过失,所以人的时间概念并不牢靠。但如果不是这样,有如何有重获无限可能的感受呢?

  马赛是地中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在这里权利第一,美丽第二。在这座重商城市里,公共古迹极少,唯有两座19世纪的教堂风格深沉,而非优雅。教堂内塞满的还愿物,都是祈求奇迹出现的愿望,给予人们面对明天的力量。

  从远古时代到中世纪,地中海地区一直都是政治权利制衡的范本。贫瘠的沙土让这里的人们不得不出境南征北战,但是不论是迦太基人、希腊人、汪达尔人、拜占庭人、威尼斯人还是土耳其人,没有人能够掌控整片地中海。

  地中海也不是一片完整的海域,而是由亚得里亚海、爱琴海?第勒尼安海组成,每一片水域都有其自身迷人魅力。往往海域越是狭小,其历史影响就越是远大,因为人类能够掌控小片海域,并在其间留下活动痕迹。

  如20世纪中叶昏昏欲睡的法国小镇——突尼斯,卡普兰吃了有生以来最多的橄榄,当然突尼斯盛产的还有枣子、血橙、红椒。

  来自西西里的希腊史学家狄奥多罗斯看来,突尼斯令人想到白垩山丘上的一座白城。

  几乎所有地中海文明都曾入侵过突尼斯,海盗也从沿海各地掠夺美女填充“后宫”,所以突尼斯的“血统”丰富。看着人们的面孔,我的脑海中会闪现他们血液中的历史。

  因教派之间的狂热,王朝之间兴建更替,哈夫斯王朝对于突尼斯的长期统治为其后者带来了强化巩固迦太基和罗马留下的痕迹特征。16世纪末:突尼斯已经是一座拥有20万人口的城市,它激发了塞万提斯创作《堂吉柯德》的灵感,而思南·帕夏将其正式纳入奥斯曼土耳其的版图。

  文人墨客无不因哈夫斯的辉煌宫殿而拜访突尼斯,大橄榄树清真寺内的图书馆藏书达到了3.6万册。也正因为这样,作者第一次知道伊本·赫勒敦这个名字。在权利的尔虞我诈中,伊本·赫勒敦最后逼不得已在在如今的阿尔及利亚的一个部落寻求庇护,也因此有了潜心创作《历史绪论》的机会。1406年,伊本在埃及与世长辞,此时恰逢蒙古大军即将攻打大马士革,他在辞世之前曾与帖木儿对话。

  在伊本的阐述中,游牧民族对舒适定居生活的追求内化成了城市繁荣的推动力,虽为强势王朝所攫取,但城市带来了稳定,城市的繁荣得以延续。

  在伊本·赫勒敦笔下,奢华的生活方式最初虽然能够靠强调国家权威的合法性来延续,但后来随着各个地方的统治者崛起各自为政,中央权威的奢华生活就导致了王朝的衰颓。他提及“党派偏见”会阻碍批判性思维,还指出宗教领袖并非自称那般靠上帝的感召聚拢人心,靠的是主导“群体情绪”。

  无政府主义是贝都因人不屈服的结果。

  一袭白色托加长袍维吉尔端坐于历史女神克利俄斯和悲剧女神墨尔波墨涅之间。

  迦太基的建成充满了传奇色彩。据维吉尔所言,泰尔国王皮格马利翁觊觎大祭司西却斯的财富,而西却斯娶了他的胞妹伊莉莎公主。皮格马利翁谋杀了西却斯后,他的鬼魂出现在伊莉莎的梦中,提醒她在皮格马利翁动手掠财之前逃离泰尔。就这样,伊莉莎带上80名贵族航行到了塞浦路斯,并在当地征召80名处女作为享有尊崇待遇的高等圣妓。一行到了北非,也就在这段时期,她获得“狄多”的称号,即“漂泊者”。狄多在北非同柏柏尔人讨价还价,并通过文字游戏,用一张公牛皮所能摊开的面积争取土地最大化。将牛皮裁成细条,将易于防守的比尔萨海岬环绕起来。

  据希腊文学家普鲁塔克记载,迦太基人是“刻板而阴郁的民族,对于统治者绝对臣服,对于被统治者相当严苛”。

  蛇是这个民族的狂热崇拜和个人偏好。

  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新任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攻陷泰尔城,大大削弱了迦太基的繁荣景象以及纵横地中海的权势。

  此时迦太基无可回避地同靠近西西里岛的希腊城邦发生了冲突。持续了100多年的鏖战,其间几无停火休战:即便站在古代来看,百年鏖战也十分残酷无情。希腊文化在迦太基疯狂蔓延,罗马帝国未来的克星汉尼拔,其母是希腊裔,而汉尼拔的大象军团则是沿袭自亚历山大大帝。

  当迦太基和西西里岛的希腊争端之际,罗马从另一个方向乘势入侵,而西西里成为了3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3次布匿战争的影响足以改变历史进程以及世界权力格局。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称,“在摧毁罗马帝国的丰功伟绩之中,盖塞里克可与阿拉里克和阿提拉比肩。盖塞里克建立的汪达尔王国最终绵延数千英里,远达北非的沃野之地。并且在455年举兵掠夺罗马帝国,6世纪希腊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曾描述汪达尔人对华服美食、沐浴汤池乃至“各式性享受”的狂热追崇。

  《地中海三千年》读后感(五):用三十年跨越地中海三千年文明的“文化苦旅”

  历史一词源自于希腊语istoreo,而istoreo与动词oida的完成式相关,在古希腊语中意为“看“,而后演变成为了“了解”,其同源词是拉丁语“video”。由此,“历史”的原始含义为“所见而后所了解的事物”。想法idea也来自同样的词根。

  所以可见,想要更好的了解历史,单单凭借书本上的知识可是不够用的,还需要走出去,去游历,去探寻,去经历。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说:“我们记得必须记得之事,以便耐受之。也正因如此,寻常事物屡遭遗忘,而我们的旅途却从未被忘记。”

  地中海沿岸文明发展历程引发无数人关注。借由地中海的帮助,无数文明得以诞生、兴起、发展。地中海不仅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最为复杂的海域。不同类型的国家及沿海城市,如:罗马、迦太基、威尼斯、君士坦丁堡等接连在历史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很多人说了解了地中海文明,就相当于了解了整个西方文明。所以说,地中海文明圈,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地中海三千年》这是一本承载地中海历史的文化散记,沿着作者的足迹,叙述了从突尼斯的北非迦太基故地到西西里岛再到亚平宁半岛古老的修道院,以及渡过亚得里亚海抵达的的杜布罗夫尼克(拉古萨)和前南斯拉夫喀斯特崎岖海岸线附近地区的历史。

  作者根据路线和景观来展开叙述,在叙述中,穿插了哲学、历史、政治、宗教、民族、神话乃至经济的种种信手拈来的探讨。

  保罗·福塞尔在《海外:英国文学中的战时游记》中说:“探险者找寻不为人知的事物,旅行者找寻历史中思想者所发现的事物,观光者寻找生意和大众传播艺术。”

  很多时候,一个人去旅行的最佳时期:一是趁年轻气盛,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事业,也不需要为错误和意外负责;二是等年岁渐长,内心世界渐渐丰盈,更容易接纳其余事务,除了自在享受眼前景致,再也不必忧虑其他事。

  地中海,是世界最大的陆间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历史比大西洋还要古老。地中海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往来的捷径,因而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它沿岸重要海港有直布罗陀(英)、马赛(法)、热那亚、那不勒斯(意)、斯普利特、里耶卡(克罗地亚)、都拉斯(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塞得港(埃及)等。

  作者罗伯特·D. 卡普兰,从马赛出发,历经北非、西西里、意大利、克罗地亚和希腊。知识渊博的他,一边游览是名胜古迹,一边追寻着关于地中海文明古迹的相关故事、作品、历史等等。

  每到一处,他用散文一般的优美细腻语言,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传说、文学、艺术、对于地中海整个政局的影响等层面,对城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讲解,让每一位阅读者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着地中海文明的灵魂。

  在亚洲、欧洲、非洲大陆板块交界处有一块海洋,名为地中海。地中海中间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岛,它们和四大半岛一起,把地中海分割成如今这般非常有趣的形状。有人戏称地中海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

  地中海作为陆间海,比较平静,加之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使地中海从古代开始海上贸易就很繁盛,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这些岛屿非常不简单,和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古文明紧密相连,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就像书中写的那样:“无人不晓的地中海是一片汪洋,逃脱了人类历史的局限,无垠的空间回荡着动乱与永恒的声响。人们对于地中海的常见说辞中,有一句是它是一篇人类可丈量的海洋。”

  由犹太教派生出的基督教,以及后来的伊斯兰教曾在这片海域中生根发芽。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以克里特岛为代表的爱琴文明;以马耳他为代表的巨石文明;面向海洋的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纵横于西亚的赫梯人、波斯人;还有将民主思想留给世人的希腊人和开创了一个地中海时代的罗马人也先后出现在这里。

  这个“脚盆”不仅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更是古代诸多文明演绎的舞台。

  历史文明都是由小变大,直到长成一个参天大树。古文明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融合积攒"势力",将每个地方的文明融合,最后集合成一个盛大的文明——地中海文明。

  地中海文明对人文的冲击在于不同文明碰撞下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作者看到了影响西西里文化兼容并蓄的中世纪人物,身着拜占庭长袍的法国诺曼国王。精力十足的诺曼人具有冒险精神,天生就是四海为家的民族……

  正如《纽约时报》中评价一样,《地中海三千年》的卡普兰是一位眼力、脚力、笔力兼具的旅行者,引领着读者走向他所选取的任何地方。

  《地中海三千年》读后感(六):地中海三千年

  这本书与其说是游记,不如说这是一本承载了地中海历史的文化散文,跟随卡普兰的步伐,从突尼斯到北非迦太基故地到西西里岛再到亚平宁半岛古老的修道院,在历史的叙述中,穿插了哲学、历史、政治、民族、神话以及经济……都信手拈来,绝不含糊。

  阅读就像一场外科手术:解剖四周环境及自身的旅行动机。

  作者在少年时代或者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分三个阶段前往地中海各地。在这个身处不同时代的年轻人世界里,看到了不一样的地中海异域风情。

  绝没有想到,在无意之中发现的一本书,带在身上反复阅读,时而翻开不知页数为几不知章节为何看一两页;时而喜欢细细品嚼其中的文字。人的习性是多么的奇怪,在这本游记又非游记的书里,看到了一个大千世界。

  卡普兰绝对是一个窥探了历史的盗墓者,如果不是,那为何他能在所到之处,行走回廊之间都能勾起读者脑海中阵阵的历史场景重现呢。穿梭文字里似乎能在他描绘的画面中遨游属于那个地方的历史画卷中;能游历地中海各国的人文、朝代更迭兴衰。

  生命中的大事都来自书本,而非途中遇见的人。有些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有些书则让我们保有自身的体验。对人生有影响的书并非不期而遇,也非可以求得。发现好书的过程如同拾荒者在垃圾箱里挑选到有用之物抑或者是猎人守株待兔等到了猎物。

  卡普兰在马赛中,明白了事实的旅程,就是我们与自我坦诚相见的地方。罗丹的《老妇人》面容憔悴、乳房下垂、腹部松弛、但仍不失美丽。此时的罗丹更明白了,四肢与青春是对于美的浮夸矫饰。

  就像穿梭于一家博物馆的曲折回廊,卡普兰漫步于旅途各处景观之间,不断地探寻着大学时期苦寻未果的理想职业。在准备前往突尼斯,因为接下来的冬天显得格外漫长,此时的卡普兰明白了因为总有时间弥补过失,所以人的时间概念并不牢靠。但如果不是这样,有如何有重获无限可能的感受呢?

  一、母狮女神

  马赛是地中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在这里权利第一,美丽第二。在这座重商城市里,公共古迹极少,唯有两座19世纪的教堂风格深沉,而非优雅。教堂内塞满的还愿物,都是祈求奇迹出现的愿望,给予人们面对明天的力量。

  从远古时代到中世纪,地中海地区一直都是政治权利制衡的范本。贫瘠的沙土让这里的人们不得不出境南征北战,但是不论是迦太基人、希腊人、汪达尔人、拜占庭人、威尼斯人还是土耳其人,没有人能够掌控整片地中海。

  在西西里岛和突尼斯战争中,处于动荡流离的两地百姓容纳了基督教、多纳图教派、伊斯兰教,三种教义的教众势均力敌。两片土地构筑了地中海的咽喉,将其划分为东西两面,每一面,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沿革。

  马赛是一阵凛冽的风,刮走了繁文缛节和传统礼俗,余下的空间都塞满了形色匆匆的阿拉伯移民劳工。马赛的粗犷便是其迷人之处。19世纪的莫泊桑写到,马赛“在艳阳下挥洒汗水,好似有恃无恐、不惜容颜的美少女”。

  马赛港由两座堡垒守卫:耶路撒冷骑士团于14世纪修建了圣约翰堡;奉路易十四之命;圣尼古拉斯堡修建于17世纪。这是宗教与武力相互追名逐利的竞技。其中最小的伊夫岛,正是大仲马小说《基督山伯爵》中主人公爱德华·唐泰斯为人构陷后被俘囚禁的地方。

  在漆黑的冬夜中,无人知晓的地中海就是一片汪洋,逃脱了人类历史的局限,无垠的空间中回荡着动乱和永恒的声响。有一句它是“一片人类可丈量的海洋”的说法。

  维吉尔写到:“无论发生什么,忍耐总是能掌控一切命运”。描写到英雄埃涅阿斯选择离开迦太基女王狄多舒适安全的宫殿继续踏上征程时,或者当荷马写到奥德修斯在上路诱惑下依然小心珍藏记忆。对于亲历过战争的军官更能体会其含义。

  地中海也不是一片完整的海域,而是由亚得里亚海、爱琴海?第勒尼安海组成,每一片水域都有其自身迷人魅力。往往海域越是狭小,其历史影响就越是远大,因为人类能够掌控小片海域,并在其间留下活动痕迹。

  “非洲”一词一直指代的是突尼斯,直至到数个世纪后其含义才有了其他延伸。

  二、白袍神父博物馆

  如20世纪中叶昏昏欲睡的法国小镇——突尼斯,卡普兰吃了有生以来最多的橄榄,当然突尼斯盛产的还有枣子、血橙、红椒。

  来自西西里的希腊史学家狄奥多罗斯看来,突尼斯令人想到白垩山丘上的一座白城。

  几乎所有地中海文明都曾入侵过突尼斯,海盗也从沿海各地掠夺美女填充“后宫”,所以突尼斯的“血统”丰富。看着人们的面孔,我的脑海中会闪现他们血液中的历史。

  因教派之间的狂热,王朝之间兴建更替,哈夫斯王朝对于突尼斯的长期统治为其后者带来了强化巩固迦太基和罗马留下的痕迹特征。16世纪末:突尼斯已经是一座拥有20万人口的城市,它激发了塞万提斯创作《堂吉柯德》的灵感,而思南·帕夏将其正式纳入奥斯曼土耳其的版图。

  文人墨客无不因哈夫斯的辉煌宫殿而拜访突尼斯,大橄榄树清真寺内的图书馆藏书达到了3.6万册。也正因为这样,作者第一次知道伊本·赫勒敦这个名字。在权利的尔虞我诈中,伊本·赫勒敦最后逼不得已在在如今的阿尔及利亚的一个部落寻求庇护,也因此有了潜心创作《历史绪论》的机会。1406年,伊本在埃及与世长辞,此时恰逢蒙古大军即将攻打大马士革,他在辞世之前曾与帖木儿对话。

  在伊本的阐述中,游牧民族对舒适定居生活的追求内化成了城市繁荣的推动力,虽为强势王朝所攫取,但城市带来了稳定,城市的繁荣得以延续。

  在伊本·赫勒敦笔下,奢华的生活方式最初虽然能够靠强调国家权威的合法性来延续,但后来随着各个地方的统治者崛起各自为政,中央权威的奢华生活就导致了王朝的衰颓。他提及“党派偏见”会阻碍批判性思维,还指出宗教领袖并非自称那般靠上帝的感召聚拢人心,靠的是主导“群体情绪”。

  无政府主义是贝都因人不屈服的结果。

  一袭白色托加长袍维吉尔端坐于历史女神克利俄斯和悲剧女神墨尔波墨涅之间。

  迦太基的建成充满了传奇色彩。据维吉尔所言,泰尔国王皮格马利翁觊觎大祭司西却斯的财富,而西却斯娶了他的胞妹伊莉莎公主。皮格马利翁谋杀了西却斯后,他的鬼魂出现在伊莉莎的梦中,提醒她在皮格马利翁动手掠财之前逃离泰尔。就这样,伊莉莎带上80名贵族航行到了塞浦路斯,并在当地征召80名处女作为享有尊崇待遇的高等圣妓。一行到了北非,也就在这段时期,她获得“狄多”的称号,即“漂泊者”。狄多在北非同柏柏尔人讨价还价,并通过文字游戏,用一张公牛皮所能摊开的面积争取土地最大化。将牛皮裁成细条,将易于防守的比尔萨海岬环绕起来。

  据希腊文学家普鲁塔克记载,迦太基人是“刻板而阴郁的民族,对于统治者绝对臣服,对于被统治者相当严苛”。

  蛇是这个民族的狂热崇拜和个人偏好。

  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新任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攻陷泰尔城,大大削弱了迦太基的繁荣景象以及纵横地中海的权势。

  此时迦太基无可回避地同靠近西西里岛的希腊城邦发生了冲突。持续了100多年的鏖战,其间几无停火休战:即便站在古代来看,百年鏖战也十分残酷无情。希腊文化在迦太基疯狂蔓延,罗马帝国未来的克星汉尼拔,其母是希腊裔,而汉尼拔的大象军团则是沿袭自亚历山大大帝。

  当迦太基和西西里岛的希腊争端之际,罗马从另一个方向乘势入侵,而西西里成为了3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3次布匿战争的影响足以改变历史进程以及世界权力格局。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称,“在摧毁罗马帝国的丰功伟绩之中,盖塞里克可与阿拉里克和阿提拉比肩。盖塞里克建立的汪达尔王国最终绵延数千英里,远达北非的沃野之地。并且在455年举兵掠夺罗马帝国,6世纪希腊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曾描述汪达尔人对华服美食、沐浴汤池乃至“各式性享受”的狂热追崇。

  腓尼基人的迦太基城在文化上接受了希腊文明的渗透,在军事上为罗马人覆灭,而罗马人的帝国续存又终将式微,并被汪达尔人所征服。迦太基这片海滩,另身处冷战及其霸权争夺好胜无休无止时代的作者明白,任何帝国终将灭亡。

  历史长河中所有帝国都会消亡或者改头换面,不同的是,愈是奋力同帝国抗争过的斗争,对历史的影响愈是深远。

  1942年美军登陆摩洛哥,开始沿着地中海轴心国沿着汪达尔路径,同盟国英美联军和德军闪电般越过北非攻取突尼斯和迦太基,与3次布匿战争如出一辙,二者都成为进攻西西里岛的据点。

  不同于罗马人在寺庙和雕像上显现的睥睨天下和绝对权威,美国的战争体现了某种贞洁和光明,仿佛每一次战斗的理由都是那么崇高而圣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