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有什么用?》读后感精选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是一本由[英]塔比·杰克逊·吉 / [英]弗雷亚·罗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读后感(一):谷雨)阜匝终铺咕
怨顿锌咏兄卧萌窃仝眉儇哟衙觅捅官孟杜眉攀占罕即夜然抖悄值舜猎贝案蔷擞财古胃聘亲淖淮挛喜料傅磐戮耙焊严黄芷陶这个角色和吴施乐自身经历有着不少相似之处。10岁为了追求芭蕾梦,一个人背井离乡加入广州芭蕾舞团。15岁被选入《上古情歌》剧组,坚定了自己的演员之路。今年再战北京电影学院,再次以专业第8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两年专业课都考进全国前十,这些真实经历也让她在饰演角色上更得心应手。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读后感(二):我们为什么要谈女性主义?
在互联网浪潮下似乎从某蒙时代开始,阻挡我们谈论女性主义的那股神秘力量被破解,而后女性主义以势如破竹之态贯穿了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而今天的女性又该做些什么,才能保持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女权”呢? 在这本《女性主义有什么用?》中用政治与权力,约会与性关系,婚姻与家庭生活,工作与薪酬,媒体中的女性,这是我的身体六大部分诠释女性主义的意义所在。毋庸置疑的,这是一本无论男女都应该阅读的书。
在政治与权力这个章节中讨论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男女平等。时至今日,我们也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做到百分之百的男女平等,因为男女平等这个话题已经讨论了很久,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表达。哪怕在20世纪60,70年代女性主义思潮高度爆发的时期,女性仍旧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平等,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多数男性把一些问题的症结点放在了女性主义上,把一些女性被污名化得事件归咎于不幸,强调女性主义应该对这些不幸负责任,而后高压让女性回归家庭,女性主义思潮也就不得不由此终止。 而后在家庭关系里,似乎在一种墨守成规的思维熏陶下人们已经习惯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但其实,现实情况时很多男性在下班后并没有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一到家就说累,葛优躺在床上。但其实女性,早已经完成了接娃,买菜,做饭等一系列家庭琐事。在很长时间以内,很多女性都不得不面对丧偶式婚姻这个现状。对比之下,也没有所谓的区分。作为女性,我们应该思考的内容是在家务分配上更合理更有效,在同是全职职工的状态下就要去调和好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不能一个劲儿的让女性承担责任,还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力。 然后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一点就是无论是职场,还是网络对女性真的没有一点点包容感。我们会发现三十岁加的女性在职场很难生存,是一个职业发展尴尬期,要么生了二胎在家带娃做个兼职,要么就是刚好结婚备孕阶段,一旦怀孕生子前期所做的努力都顷刻间化为乌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怀孕,结婚与否已然成为用人单位一个公开的标准,由此可见,职场对女性的包容度几乎为零而相比之下,在同等年龄段内,男性的情况要比女性好的多。而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追求的女性主义又该从何谈起!或许要从男性也可以怀孕生子这个幻想开始吧! 身为女性,我们被上帝赋予了生育的权力,我们不需要为了迁就别人而去做不在自己意愿内的事情。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武装自己,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女性主义有什么用?》40个痛点问题,一本书教会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读后感(三):“完全做你自己才是最大的反叛”
读完本书后,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按理来说所谓的“做你自己”既不新奇也不激进,甚至已经成为日常口号或者是某种消费主义的slogan。但当它的言说对象是女性的时候,却有种微妙的不一样。我们想象一位女性抛除所有外在对她的期许、要求和约束,如果她不是一位妻子、母亲或者女儿,而是一个完全的“她自己”,那么便能理解这句话的振聋发聩之处了。
做自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简单。而对于女性来讲,除了种种外在的束缚和不公之外,更为隐形且深远的困难在于,做自己常常伴随着负罪感。
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中非常详细地论证了文明与负罪感的关系,他认为负罪感是文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 因为文明必然带来对本能的克制,而这会自动地激发人的攻击性。而文明对此的应对方法是,将因本能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攻击性内化,它向内投射后指向了自我,于是负罪感产生了。甚至人不需要有错误的行动,比如去偷东西,才会产生负罪感,他只要产生了偷东西的念头,他的负罪感就会出现(“我怎么会这样想?我怎么会是这样的人?”)。通过将进攻性向内投射,形成负罪感,这是文明得以维持的核心关键。
而在父权文化里,女性的自我势必受挫更多。从更少的教育机会到更少的职场晋升,更苛刻的样貌标准,更多的无偿家务劳动,更多的性压抑等等,女性自我的每一次受挫,都会激发本能的攻击性,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而父权文化解决这种攻击性,使之变得无害的办法,就是将这种攻击性内化,让它指向她的自我——女性自己。引用(并稍加改动)弗洛伊德的话:男性向来随心所欲,因此他的良心会很宽大,允许自我的任意行为。而只有不停被惩罚的人——女性——才会不停去检讨自己的灵魂,承认自己的罪孽,提高自己良心的标准,对自己强加节制。女性甚至都不需要采取行动,哪怕只是稍微跳出常规思考、将自我置于社会标准和他人期许之上,都会潜意识地产生负罪感。这就是父权文化内置的自我规训机制,它确保了被压迫者无法对压迫她们的事物进行反抗,因为她们的攻击性指向了自我。某种层面上,这也可以和Jordan Peterson的亲和性理论相互呼应。
JP俗称龙虾教授,人生导师型心理学家,在谈及性别问题时总是大失水准、频频踩雷。关于性别问题,他最喜欢提及一个相关的亲和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推论。亲和性(也译宜人性,agreeableness),是人格的维度之一。在这个人格维度上,女性平均比男性高出一个标准差,并且这种差别是跨文化的。即在不同的地区、国家和文化中,女性都比男性更友善、更亲切,更能理解和共情,更少攻击性。这个数据本身是无可争议的,也符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事实。只不过这种“高亲和性”并非是JP所认为的那样是男女与生俱来的差异,而是父权文化对女性塑造的结果。亲和性高的人——女性,是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亲切的;反之亲和性低的男性,是冷淡的、好争吵的、残酷的,符合父权所推崇的男性气概。因为父权文化内置于女性的自我规训机制,导致女性哪怕稍微不够亲和、不够宜人、不够友善,就会有强烈的负罪感。我们想想看,在职场上,在人际交往中,女性是否更容易露出某些无意识讨好顺从的表情,包括标准化微笑和下意识点头。同时,高亲和性的人更看重人际关系与合作,这个人格优势在职场上却成了劣势。研究表明,同个工作岗位,亲和性越高的人,(surprise!)挣得越少。
女性更亲切、友善的背后,是更高的负罪感,更低的幸福感以及薪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何女性拥有更高的抑郁症患病率。在父权文化的塑造下,女性在人格上的优点,竟然成了自我实现道路上的障碍。这也正是何以完全做你自己就是最大的反叛。在父权文化里,敢于自我实现的女性需要某种程度的“无情自私”,以抗衡深入骨髓的愧疚和负罪感。
写这篇文章时,我想起发生在我高中时的一件事。作为一个潮汕女生,我是从高中才开始意识到周围种种性别不平等现象。某一次我跟当时的同桌聊起父母是如何区别对待我和我哥时,我收到了来自这个温和的同学最严重的一个批评:她对我说,她觉得我有点自私。今天我很难形容,这句话在当时带给我的打击和愤怒。自私这个词带有的那种道德意味让我感到羞愧不安,有好几年我常常会想起这个词,并感到心惊肉跳。但我在当时就能明白的一点是,这个词之所以能挫伤我,不是因为它是错的(它当然是错的),而恰恰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我竟也是那样认为的。它代表了我在探索和思考中想要摆脱又总摆脱不掉的负罪感,那种想要做自己又为此感到羞愧的复杂情感,一旦被他人击中就会变得怒不可遏。
因此,如果让我选一句话代表《女性主义有什么用》这本书,那我还是会选这句话:
“完全做你自己才是最大的反叛”。
言简意赅,直击核心。重要的不是结婚与否,生育与否,化妆打扮与否,是做全职太太还是白领丽人,唯一要紧的是去成为真正的自我,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先了解什么是父权文化塑造出来的伪自我。先找到自己,然后才能做你自己。
最后,引用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没有什么比做自己更重要。如果我能把话说得更漂亮,我要说,别做梦了。人不能影响其他人,要思考事物本身。”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读后感(四):意识觉醒
“只有当女性开始大量组织起来,我们才能形成一股政治力量,并开始有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社会,使每个人为争取自由无私的生活,变得勇敢、尽责、爱思索、勤工作。”——希拉·罗博瑟姆《女人、反抗与革命》 —— ⭐引子 近两年讨论度很高的电影,即《82年生的金智英》,引发了不少争议。女性观众大都反映原著小说和同名电影都揭露了现今社会的残酷真相。究竟结婚生子后的职场女性,最终面临的问题有多少有多难?她身边的丈夫能否感受到妻子为人妻为人母之后背负的社会责任和生活压力有多大。 我自己看完原著小说和改编电影之后,觉得电影里面的丈夫角色过于完美了,完美得不像是现实存在的完美人设。丈夫能够设身处地地考虑要不要申请休陪产假,这点确实能赢得妻子和荧幕前不少女性的好感。 然而,丈夫的公司和同事会理解他的做法吗?他能够获准批假回家带孩子吗? 相反,男性观众对这部小说和电影的反应更强烈。他们不是认同而是指责,指责作者与作品本身抹黑男性和社会现象。他们还公然反对电影的上映和演员的演出。女主人公郑柔美顶着多大的压力才接演这部作品。 还好,作品本身受到的反响都比较正面。也有很多观众看完电影之后反观自己现在所处的状况,为自身权利而奋起争取。 ⭐为什么要了解女性主义? 首先,作为读者的我们得认清楚历史长河当中,妇女曾经的地位是多么的低。全世界的文盲当中,女性占比很高。 虽然以前没有特别明显的重男轻女的倾向(或者是我没有读到相关的史料),当一个多子家庭当中经济条件不太允许全部还是上学接受教育,那么家长首选聪慧的男孩子送去读书识字。 (记得《形而上学俱乐部》当中威廉·詹姆斯家的小妹妹,只能跟随全家人一起四处搬家。父亲只想要为威廉·詹姆斯找到最适合他的教学学校。女孩子是不被考虑在接受教育的范围。小妹妹也是辗转从哥哥的入学坎坷过程中接受到丁点的教育普及。) 不仅如此,女性很难被堂堂正正当作完整的人来看待。很早以前,第一波女性主义者为了女性获得完整经济和政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做出了巨大努力。 上面提到,全世界范围女性接受教育的情况很严峻。一旦女性没有接受教育的可能,她们就没有机会增加自己的知识,培养理性能力。 换句话说,眼界决定看问题的广度。如果女性没有条件接受教育,识字明智,她们将成为盲从有智识的人的观点和话语,判断不了说话者的话是否正确妥当。 波伏瓦的作品《第二性》为女性权利的讨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她打开了一扇灵活理解女性气质的大门。她的作品确定了女性在争取平等的过程中会反复遇到的三个问题:女性的生理形态、女性所谓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经济权力的匮乏,而它们的存在是因为女性依据定义在所有方面都与“男人”不同。 很可惜的是,《第二性》这部伟大的作品出版那么多年,女性地位的改善很有限。女性从出生成长到走向社会直至生命终结都受到或多或少的性别歧视,无论这性别歧视是恶的还是善意的。女性始终都被审视被质疑能力被差别对待。 是时候该了解女性主义,为自己立足于世添加理论和行动的砝码。 ⭐认识当下现象和存在问题 本书探讨的都是女性当下可能会面临到的问题,涉及日常生活、工作、社会交往还有亲密关系等。有多少女性已经意识觉醒,认识到女性本身就是被困在外界未跳出男性视角的规则中,本我早已被社会约定俗成的观念规训得成为另一个不像本我的自我。又有多少女性认识到了并且正在改变? ○洋娃娃和机器人 书里面谈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测试。当被测试者不知道孩子性别的时候,会动动脑子猜想孩子性别然后给相应的玩具。(当然,他们还是想着给小男孩机器人,给小女孩洋娃娃。刻板印象使得他们无法认可男孩可以玩洋娃娃,女孩去玩机器人。) ○迪士尼电影没有记录婚后生活 很多电影的结局的落点,都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谁都无法知道,电影结局背后的柴米油盐是否也是幸福的。电影公司给大小孩子们编织美好的梦,却没有告诉他们梦只是梦,现实很现实。“童话般婚礼”梦想是种错觉。 ○男性休假带娃 普遍吗 引子当中提到的《82年生的金智英》的丈夫看着自己妻子辛苦操劳,想着和同事讨论能否申请假期帮忙带孩子。同事一脸疑惑,劝说他不要随便放弃大好机会,还提醒说前车之鉴就被调走了。所以说,男性成为女性主义者,体恤妻子带娃,这件事普遍吗?作为雇佣的公司,他们理解自己的员工这样做吗?看着未必。 ○生育能力以及生育引起的问题 《不让生育的社会》也同样探讨社会和生育给女性带来的问题。不少用人单位对于女性已婚已育这点抠得很紧很死。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员工分散心思在除工作以外的事情上。这样一来,女性只能在工作和家庭当中困难抉择。 作为读者的我们得重点思考这样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让女性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后顾之忧,是丈夫的不帮忙,还是社会的不理解不宽容,或者都有? 说个想到的题外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还没放开二胎的时候,生二胎是按超生来看待的。双职工会因为多生出来的孩子而丧失他们心中的大好工作前景。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悄悄地默默地想要多生个孩子却不被发现。 生育引起的问题真的很多很多,有关时间的不够用,有关职业的发展停滞,有关同事可能存在的不理解。 女性不仅需要意识觉醒,还需要用自身的力量团结起来影响更多的人关注女性自身的权利。女性同胞们需要像个堂堂正正的人得到尊重,在男性视角之外生存生活发展。 —— 读这本《女性主义有什么用》会让读者诚实面对摆在眼前的问题。女性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才能更好地跳出问题审视自身的困境。 特别希望读到这本书的朋友们,都能看到困住鸟的鸟笼“金属丝”,不被外界的规则、刻板印象和性别差别对待影响,活出真实的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