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诗词课的读后感大全
《西南联大诗词课》是一本由闻一多 等著作,四川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南联大诗词课》读后感(一):《西南联大诗词课》:大师带你揭开诗词群体的神秘面纱!
最近读了这本《西南联大诗词课》,我有时候在想,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和西南联大在校生,有什么不同? 在我想了一会儿后,觉得不同的是,他们真的在大师的面前,一节一节的认真听课,而阅读这本书的我,可以想先看哪节就先看哪一节,唯一遗憾的是,不能穿越到那个时期,找到这些老师答疑解惑。 我有注意到在这本《西南联大诗词课》中有[唐诗与宋词]的比较,于是我先读了[李白]那一章。 提起李白,你可能会想到他最著名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但读完这一章节后,我相信你会对李白有新的认识: 读完李白的籍贯介绍后,我发现他不仅诗歌更多,才华出众,连籍贯都有好几种,不仅仅受到山东人(此山东非现在的山东县)的欢迎,陇西、陇城、川蜀以及西域,都想给他落户口,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神秘的东方人仁,还好这几种籍贯里没有韩国人这一说,省得哪天棒子泡菜国脑子一抽,说李白有韩国血统。 浦江清老师对于李白的人生总结为:少年任侠,中年做官,晚年流离。 而当代中学生则认为他是语文课本里的常驻嘉宾,只要有他名字的诗,你不想背,老师也会考。 当然你也会在这本书中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李白,与吴筠(此人为道士)为好友,喜欢道法,以及神仙那种无欲无求的态度。 这些分析都来源于大量的诗歌,其中结合着李白的人生履历,并且将他的风格进行了解析,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他创作的诗歌要比课本上出现的要多得多。 我又注意到这本《西南联大诗词课》中有关于[唐诗兴盛的原因及其分析],于是又仔细的读了[李清照]那一章。 提起李清照这个人的话,大部分人的印象是《声声慢》和《如梦令》,而只要了解她的人,就会知道这些一首首或凄婉或清新的诗词背后,藏的是一个有个性、有主见的、更加洒脱,并且情商高,有自己的人脉的独特灵魂,在这《本西南联大诗词课》中,对李清照的作品解析并不是很多,只是稍微的讲解了几句,对李清照女士本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别的作品中查找资料。 整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整体顺序,也是根据诗词在历史上的发展顺序来展现的,比如先从诗经讲起,再到山水诗、七言诗等等再过渡到各家诗人、词人,最后以“词”为什么衰落为收尾。 我并不是按照顺序看的,我看过的大部分文章都没有出现节选字样,也就是完整的,这也是这本书的优点之一,你不用再去别的地方找完整的书稿。
这本《西南联大诗词课》中,你不仅仅会对诗人和词人的生平,以及作品有更多的了解,还能侧面看出每个老师不同的性格,以及看待事物的多个方面,特别适合选择文学的大学生当做课外读物,也更加适合喜欢文学的读者阅读。
《西南联大诗词课》读后感(二):不曾作古的诗词讲义
想读《西南联大诗词课》这本书,一是因为之前涉猎了这套《西南联大通识课》的第一辑,很是喜欢。这一次,第二辑如约而至,便迫不及待地想读。自文学、国史、哲学课之后,诗词便是中华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中不可绕开去的一大领域,而这本书中便收录了闻一多、朱自清等六位先生他们对诗词的诠释与理解。当然吸引我的不光是书中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方式,让我们能从中窥探到诗词产生的根由和发展的脉络,更有那些大师们对各个朝代诗人与其作品的个性解读与前沿性十足的学术风采,这些都展现了西南联大包容、高质量、重基础的通识教育。
汪曾祺先生曾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足见西南联大所教授知识的养人。那时我们没有机会坐在那样熠熠闪光的课堂上,虽有憾,而如今我们却可以通过书籍阅读那些年文人老师们留下的课堂讲义,实属一种幸福。
当然,我阅读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是看到目录中有介绍屈子的篇章,我便没有了抵抗力。我很赞成闻一多先生所言,甚爱屈原,因其人格与行义胜于其文采。那些像屈子这般,身影伶仃,站在高处之人,他们意志坚定绝决,非常人所能及,让人敬佩。
书中介绍各个朝代诗人与其作品的内容科普性常识与创新性体悟并举,不单单有从微观角度拎出一些读来让人口齿含香的名篇的赏读,更有从宏观角度分析唐诗兴盛的原因、唐诗与宋词的不同之处等。书的结构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诗,下篇则是词。书中有历代著名诗人的生平,也有诗词发展兴衰的起承转合与历史,有《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也有不同派别诗歌代表人物与其作品,有谢灵运和他的山水诗,也有温庭筠和他的花间派……
在书中,我们能畅游诗词的世界,对中国诗词的全貌有一定了解。如果你也想系统性地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我想没有比原来西南联大的诗词课程讲义更全面有效的了。学习感兴趣的知识,老师也很重要,而这些讲义的作者都是一些大师级别的人物,他们能带我们站在高处一览众山之小,将祖国壮丽河山酿成情思装进澎湃的血液之中。
感谢阅读,祝您今天也要开心嗷。
《西南联大诗词课》读后感(三):历经世纪风雨洗礼,依旧如同沐浴春风。
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精英,从北方至长沙,又从长沙奔赴西南边陲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随之成立,一座抗战时期仅仅存在8年的名校,却成为了一个永远的传奇,一个至今,令无数文人们心驰神往的极乐圣地。西南联大的精神,不应成为被尘封的历史或追忆。而应时时翻看,提醒我们曾拥有的辉煌,也指引我们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进。
今年上旬,由四川天地出版社出版出版的套书《西南联大通识课》已经出版面世,就受到广泛关注,是了解西南联大不可不读的文化类书籍。2021年8月份更是获得央视《读书》栏目推荐,主持人将书中节选内容以饱含热情的现场朗读,更是将联大的教育通识、探索精神、家国情怀的学术底蕴和爱国情绪点燃到了高潮,在节目的推动下,该系列书籍读者需求市场空前扩大,《西南联大诗词课》就是在众多读者期盼中出版面世的。
这本《西南联大诗词课》中收录了游国恩、浦江清、闻一多、朱自清、萧涤非、罗庸等六位先生有关解读中国古诗词的文章,涵盖中国古代重要的诗人、词人和作品,并按照时间顺序将诗词产生的根由和发展的脉络梳理清楚,也算是一部中国诗歌起起伏伏、延绵漫长的发展史。本书的文章皆来源于大师们当时上课讲义稿,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和大师们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
大师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基于长期研究心得所创作,具有鲜明的包容、自由的学术时代气息和精神,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让身处新时代的我们读来,依旧如同是在沐浴春风。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病痛和体弱,阻挡不了学者们追求学业和真理的脚步;贫困和战火,阻挡不了师者的传道解惑之心。下面就简单列举两个《西南联大诗词课》中极具代表性的篇章及其背景知识延伸,从中粗浅领略这本书的独特魅力。
1、朱自清讲诗经 提到朱自清,通常有印象的是他的散文。毕竟《背影》《春》等都是从小要背诵的课文,很多人的学生时代,都常为这个名字头痛。 朱自清先生非常热爱古典诗词,1925年在清华任教时,已经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所以,他的散文中,我们能看到诗的意境。 诗经“比兴”的分别、“兴”的涵义,就是由朱自清率先定调的,沿用至今。《西南联大文学课》收录了朱自清1938年在西南联合大学讲诗经的篇章。 诗经从民间歌谣起,到贵族记录,再到有了政治含义。 《诗经》的政治教化含义,不是自带的,而是后人“断章取义”、“断句取义”。 所谓的“诗言志”也是如此。以子太叔为例,他在宴席上,用《野有蔓草》这首讲男女私情的诗,表示欢迎。截取的就是最后两句诗义。 后来,孔子、毛氏和郑玄,又将断章取义的功夫,发扬光大。又发展出了“以史证诗”,用史说,倒推诗义。 文章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这种现象多少有些无奈,但并无明显贬义,还是更像客观陈述“诗经”的发展。 最后,详细说明了赋比兴的含义。 朱自清讲课的风格,跟他的散文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严谨而平易近人,读来通俗易懂,自然舒服。
2、罗庸讲建安七子 罗庸是蒙古族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专家,擅写诗词骈文。曾为西南联大填写《满江红》校歌。 罗庸先生是温文尔雅的形象,有传统儒生气质。讲课生动活泼,富有激情。有时课讲到半夜,学生也舍不得走。 “讲建安七子”这篇是半文半白的文章,短小精悍,讲评了魏晋建安时代的一批作者。 首先说清楚,建安七子是个伪命题。 同时代具有类似文风和类似水平的作者,其实有一群人。 “七子”相互间也并不是全有交情,孔融和王粲,从生平事迹来看,就很难有交集。而且孔融水平也不够,是硬凑上去的。 然后,分别简短讲评陈琳、王粲等七子,以及其他几个同类作者,包括杨修、吴质等。
《西南联大诗词课》读后感(四):回望西南联大 ——探索诗词的真谛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由清华、北京、南开大学三所学校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在昆明合并,历时八年,在这个身处抗战时期物资匮乏的年代,西南联大却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先后毕业学生两千余人,其中还有诺贝尔奖及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者等,可谓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
《西南联大诗词课》本书中收录了游国恩、闻一多、浦江清、朱自清、萧涤非、罗庸等六位大师们的文章,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重要的诗人、词人和作品,并且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将诗词产生的根由和发展的脉络梳理清楚的。
大师们的面貌
游国恩,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对中国古代文学有很大的贡献,是现代楚辞学的集大成者,主要代表作品《楚辞概论》等。 本书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游国恩先生讲的《诗经》,我们曾经在课本上只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但具体风雅颂是什么,就了解的很少了,而游国恩先生在这篇幅里会告诉你所有的答案,比如它们的编集、起源,还有风雅颂三部分是根据什么而划分,其实是由于音乐的不同,比如风是带有色彩的音乐,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零五篇,先生说它们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晶莹的珠宝。 闻一多,中国近代诗人、学者、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主要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等。 闻一多先生谈宫体诗——先生在这里说到大约在梁、陈、隋、唐这四代宫廷期间没有出过一个第一流的诗人,甚至没有任何诗人,只因为他们制造了一些不堪入目场面的宫体诗 。先生前期在批判和讽刺,但后面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让我有了深刻的认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先生将张若虚比喻为风雨后宁静、爽朗的月夜,他说张若虚在这首诗里的宇宙意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更深沉、更宁静的境界。 有了这首《春江花月夜》的宫体诗,足以替之前的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可见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最爱的还是闻一多谈屈原——人民的诗人。他说古今没有第二个诗人像屈原那样曾经被人民热爱的。说到屈原,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端午节,屈原的纪念日。曾经我还以为屈原是在端午节这天跳江故后世把这天作为他的纪念日,其实不然。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屈原的忠贞爱国感人至深,他把毕生感情和理想都融合在了诗篇里,创作出了激荡人心的《离骚》,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后他选择了舍弃性命与祖国同葬。想必屈原在死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纵身一跳,对若干年以后的今天产生了这么重要的作用。足见他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也只有中国人民愿意把这样的节日转让给屈原,这也算是对屈原爱国情怀的一种安慰吧。 朱自清,中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 主要代表作品《背影》、《荷塘月色》、《你我》等,其中前两篇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朱自清讲《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在这篇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盛唐四家的诗作以及它们诗作的特点和成就,先生都作了很大的讲解。比如李白,他在唐诗三百首里有五古、乐府、五律及七律等个体具备,书里还提到他为什么不得志,只因得罪了杨贵妃,故而辞职开始了游山玩水的生活,他的乐府很多,大都是抒写自己的生活,所以说他的态度是出世的,作诗也就全任自然;而杜甫他是一辈子在惦着仕军行道,又身经叛离,亲见民间疾苦,所以他的诗一般都是描写当时的情形,抒发自己的感想,反而把诗的境界扩大了,也是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本书中也提到何为五言七律、五绝七绝等,也分别作了讲解,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用野花、夕阳、燕子来对照今夕,便反映出盛衰这一道理。这些诗在书里先生都讲解的颇详明了。想了解各体诗的特点,就来听听朱自清先生对唐诗的理解吧。
浦江清,现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与朱自清合称“清华双清”,主要代表作品《八仙考》、《花蕊夫人宫词考》。 浦江清先生在本书中讲的比重占的也是最多的一部分,他不光讲了许多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他们各自的诗作的特点,如天才诗人的李白为何一生政治上无所作为等、辛弃疾壮志未酬却一生忧怀国事,“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这种苦闷心情辛弃疾也只有通过鹧鸪鸣声来抒发了。
反观陶渊明,他的达观的人生态度和矢志不渝的田园生活恐怕无人可比,如‘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捽兀穷庐,酣饮赋诗。‘不以受到宠爱为荣耀,污浊的社会岂能把我染黑?’如果当今社会大多数人能做到陶渊明这一点,恐怕也不会有这么多烦恼吧。 如果还想了解唐诗兴盛的原因以及词为何最终衰落等,欢迎来浦江清先生这里找到答案。但文中有一些讲述重复了,如闻一多也讲了“四杰”的文章,但不同的是闻一多注重的是四杰本身的诗意,而浦江清讲四杰,注重的是诗的解析,题目虽同,内容却不同,但都可以在二位先生的观点中有所收获。
萧涤非,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硕士及博士生研究生导师,培养过项怀诚等大批国之栋梁,主要代表作品《杜甫全集校注》主编、《文史哲》编委。 萧涤非谈谢灵运——谢灵运可以说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但他的山水诗我个人觉得是远不如陶渊明的,他的诗虽然也纵情山水,但却很难看出他内心的思想感情,如果涉及到思想时,他又会用一些玄言佛理的词句来装点门面,很难想象他对玄学佛典竟很有研究。 罗庸,中国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国学家,是清初扬州八大怪之一“两峰山人”罗聘的后人。主要代表作品《中国文学史导论》、《汉魏六朝诗选》等。 罗庸先生在本书里只讲述了词体演变和南、北宋词人等,内容不是很多,但足以抛砖引玉了。如南宋的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再如北宋词人里提到了张先,苏轼及贺铸等,不过本书并未收录关于苏轼的文章,文中也只以“东坡为破坏乐律词之第一人”简短几句了事,如果想要了解关于苏轼诗词的文章,可以去《西南联大文学课》中查找。 本书所选的文章,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各有不同,这也是各位先生们在教学上的百花齐放,从中不但能看到先生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教育的坚持,时代虽然已经远去,但大师们屹立不倒的身影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们,如果想了解中国古代的诗词,不妨看看这本书,会让你流连忘返。
《西南联大诗词课》读后感(五):回望西南联大 ——探索诗词的真谛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由清华、北京、南开大学三所学校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在昆明合并,历时八年,在这个身处抗战时期物资匮乏的年代,西南联大却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先后毕业学生两千余人,其中还有诺贝尔奖及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者等,可谓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
《西南联大诗词课》本书中收录了游国恩、闻一多、浦江清、朱自清、萧涤非、罗庸等六位大师们的文章,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重要的诗人、词人和作品,并且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将诗词产生的根由和发展的脉络梳理清楚的。
大师们的面貌
游国恩,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对中国古代文学有很大的贡献,是现代楚辞学的集大成者,主要代表作品《楚辞概论》等。 本书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游国恩先生讲的《诗经》,我们曾经在课本上只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但具体风雅颂是什么,就了解的很少了,而游国恩先生在这篇幅里会告诉你所有的答案,比如它们的编集、起源,还有风雅颂三部分是根据什么而划分,其实是由于音乐的不同,比如风是带有色彩的音乐,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零五篇,先生说它们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晶莹的珠宝。 闻一多,中国近代诗人、学者、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主要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等。 闻一多先生谈宫体诗——所谓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先生在这里说到大约在梁、陈、隋、唐这四代宫廷期间没有出过一个第一流的诗人,甚至没有任何诗人,只因为他们制造了一些不堪入目场面的宫体诗 。先生前期在批判和讽刺,但后面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让我有了深刻的认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先生将张若虚比喻为风雨后宁静、爽朗的月夜,他说张若虚在这首诗里的宇宙意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更深沉、更宁静的境界。 有了这首《春江花月夜》的宫体诗,足以替之前的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可见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最爱的还是闻一多谈屈原——人民的诗人。他说古今没有第二个诗人像屈原那样曾经被人民热爱的。说到屈原,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端午节,屈原的纪念日。曾经我还以为屈原是在端午节这天跳江故后世把这天作为他的纪念日,其实不然。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屈原的忠贞爱国感人至深,他把毕生感情和理想都融合在了诗篇里,创作出了激荡人心的《离骚》,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后他选择了舍弃性命与祖国同葬。想必屈原在死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纵身一跳,对若干年以后的今天产生了这么重要的作用。足见他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也只有中国人民愿意把这样的节日转让给屈原,这也算是对屈原爱国情怀的一种安慰吧。 朱自清,中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 主要代表作品《背影》、《荷塘月色》、《你我》等,其中前两篇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朱自清讲《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在这篇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盛唐四家的诗作以及它们诗作的特点和成就,先生都作了很大的讲解。比如李白,他在唐诗三百首里有五古、乐府、五律及七律等个体具备,书里还提到他为什么不得志,只因得罪了杨贵妃,故而辞职开始了游山玩水的生活,他的乐府很多,大都是抒写自己的生活,所以说他的态度是出世的,作诗也就全任自然;而杜甫他是一辈子在惦着仕军行道,又身经叛离,亲见民间疾苦,所以他的诗一般都是描写当时的情形,抒发自己的感想,反而把诗的境界扩大了,也是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本书中也提到何为五言七律、五绝七绝等,也分别作了讲解,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用野花、夕阳、燕子来对照今夕,便反映出盛衰这一道理。这些诗在书里先生都讲解的颇详明了。想了解各体诗的特点,就来听听朱自清先生对唐诗的理解吧。
浦江清,现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与朱自清合称“清华双清”,主要代表作品《八仙考》、《花蕊夫人宫词考》。 浦江清先生在本书中讲的比重占的也是最多的一部分,他不光讲了许多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他们各自的诗作的特点,如天才诗人的李白为何一生政治上无所作为等、辛弃疾壮志未酬却一生忧怀国事,“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这种苦闷心情辛弃疾也只有通过鹧鸪鸣声来抒发了。
反观陶渊明,他的达观的人生态度和矢志不渝的田园生活恐怕无人可比,如‘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捽兀穷庐,酣饮赋诗。‘不以受到宠爱为荣耀,污浊的社会岂能把我染黑?’如果当今社会大多数人能做到陶渊明这一点,恐怕也不会有这么多烦恼吧。 如果还想了解唐诗兴盛的原因以及词为何最终衰落等,欢迎来浦江清先生这里找到答案。但文中有一些讲述重复了,如闻一多也讲了“四杰”的文章,但不同的是闻一多注重的是四杰本身的诗意,而浦江清讲四杰,注重的是诗的解析,题目虽同,内容却不同,但都可以在二位先生的观点中有所收获。
萧涤非,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硕士及博士生研究生导师,培养过项怀诚等大批国之栋梁,主要代表作品《杜甫全集校注》主编、《文史哲》编委。 萧涤非谈谢灵运——谢灵运可以说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但他的山水诗我个人觉得是远不如陶渊明的,他的诗虽然也纵情山水,但却很难看出他内心的思想感情,如果涉及到思想时,他又会用一些玄言佛理的词句来装点门面,很难想象他对玄学佛典竟很有研究。 罗庸,中国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国学家,是清初扬州八大怪之一“两峰山人”罗聘的后人。主要代表作品《中国文学史导论》、《汉魏六朝诗选》等。 罗庸先生在本书里只讲述了词体演变和南、北宋词人等,内容不是很多,但足以抛砖引玉了。如南宋的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再如北宋词人里提到了张先,苏轼及贺铸等,不过本书并未收录关于苏轼的文章,文中也只以“东坡为破坏乐律词之第一人”简短几句了事,如果想要了解关于苏轼诗词的文章,可以去《西南联大文学课》中查找。 本书所选的文章,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各有不同,这也是各位先生们在教学上的百花齐放,从中不但能看到先生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教育的坚持,时代虽然已经远去,但大师们屹立不倒的身影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们,如果想了解中国古代的诗词,不妨看看这本书,会让你流连忘返。
《西南联大诗词课》读后感(六):回望西南联大 ——探索诗词的真谛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由清华、北京、南开大学三所学校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在昆明合并,历时八年,在这个身处抗战时期物资匮乏的年代,西南联大却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先后毕业学生两千余人,其中还有诺贝尔奖及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者等,可谓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
《西南联大诗词课》本书中收录了游国恩、闻一多、浦江清、朱自清、萧涤非、罗庸等六位大师们的文章,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重要的诗人、词人和作品,并且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将诗词产生的根由和发展的脉络梳理清楚的。
大师们的面貌
游国恩,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对中国古代文学有很大的贡献,是现代楚辞学的集大成者,主要代表作品《楚辞概论》等。 本书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游国恩先生讲的《诗经》,我们曾经在课本上只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但具体风雅颂是什么,就了解的很少了,而游国恩先生在这篇幅里会告诉你所有的答案,比如它们的编集、起源,还有风雅颂三部分是根据什么而划分,其实是由于音乐的不同,比如风是带有色彩的音乐,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零五篇,先生说它们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晶莹的珠宝。 闻一多,中国近代诗人、学者、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主要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等。
闻一多先生谈宫体诗——所谓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先生在这里说到大约在梁、陈、隋、唐这四代宫廷期间没有出过一个第一流的诗人,甚至没有任何诗人,只因为他们制造了一些不堪入目场面的宫体诗 。先生前期在批判和讽刺,但后面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让我有了深刻的认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先生将张若虚比喻为风雨后宁静、爽朗的月夜,他说张若虚在这首诗里的宇宙意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更深沉、更宁静的境界。 有了这首《春江花月夜》的宫体诗,足以替之前的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可见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最爱的还是闻一多谈屈原——人民的诗人。他说古今没有第二个诗人像屈原那样曾经被人民热爱的。说到屈原,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端午节,屈原的纪念日。曾经我还以为屈原是在端午节这天跳江故后世把这天作为他的纪念日,其实不然。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屈原的忠贞爱国感人至深,他把毕生感情和理想都融合在了诗篇里,创作出了激荡人心的《离骚》,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后他选择了舍弃性命与祖国同葬。想必屈原在死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纵身一跳,对若干年以后的今天产生了这么重要的作用。足见他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也只有中国人民愿意把这样的节日转让给屈原,这也算是对屈原爱国情怀的一种安慰吧。 朱自清,中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 主要代表作品《背影》、《荷塘月色》、《你我》等,其中前两篇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朱自清讲《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在这篇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盛唐四家的诗作以及它们诗作的特点和成就,先生都作了很大的讲解。比如李白,他在唐诗三百首里有五古、乐府、五律及七律等个体具备,书里还提到他为什么不得志,只因得罪了杨贵妃,故而辞职开始了游山玩水的生活,他的乐府很多,大都是抒写自己的生活,所以说他的态度是出世的,作诗也就全任自然;而杜甫他是一辈子在惦着仕军行道,又身经叛离,亲见民间疾苦,所以他的诗一般都是描写当时的情形,抒发自己的感想,反而把诗的境界扩大了,也是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本书中也提到何为五言七律、五绝七绝等,也分别作了讲解,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用野花、夕阳、燕子来对照今夕,便反映出盛衰这一道理。这些诗在书里先生都讲解的颇详明了。想了解各体诗的特点,就来听听朱自清先生对唐诗的理解吧。
浦江清,现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与朱自清合称“清华双清”,主要代表作品《八仙考》、《花蕊夫人宫词考》。 浦江清先生在本书中讲的比重占的也是最多的一部分,他不光讲了许多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他们各自的诗作的特点,如天才诗人的李白为何一生政治上无所作为等、辛弃疾壮志未酬却一生忧怀国事,“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这种苦闷心情辛弃疾也只有通过鹧鸪鸣声来抒发了。
反观陶渊明,他的达观的人生态度和矢志不渝的田园生活恐怕无人可比,如‘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捽兀穷庐,酣饮赋诗。‘不以受到宠爱为荣耀,污浊的社会岂能把我染黑?’如果当今社会大多数人能做到陶渊明这一点,恐怕也不会有这么多烦恼吧。 如果还想了解唐诗兴盛的原因以及词为何最终衰落等,欢迎来浦江清先生这里找到答案。但文中有一些讲述重复了,如闻一多也讲了“四杰”的文章,但不同的是闻一多注重的是四杰本身的诗意,而浦江清讲四杰,注重的是诗的解析,题目虽同,内容却不同,但都可以在二位先生的观点中有所收获。
萧涤非,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硕士及博士生研究生导师,培养过项怀诚等大批国之栋梁,主要代表作品《杜甫全集校注》主编、《文史哲》编委。
萧涤非谈谢灵运——谢灵运可以说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但他的山水诗我个人觉得是远不如陶渊明的,他的诗虽然也纵情山水,但却很难看出他内心的思想感情,如果涉及到思想时,他又会用一些玄言佛理的词句来装点门面,很难想象他对玄学佛典竟很有研究。 罗庸,中国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国学家,是清初扬州八大怪之一“两峰山人”罗聘的后人。主要代表作品《中国文学史导论》、《汉魏六朝诗选》等。
罗庸先生在本书里只讲述了词体演变和南、北宋词人等,内容不是很多,但足以抛砖引玉了。如南宋的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再如北宋词人里提到了张先,苏轼及贺铸等,不过本书并未收录关于苏轼的文章,文中也只以“东坡为破坏乐律词之第一人”简短几句了事,如果想要了解关于苏轼诗词的文章,可以去《西南联大文学课》中查找。 本书所选的文章,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各有不同,这也是各位先生们在教学上的百花齐放,从中不但能看到先生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教育的坚持,时代虽然已经远去,但大师们屹立不倒的身影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们,如果想了解中国古代的诗词,不妨看看这本书,会让你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