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学都忘掉 “剩下”是关键【外一篇】
知识并非越多越好,信息也并非越多越好。有时,信息越多越糊涂。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像守财奴积攒财富那样积累知识,而是要像磨炼自己的赚钱能力那样修炼见微知著、见此知彼的洞察力。为了培养这样的能力,你要随时以一种空灵、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事物。真正重要的知识,是你忘记了之后还能记住的东西。
我很喜欢《倚天屠龙记》里的一段故事:强敌当前,临阵磨枪,武学大师张三丰要将他新发明的太极剑法教给张无忌。张三丰将剑招慢吞吞地演示了一遍,然后问张无忌能记住多少。张无忌说,能记住一半。張三丰又演示了一遍,这一次的招数竟然和前面一次完全不同。他又问张无忌能记住多少,张无忌说,只能记得三招。到第三遍演示完,张无忌说,已经全忘了。大家都很着急,张三丰却说:“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已经学会了。”
老师需要传授给学生的,不是“剑招”,而是“剑意”。临敌以意驭剑,才能变化无穷。培养这样的洞察力,关键在于寻找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寻找趋势变化之前的蛛丝马迹。
随时保持备战的状态,随时准备从零开始,才能进入修炼洞察力和大局观的境界。我们体内的免疫系统,无时不刻不在准备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病菌。无论是你清醒或是酣睡,运动或是静止,它们永不休息。你要培养的洞察力和大局观,也是这样的一个深藏不露的系统。
(摘自《新华日报》 何帆/文)
民间故事常寓至理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
下面两个故事都出于民間传说。
寒士冒雪赶路,狼狈不堪,经过古庙,打算入内避寒,不料,和尚把庙门关了。后来寒士显贵,派兵剿庙,把和尚一律杀死。
一人贫不能自立,经常受乡党周济。多年后,此人忽操刀行凶,把施惠者一律杀伤。官府鞫讯,此人的回答是:“我欠这些人的恩情太多,无法偿还,见了面就难过,不如杀个干净。”
民间故事常寓至理。眼见人处困境而不加援手,人必恨之。施惠于人而望报,人亦必恨之。只是一般人恨的程度不同,不至于剿庙或行凶而已。
丰于阅历的人往往随时随地助人,而又随时随地否认他帮助过某人,使受助者心安。“施比受更为有福”这句格言不会动摇,因为“施”字本来含有不要报偿的意思在内。施而望报,纵不至于招祸,关系也不会愉快。
(摘自 《开放的人生》王鼎钧 著 三联书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