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快是一种能力,慢是一种智慧
平衡——快是一种能力,慢是一种智慧
一个青年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拿出三块大小不同的西瓜放在青年的面前:“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择哪块?”“当然是最大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富翁一笑:“那好,请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青年,自己却吃起了最小那块。
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拿起了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青年面前晃了晃,大口吃起来。青年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
富翁吃的虽然没有青年吃得快,却比青年吃得多。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快是一种能力,同样一件事,能力强的人往往能占得先机;而慢是一种智慧,刚开始的落后却可以后来居上、笑到最后。
快是一种能力。《三国演义》中,许多生动的人物就是凭借快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赤兔马凭着“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速度,用快成就了千里马的美命;关羽温酒斩华雄,用快一战成名,威震诸侯;庞统任耒阳县令,仅用半日处理完百日县务,曲直分明,无分毫差错,以快印证了“凤雏”之名。 生活中,一个人往往也是用快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快是雷厉风行的果断。如果机会来了,就把握时机,快速出击。电影《钢铁侠》里有一句台词给人印象深刻。当男主角发现了制造新化学元素的方法时,他的机器助理就问:“我们要准备什么?从哪里开始?”男主角帅气的回应道:“just do it。”想做就做!这是美国人身上非常鲜明的一种品质。美国的牛仔文化中,西部牛仔是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开拓者,就是这种实干品质的代表。当然,中国人也不乏这种大胆的开拓者。中国近代历史,便是一段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血泪史。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不怕牺牲、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才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快更是一种生存法则。在非洲草原上,每天黎明,羚羊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要跑过每一头猎豹,而猎豹想的第一件事也是我要跑过每一只羚羊。大自然就是在这场“快”的竞争中欣欣向荣。人类社会也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年轻时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苦恼,年老了又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的无奈。鲁迅曾说过:“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在这场赛跑中,没有输赢,却有得失。晚清名臣曾国藩曾经说过:败人两字,非傲即惰。这里的惰指的就是慢悠悠的消磨时光,无所作为。如果怠慢时光,有才能的人尚且会泯然众人,更何况是大多数平庸的人?曾国藩一生早起,为自己立下五勤的戒条。正是由于勤快,曾国藩从一个天资平平的农家子弟,一步步最终成为一代大儒。“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快应该是每个人右手中的利剑,扫除通往成功路上的障碍。
但是光有这柄利剑却不一定会成功。子曰:“无欲速,欲速则不达”。有的时候过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慢是一种经岁月打磨的智慧。慢不应是及时行乐的安逸,而应是居安思危的忧患;不应是得过且过的麻木,而应是蓄势待发的蛰伏;不应是志得意满的骄傲,而应是持盈守虚的谦逊。
慢是厚积薄发的含蓄。古人云:夫物速成则疾亡,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一口吃成的胖子,事物的发展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急于求快,投机取巧,就像修一个地基薄弱的高楼,即便是修成了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海市蜃楼。
慢是谋定而后动的韬略。《礼记》有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不论做什么事,事先要看清形势,有所准备,才能得到成功。而且越是复杂的事情越是如此。比如规划人生,当时间的跨度拉到足够长,事先计划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北大教授钱理群就劝现在的读书人要先“沉潜十年”,要从长远的发展着眼,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被一时一地的东西诱惑。
慢是知止而有得的淡泊。记得读高三时为了备战高考,我的休息时间从每天8个小时压缩到5个小时,最后终于得了重感冒。我的一个同学更是引发了肠胃炎,最后休学一年。现在很多人急于求成,过劳加班。据报告显示中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到达60万。试想一个人如果连生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成功?所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给生活增加一点色彩和弹性。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是高效工作的基本条件。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既可以放松精神,有时又可以为工作提供灵感。爱因斯坦在构思相对论时就曾从自己的小提琴爱好中获得灵感。
慢应该是每个人左手中的明灯,为通往成功的道路照亮方向。
快和慢就像太极的黑白两面,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只有将快慢结合,找到平衡点,方能抵达成功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