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宣传”让厚重精神更有份量
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新华社微纪录片栏目“国家相册”的第一期“胜利的日子”于9月2日推出,在互联网、电视台、移动端、户外屏幕等平台同步传播。
印证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成为见证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历史注脚!无独有偶,此前,在七一建党节的时候,新华社精心打造的微电影形态可视化全媒体产品《红色气质》,受到好评。
博大精深的抗战精神、红色精神,当然需要大部头、大场面、大叙述、大动作等诠释解读,比如红色经典歌舞剧《白毛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大气磅礴的作品,让民族精神得到激情展示。
“抓大不忘小”的道理告诉我们,做好大部头宣传的同时, 也要在“微宣传”方面多下功夫。特别是进入微时代、“鼠标时代”后,“互联网”对价值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在做好轰轰烈烈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也要善用“微宣传”,通过微电影、微信群、微信公共账号、微博、短信等,让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和历史,在数字世界溢彩流光、激情舞蹈,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厚重精神,传达出立体全面的感染力和推动力。
比如今天的抗战微纪录片,展现了1937年摄影师王小亭冒着枪林弹雨拍下的日军轰炸后上海南站的场景,展现了日本投降、东京审判、东条英机被送上绞刑架等鲜为人知的老照片,让人们对抗战的惨烈状况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对侵略者的残暴有了切肤之痛。《红色气质》采用了3D技术,给人们造成强大的冲击力。虽然形式“微”、“小”,以新致胜,小中见大,波澜不惊,却带来了活泼动感、时尚光鲜的“大”而深入的宣传效果。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现代革命史教育,显然更能深入人心。
时代在飞速变化,广大群众对宣传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宣传部门、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创新,及时更新,学会“融合”,走出读书、讨论、开会、听报告等传统宣传方式,善于将新技术、新手段、微工具,为我所用,创造出更为现代、更为感人、更为快捷、更有效率、更为厚重的传播和宣传效果!以靓丽美好的新闻作品、宣传作品,鼓舞人,激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