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兴安杜鹃正红时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兴安杜鹃正红时

2022-02-12 11:49:16 作者:高庆东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兴安杜鹃即兴安杜鹃花,主要生长在大小兴安岭,也称达子香、映山红、金达莱。兴安杜鹃不畏雪寒,性喜风霜,象征坚贞、高洁,以粉红为其特色,曾被推崇为我市的市花。杜鹃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约530种,各省区多有分布。小兴安岭杜鹃花在每年5月中旬盛开,山野之上,沟壑之中,彩云霓裳,万紫千红,烂漫盛开的杜鹃花簇拥着无边的绿色,极为壮观。我市举办的兴安岭杜鹃花观赏周,曾吸引众多艺术家和摄影爱好者来这里创作采风。兴安杜鹃盛开的时节,自然想起唐宋诗词吟咏杜鹃花的许多名篇佳作。

  初春时节咏杜鹃。杜鹃花也称清明花,清明时节黄河流域以南,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就会竞相绽放,清明是悼念故人的时节,作品多带几许伤感。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诗中有两句颇具特色:“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山头片片墓田,傍边朵朵杜鹃,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前来祭扫,焚烧的纸钱好似纷飞的白色蝴蝶,悲伤的泪水似乎含血染红朵朵杜鹃。“白”与“红”两字对偶的运用,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渲染出世人悼念故人的别样氛围。唐代诗人曹松的《寒食日题杜鹃花》则通俗易懂:“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寒食日即清明节前一天,相传此俗源于春秋,晋文公欲重用介之推,介之推归隐山林,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抱树而死,文公令当日禁火为寒食日。“一朵又一朵”,以白描的手法写出杜鹃花的次第开放,一个“并”字,描写出杜鹃花清明时节同时开放,彰显鼎盛花期。家家禁火饮寒食,无限哀思寄托在花枝之间。宋代词人赵师侠的《醉桃源》则以明快的情调,隐约着淡淡的忧伤:“杜鹃花发映山红。韶光觉正浓。水流红紫各西东。绿肥春已空。闲戏蝶,懒游蜂。破除花影重。问春何事不从容。忧愁风雨中”。簇簇杜鹃花竞相开放,映红了座座山野,为美好的春天平添了浓郁的色彩。潺潺流水,万紫千红,春色满园,彩蝶嘻戏,春天不愿从容离去,因为风雨中夹杂着几许的忧愁。其中“杜鹃花发映山红”是历来所推崇的名句,杜鹃花也称映山红由此而得名。

兴安杜鹃正红时

  杜鹃啼时咏杜鹃。杜鹃原是鸟名,传说蜀王杜宇称望帝,时逢水灾。有一人名鳖灵,善治水。蜀王立为相,鳖灵除水患,蜀王让位于他。蜀王隐居,牵挂于民。后鳖灵王无道,蜀王忧伤而死,化为杜鹃鸟,也称子归鸟、断肠鸟。春天悲鸣不已,啼血泪染杜鹃花。因此,许多唐诗宋词往往伴随着杜鹃鸟的声声啼叫,来吟咏杜鹃花的殷殷血红。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多为人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暮年寄居宣城,看见杜鹃花盛开,想起蜀国子归鸟的传说。子归啼叫愁肠寸断,三春时节思乡情切。诗人跨越时空两地,将杜鹃花的现实与子规鸟的传说联结起来,本应是“宣城还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诗人故意诗句倒置,突出思乡愁绪,铺垫后面诗句。唐代诗人成彦雄的《杜鹃花》将花与鸟相提并论,更加直截了当:“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鸟怨花艳,各得其所,难以割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子归口中血染成。北宋词人晏几道《鹧鸪天》前两句:“陌上濛濛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田间小路杨花柳絮纷纷飘舞,杜鹃花丛子归鸟儿婉转呜叫,好一派田园春光。但一个“残”字,隐约着后诗的“怨月愁烟”。唐代诗人杨行敏的《失题》三、四句与晏几道的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杜鹃花里杜鹃啼,浅紫深红更傍溪”。真乃诗人所见略同,但各有千秋,同样的诗句,不同的意境。一个是田间,一个水边,一个是柳絮纷飞作衬托,一个是万紫千红随波流,令人遐想无限,回味无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兴安杜鹃正红时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