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孔子与论语》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锦集

2022-04-23 00: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锦集

  《孔子论语》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与论语》精选点评:

  ●毫无说服力,入门的人看了这本书会愤而不读论语的

  ●联经版。本书收录了作者自在中学执教时起至1980年代间论及孔子、《论语》的单篇著作29篇。有的泛泛而论,有的则是艰深的学术考据之作。其中,〈孔学与经史之学〉篇论历代学术之嬗递,尤为精要;〈大哉孔子〉、〈孔子之教与学〉等篇言辞浅切,启人向道之心;涉《论语新解》及四书之诸篇则欲平程朱与孔孟之异同,倍见考据之功力。要之,为一大佳之輯合。

  ●想了解錢先生的孔學,必讀此書。

  ●通过儒教整合人心重塑道德,也是一条道路。孔子与弟子的言论大多针对具体事情,希望自己也能做好细节。

  ●这可以说是一部劝人读论语的书,可以看出钱老先生是非常推崇《论语》这部书的。其中个别章节也有发泄情绪的嫌疑。总的来说,读了这本书还是受益匪浅的。了解《论语》其书,是一本基于人文心性的教育。通过学,博文,节欲爱人已尽其性,知命。概括孔子的思想:本于人心,达于大同。始乎人文,通乎天地。

  ●好!

  ●钱穆先生的治学态度很令人感动。放弃误解,放弃偏见,重新翻开两千年的思想,你会发现你仍然需要它。

  ●钱穆这部书,是编于《论语文解》《论语要略》《论语新解》和《孔子传》之后,将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论文编辑为一册。这部书的内容,正如标题所显示是以孔子和《论语》为中心。本书最有价值的,当然是钱穆撰写关于《论语》的读法和《论语新解》的写作,这部分内容既有关于论语版本的介绍,也有关于《论语》研究方法的讨论,最重要的是,钱穆撰写《论语新解》的写作过程,钱穆提到写作的甘苦,先设定写作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分章进行,然后逐章进行修改,最终定稿的过程。这对于我们思考如何撰写专著会有参考作用。文章还附有钱穆关于孔子和儒学的一些演讲,大体以孔子和儒学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这就是一些套话了,可以参考。

  ●从学术的眼光看,最有价值的自然是谈《论语新解》《论语集注》的那几篇。但是其他的演讲也很好,从文化角度讲孔子、讲儒家、讲中国文化,一方面是普及,一方面是比较和推崇,不能以狭隘的学术的眼光和标准绳之。他晚年讲文化的通俗的面向均应如此视之,不能比作当今之民科。

  ●补标。 还录过好几篇。要配合着先生的《论语新解》吖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一):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四星。 此书是钱穆先生关于孔子以及论语的演讲稿的合集。 我最近一直在阅读论语,听北大杨子的四书精读课,愈发觉得论语一书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中国上下五千年,从诸子百家到儒道佛,虽然对于处世态度方面有所不同,但是都关注于今世(中西文化从人生的基本态度方面就全然不同,矛盾难以消弭固不难理解),其中对自我人生的饱满度要求最高的就是儒家。不管是孟荀董仲舒杨雄,还是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对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影响最深,起指导作用根源的始终是孔子的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自然是论语。论语最妙之处在于从不玩弄概念,对道理的讲述平实易懂,而此种道理在日常中又能一一实现。人人皆可为尧舜,圣人只是将自己能做的事都做到最好,如此而已,孔子之道,一以贯之,唯忠恕而已矣,这讲的便是“仁”,便是待人处事的方法。用忠恕作为准则,串起自己一生,那人生便是正面积极饱满的。人都是要追求幸福,但是幸福感并不是由外在因素构成,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基本的温饱问题必须要解决,否则人不能存活。富贵是众人之欲,圣人亦然,只是对于圣人,不义得来的富贵不能要,仅此而已。对于人生幸福的定义,我还没有见到比孔子的讲述更实在的了。当今时代在欲望潮流裹挟之下,不知有多少人追名逐利,纵身跃入浪潮之中。然而,当水流湍急之时,浮在上面的只是黑沫,要等水流缓下来,在上层的才是至清的水,即便孔子的道理在当今不是主流思想,但是不影响其正确性,自然不影响我去学习实践。借用孟子的话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二):《孔子诞辰劝人读论语并及论语之读法》 六

  1.钱穆先生以朱子“自然而然”之说为强说。然朱子亦本程子而发。其意则“仁”为自然而然,“恕”则需学而时习、时时提撕。学者善加体会,自能辨之。故《语类》曰:“唯伊川经解之言,是晚年仁熟,方看得如此分晓,说出得如此分明。两句所以分仁恕,只是生熟、难易之间。”

  2.钱先生言:“‘欲’即非自然而然。”今考《论语》,有“七十而从心所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欲仁,斯仁至矣”诸语。则此“欲”亦可自然而然,甚至可以看作一种仁的至高之境,而決非“克伐怨欲”“枨也欲,安得仁”“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之“欲”。此一问题之关键就在“欲”与“仁”的关系。但此种关系之辨析,只是一理学的专门问题。留待专治理学者为之亦可。

  3.钱先生又说,“亦”字中有文法,当依孔注。前者“无欲人加诸我”是一事,后者“无加诸人”又是一事。孔子言“非尔所及”,即是孔安国说的“不能止人使不加非义于己。”此说初看来极符合一般之常识——我可以善道待人,却不能强求他人以善道待我。但其论据却在一“亦”字。考《论语》有四十七“亦”,惟“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管氏亦有反坫”“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类此。其余者,大抵皆与语气有关,如“不亦乐乎”“吾亦为之”“乐亦在其中”“亦各言尔其志”。此其一。

  又程子引《中庸》“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依句意作一事言。而《论语》作二事,区别恐怕不在“亦”,而在其他的字。如“有”“耻”“不失”前之“亦”,前后两句之动作相同,故可视为两个动作。“欲”也是如此。但前者为“不欲+人之加诸我”,后者为“欲+我无加人”,两者动作并不相同。

  4.孔说见诸何晏《集解》,朱子注《论语》时必然也看到这种解释。钱穆先生于第四节说:“朱子注《论语》,岂有不参考古注异本的?但朱子只依郑玄本,知在此等处,已用过别择工夫。”钱先生在第六节为何不这样讲了呢?窃以为钱先生第四节之意在尊朱注,第五节之意在申朱注,第六节之意则转至破朱注。既先立一“破”注之意,在理解上自然会有一些不足。但现代人读《论语》,倘若还依着圣人全对,书中皆真理的路子,必不能为人所接受。有信有不信,有破有立,才算得上平正。

  5.仁道既深,难于轻言,言之,得无讱乎?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非尔所及——非尔所能躬行而不违耳。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三):漫读《论语》

  孔子有曰:“吾十有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字字深意。厚读、薄读、厚读三层渐深。

  集注,字字注意。义理、辞章、考据三者兼顾。

  被称为“一代通儒”“史学四大家之一”的钱穆曾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还在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后于1990年在台北逝世。

  想到曾学过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和书中短短的解释,在看到本书的相关举例和注解,倒是颇有意思。无卖弄文字之嫌,只为展现不同作者注解的殊途同归之意。不论相轻与否,皆是深思之作。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朱子的《论语集注》是这样注释的: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

  并且可以注意到朱子此正注之外的圈下所引,即程子言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钱大家对此正注有不同见解。朱子所说的“兼气质言的性”是他自己的说法,而非孔子这句话的本义。因为孔子所在时代还没有“气质之性”和“义理之性”的分辨。还有正注之中用“美恶”取代“善恶”注解,可以看出朱子对这句话注解所含的问题。这时可以从圈下所引的程子言见出原因。程子和孔子对“性”的看法有很大的分歧,二程之后的朱子又不能直接推翻程子言论,因此取了中间之法,引用程子所言来注解论语。这便是朱子没有严格分别本义与引申义的缘故吧。

  而钱大家即本书作者在其所写的《论语新解》对此句的注解只说: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论语》惟本章言及“性”字,而仅言其“相近”。性善之说始发于孟子。盖孔子就人与人言之,孟子就人与禽兽言之也。孔子没而道家兴,专倡自然,以儒家所言人道为违天而丧真,故孟子发性善之论以抗之。然亦未必尽当于孔子之意,故荀子又发性恶之论以抗孟子。本章孔子责习不责性,乃勉人为学也。

  钱大家解释这样的注解虽然也说了原书之外的内容,但只是单纯的叙述,而没有把引申义替换了原义。

  短短的一句话,想要解释清楚它的本义,后来者们兼顾“义理、辞章和考据”对其进行了夹杂自己意见的注释,或旁征博引,或举例说明,似是来了一场隔空辩论,格外有趣。你方罢场我登台,真义越辩越明。

  当然《孔子与论语》不仅只有这些,也提及了孔子略史及其学说地位、孔子诞辰讲辞大纲、作者所写的孔子诞辰纪念辞、《论语》读法、谈《论语集注》《论语新解》、孔子思想与现实世界问题、中国近代入学趋势等内容。

  想到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另一种天才》中说过看喜欢的作者写的书,不妨再看一看喜欢的作者们都推崇的作者的书。这次看完钱穆大家著的这本《孔子与论语》,倒是想要重读《论语》了。

  《另一种天才》里提到全都会一点等同于全不会。之所以没有从知识中获取想要的回报,其中原因之一便是没有更深入的学习、研究和掌握。精耕细作的收获和草草了事的收获必然不同。而能被称为“一代通儒”的钱穆大家在儒学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不少。

  一起做个快乐的书虫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