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乡供销社和粮站
这是一篇回忆文,缘起于最近国家要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点燃了大家对供销社的关注,90年代后出生的朋友们对供销社是陌生的,因为基本上到95年之后供销社就逐渐退出了大众视野,且只有像我一样出生于小县城,熟悉乡镇,上了岁数的人才对供销社多少有点记忆。
我大姨妈家(不要笑)的大哥以前就在乡里的供销社工作,他现在快60岁了,比我长了近20岁,他的孩子都有孩子了,但我们依然是同辈。
90年代早期乡供销社是乡里最好的单位,没有之一,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虽然直到今天供销社名义上还存在,且还有很强大的产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感受不到的。
那时候乡里的供销社就在街的核心地段的十字路口,一个乡中心也就一条横路一条纵路,可见这位置是黄金地段中的黄金地段,那是一个有着玻璃柜台的商店,里面和平常的小卖部相比大了很多,除了日用品之外,更多的是农资和农用品,比如农药、化肥、大棚薄膜和喷农药装置(就是背在身后的那种,可以脑补下画面)等等,农村生活和生产基本所需要的东西这里都可以买到,这让我想到了大脚超市。
因为处于一个乡的核心CBD,来往的车辆会路过这里,自然也是人员流动的重要目的地和交换消息的枢纽。
我大哥在乡供销社工作了很多年,到了90年代末,市场经济占据主导,供销社在物资供应上的垄断消失了,那个供销社门店也就倒闭了(不知道用词是否准确), 于是提前办了退休,那时候也就40岁吧,其实还很年轻,后来就自谋出路了。
这种提前退休自谋出路和下岗再就业是一样的, 那时候大哥收入是不高的,生活并不宽裕。
为什么还提到粮站,是因为能和供销社在那时候有相似影响力的就是乡里的粮站,这是分属不同系统,粮站属于粮食局管理,现在叫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当年乃至后来很多年这都是一个很吃香的单位,因为民以食为天,中国的农民和粮食安全皆是国之根本,很多年国家在开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
我最早见识的舞厅就是粮食局办的,有自营的饭店,在当年绝对是很多人想挤进去的单位。
我的大舅妈在粮站工作,我的三舅好像也在隔壁乡的粮站工作过。
90年代在我上高中前,有好多次的暑假我会乘渡船从县城到乡里看外公外婆,很多亲人都住在一个乡里,一个乡的街很小,走几步就都能到,供销社距离粮站也最多几百米。
每年夏粮和秋粮丰收的时候,粮站是最热闹的,很多装满粮食的麻袋的手扶拖拉机在粮站排队卖粮,过磅称重,工作人员用一个我不知道名字的工具插进麻袋,抽出一些粮食做检验,确保合格入库。
那些画面现在回想能感受到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和收获的满足感,虽骄阳似火,但忙碌而踏实。
粮食收获的季节,我的三舅会到县城来给我家送来最新的大米,那时候他才三十多岁吧,如今已去世多年了,今天我都四十一岁了,时间真快。
今年春节我开车去乡里转了一圈,路过当年供销社和粮站,今天供销社早已物是人非,粮站也没有了往日景象,只远远看到用于储粮的大储备罐。
当年那些亲人们要么老去,要么已故去。
封闭在家的这二十多天里,在外力强行作用下,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生活节奏和内容,不得不过起了慢生活,开始关注食物、健康和那些平时忽略很久的事情,我想到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段日子里全上海的人们对这首诗的内容会有很多共鸣。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