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十夜读后感100字
《梦十夜》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十夜》读后感(一):有船总比无船好
来陷入一场诡丽奇谲的梦境吧!
这本书的译者是些什么神仙啊!!!
《梦十夜》收录了夏目漱石的四篇全盛时期的作品,分别是《梦十夜》、《心》、《文鸟》、《创作者的态度》。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
所以我在看《梦十夜》的时候完完全全被惊艳到了。
例如〈第一夜〉的梦境,这个梦境的风格很似《聊斋志异》,所以配合本书的翻译读起来真的毫无违和感,“女子那一双眸子,本是静若玄潭、风波不兴,闻言却倏地泛起波纹,离乱了余的倒影。眸光波澜渐起之时,似欲漫出之际,眼睑徒然垂下,空留清泪滑过……”读完这段我仿佛也看见了那位女子的眼泪…
再如〈第四夜〉的梦境中形容一老者,“却看这老人,小酒葫芦腰间挂,四方木箱肩上挎,筒裤、坎肩都浅黄,脚上套着黄皮袜”,而这老者在梦境最后歌唱的是“今有稀罕客,手绢变活蛇,童叟绝无欺,鸣笛为我贺。”
坦白来讲这个版本的翻译真的对中国读者太友好了,尤其是对我这种对外国文学容易消化不良的菜鸡选手。很多外国文学我之所以看不进去大多是因为语境问题无法进入状态,而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完全没有出现那种情况。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里给译者起了一个很好听的代号——“词语摆渡人”。
那一集我真的超喜欢,正如青年译者包慧怡所说——“翻译是一种明知必定会无法完全传递,但还是要去做它,因此而有了一种悲剧的英雄主义的劳作。而我们也要思考翻译能为母语带来什么,白话文还是一种非常年轻的语言,我们可以从文言文里为它汲取源泉,我们也可以从西方翻译的文本里面,为它汲取不同的风格和新的动量。好的翻译具有更新语言的力量。”
这本版的《梦十夜》无疑让我看到了翻译的力量与更多可能性。
再说回书中内容,这是个梦境必然不只是简单的做梦,善于俳句的日本诗人与作家显然都很善于比喻与哲理。
例如〈第六夜〉的梦境中,讲述了一位僧人在山门前雕刻仁王像的故事,而“我”受到触发也试图雕刻一个仁王像,但雕刻许久,始终不见仁王浮现,于是我领悟到了——“明治的木头中,没有仁王。”
这也正是应和了夏目漱石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
而在〈第七夜〉的梦境中,“我”被困于一条船上,“我”没有了生的欲望,于是在一个寂静无人的夜晚,纵身跳下了船,但在离开甲板的那一刹那“我”就后悔了。——“哪怕不知驶向何方,有船总比没船的好。”
人总是失去后才会懂得珍惜,正是如此。
我们陷入夏目漱石编织的这十个梦境中,难辨真假,不分昼夜,在〈第三夜〉中能看到人性的恶,〈第十夜〉中能看到人言的可畏……
我不止一次在合上一本文学作品之后感叹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无数的作家们各自将笔化作刀锋,驰骋在他们的战场之上。
另书中的其余三篇也很值得阅读,《心》是一篇长篇,而《文鸟》是一篇散文小品,最后《创作者的态度》则顾名思义,是作者对他的文学及创作观念一篇讲演,虽然时隔一百多年,但今日读之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毕竟,文学永不过时。
万分期待万国文译这丛书系的其它作品。
《梦十夜》读后感(二):他的作品,足够绝望,足够恶毒,不断窥探,因此,足够经典
他的作品,足够绝望,足够恶毒,不断窥探,因此,足够经典
一旦提及日本作家,我想,夏目漱石必然榜上有名,以《我是猫》为世人所熟知的他,其实在文坛中的杰作并不少。《我是猫》对人心的窥视,“俳句式小说”《草枕》里对现代科技的一种窥探,《草枕》里刻画的画师站先前其他的角度来以火车为题来谈创作:“把几百人一起塞进一个箱子里,轰然奔跑。没有商量……”,也许就真的是这样的一种风格。而在1908年出版的另外一部经典作品《梦十夜》,却是从梦的关注,转移到了对潜意识的留意,进而再次深入窥探人心。如果你了解了他写作的背景,你就可以在这里看到生活的绝望,人心的邪恶,对人性内在深层次不断地窥探,与著名的《十日谈》对社会灰色阴影窥探的揭示,相较而言,一点都不逊色。
,“深具野心的我,要让100年后的人们来解开这个谜。”这句话一直以来都充满着悬疑,我们很难去重新回到以前来看看他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思考,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来解读。公元1908年,正是日本明治四十一年,那个时期的日本帝国,正通过明治维新来不断提升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日本国开始了真实的蜕变,脱离亚洲生活节奏的日本快速跟上欧洲的步伐,迅速在亚洲崛起。经济上的崛起让日本帝国在思想上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个时期,,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出版并迅速席卷全球。在此刻《梦十夜》的出现,其实更多的是对人的潜意识的窥探。梦,不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可以以科学态度来审视的一种方式,而且还是从梦境的角度开始将注意力和个人的思想注入梦境之中。人的认识在这时候的确是一致的。从人的二重性朦胧的理解,到了《梦十夜》里对人性的清晰认知以及对人的潜意识的问题的清楚分析,这样的思维不得不说,是对一个时代思考的结果,是整体思维的影子。
夏目漱石之所以可以《梦十夜》从人的思考做一个全新的探寻,我想,梦境和梦境的象征意义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样子可以让我们去思考,比如梦境里所隐含的让我们意识到存在却不知道究竟是这样一种存在的潜意识,从这种角度来审视《梦十夜》,你才能有所得。
典型的故事我认为是第三夜,第三夜和前面两个朦朦胧胧的故事不太一样,这里的”我“其实是一个有代入意义的人物形象,他所经历的现实,是一种历史象征性的历程。第三夜里的“我”一开始就是打算要把眼睛失明的孩子遗弃的,所以才选择了茫茫的大森林。可惜的是,广袤的森林反而让“我”迷失了方向,在这一片一望无际、几乎看不到方向的大森林里,瞎眼的孩子却指引着我前进,给出了走出森林的道路。虽然双眼失明,但是孩子的内心亮堂,虽然还是幼稚懵懂,却似乎可以彻底地知晓我的心事。然而我却始终都不知道其中缘由,甚至,”我“连丢弃孩子的理由都仅仅只是“这样才能使我安心”,只有这样的理由似乎很难说明白,但是这个故事确实是一个内心的映射,“这孩子像一面镜子,把我的过去、现在、未来、即使再些许的事实也能一览无余地全照出来”,读故事,其实是思考,为什么:”我“会如此选择。
印象同样深刻的还有第四夜,这里的故事类似于《等待戈多》,很是荒诞无稽,但是偏偏读起来又让人觉得饶有兴趣,一个特别的故事。故事里的老爹最爱的事情就是喝酒,喝了酒之后,他就开始迷上了自己,也将所有一切都给遗忘,甚至自己的姓名和岁数也都已经遗忘,方向不知道,他只会说的就是只有”去那边“,“手巾变蛇”是他和孩子两个人的游戏,反反复复,这是一个一直茫茫然等待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等待什么的人,所以最终独自一个人走向了河里,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老爹再也没有走出河流,他已经融合在其中。
亲爱的读者,这个浮躁的社会需要我们读一些深沉一点的故事,在我们现在的不同时代里,我们总可以看到一些让我们深深觉得不同,但是又应该深深去阅读的作品,《梦十夜》其实从很大的程度上来说就是如此,给出一个让人茫然的答案,但是同时又很明确地告诉,这是内心的折射和映照。这样的书,值得你一读再读。
《梦十夜》读后感(三):《梦十夜》人心之如何,梦之所向往
《梦十夜》是夏目漱石很有代表性的一篇作品,每一梦都内含深意,令读者读后可以反思彻悟。
人心、人性都有内外两面,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加起来才是一个人的全部,透过梦境洞悉人心深处的所想、所盼、所惧。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情节:晚上,画上美女竟然奇迹般复活,翩翩然从里面走出来,同本性善良的男主人喜结良缘,过上幸福的生活。
书生日子窘迫,却遇到贤良美女,心甘情愿地为他生儿育女,操劳家务。可惜的是过不了几年幸福的好日子,忽然某天,女子或因家人来寻,或因命中劫数等等不可抗拒的原因,就会离他而去,于是黄粱美梦便就此醒来。
美好人人向往,但是现实却很难实现,渴望日积月累便潜入梦中。俗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就是用来填补人心之所往,情之所念的。
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遗憾和后悔,还不是当下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有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别人的梦中,窥见真实的自己,让自己拥有清醒的认识,这样人生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夏目漱石对东西方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在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人小说的风气。很多人拜在他的门下学习,最后也成为知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便是其中之一。
好的文笔,看似绵软,却如刀子般锋利。夏目漱石写的《心》内容平华无奇,但却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他渲染的情境当中。
主人公与先生都是生性冷淡之人,冥冥中的相似之处,让两个孤寂的灵魂越走越近。先生在了结自己的生命前,将内心积压多年的忏悔之情倾泻而出,让他的灵魂在那一刻得到救赎。
这是一个利己主义者的忏悔录,在他害死自己的朋友后,内心一直背负着自责,独自前行。当与主人公相交深厚时,他终于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真实,并把多年来埋藏在内心阴暗角落里的不堪暴露出来。
而主人公在读完先生写给他的长信后的所思所想,正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深悟。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亲人朋友又将如何对待我。
夏目漱石说人最好的处世态度就是: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而利益之下是考研人心最好的试金石,普通人逃不开,也绕不过,所以在面对时,要拎得清利己与道义二者孰轻孰重。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护好自己内心对生活热爱的火苗,让他照亮自己一生前行的道路。
文章最后,人心之如何,看他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就够了。梦告诉我们梦的道理,心告诉我们人心的道理,总之,夏目漱石的作品需要坐下来静心品读,因为每一处细节都是精彩的凝聚,值得认真咀嚼与回味。
《梦十夜》这本书中收录了他的中长篇小说《心》,短篇小说《梦十夜》和《文鸟》,可以说篇篇都是经典,可以一读再读。
作者:豆浆 喜欢读书、写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欢迎关注˜∽
《梦十夜》读后感(四):日本“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他的作品,能走入你的“心”
1.日本人心目中的“先生”中国现代作家中,我最喜欢鲁迅。喜欢他的犀利,喜欢他的温情脉脉,喜欢他的智慧。每每谈及他的作品,我们总喜欢在他的名字后面,恭恭敬敬地加上一个“先生”。
相信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这么几位地位尊崇的先生。
在日本国民的心目中,夏目漱石就是鲁迅在中国一般的存在。我本有机会更早一点认识他,因为有一年,我明明很喜欢芥川龙之介的,但就是阴差阳错地,我只是知道了夏目漱石的名字,却没有真正读到他的作品。
幸运的是,居家的这些日子里,我闭门读书,见识了不少好作品。这次,我想谈及一个系列,那真是一个让人惊喜的存在。
这个系列的图书,叫做——万国文译。
夏目漱石的《梦十夜》,是我读到的第一本万国文译的书籍。从内容上看,它真是让我万分惊喜。不仅仅是原汁原味的翻译,更因为这翻译,已经美到让我感觉窒息。
想必读过外国文学的伙伴们,都有过类似的体会。同样一部书籍,不同的译本,能差出十万八千里。
那些本来很好的作品,如果我们最初接触的是一个糟糕的译本,那就很可惜,大概率,我们读下来的印象,会很糟糕。
诚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有译者的自我创作成分,但这种自由的发挥,也是戴着镣铐的。译者必须遵循原著,在完整表达作品内容的前提下,力求信、达、雅。
万国文译的这本夏目漱石的《梦十夜》就是这样一部译作。
其实,夏目漱石更为有名的作品,是《我是猫》。我没有读过,但我打算近期读一读了。这部《梦十夜》的选本,一共包含夏目漱石的四部作品,分别是《梦十夜》《心》《文鸟》《创作者的态度》。这四部作品,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梦十夜》的奇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心》这部作品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可以说,为后世的私小说,开了先河;《文鸟》和《创作者的态度》则展现了真实的夏目漱石,他独有的情思与文学坚持。
它们是夏目漱石鼎盛时期的代表作。《梦十夜》的语言极美,夏目漱石精通俳句、汉诗,《梦十夜》构思精巧,内容奇幻,语言古风,让人爱不释手。
我们总是喜欢从作家的作品中,窥伺作者的思想。夏目漱石磊落地展现自己的品格,《梦十夜》让我想到鲁迅先生的《野草》,都一样的难懂,变幻莫测。只不过,和《野草》相比,《梦日夜》没有那么地沉重。
这部选本中,《心》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读完它,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整部小说,写了我与先生相识,并最终见证了他生命的结束。这里面,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腻极了,但读起来并不枯燥。它尤其体现了日本独特的精神美学,无数的日本民众热爱着夏目漱石的这部作品,它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同时,它也给人非常多层次的精神启迪。
《文鸟》,它展现了夏目漱石现实生活中的温馨与冷酷,演讲稿《创作者的态度》尤其有深度,不是相关专业的读者,可能会读不进去。可如果对日本的文学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不能错过这部演讲稿。从演讲稿中,我们会看到,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之下,夏目漱石难能可贵的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
每个民族,都需要这样的清醒者。他们用笔创作,叫醒那些沉睡的灵魂。这大概就是伟大作家的意义所在吧。
100多年过去了,夏目漱石早已经化为尘土,但他的作品,却在世人不断地开掘中,得到了永生。
人们需要夏目漱石,这便证明了,“单纯”与“爱”的伟大,这也证明了,“批判”的重要价值。
最后,再说说这个万国文译,它不仅仅收录著名的西方作家的作品,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我们的万国文译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以推介富有思想性、文学性和民族代表性的经典著作为使命,北京外国语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了“世界文学经典译丛”这样一个重大的项目。也正是因为这个项目,我们才得以接触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夏目漱石、狄更斯,这些作家,已经是很有名的了。它更有情怀的地方在于,对于一些不知名作家作品的开掘上,万国文译可谓是不遗余力。这既需要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同时,又是一次让人欣喜的尝试。
我渴望能够阅读到更多的“万国文译”作品。与时俱进的典范,值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