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撤离战略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撤离战略读后感精选

2022-05-05 00:2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撤离战略读后感精选

  《撤离战略》是一本由[美] 玛莎·威尔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撤离战略》读后感(一):追剧也是一所能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

  作为一个间歇重度追剧族,点进来之前没想到会这么有代入感。《杀手机器人日记》四部曲断断续续读了11个小时终于读完了。在我这儿1>2>4>3。酷爱追剧、重度社恐、责任心爆棚又把反侦察编程能力点满的

  《撤离战略》读后感(二):对于机器人而言,最重要的是电视剧

  这是社恐机器人跑路故事的最后一部,由开始冒着被发现的危险救下曼莎等人后,最后一部我们机器人又重新回去拯救曼莎,但我出乎意料对这种英雄故事并不抗拒。

  第二部暴躁飞船阿特就告诉了他一个不想面对的事实,曼莎他们已经被机器人潜意识下当做自己船员,只是我们社恐机器人不清楚怎么处理这种情况,所以跑了出去。

  第三部机器人突然觉得应该为了曼莎去找点证据,在路上遇到米琪和新的团伙,也发现自己面对米琪这种纯洁的同类时,所带来的道德困境,也意识到了自己对于自己船员的态度,于是回去,继续履行自己并不存在的规则,作为安保去保护,去拯救自己船员。

  旅途终有结尾,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惊人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机器人已经蜕变,让我有种在看杰森伯恩的感觉,精准策划,熟练伪装,在不知不觉中,他已经变得更像人类,而不是机器人,可是在面对这件事上,机器人很顽固认为,自己是机器人,并且觉得变成人类很蠢,其实我也是这样认为。

  是的,我可以很放心告诉你们,最后机器人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安心去追自己最喜欢的电视剧,电视剧在它最开始的独立拯救了它,在它被炸得快要支离破碎,让它灵魂重新连接,在最后也将继续陪伴它

  《撤离战略》读后感(三):杀手机器人成长记

  “杀手机器人与它极力否认自己身上出现的人性之间交锋。”

  共计四本。

  设定背景是科幻太空系列,人工智能已经高速发展,融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甚至有人类,强化人类。小说整体讲述的是一个莎手机器人在与人类合作过程中的自我认知觉醒。整体为第一人称叙述,心理活动很丰富,虽然是机器人,但是也有许多和人类相似的想法。作者赋予它人类的属性,黑掉了自己的控制中枢,爱追剧摸鱼,心口不一,对人类不屑一顾也尽力帮助人类脱离险境,极度社恐其实内心也想要不孤独等等。在整个故事中心理描写很多,场面也很富有科幻色彩。 《异星危机》:主要铺垫故事起因。一探测团队在行星探测过程出现诸多危险和敌人,并且合作伙伴已经被害,鲨宝出面揭开谜团,把团队成员救出险境。

  异星危机

  6.9

  [美] 玛莎·威尔斯 / 2022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人工条件》:解释了鲨宝自身发生的故事。它曾经失控伤害了很多人类的记忆被抹除,它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不受控制的秘密,为了以后更好的和人类合作,避免再次发生悲剧。鲨宝在一个太空运输船阿特的协助下回到当时的事故发生地,寻找记忆。过程中又帮助人类脱离危险。

  人工条件

  7.6

  [美] 玛莎·威尔斯 / 2022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紧急救援》:可以说是四部曲的高潮部分。刻画了激烈的机器人大战。为了获得灰泣组织的秘密(第一部里的阴谋)鲨宝再次踏上旅程,遇见可爱宠物机器人米琪。米琪被当作人类朋友家人(这也使它想到自己和团队成员的关系),本可以将使命设定为救自己,最后还是为了救朋友而牺牲自己。

  紧急救援

  7.4

  [美] 玛莎·威尔斯 / 2022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撤离战略》:本想将获取的资料拿给团队成员,却发现曼莎博士被指控,其实是因为自己的出走。于是与团队其他成员合作救出曼莎博士,获得了happy ending。所有的故事都回到了第一部的圆满,再一次拯救了团队,再一次见到了熟悉的成员。这一次,不再作为机器人,不再尴尬。而是作为与人类平等的身份,可以自由选择未来,与自己与人类达成和解。特别是,作者没有给这个主角赋予性别,真好。 “AI是否会衍生出自我意识”等问题引发了众多讨论。引发我们的思考。

  撤离战略

  8.1

  [美] 玛莎·威尔斯 / 2022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撤离战略》读后感(四):混乱的数字秩序:兼论人工智能写作的一点想法

  相比于一众科幻大师的雨果奖获奖名作,玛莎·威尔斯的“杀手机器人”系列无疑会给中文世界的科幻迷带来巨大的迷惑:为何如此一套情节明快、框架单薄的流行小说能够连年捧得雨果奖(2018、2019两年获最佳长中篇小说,2020、2021两届退出小说组竞选,但2021年获最佳系列)?这部以人工智能为主角的中篇四部曲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在此,我们暂且不纠结获奖之原因——近年,雨果奖的评判标准和水准本身便已饱受争议,能否选出经得住时间考验之名作着实值得商榷。本文仅试图论说整个四部曲(不含尚未引进的《Network Effect》和《Fugitive Telemetry》)所表露出的一种姿态和其背后的人工智能写作趋势(而这同样不足以被视作令本系列获得各路大奖的根本原因。至少在我看来,本系列并不值得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它所拥有的出色的情节性在流行写作领域只能称得上是基本功,算不上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东西,而且世界观非常单薄,为了主线的节奏舍弃了很多构建上的努力,不论是第一部的科考项目,第二部的奴工,还是第三部的外星遗迹,都只是轻飘飘一句带过,其观感宛如乘坐高铁时的沿途风光)。综合来看整个四部曲,这个系列呈现出的人机生态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其一是混乱的数字秩序,其二是人机性格的高度雷同。

  系列以自我觉醒的护卫战士“杀手机器人”为主视角写就,始于《异星危机》的阴谋,中间两部一部《人工条件》用于自我和解,另一部《紧急救援》用于发掘罪证,直到最后一部《撤离战略》完成复仇性的决战和逃亡,其核心线索虽然是复仇,但贯穿每一部作品的大量细节反而是破坏秩序的“Hack”行为。杀手机器人不仅通过骇入自己的控制中枢取得了自主权,自由穿行于各路哨卡,还借其同其他数字时代的生命交流。这一方面将骇客行为转变成了一种社交手段,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作者所描绘的未来世界的混乱局面:虽然表面上华丽且坚不可摧,但外表之下的程序逻辑不仅混乱无序,而且极不可靠。

  系列的另一个特性——即人机性格的高度雷同——多少与此有关。小说中曾经出现过一个有趣的桥段:杀手机器人礼貌地问一个货运机器人能否放ta进入货仓,货运机器人欣然放行,接着,杀手机器人做出了这样的一个表述:

  一方面,这里使用的表达是“教”,而非“编程”或“规定”;另一方面,它也构成了一种对短视而功利化的AI训练方式的讽刺。这不禁令人联想起特德·姜的一篇略显冗长的人工智能题材中篇小说《软件体的生命周期》(或另一篇低配版:顾适的《野渡无人》),小说采用另一种方式完成人工智能的训练:将其视作人类的婴儿进行培养,以使之适应社会法则。特德·姜对此的观点是:

  这一出发点无疑十分新颖,但如今看来,它也正在产生新的俗套,例如这样一种推论:如果人工智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成长,则最终不论使用何种材质打造,沿用何种程序架构,装入了何种算法,最终,不论是机器人、仿生人还是通过与机器结合成赛博格从而重获新生的尸体,都将殊途同归,形成与人类无异的性格和思维模式。这种社会建构观正符合本作所呈现出的特性:虽然机器人、人类、强化人、星舰主脑、护卫战士的构成千差万别,但读者所能感受到的都是智慧水平相当的生命,哪怕杀手机器人一再重复着对人类之愚蠢和感性的鄙夷也无济于事。故事中的那些颇具魅力的形象——不论是星舰主脑阿特、宠物机器人米琪还是杀手机器人自身——也不过是拥有着人类同样可能会拥有的人格障碍罢了。对于期待从小说中获取新的推想情景和新概念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意味着他们的期待会落空:本作在这方面并不具备革命性,甚至时常显得蹩脚:例如,杀手机器人竟然也会用屏幕这种低效率的方式看剧,并且也只拥有一具肉身,还要像人类一样搭乘飞船四处旅行。

  这种自相矛盾之处固然彰显着世界构建的缺陷,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妨将其中的一部分视作是“自由意志”之体现——在此,人工智能的自由意志恰恰体现在ta们能够跳脱出效率的枷锁,选择自己期待的方式生活,而那些强大的实用功能则构成了他们的自由意志的保障,为他们创造出容得下个性存在的空间。他们利用骇客技术、私有信道、无人机阵列和公共数据池来提升自我的行为为未来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参考(因为如上文所说,这些人造智慧与人类的“灵魂”已别无二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才更容易进入去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进行写作,因为人与机器的界限已经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一种后人类,ta们会情愿放弃物质上的完整性,以换取个体边界的扩张。

  这便是玛莎·威尔斯等作者对传统人工智能写作和奇点焦虑的回应。

  虽说如此,但如上文所说,这类写作也很容易落入一种俗套。这种俗套历史悠久,并且时常被用作劣质科幻作品的鉴别基准,即:将人造智慧替换成平凡的人类,故事依旧成立。本系列虽不至于完全符合这一判据,但很多情况下也并未表现出多少离奇之处。就算把文中的边缘人(性格分别对应社恐剧宅、可靠姆妈和纯真孩童)换作人类,它们也远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他者,和加缪的《异乡人》中的那种反社会人格相比,甚至显得有些谄媚。而这些角色所呈现出的那种异质性也不过是一些赛博格文化中常见的要素而已,看多了也就习惯了。

  说到这里,就又要提到雨果奖了——在2021年的雨果奖决选小说中,光短篇组就出现了两篇这一路数的作品,分别是T.金费雪的《黑暗中,金味如血》和维娜·杰敏·普拉萨德的《工作机器人指南》(又名《劳工品种指南》),同年被引进国内的《生而服从:机器人故障指南》甚至提供了整整一本的范文。由此可见,这一写法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比起仍然在“父子矛盾”(机器崛起、人机战争、劳动力纠纷等)和“感情投射”(典型主题为人机恋爱和家庭戏)等古典人机关系框架下兜圈子的本土科幻,这种视角无疑是新颖的,但它也同样需要更加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来升级版本,更新换代。可以想象,更进一步非常艰难,因为真正跳脱于常理的思维方式往往会破坏普通读者与角色的共情,并且同样容易陷入其他的俗套,如依托于“黑箱”认识的毫无根据的克苏鲁化AI。但更新式的AI写作却也并非绝无可能——不论是上文提到的特德·姜的作品,还是彼得·沃茨的《回声测试》、柞刈汤叶的《横滨车站SF》或是圆城塔的《自指引擎》,都提出了其独特的观点。而即便我们退回到本系列所试图昭示的那种人机无界的状态,后人类在那样的生存状态下会走向何方,在此也仅仅得到了一种颇为乐观甚至过分乐观的回应。在这场辩论当中,反方将会发出怎样的声音,依然等待着未来的其他写作者来回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