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笔记读后感摘抄
《廊桥笔记》是一本由鲁晓敏 著 / 吴卫平 摄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廊桥笔记》读后感(一):一桥飞架两岸,天堑变通途
最好的建筑师,不是坐在教室里,读着教科书,去想象石头、木条、水泥、钢筋是如何组合的,这种方式哪怕想破了脑壳也不会有答案。相对而言,那些行走于四面八方,通过徒步走进建筑物之中,反而能获得更多教科书中所不具有的细节。发现细节、并以细节为线索去探求未知的世界,是一名建筑师出道的不二法门。 鲁晓敏,并不是建筑业从业人员,只是一名怀惴建筑梦的写作者。在《廊桥笔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至少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隐含在青山绿水的古人智慧挖掘出来,让更多的现代人知道我们的过去。
十多年来,鲁晓敏走访了十余个省市区的数百座古廊桥,以“在路上”的清醒与执着,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非同凡响的世界。即使对一直生活在南方的乡下人,也会发现廊桥的魅力所在。如果我们将廊桥定义为在穷山恶水之间为了解决交通而设计的建筑,那么你会错失很多精彩。 《廊桥笔记》所描述的世界,对于乡下人而言,可能是司空见惯的,但我们需要感谢高晓敏这位惊奇的发现者与孤独的行走者,带给我们深刻的见解与冷静的思考。
什么是廊桥?顾名思义,即是在桥梁之上加盖桥屋,其屋如廊,可通过道,故称廊桥。尽管在不同区域,对之称呼略有不同,比如因它是木质结构而称为柴桥,因它形近蜈蚣而称蜈蚣桥,因它功能可避风雨而称风雨桥,还因其样式华美而称花桥。但从学术角度上,它则称为堤梁式桥。 《廊桥笔记》让读者了解廊桥的构成,包括但不限于编梁木拱廊桥、伸臂梁木拱廊桥、石拱木平廊桥、八字撑木平梁廊桥,其中最有价值的、最能展示古人智慧与力量的当属编梁木拱廊桥。尽管它们形态各异,但构造原理却高度一致。编梁木拱廊桥是由拱架和桥屋两部分组成,而拱架部分才是最有价值的存在。
由于是拱桥,其结构主要是受压的,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成之间越压越紧,这种结构无须钉铆,只需使用相同规格的构件,别、压、穿、编压而成。它们在力学上的平衡,让这座古物历风雨而不垮,为后人留下了追寻文化的基点。正因为如此,当鲁晓敏将廊桥的结构奥秘与营造技术展示给读者时,读者无不叹为观止,进而对中国廊桥的保存现状有了关切,引领越来越多的读者加入对廊桥文化的考察、研究与保护之中。
《廊桥笔记》读后感(二):一本书道尽人与桥与自然的关系
我的家乡在长沙,哪儿不似江南多水多河流,丘陵地区望过去只有绵延的山脉,小时候去上学,都是需要翻山越岭,遇到下雨天摔一跤的话,指不定一身泥。通往镇子的路上有一座水库,那里修建了一座七孔桥,这边是贯穿我学生时代暑期最佳避暑胜地,骑着单车邀上三五好友,就去水库那边玩,女孩子嘛也不能和男生一样在里面扎猛子,但是撩起裙子踩踩水或是坐在旁边吹吹风还是很凉爽的。尤其是夏季的傍晚,晚霞布满天空的时候,吹着风,天南地北的和朋友聊天,那时候没有长远的想法,只有卫视台热播的电视剧、隔壁班神秘兮兮的班霸、谁和谁偷偷谈恋爱的八卦。
而我眼前的这本《廊桥笔记》,带我短暂的回忆了一番青春期的自己。拾起了遗失在记忆里的七孔桥。它记录了中国的五大廊桥群,书中有十七座典型廊桥,梳理了两千多年的廊桥历史,并以图文的形式,向读者展示廊桥的制作工艺、发展历史、风水文化、保存状态等等,有些廊桥甚至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只能通过照片去欣赏它的美。
这本书的作者是鲁晓敏老师,他是浙江松阳人,生活在江南水乡,有一句话是“开门见谁、遇水搭桥”这句话精准的描述了人与桥、人与自然的关系。鲁晓敏老师一生致力于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廊桥文化的研究及保护工作,是一位极具情怀的中国廊桥研究者。
这里面也看到我家乡湖南著名的廊桥,其中有我听过的凤凰古镇的虹桥,虽然是湖南人但是很遗憾从未去过凤凰古城,不过总有一天会去的,届时带着这本书可以多了解一些关于廊桥的知识。也看到我不曾听过的廻龙桥,廻龙桥是湖南通道县坪日村极具创造力的一座廊桥,始建于1761年,这座弯曲的廊桥被侗家人视为一条回头龙,桥头方向面对着坪日村,暗藏着神龙回头庇护村寨的寓意。还有坪坦河上的普济桥,是湖南单孔跨径最大的廊桥。
廊桥兴起于秦汉、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没落于近代。在我认知里,我知道的最古老的廊桥是《清明上河图》上的虹桥,横跨汴水两岸,宛若飞虹,只可惜不复存在了。这本书以廊桥的历史开始叙述,到演变过程、民间廊桥的传奇,到全国各地精美绝伦的廊桥建筑,带我们探讨了廊桥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呼吁大家关注廊桥文化和保护廊桥。
《廊桥笔记》读后感(三):《廊桥笔记》 ——跟着鲁晓敏看廊桥
“玉宇琼楼天上下,长虹飞渡水中央;上下影摇流底月,往来人渡境中梯。”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兴起于秦汉,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
它之所以历时悠久,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早在汉朝就已有关于“廊桥”的记载。
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廊桥繁华的场景。
那时的北宋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汴水流过城市中心,桥梁连接着河水两岸,人们通过虹桥往来于河岸,可以说虹桥是当地乡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场所。有专家认为建造虹桥技术依然存于闽浙边界的木拱廊桥,并未失传。
“一道长虹闽浙往来迎百世,两岸耸翠东西连续锁千秋。”
随着时间的推移,桥梁也发生着不断的演变。木拱廊桥就是古人利用建筑力学、构建空间美学的重大创举。明清代一些画家的画卷中亦留下了廊桥写意,让我们一睹古时廊桥的风采。
早期的廊桥常常出现在佛教寺庙中,当年白居易还曾为洛阳的香山寺捐过“润笔费”,并留有“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的诗句。
在民间修桥铺路、捐建廊桥成为了人们积德行善的自觉行为,廊桥已嵌入了人们的寻常生活中,廊桥成为人际关系的纽带,“它守住了一个信仰,守住了一村温情,守住了一方和睦。”
《廊桥笔记》是知名作家鲁晓敏写就的一部关于廊桥文化的随笔,他也是研究古村落、乡土建筑的知名学者。
鲁晓敏喜欢廊桥,喜欢古村落、老房子,他对这些都是喜欢到了极致喜欢到了骨髓里。用作家陆春祥的话说:“鲁晓敏的魂,一定丢在了庆元。”
为何会丢在了庆元?
“是庆元的廊桥吸引了我。”
位于浙西南的庆元有着“廊桥王国”之称,这里有着全国数量最多历史也最悠久的廊桥,现古廊桥尚存100余座。这里不仅是廊桥数量最多的县,还拥有着最古老的庆元县大济村双门桥。
“徘徊行曲千盘岭,道路坎坷雾迷障。”
庆元位于溪流峡谷之中,这里山势险峻,嵯峨危峰,是名副其实的“浙江屋脊”。
这里的廊桥或凿石为梁,或叠木为拱,或横跨险滩绝壁上,或静卧于村落之中,与青山碧水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水墨画卷。
这里荟萃了大量珍稀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庆元独特的大自然人文景致。
鲁晓敏作为一名古桥的研究者,他经常在庆元的乡间出没,十多年来鲁晓敏走访了10多个省市区的数百座古廊桥,为了廊桥他趴在故纸堆里寻图穷迹,他写了数百万字的廊桥和老房子。
浙南闽北、徽州廊桥、湘渝鄂,鲁晓敏穿梭于廊桥之中,他把这些散落在深山里的明珠一一推荐给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廊桥,爱上廊桥,也让更多的人一起去保护廊桥。他也因此成为了家乡松阳的新名嘴——鲁名嘴。
桥楼殿、霸凌桥、永和桥、高阳桥、玉带桥……这里处处遍布着鲁晓敏的足迹。
“桥头看月亮如画,桃畔听溪流有声。 桥廊风爽堪留客,波底星光可醒龙。”
廊桥或许会因为时代的步伐不再引人注目,通过阅读鲁晓敏《廊桥笔记》,可以让人们对廊桥的发展历史、风水文化、生存状况等有更多的了解,可以更好的引发对廊桥的关注与保护,不让廊桥成为一个遗憾,不让廊桥成为一场遗梦。
书中配以中国廊桥摄影第一人——吴卫平的一百余幅廊桥的图片,其中很多现已不存的精美廊桥照片更是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些照片已成为读者了解廊桥的宝贵资料。
《廊桥笔记》读后感(四):廊桥,是古代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建筑智慧
我第一眼看到廊桥这两个字,就理解为带廊亭的桥,自然地认为桥上应该带着亭盖、宽度像个走廊,人们可以过河、避雨、倚栏凭眺。当读到这本《廊桥笔记》的时候,才知道,廊桥的诸多分类和讲究,用简单的道理,将工程学运用到高超的地步。
鲁晓敏《廊桥笔记》
第一眼看到廊桥的时候,因为介绍的关键词是古代、木工、历史久远、工艺精湛,生活在内陆的我,内心冒出来的是古代庭院常见的地面廊亭,所以自然认为廊桥=廊亭+桥梁,桥上应该带着亭盖、宽度像个走廊。因为现存古老的廊桥不在闹市,我甚至能想象那桥上人来人往,车马都慢,生活平静祥和。
地面廊亭
常见的廊桥
廊桥内部
看了书才知道,廊桥早在春秋战国就有了,据说来源能追溯到秦蜀栈道去。战国时期,栈道是蜀中地区对外联络的主干道,悬崖上的悬空道路,与桥类似。在条件允许的地方,还加盖了阁楼,供人们歇脚。
蜀中栈道
作者猜测,人们在对栈道技术进行改良的基础上得到了廊桥技术。他寻访了全国多处仍保存至今的古廊桥,把与廊桥有关的地点连起来观察,猜测自西汉时期,廊桥技术随着匠人们的足迹,从蜀道到西北,到唐代进入南方到了浙江,接着到更加遥远的岭南,沿着“马蹄形”的路线延伸,一路将廊桥技艺传播开来,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造桥工艺。
关于廊桥的起源探讨
最吸引我的,还是古老的廊桥与现代科学的关联。
木拱廊桥中有一类典型代表,编梁木拱廊桥,也是我最喜欢的。可以说,它用最短的材料,最少的材料种类,做出了最大的跨度,河床较小时设计为单孔单跨,可以不用一钉一铆一桥墩,也能把桥建的结结实实,比如屏南溪流河上的廊桥:
单孔单跨廊桥
河床大时,可以设计为N墩N+1孔,除了桥墩为石材,其他全部是木质,比如万安桥就是五墩六孔的造型。
五墩六孔廊桥
木拱廊桥将古代高超的造桥技艺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世界桥梁史上都留下了传奇的一笔,其奥妙就在于榫卯结构,以木件为主。将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木件以榫头为凸,卯眼为凹巧妙地进行组合连接,连接时将榫头夯进卯眼卡紧,可以有效地固定木件,是我国木质建筑中最常见的结构,比如古建筑的斗拱。
单个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斗拱
榫卯结构应用于桥梁,材料为粗大的原木。基本构件是纵梁原木约10根,长一些;横梁原木约2根,跟纵向总宽一致,起到加固作用。这些基本构件以榫卯结构互相穿插,上层的纵梁压在下层的横梁上,下层横梁又压在同一层的纵梁上,两根纵梁夹住横梁,形成巨大的“入”字形结构。因为这个结构,称为编梁木拱廊桥、市井俗称“蜈蚣桥”。
榫卯结构——廊桥模型
榫卯结构——廊桥模型
原木之间受压产生的巨大摩擦力,使得构件之间越压越紧实,形成抗压能力很强的独特结构,表层重力越大越牢固。这种独特的力学结构,让古代廊桥能历经千百年风雨,穿越历史而保存下来,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正如此,在廊桥上加盖华美的桥廊,甚至在桥上开店卖东西,做成集市走廊,也就不足为奇了。
听说过去发大水的时候,为了防止桥被大水冲毁,会在廊桥上加大石块压桥,就是这个原理。不得不佩服老祖先的智慧,创造出这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技艺!
桥梁构图
桥梁实景
廊桥底部
除了编梁木拱廊桥,作者还给我们介绍了伸臂梁木拱廊桥、石拱木平廊桥、八字撑木平梁廊桥,各种不同的设计,反应了当地的环境、生活和文化的不同需求。
1000多张廊桥彩图的参考书
《廊桥笔记》是一本制作精美、匠心独到的廊桥建筑欣赏和参考书,作者鲁晓敏虽然不是廊桥专家,但字里行间都透射出他对廊桥的热爱。他历时十年,走遍全国廊桥文化的十余个省市区,深入了解数百座古廊桥,采集数千张照片,将成果凝结在这本书里。除了我喜欢的工程学知识,书里还有廊桥的历史和人物故事、地理和环境介绍、廊桥与人文和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让廊桥像穿越而来的古代哲人,形象饱满而且饱经风霜,将过去人和桥事,娓娓道来。
《廊桥笔记》读后感(五):《廊桥笔记》:珍藏中国古建筑之美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和研究中国建筑?梁思成曾说过:研究中国建筑是逆时代的工作。
他将中国建筑分为了九大类型,桥梁和水利工程便是其中一大类。他认为:在桥和坝两方面,国内的实物就有很多是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的。
在被称为“基建狂魔”的中国,我们常常可见一座座气派的现代化大桥不多时就能飞跨江河两岸,天堑变通途。但有人却把目光放到了过去,翻山越岭,在中国各地对廊桥这种古代交通桥梁建筑进行了寻访、勘查、研究。
研究古建筑的课题和著作有很多,多集中在民居和象征政权的大建筑群、宗教建筑、园林等常见类型上。但是,能够把目光放在桥梁这一交通工程类型古建筑中的廊桥这一分支上,却不多见。因此,当我看到《廊桥笔记》一书,不禁觉得十分惊喜,爱不释手。
凭着热爱和情怀,作者鲁晓敏十多年来走遍10多个省市区,踏遍300多座古代廊桥进行实地考察。摄影作者吴卫平更是足迹遍及20个省市区,探访了700多座古廊桥。
书中记录了中国各地形形色色的廊桥,包括五大廊桥群和十七个典型廊桥的建筑风貌。以详实的资料、流畅细腻的笔触、100多幅实地拍摄的精美彩图,对中国廊桥的建筑特点、历史文化、生存状况等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和解读,向我们呈现出中国古廊桥两千多年来的特有风貌,俨然一份珍贵的“廊桥档案”。
廊桥是一种在桥梁上搭建房屋的建筑,横跨在江河溪流之上,连接两岸,为行人提供便利。不像其他的民居或事务性质的古建筑,廊桥作为公共交通路桥的一种,大概因为人们在上面来来往往,鲜少停留,低调而不起眼,往往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我多年来在各地的旅行经历,加上爱人老家就在湘西舞水河边上的一个小县城,因此见到过不少廊桥,也有着一份特别的关注和亲切之感。每次去婆家,在饭后的夜晚,大家总要去附近的廊桥上逛一逛,吹吹风,赏赏景。
2021年摄于湖南怀化新晃县
我们常见的桥,要么是已经修建有一些时日,一座简简单单的桥面跨越江河,单调冷落;要么是用科技手段修建的现代化大桥,恢弘气派,可供数车并行。而廊桥作为一种“另类”的古代公共建筑,其功能主要是实现交通连接,但却又不止于此。
《廊桥笔记》一书中,作者寻访了全国多处仍保存至今的古廊桥。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廊桥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有着不同的风格,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桥型,有着多样化的交通功能和历史文化传统特色,也正如梁思成所说的“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
廊桥最基础的交通功能便是连接江河两岸,解决了人们交通不便的难题,使物流通畅流动。不少廊桥建于琼山峻岭之中,克服了大自然给出的难题。如果没有这座桥,许多人不得不绕行数里才能过河,跟另一个地区连接。一座廊桥改变的不只是道路,也许还改变了不少人的生活和人生。
古廊桥常见的是传统的廊屋由全木搭建,最精巧的是不用一颗钉子,全部是用榫卯对接,交错穿插,层层叠叠,衔接成一个精密而牢固的整体。也有木料加砖泥混合,勾栏画栋,显出气派的文化气象。看着它随不同河道与地形而特别设计、牢固地飞跨两岸的桥拱,不得不惊叹古人将建筑力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技艺。
当一个处所有了遮风挡雨的墙壁和屋顶,似乎便增加了人们的安全感和庇护需求。人们可以在这里做许多事情——或是休憩,或是交易,或是娱乐,或是社交,甚至还有祭祀。
有些廊桥其貌不扬,它的建成却不简单,背后有着惊心动魄的故事。有的廊桥记录了一个家族的传承,有的廊桥的修建耗尽了一些人的家财,有的廊桥是一个人慈善一生的精神丰碑……
这样一座看似简单的廊桥,被赋予了复杂多层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公共建筑,更是文化图腾。它不单单是一条交通通路,也可以是生活场所、地标建筑、精神家园、民族文化代表,是联结民众的纽带,社群文化交流的长廊。这一切也反过来增加了人们对廊桥的喜爱和依恋。
我在湘西老家县城的婆家附近常去的那座侗族廊桥,是近年重新改建修成,采用了侗族鼓楼建筑元素,在当地叫风雨桥。其横跨舞水河南北两岸,约有两三百米长。桥上分为三条通道,中间是车道,两边是木廊桥,车行人走,互不干扰,自成一体。
这种设计既适应时代发展下的现代交通需求,又保留了原有的历史人文特色。不管中间车来车往,人们尽可在两边廊道上漫步或歇息,休闲往来,相安于各自的世界。
2021年摄于湖南怀化新晃县
2021年摄于湖南怀化新晃县
当我在桥上漫步,常常停下来凝望桥中塔楼内部那层层叠叠的木桩,好奇它们是如何经过能工巧匠的手搭建起来并如此牢固。也会不时拉近手机镜头,将楼阁飞檐上的鸟类装饰雕塑拍下,看着它们在蓝天下展翅,似乎要飞向天空。偶尔倚着一侧的木靠椅坐下,张望一根根木制廊柱从眼前向远方延伸,恍然中似乎穿越了时光,回到过去。
2021年摄于湖南怀化新晃县
2021年摄于湖南怀化新晃县
除了这种在人口密集地区修复或改造的廊桥,在全国各地,在村落之间,在琼山峻岭中,仍留存许多古廊桥,依然坚强不屈地为人们的日常出行提供便利。
但在经历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风雨之后,有很多廊桥不可避免地日渐破败,坍塌损毁。若是能在功能上进行现代化修复改造,继续为人们提供交通便利并满足休憩闲适的作用,也许不会被时代抛弃,就此湮灭而留下遗憾吧。
细想起来,其实古人的许多公共交通建筑设计都十分人性化,有着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思想,在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之外,还为大众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文化艺术感受。
像廊桥便是在桥上建廊屋,为行人提供遮风避雨和文化活动的场地;像岭南地区的骑楼,也是为兼顾行人遮风挡雨的设计;像江南水乡古镇河道两岸的人行道,都设有一种叫做“美人靠”的长椅供人休憩。我曾在云南建水古城见过在马路中间仍留存有几座古式亭屋,则是提供给行人休息。
可见人性化是众多公共交通古建筑的设计核心之一。即使时代变迁,也希望我们现今的交通建筑能够延续这一思想核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与舒适。
通过《廊桥笔记》一书关注和了解古廊桥历史和现状,不只是将其作为廊桥旅行指南使用,更是便于我们能理解这一古建筑文化和思想的核心,思考如何进行保护、创新与复兴,使得这种独特的建筑文化能够延续下去。
廊桥笔记
评价人数不足
鲁晓敏 著 吴卫平 摄 / 2022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