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扇窗》读后感100字
《十扇窗》是一本由[美]简•赫斯菲尔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扇窗》读后感(一):吃了这波安利
高尔基曾经把书比作窗子,他说,“每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奖、古根海姆奖获奖者简•赫斯菲尔德最新诗学散文集《十扇窗》正是高尔基这句话的最好注解。 简.赫斯菲尔德,不仅是一位诗歌届获奖达人,而且还是一位诗歌评论家,她选取了10位风格迥异的诗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十个人和他们的诗歌可以为读诗者打开十扇窗,而且如果你从中学会打开窗户的方法,整个诗歌世界就会向你敞开怀抱。
简本人还是一位优秀的翻译者,本书的翻译者称赞自己的这位同行“简生来就把一个译者身份携带在自己身上。”这实在是很高的评价了。我对简的这个身份特别在意,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语言到另外一种语言中最容易丢失的东西,只要你试着翻译过中国古诗词,或者试图用普通话朗诵过戏曲的唱词,你就明白这个过程的丢失是多么的不可避免,简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 但是,她以一位诗人的勇敢和一位翻译者的力量来面对,她教会读者把这损失减少到最小的方法。她打了一个别致的比方,说伊斯坦布尔有一个巴西利卡蓄水池,这个蓄水池有336根地下梁柱,其中有一根被称为泪柱,这一根上有雕刻,与众不同。她说每个人的诗歌中一定会有一根类似于泪柱的柱子,这根柱子支撑着诗歌世界的穹顶,因为有了这根泪柱,人们才能放心在诗歌中间自由穿行。 在对十位诗人的研究中,简也一直着力于寻找他们的泪柱,并把这些泪柱分享给读者,让读者也能进入到诗人的诗心中,去享受诗歌创造的内在奥秘和起源。
这本书大多数读者看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作者信手拈来的那些诗人和作品,估计大众有很多并不熟悉,不过没关系,只要窗户已经打开,只要读者看到了窗外风景的美丽,读者自然而然会去查漏补缺,这一点不也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吗?就像东野圭吾并不比别的推理小说家伟大到哪里,但是由于影视作品的介入和推荐,那扇属于东野圭吾的窗打开了,现在的东野圭吾简直算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日本作家了。
简这本书,相当于一个带货,相信每位读者读完之后都会被他安利至少一两位作家。 比如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立刻下单了松尾芭蕉的俳句集。过去零星读过松尾芭蕉,更多的关注的可能是俳句中的意象,简为我打开的这扇窗外,我却看到了情感心理和精神启示。
《十扇窗》读后感(二):诗歌的力量
如果说有一种文学体裁是全世界通用的,我想非诗歌莫属。在文学者的心中,诗歌作为现实与梦境的折射,从本质上反映出作者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内心感受,是最短、最精、最能体现且最能表达出作者自由意志的表达方式。不论是中国的诗词,还是日本的俳句,亦或是西方国家的诗歌,都存在着具有个人创新精神的意义。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大学问丛书系列《十扇窗: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借由美国著名诗人简·赫斯菲尔德对十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阐述,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诗歌是如何运作和改变世界的。
在书中简·赫斯菲尔德写到:进入一首好诗,一个人的感觉、味觉、听觉、思维和视觉都会发生改变。这也是她为何会如此坚信诗歌是改变审美世界的力量,能让读者在诗歌的盛宴窥见世界的多面性与生命的多种可能。
从擅长通过语言“观察”和“聆听”感受激情与感性的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到用意象与陈述由内向外触摸人的心灵,构建一个纯粹的意象世界的拉尔斯·古斯塔夫松,再到一生追寻以简短轻快的诗歌形式转变成能够承载情感、心理和精神启示的容器,实现个体情感的松尾芭蕉······十位诗人,便是十个了解伟大诗歌的十扇窗户,也是改变审美世界的十个途径。
巴勃罗·聂鲁达曾称:“如果有一首诗,能被所有的人看懂,肯定不会是一首好诗;同样,如果一首诗,不能被所有的人看懂,它同样不会是一首好诗。”简·赫斯菲尔德以其独到且深入的分析与见解,为我们展示出十位诗人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及诗作特点。通过作者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每一位诗人对诗歌与世界间的联接有着不同的阐述,就像作者自己的诗歌也曾被其他学者赋予不同的理解。
诗歌对于读者来说或许能从中获得共情,从而得到一种领悟,一种吸纳或体会,而经过简·赫斯菲尔德的分析与解读,那种抒发、传递以及来自于内心的感悟能更全面的被展现出来,她的论证是多方面的,是复杂令人称奇的,恰如作者所述:无论翻译过程中丢失了多少,总有一些东西会到来。
《十扇窗》读后感(三):第十一扇半掩的窗
作者Jane Hirshfield为我们推开了十扇窗以窥视诗的奥义。她在第一章以托尔金《翠鸟舞火》开篇:
就如——翠鸟舞火不减其青,蜻蜓引火以浣其翼
又如——翻涌的热情舐着圆润的井缘
石头回声;卷藏的弦绳弹唱,每个悬铃
在幽风中摇响,辽撒的名声在远空飘扬;
(注:想读全诗请移步“读书笔记”)
并在第七章宣称:“Art’s brightness is a strangely untarnishing silver——艺术的亮度是一种奇特的不褪色的银色。”这句话正好撞进了托尔金银铃般语言创造的次元世界。在此,且让我补充一个托尔金《创制神话》的小故事。
托尔金在Mythopoeia《创制神话》的前言中写到:“To one who said that myths were lies and therefore worthless, even though ‘breathed through silver’——致那些不信神话、视神话为谎言、因此不值一谈的人,尽管你们宣称“神话不过是银铃吐出的谎言。”
这是托尔金写给C.S.刘易斯,写给那些不相信神话的人的一首诗。诗的副标为:Philomythus to Misomythus——神话的信者致神话的戾者。诗是这样开始的:
「你看着树,给它们贴上标签,自觉理所当然/(因为树只是 "树",而生长只是 "生长")/你在地球上行走,脚踏必以庄严的步伐/宇宙中众多小球中的一个/一颗星只是一颗星,一些物质组成的一个球/被迫绕行于数理的轨道/在那死板、冰冷、毫无意义的环境中/那里,原子命定被绞死。」
这里是托尔金描写的神话的戾者眼里的世界:名词就是名词,动词也只是动词,世界是物质,颜色是灰暗,最后注定死亡。但——
「随着时间的推移,伟大的进程不止地进行/从黑暗的开始到未知的目标/如同一页页没有线索的书写/被各种颜色包裹/而后变幻出了无穷无尽的形式」
……
「世界那微弱的回声和朦胧的画面/既不是唱片也不是照片/它是无知的占卜、决绝的判断和爽朗的笑声/是内心不安的人的反应/生与死的力,来自最深的内心,也连接了/密行的树木、牧野的禽兽、头顶的星辰/自由的俘虏冲破了阴暗的栅栏/从经验中挖掘出未知的东西/并从感觉中淘出精神的脉络/慢慢地,他们把伟大的力量从自身带出/向后看,他们看到了精灵们/那由狡猾的心灵锻造的/明暗被神秘交织在一起
未曾见过星星的人,不能看见它们/银铃般的生命,突然迸发/花蕾的火焰酣醉在古老的舞曲/余音缭绕」
……
「人的心不是谎言的复合体/它从唯一的智者那里汲取了一些智慧/还能忆起祂,虽已疏远/但人并未完全迷失,也未完全改变」
……
「尽管我们的世界住满了/精灵和妖精/尽管我们敢于在阴阳间立起神像和神邸/并播下龙的种子……/我们的权利并没有衰败/我们仍然按照我们所处的法则创造」
……
正如托尔金在创制他的神话般,为了创造一个世界,那就先创造一个故事;为了创造一个故事,那就先创造词语。Mythopoeia,Philomythus和Misomythus都是他创制的新词。“告诉我,你信奉的精灵是什么?”这几乎成了托尔金判断诗人是否忠于想象,忠于语言的一句试金石。他相信万物有灵,万物在面对不可逆的命运,都有自己的词语,自己的声音。
当然,神话的世界(诗的世界)从不曾在人类的记忆中死去,神话般语言(诗的语言)也不曾在人类耳畔中迷失。1931年9月19日晚上,C.S.刘易斯把托尔金和雨果-戴森一并邀请到马格达伦学院共进晚餐,饭后他们三人在院子里散步,并再次讨论起了隐喻和神话。是夜寂静,仿佛听得见清淡的月光从密行的林木滑落了下来。一阵风袭来,树叶淅淅沥沥地落下,面对着落叶的雨幕,他们三都屏住了呼吸——区分着不同树叶不同的舞姿;倾听着它们各自不同的名字,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的狂喜。
《十扇窗》读后感(四):阿里阿德涅的线团
年少时,太过浮躁,一味偏好小说或畅销书。渐渐的,能读些严肃的大部头,对于诗歌,却始终爱的很“克制“,不,是有“隔阂”。特别是异国的诗歌,俳句、十四行诗或西方的现代诗。对于古诗,那些优美又语焉不详的旖旎词藻足够让我沉醉,但彼方的诗歌种种,于我却像是美泉宫的迷宫,它无疑也是美的,但仍是迷宫,我一知半解的摸索,窥测不到真相,又如何获得感动?
所以,当我看到如下的简介,我就知道她会是我的“阿里阿德涅的线团”。
——“一个真正的诗人,向真正的读者讲述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如何打动我们。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奖、古根海姆奖获奖者简•赫斯菲尔德最新诗学散文集,解读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
——它是《十扇窗》。
封面(外封)
在我现阶段的欣赏水平来说,我会觉得这本书很易读、也很好读。首先,虽然是美国作家的文学论述,但是翻译得很流畅,并不会有疙疙瘩瘩的晦涩感;并且译者很有心,比如其中引用的俳句都会选择在流传较广、认知度较高的那个版本,读来很熟悉、亲切。
然后,回到书本本身,也许因为简.赫斯菲尔德本身就是诗人的缘故,遣词造句细腻婉转、十分动人。那首《我只要少许》一直是我的心头爱,即使有些意象我不甚了解,比如那些“腿上了锁的马”,但这并不能妨碍我去尝试想象“挪移的悲伤”像“吃草的马交替着腿蹄”。
诗《我只要少许》片段
此外,我不知道是否也是基于这个理由,连她引用的论据、典籍,读起来都颇具美感。
——“我们隐藏起来时感到最舒适,但我们却渴望被人看见。”
很美、且很有深意,不是吗?但这不是诗,也不是散文,而是生物学家迈克尔.狄金森在解释隐蔽与可见性。
即使引用的说明类文本,都是优美的诗
而她的布局谋篇又是朴素、不炫技的。以其中第三章【通过语言观看:论松尾芭蕉、俳句及意象之柔韧】为例。并没有单纯去分析俳句的特点,而是以松尾芭蕉的人生历程作为梳理线索,再结合时代背景和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插入芭蕉在不同时期的经典名篇,自然的引出他诗文风格的变化,从年轻时的“抖机灵”到中年时的“侘び寂び”,我曾经读芭蕉时的困惑与疑问,也因知晓了他彼时的际遇而消弭。
若说真有什么爱好是值得始终坚持的,恐怕就是读书了吧。不,不能说是“坚持”,而是“保有”,是“keep”,因为除了某些不擅长科目的教科书之外,“读书”从不让我觉得苦,甚至矫情的说,有些书真的会有治愈的力量,有些书真的让我受益良多,即使是多年以后。
封面(内封)
而像《十扇窗》这样的书,让我重拾因晦涩难懂遂放弃的旧诗集,获得许多新感悟。把诗读长、把书读厚,实在是初夏时节快乐事。
《十扇窗》读后感(五):打开窗看见诗的世界
诗歌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在文学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试想如果在阅读的世界里没有诗歌,我相信这一定是晦暗无光的存在。对于那些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学习而又渴望诗歌的读者群体而言,一本恰当好处、阐述明晰的理论佳作不失为在阅读道路上的指明灯。所以当简•赫斯菲尔德的这本《十扇窗: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出现在我们前面时,书中以十个章节所体现出的诗歌研究会深深吸引和挖掘我们对于诗歌的重新定义及认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借助理解和感悟的力量去探求诗歌的精神世界。
对于引介这样的佳作,我想这是对诗歌爱好者们的一份馈赠
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那些曾经出现在生命历程中的诗歌,相信弄清楚问题的答案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看似富有节奏和规律的文字排列组合背后,不仅是作者用心构造出的语言世界,更可贵的是,你能看到他(她)所深埋于此的思想和精神。在第一章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赫斯菲尔德自身对于诗歌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审视诸如霍普金斯这样作家的诗歌作品,我们能够以诗歌为媒介,进而触摸到诗人和诗的视角,无论从感官、意图、感知、隐喻、意象等等方面入手,这些也全然和我们常规所理解的方式和形式截然不同,有些时候还要“不得已”寻求改变与适应诗歌艺术的途径、方法,从而在彼此的理解中迸发出共鸣。
简•赫斯菲尔德致力于对诗歌的耕耘,影响了当代读者
书的第四章节讲述了“诗与隐藏”的主题,不得不说,这一章的内容很有意思,仿佛是一场充盈的探秘之旅,诗人的“隐匿”和诗歌的“隐蔽性”从古至今,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将其包裹在最核心的深处,如果不能通过解谜或者其他方式将其剥离出来,可以说很难理解到诗歌以及诗人的本身涵义。同样,谜语的创造与解答,无疑是增加了智慧的多重性,也使得诗作本身呈现出了较高的层次感,使诗人和阅读者双方都能够彼此映照和感知。在本章节的最后,赫斯菲尔德引用了两首C.P.卡瓦菲斯的诗,如她所言这代表了隐藏的两面性,不可否认的是,距离的奥秘不仅是无穷无尽的,也是更加深邃悠长的。
卡瓦菲斯的作品经久不衰、令人赞誉
如果你对于诗歌阅读的较多,也许会在长期形成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上逐渐深入到一个全新的境地,无论是第六章诗的视窗,还是第七章诗与惊奇,都是对诗歌内容、结构和形式上的一次梳理,“窗口”实质上打开和唤醒了我们进入到了各个领域,我们所看到和接触到的各种风景,都已将框架延伸至无限可能。而惊奇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作为一种被扭转的情感,它在产生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每一个所呈现的事物、情感等等,在意识的表层之下,诗歌的惊奇表现出多种形式,在每一位诗人的酝酿下迸发出了不一般的色彩。
切斯瓦夫·米沃什,凭借诗歌获得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
诗歌的运行不亚于任何我们可知的逻辑世界,赫斯菲尔德多年来对于诗歌理解形成了十个章节的凝练梳理和总结,书中不时穿插着对于米沃什、卡瓦菲斯、狄金森等等名家佳作的解读和分析,从而营造出强有力的佐证。而且在涉及诗歌理论、理念等方面采取佳境渐入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不会带有刻意植入的感觉,反而会让读者在理解的过程中涌现出“豁然开朗”的既视感和真实感。我们不仅收获了对诗歌的全新认识,更融入了一个以前从未涉足过的境界中,在赫斯菲尔德口中所传递出的“另一种语言”,则为我们开创和塑造了一个精彩的诗歌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赫斯菲尔德像是一位以“诗人散文”为手法的杰出魔法师,她以此书真正教会我们关于诗歌的世界,也将成为指引未来更多喜爱诗歌的读者的前进方向。
《十扇窗》读后感(六):栖居在诗意的世界里
什么是诗?诗意的世界又是怎么样的?
十六七的年纪,最爱写什么栖居在诗意的世界里。至今还记得曾经在高二的某篇作文里面引用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只拥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 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虽然极少读罗素的作品,但唯独对这句话记忆尤深。
那是纯真的年纪尚未读懂诗,而到了如今已深陷纷纷扰扰生活中的我,像我这样庸俗的人竟然再度期望自己读懂诗。
大抵是人都渴望尚未拥有过的事物,我亦是如此。诗——来源于诗人们纯真心灵身处的语言——拥有抚平人心的魔力,那些落于纸上的诗句,经由我口一句一句读出,复又落于心上,像是风吹皱了一池春水,当这种荡漾渐消,我获得了一种心灵上的平静。
这是独属于诗的魔力。
这也是我想读《十扇窗·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的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本书的作者简·赫斯菲尔德同时也是一个诗人,通过这本书来向我们讲述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如何打动我们。
这是一本读起来略感吃力的书籍,其中涉及到多为诗人及其作品的评论,如果不了解那些诗人很难进入过一个“读诗亦在读人”的状态,时而需要停下来,查阅资料、思考、复盘,继而再次读下去。
壹
从诗的角度看我们所处的世界
我们用语言描述所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或是尚未发生的事物,而诗人却用语言来描述平凡中的不凡。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看世界的视角,它“看”到的并非是我们日常所看到的,它“聆听”到的也并非是我们日常所听到的。
“诗歌是对我们生命的一种滋补,既向内也向外。“在那里,内与外,现实与可能,经验与想象,听见与沉默,会同时相遇。”
我们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何尝不是又需要一个可以感知诗意的心灵?让我们在已知和显现之物之间逐渐向未知之物移动。
不如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静下心来读一首诗吧。
“自然,是我们所见
山冈,夕阳——
松鼠,月蚀,大黄蜂
不——自然是天堂。
自然,是我们所闻
食米鸟,大海——
雷声,蟋蟀——
不——自然是和谐。
自然,是我们所知
却无法巧妙说出
我们的智慧无能为力
面对她的朴素。”
——艾米莉·狄金森《自然,是我们所见》
诗中藏着一扇窗。
贰
诗的语言
诗需要读出来,当诗中的每个字经由嘴巴读出来之后,才会感知它的节奏。诗的力量蕴含在节奏和语言中。
《十扇窗》中,简举过多个例子,有全押韵的诗人,也有完全有能力押韵但不愿意的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其实看英文译作时,对这一点的体会并不是太深。如果同时看引用的英文诗作,会感受更深。
但这一点其实也可以看唐诗宋词,其中关于韵律可能会理解更深。非常惊喜的是,简也很喜欢中国文学~(还有日本文学,这一点可以从松尾芭蕉占了一整章的篇幅看出来)
音乐的力量可以穿透人心,音乐也可以成为诗歌的一种载体。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去听下叶嘉莹先生的吟诵。
这是一本需要“细嚼慢咽”的好书,也正是因为译者杨老师尽可能直译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原汁原味的行文风格,同时书中诸多经译者杨老师汉译出来的诗作,让人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