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技术哲学讲演录》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技术哲学讲演录》读后感锦集

2022-05-10 00:2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技术哲学讲演录》读后感锦集

  《技术哲学讲演录》是一本由吴国盛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3 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技术哲学讲演录》读后感(一):技术本身的自我隐蔽性

  读书月报 书目:《技术哲学讲演录》吴国盛【中国】 2021.05.30

  附注:五月份重点阅读书籍。

  技术本身具有意向结构。例如所有的刀都指向它的切割功能,这是刀的意向结构。由于有了这个意向结构,使用刀就意味着要进行切割活动,虽然刀可以切割动物,也可以切割植物,可以切割活的动物,也可以切割死的动物,但正因为刀有这样一种意向结构,因此它经常被列为凶器。同样,我们每个人都有意向性,存在一定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给出了一套关于地面上物体运动目的的解释。简单说来,他有一个“天然处所”的概念,认为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天然处所”。世界由四种元素构成:土、水、气、火。土的天然位置在底下,火在上面,气在火的底下,水在土的上面。一块石头,它的主要元素是土构成的,所以它的“天然处所”是在地面上,它之所以从高处往下机,原则是它必须回到自己的天然处所,也就是要“回家。重物下落的过程,在亚里土多德看来,本质上是一个回到天然处所的目的论过程。

  《技术哲学讲演录》读后感(二):技术本身的自我隐蔽性

  读书月报 书目:《技术哲学讲演录》吴国盛【中国】 2021.05.30

  附注:五月份重点阅读书籍。

  技术本身具有意向结构。例如所有的刀都指向它的切割功能,这是刀的意向结构。由于有了这个意向结构,使用刀就意味着要进行切割活动,虽然刀可以切割动物,也可以切割植物,可以切割活的动物,也可以切割死的动物,但正因为刀有这样一种意向结构,因此它经常被列为凶器。同样,我们每个人都有意向性,存在一定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给出了一套关于地面上物体运动目的的解释。简单说来,他有一个“天然处所”的概念,认为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天然处所”。世界由四种元素构成:土、水、气、火。土的天然位置在底下,火在上面,气在火的底下,水在土的上面。一块石头,它的主要元素是土构成的,所以它的“天然处所”是在地面上,它之所以从高处往下机,原则是它必须回到自己的天然处所,也就是要“回家。重物下落的过程,在亚里土多德看来,本质上是一个回到天然处所的目的论过程。

  《技术哲学讲演录》读后感(三):字数太多,不准写短评了。

  内容足够九分,鉴于作者个人道德不行,就八分吧。

  这两个月来看过的书里逻辑最清晰,收益最大的书。一个个来讲吧。

  1.技术的人文本质:简单概括就是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或者说数字化),抹平了个体之间的自然差异,将人质点化(似乎不太好说是单子化)。讲这个时代不需要废物,讲效率,而中西古代则更讲究静观,古希腊可能真这样,仰望星空,但说先秦静观简直就是在插科打诨,胡说八道,具体不论证。批评作者,有一大段是抄培根的,却没有指明是培根(控制自然那一段)。

  2.技术与人性:技术发生论方面(生物本能贫乏论和情绪需要工具抚慰,也即心理能量冗余[联想佛洛依德的力比多]后者其实个人深有体会,日常生活中一些欲望性的情绪需将爆发时,可以通过一些反复的看似无意义的仪式,比如散步,比如洗衣服,来消解,也即压抑住),分了两个层次。技术中性论也即人推动技术进步,技术自主论也即人被技术推着走,各有道理,自然科学点肯定赞成前者,启示神秘学点肯定赞成后者。举的钟表那个例子(其他章节也反复引)蛮有意思。

  3.技术与政治:讲了技术的政治批判,结合马克思异化理论在谈,还行吧,但观点都挺老旧,作为一个理科生,这么反“工程学”,颇有意思(注意,不管是ggkf总工程师还是现在的great project都是工程哦,说话小心点)。谁都知道,政治肯定凌驾于技术之上,这点贯穿了中国古今。但现代化社会,可能技术真的能推着政治走吧,时乎?命也。作者骨子里就是个精神希腊人(这点从“什么是科学”展现得真是淋漓尽致),貌似还挺热爱美利坚的……技术取消个体差异这个,感觉可以结合女权谈谈,毕竟这个话题颇具研究价值。旅游打卡那个,似乎跟政治无关?

  4.技术与哲学:结合了他博论,海德格尔,老生常谈了,感觉他肯定没读过施特劳斯,所以总爱强调“海马(海德格尔,马克思)”的所谓的历史实际,技术的缺席引入了本质主义,颇有趣,整个这一章的其他观点,基本上都是源自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可能我读海哥读的少,感觉他解释这个“在世”的“世”(当成“视”,horizon)挺有意思的,这个解读我第一次见。说到这个想起他说的interpretation和expretation的区别,感觉还挺新颖。还有一些还原论的思想,不展开。这一章最有水平,全场最佳。

  5.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其实就是4.的延续,太“海德格尔”了……时间,存在,存在者啥的,都老生常谈,看腻了,只是他解释的一些例子挺有趣,比如他总爱说一个人的本质不是被规定了的,而是时刻变转啥的……可能是结合了自己实际?中间哲学部分不谈了,也想不起来了,估计没给我造成多大冲击,果然科学史的人谈哲学,总有点限度。最后的问答又精神希腊人了一波。

  6.什么是科学:有个知识性硬伤,果然作者中学能力太差,宰我问丧的那个三年,准确讲,是25个月,根本不是三年整哈……书中还有很多地方,拿中学做例子,基本上没说到点子上。这章其实就是在解释,科学和技术的区别,这点,在下十分赞同,书中诸多观点,甚合我意,只是,当前,列强环伺,似乎,容不得发展静观的“科学”了?至于作者的论证,未免太“自由”了,精神西方人无疑……直接贬低似乎不太好吧。

  7.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培根——控制论实验科学,意即将作为“我”表象的自然当作如法律审讯室里的犯人一样拷问,通过程序化的可控步骤,一步步逼问出自然的秘密,进而将世界建构成“我”想要的样子,所谓“我”,便是——笛卡尔——“世界的图景化(海德格尔语)”。人从基督教那里脱离出来,成了文艺复兴人本主义以来的,宇宙的中心,一切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参考戴克斯特豪斯那本书,讲世界图景机械化的,这种匀质化的世界,就是现代图景的基本特征,另外还可以参考下科瓦雷那本书,还有个学者专门针对科瓦雷写过一本书,叫什么视界视角的吧,都不错。

  大概讲这么多吧,很多东西当时看的时候有刺激,现在想不起来了。总之很不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