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绝密手稿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绝密手稿读后感锦集

2022-05-11 00:3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绝密手稿读后感锦集

  《绝密手稿》是一本由塞巴斯蒂安·巴里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密手稿》读后感(一):异彩奇光

  读到后半段已然隐约猜出结尾,但当谜底揭开还是有一瞬血液停流。个人在历史变局下的飘流动荡往往与所谓的史实错位,然而扑朔迷离的想象却成为了萝珊为自己垒砌的砖瓦。

  和《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有些相似,以支离破碎的拼图,牵引出个体诡谲的灾难。只不过《绝密手稿》所采用的是医生与患者交叉叙述的第一人称,得以令读者步入记忆的迷宫晕头转向,直至结尾也依然在精神病患的自白中心惊胆战。

  但无论叙事如何耍花招,两份史实如何大相径庭,这一出惨剧仍然跨越半个世纪,形容枯槁的她仍然身无立锥之地,被永久打入蒸腾的惊慌。

  书中穿插的战争背景并不影响阅读,却仍然吸引我去粗略地浏览了一遍爱尔兰的百年宗教分歧,相比较纯粹的战争,出于信仰的厮杀似乎更显现出人性复杂,但跟随国家机器奔入黑暗后,被损毁的终究是人的尊严。

  喜欢格林写在最后的判断:“是她拯救了她自己,因为她总是扪心自问,因为她最爱侧耳倾听。于是,她转败为胜。就连她父亲的历史,我也倾向于更相信萝珊的虚构杜撰,而不是冈特神父的据实以陈,因为萝珊的版本闪耀着生命的异彩奇光。”

  无论如何流亡,人类永远需要生命的异彩奇光。

  《绝密手稿》读后感(二):一段不为人知的爱尔兰女性的苦难史

  幽居在爱尔兰罗斯康芒精神病院的百岁老妪萝珊在松动地板下藏着一本秘密日记,里面记录了自己年轻时遭遇的种种苦难挫折。而与此同时,精神科医师格林为了妥善安置萝珊,不得不调查她的过往,他找到当年一位冈特神父的证词。而作为读者的我,却一头雾水,因为两份资料的内容大相径庭,所有发生的一切都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读到故事的最后才发现,可以考证的两份史实孰真孰假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或许都有失偏颇,却让整段历史看上去都变得错位起来。我为萝珊所受的磨难唏嘘不已,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爱尔兰独立战争和内战,命运却掌握在内心狭隘,睚眦必报的神职人员手中,于是痛失爱子和自由的悲惨女性,在病房的书桌前执笔,用想象的砖瓦为自己抵抗了岁月的摧残,实现了生命的救赎。另外,故事的最后还有一份感人至深的陪伴与守护,以及一个命运交织的奇迹。

  以一段真实的历史作为背景,越发让人无法承受生命之重。我考古了爱尔兰的百年历史,宗教分歧与抗争,自由渴望与残暴镇压,使得爱尔兰这个国家战争不断,满目疮痍。到底何为历史,是否真实可靠。《绝密手稿》让我明白,多数诉诸语言的历史其实乱象丛生虚实难辨。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继续生活下去,要保持清醒与理智,要直面伪善与危险,要在满纸荒唐言的历史上重建我们无限热爱的家园。也许这才是人性的真谛,是我们作为一种生命最光辉灿烂的品质—在废墟上重新树立坚定的信念。

  《绝密手稿》读后感(三):生命的手稿

  嘿嘿,被骗到了!这是一位老妇人和医生的手稿记录,也是一位母亲和儿子的相认之旅,更是穿插着爱尔兰天主教与英国新教的斗争之见证。

  情节内容没有什么新奇,(觉得它想要说的很多很重,绝非简单表面如此,待后日再思考)但是表达中有那么几分博尔赫斯的影子,即不同人的讲述的不确定性与不可知性,记忆的模糊性与错乱性,于是真相或许在结尾也无法得知,得到的只是结果罢了。罢了罢了,真相真的是真相吗?

  “据我观察,历史并非真实事件按正确次序进行的规矩排列,而是在悲凉的现实面前高举着的猎猎旌旗,上面描绘着臆想与揣度的绮丽组合,变幻莫测。

  关于人生、历史的叙述应该具有莫大的创造力,不然,枯燥乏味的人生就将是对人类主宰大地的非难与嘲讽。”

  “所谓的历史不就是用煞有介事的句子表达出来的回忆吗?既然如此,那些回忆真实可靠吗?依我看,并不尽然。以此类推,多数诉诸语言的历史其实乱象丛生虚实难辨。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继续生活下去,要保持清醒与理智,要直面伪善与危险,要在满纸荒唐言的历史上重建我们无限热爱的家园。也许这才是人性的真谛,是我们作为一种生命最光辉灿烂的品质——在废墟上重新树立坚定的信念。”

  并且很令人触动的是它的清醒:

  “人类的最大缺憾就是昧于内省,对自身的存在视而不见,于是,我们便在自己眼中形同游魂。”

  “我们热情地握手告别,但又似乎不是全心全意的热情。我们两人都有些犹豫不决。确实,这就是生活。”

  “我的故事里发生的很多苦难挫折都是由于年轻时,我误以为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而没有意识到我可以用想象的砖泥砌筑壁垒,对抗人世的血雨腥风,遏制岁月摧残我们的黑暗把戏。我可以为自己的人生执笔。”

  “然而难道一个人不该在变幻莫测的漫漫人生路上,尽量使自己快乐吗?无论如何,世界终究是美好的,如果我们不是人类而是任何其他生物的话,我们一定会为生存本身感到永恒的喜悦。”

  很喜欢老妇人爸爸带她一起做羽毛实验那段,会觉得生命是手背上一片轻盈的羽毛,悄然等待着死亡的微风,真轻盈啊真美好啊即使脆弱渺小!

  “万物以同样的速度坠落,但真正少见的是它的飞升。为此,我们饱受磨难。但生命终究是无上珍贵的礼物,比斯莱戈古老的群山更加广阔,即使充满艰难困苦,也依然光辉灿烂,就像从天而降的锤子和羽毛。”

  《绝密手稿》读后感(四):百岁老人的悲歌

  借用本书里的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在灾难深重,孤立无援之际,还能使自己快乐起来,那他就是真正的英雄。

  女主人公萝珊已近100岁高龄,是一位精神病院最长久的病人,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她有一本秘密地记录她回忆的日记本,就藏在地板下面。另一条主线,是男主人公精神病院的格林医生, 精神病院的心理医生,开始对萝珊的精神状况从新评估,就这样他开始去了解萝珊的过往。

  萝珊的回忆开始于她的父亲。在她的记忆中,她的父亲一个虔诚的基督教长老会教徒, 一个天主教墓地的管理人。这其中的意味也更加令人寻味,因为连年战争的爱尔兰与英国的教会冲突不断。

  她清楚地记得,我也很喜欢这个画面。她父亲和她做的一个小实验:验证‘因为地球重力,所有物体以相同的速度坠落’。她带着锤子和羽毛爬上墓地的塔楼,锤子和羽毛究竟谁轻谁重。但是结果却是锤子坠地,羽毛却飘走了。

  后来,父亲背调离了墓地,基于某种目的去做了“捕鼠员”,而那段时间也是父亲最后的时间。萝珊的童年结束了。天主教的冈特神父想把她嫁给新的墓地管理人,但是她在一家咖啡馆找到了工作,新的生活,新的朋友,她渡过了几年人生最快乐的生活。在那片记忆里,没有父亲的音讯吗?不是的,她是让自己刻意遗忘了。

  另一方面,格林开始追溯萝珊的过去。在冈特神父的记录中,萝珊的父亲是一名当地的警察,他最后被爱尔兰共和军殴打,他们用羽毛塞满了他的嘴,用锤子狠狠地捶打他,甚至想要把他从墓地塔楼上推下来。14岁的萝珊在塔楼下目睹了她父亲被杀的过程。神父甚至记录了萝珊被掉落的锤子砸中头部,解释这或许是她最后疯了的原因。

  这是何种残忍的一幕,对于一位14岁的少女来说,但是如果我们这时候去看,萝珊疯了也许就是最好的归宿。

  萝珊的丈夫说,‘现在整个爱尔兰就是一个疯人院。’‘关于宗教之争只是隐晦的,而萝珊的命运才花开过半,就重新开始。混乱的空白对于已经百岁高龄的人来说,也有种遗憾。可是小说的结尾,又百转千回的安排了格林的身世,转嫁给萝珊一个温暖的结局。

  “是她拯救了她自己,因为她总是扪心自问,因为她最爱侧耳倾听。于是,她转败为胜。就连她父亲的历史,我也倾向于更相信萝珊的虚构杜撰,而不是冈特神父的据实以陈,因为萝珊的版本闪耀着生命的异彩奇光。”

  真实的历史总是千涂万抹,修改过的人总是坚信自己的正确。而还有一部分人习惯自己的回忆。当然回忆也是跟从自己的美化,这一本《绝密手稿》写的不只是一个老人的回忆,还有对爱尔兰深深的眷恋,人生百年,该被施舍的不只有受难的人,还有我们不曾缺少的爱。我也觉得该读一读这本书,除了涉及宗教我不太关注以外,其实还是很不错的,就像《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无欲的悲歌》等等,在母亲节的今天,谨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福体安康,顺意宁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