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质感》读后感100字
《贫穷的质感》是一本由王梆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6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贫穷的质感》读后感(一):《贫穷的质感》,质感非常好!
书写的非常好看!才看了开头就发觉我在英国那些浮光掠影的感受被作者深入的写出来了。我十分钦佩作者对英国社会的细致观察和思考。在英国的一年里,我对英国很多社会问题有一些表层的直观感受。作者在书里对我所看到的那些表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所以读起来特别有共鸣。比如书里讲到开暖气,作者说:“英国对我这种亚热带物种来说,简直就是西伯利亚”。我心里狂点头。虽然我从小长在北方,天气虽冷,但暖气是尽有的,从来没感受到过“十度的寒冷”。英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带来了充沛的雨水。雨水洗刷后的城市和绿化都很好看。但是对于经济能力一般的人家来说这气候可不是浪漫,那就是凄风苦雨。英国的燃气费电费都非常贵。在伦敦那会儿开暖气对我而言是痛并快乐着的事情。我白天在家的时候经常是坚持到娃快要放学回家的时候才开暖气。整本书看完,在很多部分都有这样的 共鸣。对于想了解英国社会的读者,这本书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贫穷的质感》读后感(二):面对面总好过背对背
以读完《贫穷的质感》来结束我的五月。在书的后半段,王梆将目光投向哈德纳姆村以外的地方:公共议题的起源及成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解释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关系。事实上关于“异乡人”如何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多有论述,王梆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融入得更加私人和感性。她将自己将手伸进东安格利亚的黑土,看着辛勤劳作下结出的果实,感受它的温度时,那种与土地之间的联结感胜过了一切。这也让她在讲述恋土情节这一概念,引出约翰克莱尔的故事变得格外可信和感人。另外,她不时跳脱个人视角,以社科向的研究视角分析哈德纳姆村的部分,对哈德纳姆村人支持脱欧的原因,英国贫富差距的背景成因等描述都堪称精彩!这种将个人与环境,微观与宏观平衡在一条故事线上让人印象深刻。而上一本让我产生这样深刻印象的书还是在大概十年前阅读《落脚城市》的形成之时。 当然,如今身处疫情期间对英国的防疫更加感同身受,而英国所面临的“贫穷”困境也格外富有“英国性”。英国人的自尊心,看中教条和规则的倾向,他们独特复杂的历史,福利制度的演变,宗教心理的形成,全球化时代社会经济的巨大转变,王梆尖锐的,毫不含糊的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所在,只是疫情更加固化了原有的矛盾和问题,放大了原有的苦难和困境。这也是这本书里我读的最难过的部分。 唉,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越是读到后面,越发感到时代尘埃落在普通人肩上的重压。但王梆还能在这压抑的透不过气的氛围里,努力寻找着它的光亮和小确幸,深入到英国社会内部,与不同阶层,知识背景,政治态度的人保持着善意,温和,悲悯,乐观,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并试着去理解和共情。这也是我在五月即将结束时感悟到的:在当下,这种愿意蹲下身子,耐心倾听的姿态真的不多见了,有时候面对面,总好过背对背。
《贫穷的质感》读后感(三):努力工作,就能挣脱贫穷吗
在单读新书 016《贫穷的质感:王梆的英国观察》中,作者提供了一种从亲身经历出发的观察视角,带我们看到了异国廉租房里的“伦敦漂”、因为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而逃往乡村的年轻人、如履薄冰的中产阶级、陷入恶性循环的失业贫困人口、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失去奋斗希望的新一代……这些人虽然在地理上与我们相隔甚远,却或多或少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在王梆记录的“高价租房奴”“慢性失业者”“在职贫困”等群体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工作、贫穷与尊严的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每个成年人也许都曾有过经济拮据的窘况,或者是刚交完房租的钱包空白期,或者是一场大病引发的储蓄焦虑,又或者是一次次裁员新闻带来的隐性恐慌。这种万事万物的不确定性和生活随时坍塌的可能,带来了长久的焦虑和不安。并非一句简单的“努力工作”或“保持乐观”就能解决。
在当下的社会系统中,我们如何看待劳动与贫困的关系,如何理解自身在系统中的位置,如何摆脱时时围绕在心头的贫困危机?时值五一劳动节,单读编辑部为大家带来一系列关于贫穷、工作的影视推荐,希望借此触及我们共同的生命经验,唤起对疫情与经济衰退下人类生活的讨论和反思。
01
《为什么贫穷?》
为什么贫穷? (2012)
9.1
2012 / 丹麦 英国 / 纪录片 / 布莱恩·希尔 本·刘易斯 陈为军 亚历克斯·吉布尼 Hugo Berkeley Osvalde Lewat Bosse Lindquist Mona Eldaief 耶菡·妮珍儿 Christoffer Guldbrandsen / Abu Badr Umm Badr
“财富是创造出来的,贫穷也是一样。”
“这个社会对经济不平等的看法不一,并非所有美国人都认为财富或收入不平等是不公平的,事实上,他们认为只要更加努力,只要抓住机会,你应该就能出人头地。”
“如果一个人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学习,却还是不能改变命运,依然贫穷,那么这样的群体是否就该抬起头来看看,是不是我们所处的系统出了问题?”
贫富不均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穷人真能掌握自己的未来?来自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导演,以“为什么贫穷”为共同题目,拍摄了每集一小时共八集的纪录片,让世界共同思考贫穷问题,探讨全球赤贫人口的过去与未来。
02
《父亲》
上大学是穷苦人家孩子的唯一出路,但这条路却越走越难。
《父亲》记录了一对农村父子的故事:2002 年,韩培印的儿子胜利考上了西安一所大学,从农村来到城市。为了让胜利上学,老韩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到西安打工,为儿子解决大学的生活费和来年的学费。做了一辈子农民的老韩坚信知识会改变命运,他乐观地盼望着,儿子上了大学,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胜利面临毕业,性格内向的他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感觉这个城市越来越远,更关键的是,上过大学的他很可能赚得比父亲还要少。
03 《英国仆人:楼下生活的真实故事》
英剧里的贵族生活充满华贵的气息,而其中庞大的仆人群体或者被美化,或者被忽略。王梆在新书中提到了这部纪录片《英国仆人:楼下生活的真实故事》,并引用了曾做过女仆的玛格丽特·鲍威尔(Margaret Powell)在回忆录里对她的工作的描述:
“看完长长的工作清单,我还以为那是一周的工作量,结果却是一天的!于是我只好从凌晨 5 点一直干到晚上 10 点,一周七天,没有休息,不停地干,在地下室里,除了窗栏杆外川流不息的行人的脚,什么都见不到。”
04
《罗赛塔》
想要开煤气自杀,却发现煤气罐早就没气了。罗赛塔遇到的尴尬,是“贫穷”真正的困境。
《罗赛塔》是 1999 年由达内兄弟执导的电影,本片在戛纳影展获得最佳女演员奖与最大奖金棕榈奖,并促使比利时政府立法禁止雇主给予未成年劳工低于法定最低工资,以及其他保护未成年劳工的措举。
05
《疼痛难免》
这部前段时间大火的英剧,是从一个妇产科医生的视角出发,对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观察与控诉。公立医院无论是医疗设备还是人员配给,都要远远糟于私立医院,在这里,男主角亚当每周工作 97 小时,要面对无休无止的加班,要做出各种生死抉择,但同时他自己也清楚就连医院停车收费表的收入都比他高。这也是造成了亚当对审查委员会所说的“每三周就有一名医护人员死于自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这部剧可以成为我们了解何为系统性困境的一个切口。
06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2019)
8.5
2019 / 英国 法国 比利时 / 剧情 家庭 / 肯·洛奇 / 克里斯·希钦 黛比·哈尼伍德
“数以百万计的人沦为‘慢性失业者‘,不断制造着靠失业救济金或食物银行生活的‘贫二代‘。在迈克·李(MikeLeigh)或肯·洛奇的社会现实主义电影里,他们无处不在,是一群被全球化追赶的落魂的人。”在《贫穷的质感:王梆的英国观察》里,作者这样写道。这部《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就是王梆所说的那类电影。
越努力越贫穷,失业者陷入“恐怖游轮”一般的失业-领救济金-找零工-再失业-再领救济金-再找零工的循环中,无法逃脱贫困、负债的沼泽,也无法兼顾对家人的照顾,最终只能走向被压垮的结局。
▼何为“贫穷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