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十八讲读后感锦集
《大足石刻十八讲》是一本由李小强著作,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足石刻十八讲》读后感(一):悉心传授面壁思过的十八般悟艺
《大足石刻十八讲》从十八个角度,从不同主题、线索、研究成果等讲述大足石刻的方方面面。条理分明、清晰细致、易懂易读,读来容易,没有难度。使读者面对崖壁过往年代久远、近看纷繁复杂的内容,容易理解、便于领悟。十八讲就相当于十八般艺术主题技艺,不管是儒道释,还是孝俗匠,不同的记忆、迹议、技艺,能让不同兴趣者找到兴趣点,对大足石刻有更深刻、全面的了解。
作者李小强,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对大足石刻的研究有多部专著、多篇论文、多篇欣赏性文章。作为一名 “资深权威讲解员”,将其著述中经典篇章,优选辑印形成《大足石刻十八讲》一书,值得各方爱好者细细品味。 通过此书,专业人士可研究探讨之,熟悉大足石刻的人可全面深入了解之。从普及大足石刻知识的角度讲,对于广大不熟悉大足石刻的读者,此书中“3个1、5”可让眼前一亮。 一、1千多年历史,5万余尊造像。穿越历史迷雾,历经千古云雨。大足石刻从唐朝初年走来,历经五代,鼎盛两宋,绵延至明清,是一部浩如烟海的不朽丰碑。5万余尊技艺精湛、蕴含哲理的造像呈现在今人眼前,让人感慨万千、啧啧称赞。1千多年历史中,有“多少”个“千”的瞻仰者的脚步、眼神,都定个于此的话,不止摩肩接踵,大概会重肩复踵。5万余尊造像上,有“多少”个“万”的锤凿起落,工程量之浩大,恐怕挥汗成河。 二、1座文化宫殿,5山代表大成。大足石刻是大足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是一座文化宫殿。它不止限于石刻本身,有从儒、释、道及三教合一、金石文献、匠师、器物、孝道、世俗、民族、艺术与科技的结合等等多角度、多主题的研究内容。迄今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造像点多达75处,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5个山为代表,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典范。
三、1个孝字了得,5行上善之举。“孝道”本身就是上善之举。大足石刻处处可见孝道文化的踪迹,还把作为民众言行准绳的《孝经》立在佛教造像之旁,把父母一生养育子女的经历,作为修行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准加以彰显。这种彰显更是上善之举,坚硬的岩石上,浸透了孝道的温度,对今人教育之功仍不减当年。其中父母抚育孩子成长的“十恩图”: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湿恩、乳哺养育恩、洗濯不净恩、为造恶业恩、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至今情形无异。
大足石刻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有深刻内涵、情感温度、精湛技艺、绵延千载的气息吐纳。字、像皆可读,艺、意有音听。
《大足石刻十八讲》读后感(二):《大足石刻十八讲》:走进中国的石窟艺术
说起中国的石窟艺术,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敦煌的莫高窟,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重庆市的大足境内,还有另一处欣赏石窟的好去处——大足石刻。
“北敦煌,南大足”,历来被称作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两座丰碑。相比于一直名扬海外的敦煌莫高窟而言,大足石刻的名气小了很多,因为它地处重庆的深山老林之中,直到改革开放通路以后,才慢慢地被人们所熟知。
我猜想,这大概就是它名气略小的主要原因吧。不过,不出名也有不出名的好处,知道的人少,它保存得也就更加完好。
如果说,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重要节点。那么,大足则是唐宋以后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沟通川藏、川滇联结南亚与东南亚。
如果说,敦煌展现了石窟艺术在北朝、隋唐之际鼎盛时期的风貌,是佛教艺术至高的起点。那么,大足则演绎了石窟艺术于宋代步入晚期后的再度辉煌,代表了中古石窟艺术的句点。
我无意间在书店发现了一本宝藏书籍——《大足石刻十八讲》。这本书是专门讲述大足石刻的,它是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所以特别地美,书中的图片非常多,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我正在参观博物馆一样。
这本书的作者是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小强,他是副研究馆员,也写了好多关于大足石刻的研究报告。有《大足道教石刻论稿》、《崖壁上的世俗文化》、《大足石刻佛教造像论稿》等。说通俗一点,他是一个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投入给了大足石刻的疯狂的人。
《大足石刻十八讲》这本书美轮美奂,作者将大足石刻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分门别类,细化成十八个小节,娓娓道来。在这本书中,你不仅能够从文字上了解到大足石刻的历史由来,宗教渊源,你还能够从图片中看到真正的石刻雕像、石刻文字。
对于对这方面有相关研究的人而言,我觉得这本书称得上是一本非常全面的文献资料。而对于像我这种门外汉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旅游指南,跟着书中的内容通篇走下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重要的是,心灵都通透了。
作者在书中写道:“石刻题材中,还展现了更为广阔的世俗生活场景。在造像中,不但有清晨起来喂鸡的养鸡女、担负双亲在外行乞的孝子、乡村山野中牧牛的牧人、父母养育子女的种种场景……这些造像中,世俗人物成为雕刻的主要部分,可谓是一幅雕刻在崖壁上的《清明上河图》”。
对此,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是多么伟大,他们的双手又是多么灵巧!所谓的“能工巧匠”,大抵也不过如此吧!
《大足石刻十八讲》这本书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倘若未来有机会,我一定会去大足石刻走一走、看一看……
END.
《大足石刻十八讲》读后感(三):从《大足石刻十八讲》说起
喜欢到处走走的我,这几年好像被困住了。
还好,只是身。
心,还能远航。
读这本书,初衷就在于不了解,又好奇。亦不失所望,作者事无巨细的把重庆大足石刻的里里外外分析的头头是道。
特别是中间的几个章节,按照佛、道、儒、凡等不同分类,种种又细分,可见涉猎之广,专研之深,皆可称赞。
拿佛篇来举例,分观音、地藏及诸佛等梵像皆独立成章,令浅尝者初了解,而相通者则有更多收获,心念必有所得。
从论文的角度出发,又有说明文的体裁建构,分析,展示,归纳,总结,娓娓道来。
但打开书之前是仍要解决一个疑惑的,什么是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所以大足是地名,而不是形容词。
还要解决的是,它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征,属于石窟艺术的范畴。早期的“庙宇殿堂”式结构,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湾造像全都裸露在外,与山崖连成一片,给人一种非常直观的感觉。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约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五种,但主要以高浮雕为主,辅以其他形式。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以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面,而且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我又要钻牛角尖了,为什么一定是它呢?
这个估计查是很难查到的,但我可以想象一下,在几千年前,多少朝代的更迭,或而出于政治目的,或而出于艺术表达,有一批批的匠人来到此处,生生不息,以创作为使命,注于壁上。而更多的猜想,则是不可能仅此一处,该有大量的文物古迹,对当年来说,如雨后春笋,鳞次栉比。更多,更大,更精。
但是,几千年就这样过去了,或因战火,或天灾,或其它莫名的破坏及消解,那些它的同伴们,纷纷离世,只有它,是运气使然吧,独存下来,成为记录时间的浓墨一笔。
不得不提敦煌,初,小众,然后,尽人皆知,再扩大到瑰宝价值。
而大足石刻,似乎没了那么多的传奇,也就鲜少曝光度。
从地质角度来说,在地震中留存,更该庆幸。
于是一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一道历史的门。
当你矗立在它面前的时候,应该,可以跟它交心。
石头也是有生命的,而不仅仅是一个载体。
书也是有生命的,而不仅仅是若干图文。
也许只是睡了,但依旧鲜活。
希望历史留给我们的,好好珍惜。
希望我们能留给未来的,不负期待。
虔诚,且为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