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造》读后感100字
《捏造》是一本由[日] 福田真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捏造》读后感(一):一场现实版狩猎,怪兽家长和孩子共同捏造了一场莫须有的案件
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几年前看的一部丹麦电影《狩猎》。在托儿所工作的男人因为拒绝了一个早熟的亲近的行为,而遭遇了女孩的报复。报复的方式就是向家人谎称男人对他实施了xing侵,此后男人原本平静安逸的生活被打破,接踵而来的是家人的质疑与不信任、工作的丢失、小镇的排挤与压迫、不相干之人的谩骂与攻击。
作为观众的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无辜之人如何被莫须有的罪名摧毁,即便女孩澄清她撒了谎,可也没人愿意相信。一部电影看完后久久无法自拔,现在想起依然会郁结于胸,小孩子可以撒谎,但若周围的人都失去了辨别的能力该有多可怕多荒谬,这部电影让我们不得不对孩子这种身份进行反思,年龄并非总是犯错的理由,孩子也并非总是善良的天使,偶尔也会化身丑陋的魔鬼,露出阴暗邪恶的一面。
《捏造》则是发生在日本福冈市的一出现实版“狩猎”。起因是一位老师在家访时和男孩的母亲谈到了“混血”、“五官很立体”,到了男孩耳中就成了“肮脏的血液”、公然歧视、10秒之内选择的体罚方式:面包超人、匹诺曹、铁爪……听着男孩讲述的种种惩罚,确实很容易引起不明真相之人的心理共情,尤其是在一个屡屡爆出各种关于老师体罚或性侵学生丑闻的时代,人们总是习惯性选择相信受害者,而忽视施暴行为是否属实这一事实。
受害者及其家长很快将体罚的老师和整个福冈市告上了法庭,但随着开庭后案件的审理,整件事情却完全走向相反的方向,从教师最初家访时间的一再变更、家访过程中的违和的谈话内容到被告者一再重复强调的体罚场景、无法自圆其说的证词、对PTSD患者行为的诊断……事实的真相逐渐浮现在眼前——那就是家长、孩子、包括学校校长、律师、媒体共同导致了这一学生对老师的霸凌案件,结果很荒谬,即便在知道这是一场由家长和孩子捏造的案件,福冈市依然选择接受了二审法院的处理结果,赔付原告要求的精神损失费,而明明是受害者的老师,却连为自己辩护的权利都没有,即便最终冤情得以大白,可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我们难以想象到一位有“污点”的教师在这十年间是如何煎熬度日的。
最让人愤恨不平的是原本应当承肩负起责任的公共服务机构,却在这一事件中碌碌无为人云亦云。 学校的校长本应站在公正的角度来查明这一事情的真相,却选择了听信家长的一面之词,在面对老师的质问时却只是粗暴的断章取义,甚至没有认真听一下一位为人师表的老师真正的心声; 媒体报道新闻本应当秉承公开性、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的原则,尤其是在报道一些极具影响力的社会新闻时,更应当以身作则,事实却是在一个追求热点新闻、点击率的时代,大量的片面报道成了媒体的新趋势,而长久耗时深入调查和采访却落到了对这一案件感兴趣的自由职业者身上,着实滑稽。 2022.06.16
《捏造》读后感(二):至暗时刻,可能轮到我们每一个人
好久没有这种非要一口气读完的心情了,这本书当天傍晚拿到手,完全停不下来,读完已经是凌晨。
怎么说这个故事呢?一开始会激起人巨大的愤怒,一个老师家访后,得知学生有美国血统,随后就开始了无休止的凌虐,包括米老鼠、皮诺曹、滴溜溜等惩罚,举个例子,米老鼠就是扯住两只耳朵,把身体提起来,并大骂孩子“血液肮脏”,导致孩子牙齿折断、耳朵撕裂、鼻子流血,陷入了严重的精神障碍,而对方不过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
愤怒吧?我看的第一时间,也是,简直血液都要沸腾了。
其他看客当然也是,于是媒体连篇累牍报道,给孩子组成的原告律师团也足足有550名。
但随着事情深入,却发生了惊人,也让人恐惧的反转。
因为这所谓的欺凌,可能都是谎言,由一个孩子无意识撒的小慌,然后被家长烈火烹油,燃到熊熊火起的谎言。
而最可怕的是,这个谎言,非常自然地就在这个社会里点燃了。
作为被告,也是主人公的老师,是个优柔寡断,又顺从的人,书里形容他——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对自己的判断和决定不自信,即使自己觉得是这样,如果他人否定,说不对,不是这样,他就会陷入沉思,觉得也行是吧。
是不是听起来有种感同身受的恐惧,因为现实中很多的我们,也是如此啊。
所以在这个老师完全没有言语辱骂、体罚的情况下,当学生家长气焰嚣张地向学校投诉时,校长和教务主任选择了让老师道歉。
这也是同样让我恐惧的地方,现实中,往往如此,选择自保的人很多,比如书里的校长,因为刚坐上位置不久,而他们也不愿意惹事。
于是,软弱的老师选择了道歉。
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孩子父母开始向媒体大肆宣扬,这种令人义愤填膺的事情,当然会引发巨大关注,于是,全国的媒体都蜂拥而至,一篇篇报道出炉,老师甚至被冠上“史上最恶劣的‘杀人教师’”的名号。
虽然也有极少数理性的媒体人,发现了其中的端倪,觉得孩子父母言行不一,经不起推敲,但也有很多武断的媒体人,选择了共情,和“我就是相信”。
闹上法庭时,可怜的老师,最开始一个肯帮他辩护的律师都没有,而对方有主动帮忙的550个律师。
而在一年又一年的证据提供和审判中,真相才终于浮出,虐待是假的、精神失常是假的,连病历都是母亲口述就被主治医生开了出来(想想都可怕,因为这曾经是关键证据),而谎话连拍的学生家长,什么美国血统、定居国外那些都是假的。
也就是,一对谎话连篇但嚣张跋扈的夫妇,导演了这样一出在现实生活中,整整持续了十年的大戏,而被牵扯的人众多,老师更是,十年,几乎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较为珍贵的,还是有微少的人,保持着正义和良知,比如帮忙辩护的律师,比如为老师证明声誉的学生,但这些人的数字,实在是太小。
一方面,无论媒体还是律师,都在为所谓正确的正义,去“猎巫”这个老师,一方面,校长、家长等,往往保留着和稀泥的态度,不要影响到我,又或者“那家人太麻烦了,不要引火上身”。
这虽然是发生在日本的故事,但我觉得它在很多地方的土壤,都能生长,这才是可怕的地方,为什么这样的事情得以生长,而如果倒霉的那个人是我们,我们又能怎么办?毕竟十年才换来清白,还不是很明确的清白,人生的逆转和代价都太大。
最近一个朋友,遇到一些事情,问,“我还能永远当那个善良和正义的自己吗?”
我说“一定要啊,不然我们都完蛋了。”
光是不能消失的,因为至暗时刻,不知道会轮到哪一个人。
《捏造》读后感(三):一场令人无可奈何的闹剧,十年拉锯战打了谁的脸?
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文明也达到了一个相对的巅峰时期,在各种有形无形的社会监督下,很难相信会有一些明目张胆、口是心非甚至颠倒黑白的事情发生,但是,社会现实依然给了我们迎头一棒,实际发生的种种事件完全超出了公众的认知,令人瞠目结舌。
老师和学生之间,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双方应该一起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来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职责是好好学习,老师的职责是倾囊相授,虽然在绝对立场下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但老师对于学生更多的是起到监督和督促的作用。
桃李满天下是老师的最高成就,而走向社会的学生回忆起当年的好老师也倍感欣慰。但就是这么一种简单的、互惠的师生关系,怎么就弄到如此令人无可奈何、可笑又可悲的程度呢?
由日本著名自由职业者、学者福田真澄根据真实案件著作的《捏造》记述了一个匪夷所思但又令人感到无比痛心的故事。当你读到书的内容的时候,真的会从内心深处感到无比的愤怒,世间怎会有此厚颜无耻、卑鄙恶劣的人呢?
2003年,福冈市的一所市立小学,发生了一起老师欺凌学生的恶性事件。一名男性教师以种族歧视为由,对有美国血统的四年级学生施行恶毒的语言暴力和残酷的体罚,处处找茬,甚至让学生“去死算了”。该学生的家长对教师提起民事诉讼,550名律师自发组成原告律师团。福冈市教育委员会也对教师做出了停职6个月的处罚。
看到这里,读者们似乎一口认定这名男性教师的所作所为令人震怒,不配为人师表。但随着案件的展开,越来越的人却发现事实似乎不是那么回事!与该学生同级的其他同学从未发现老师有任何侮辱性的言语和激烈的体罚行为,并且还指出该学生行为激动,经常欺负其他同学。再针对该学生家长祖上是美国人的言论以及在美国上学的经历,作者也展开了细致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言论是谎言,而医生出具的该学生的PTSD症状更是无稽之谈,就连该学生家长反复详说的体罚流血、心情低落、跳楼倾向更是胡扯,事态的发展方向逐步开始转向……
现实生活中,三人成虎的事情也确实不少,但在这起案件中,整个社会的舆论从一开始就被带偏了。人们往往相信老师对于学生的体罚和欺凌,从而忽略了学生和家长撒谎的可能性,从律师、报纸、记者等大肆无节操的渲染该老师的恶劣品行,就连该学校的校长都不曾站在老师一边,最多也只是无可奈何的劝老师大事化小的做法,整个从舆论上将该老师压的无法喘息。最夸张的是竟然有500多位律师联名控告这名老师,而愿意为老师代理的律师数量为0,后面有律师发现事件可能有所偏差,才有2名律师顶着巨大的压力接下了辩护委托。
人言可畏是极其可怕的,社会的世态炎凉让老师万念俱灰,本想着息事宁人的道歉做法可以让事态逐步淡化,没想到学生家长咄咄逼人、不依不饶。就算是性格最弱的人也会想要反击,老师和辩护律师开始寻找证据、逐步反击,这才有了上述的剧情。
本案2003年开始诉讼,直到2013年才尘埃落定,跨越10年的时间,很多人和事都变了,老师获得了清白,但这清白又不是那么干脆。对方的律师似乎并不认可这个结果,但也开始不相信家长的言辞,但为了颜面依然嘴硬,这就是社会和人性的至暗时刻啊!
在现实中发生这种事情真的非常气人,很明显的事实为什么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掰扯清楚呢?很大的原因在于那位学生的家长实在太过嚣张跋扈,以至于同班的其他学生家长都不愿意招惹,因此才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出来作证,当然最后依然有五位学生出具证词证明老师从未欺凌那名学生。那500百多位大律师本着“惯例的经验“,丝毫不做深入的调查,片面的接受了该学生及其家族的一面之词,本身就是推动这一糊涂案的另一个巨大的原因。当然这个案件对于日本社会来讲,还要考虑日本社会的人文和意识形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比较复杂的层面,在此就不再展开说了。
好在最终的结果并未令人心寒,但10年的拉锯战也让双方身心俱疲,彼此的身世背景被扒了个底朝天,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印象深刻的案件,同时,也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场令人无可奈何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