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唤醒孩子学习力读后感精选
《幼小衔接:唤醒孩子学习力》是一本由杜红春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幼小衔接:唤醒孩子学习力》读后感(一):幼小衔接:唤醒孩子学习力
孩子正式开始一年级的学习生涯时,也意味着要完成一次身份上的重大变化。作为家长,在这种关键的时刻需要为孩子保驾护航,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 最近我读了《幼小衔接:唤醒孩子学习力》这本书,这本书为孩子即将升入小学的家长提出了很多中肯,贴心的建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更快的适应新的身份。
在入学之前,家长需要注意一点是 去评估还是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孩子到达一定年龄之后才会允许他进入一年级的学习。过早的让孩子进入到一年级的学习中,可能会使得他们无法跟上正常的学习节奏。 孩子上学这件事,往往并不仅仅与孩子个人有关,作为家长也应该提前有心理准备。孩子在学校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对于家长来讲,时常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在日常的生活起居,以及学习等方面可能都需要家长多费心了。
在这本书中,我很喜欢其中提到的一个故事——老爷爷家门外有一台拖拉机,有四五个孩子每天在拖拉机上面蹦蹦跳跳,老爷爷不堪其扰。后来,老爷爷先是给了每个孩子几颗糖果,感谢孩子们在这里玩,让自己不孤单。之后几天,每天减少一颗糖果,孩子们嫌糖果少了,玩得不起劲了。最后一天,一颗糖果也没了,孩子们就不玩了,垂头丧气地走了,老爷爷终于重获安静。 这个故事是很值得深思的,为什么孩子刚开始玩得很开心,后来却又灰头丧气的走了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做事情都是会有动机的,而动机的来源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要么是自己对某件事很感兴趣,非常乐于去做,要么是为了获得一些外部的奖励,或者是迫于外部的压力而不得不做。 在孩子学习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注意,最好是够让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一定要让家长用糖果去诱惑他们,或者是一味严苛管教他们。 如果家长可以在幼小衔接方面,唤醒孩子的学习力,就能够让他们更加勇敢,更加有自信的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幼小衔接:唤醒孩子学习力》读后感(二):关于幼小衔接,知道这些知识就够啦!
家里的小朋友下半年就要入学一年级了,这个星期幼儿园老师们还专门组织了一次去小学探索的活动,去体验了下一年级生上课时的环境,让孩子们知道学习的环境,提前做好一些相关知识的讲解,给孩子们充分的心理准备。
幼小衔接的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要彻底告别幼儿园轻松的氛围,进入小学生的学习阶段,不仅孩子需要面临各项准备,家长们也更是需要为此作出一些准备。
这本《幼小衔接,唤醒孩子学习力》让一些我能想到的地方和容易被我忽略的地方都涉及到了,让我倍感轻松。
一:做好心理准备
这一方面主要是家长需要做好准备的,小朋友上了小学后,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辅导学习的问题,需要提前给自己做好心理准备,不要被焦虑裹挟。
小学一年级也是小朋友适应小学生活的重要阶段,比起学习更应该关注的还是孩子的一些心理变化,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状态,需要关注孩子的特质和兴趣。
小学阶段是小朋友的重要过渡阶段,家长们也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心理准备,陪着孩子一起平稳的度过。
二:入学的仪式感
小朋友们在入学了之后会拥有新的同学和校服,在上学之前,家长们需要和孩子一起为入学做准备,准备好上学需要用到的书包和文具,准备好家里专用的书桌和台灯。
小朋友这个阶段已经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和审美了,和孩子一起挑选他们喜欢的这些东西,也是帮助孩子尽快感受到成为小学生的成长感。
同时尽量父母一起带着孩子去报名,和孩子一起去感受新的学校环境和氛围,带着孩子一起想象他们的小学生活,把他们对小学生活的期待值拉满。
三:培养好的习惯
好习惯能让孩子受益终身,小学生最该培养的好习惯一个是学会规划,一个就是阅读。
不论是日常学习时的时间规划,还是在家里时的一些日常家务的参与,都需要孩子自己主动的去掌控。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对小朋友的各项发展都有着好的影响。
其次就是阅读,小学阶段是小朋友们井喷式识字的阶段,大部分学习内容也都与文字有关,培养好的阅读习惯绝对是长久受益的好习惯。
做好这些必须的入校准备之后,还可能会遇到一些其他的挑战,但是准备充足的家长们完全不害怕,跟着孩子一起完美的度过这个幼小衔接的重要阶段,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唤醒孩子的学习力。
这本《幼小衔接,唤醒孩子学习力》是给每一个不知道在幼小衔接阶段该做什么的家长们准备好的宝藏指导。家长们看完之后,都能列好该做好的准备,心里一点不慌。
《幼小衔接:唤醒孩子学习力》读后感(三):关于幼小衔接,妈妈提前知道这三点,可以减少焦虑
“我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伴随着妈妈的焦虑就从不停歇。甚至有些妈妈为了能赶上最早一班上一年级,想尽办法让孩子在9月1日之前出生。
但是,抢跑可能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幼小衔接:唤醒孩子学习力》这本书里,作者提到,有些孩子因为抢跑,太稚嫩了,反而学习跟不上,甚至拖后腿而被排挤。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通常建议最好留一级。
本书作者杜红春是湖南卫视《放学后》节目的特邀专家,也是美国正面管教课程认证家长讲师。她从事家庭教育工作十余年,养育了两个独立、自信的孩子,每年都会做数场“幼小衔接”讲座。
那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家长在背后做什么会让孩子更优秀呢?
孩子上小学,首先要做的是改变作息,并且家庭分工要做好安排。
小学老师会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孩子晚上一定要睡足10个小时,也就是晚上9点前要做好入睡准备了。
如果睡眠不足,不仅上学会经常迟到(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而且精神状态不佳会直接影响孩子一整天的学习劲头。
其次,家长要做到准时接送,这对孩子很重要。
孩子刚到新环境,本来就会有些惴惴不安。如果家长晚接,孩子心态就容易失衡。至少在最开始的几天家长亲自接送,尽量提早五分钟到校门口。
当孩子排着队从校门出来时,第一眼看见家长,孩子脸上的表情就会立刻放松。这样的情绪,对他接下来是否能好好上学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做好当小学生家长的心理准备,坚持原则,放下焦虑。
孩子成为小学生后,有些事情要适当放手,尊重孩子的意愿,但不代表可以不管。
妈妈可以跟孩子达成协议,制定学习计划,坚持执行。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时而宽松时而紧张,这样孩子可能会一直去试探家长的底线,从而导致相互对抗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非常不利。
除了做好孩子的“作息安排”和“情绪管理”,让孩子喜欢上学比什么都重要。
那么,如何做呢?
归纳总结为一点,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班里的一个孩子的。
这个孩子人缘特别好,平时说话也极具幽默特性。他平时是坐最后一排的,但是一到课间,总会有好几个孩子围着他说话,孩子们也都很愿意跟他来往。
这个孩子性格开朗,每天到教室后都是元气满满的样子,校园生活也是过得有滋有味。
而这样的同学情谊是孩子们眷恋学校、眷恋班级的重要原因。不信可以去问问放假后的孩子想重回校园,多半是因为想见同学这个理由。
所以,想让孩子喜欢上学,先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孩子。
除了在孩子的外在形象上下点功夫,还要教导孩子待人友善,讲文明、讲礼貌。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一开口就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同学们也会更喜欢与他相处。
再者,多培养孩子一些优点,比如字写得好看,拥有某种才艺,篮球打得好、歌唱得好、跳舞跳得好、滑板玩得溜,都会引来同学们的赞叹。
当然,学习成绩好,不仅吸引同学们的关注,还具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作者提到他的侄女,在小学的时候常有人欺负她,但到了初中就没有了。问其原因,孩子的总结简单粗暴:“我学习好了呗!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不管多出格的同学,对我们学霸都是崇拜、敬畏,是不敢欺负的。”
那么,如何能让孩子成为学霸呢?
与其逼迫孩子学习,不如帮孩子找到学习的动机。
作者提到,有位学医的同学,初中的时候常常打架、旷课,还总是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训斥。但是他上了高中以后就突然开始好好学习,说以后要当一个医生。
原来,这个同学的妹妹得了一种罕见病,这个同学很疼他妹妹,于是下定决心要学医,要靠自己的力量给妹妹治病。后来,他真的上了医科大学,最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生。
相比起来,给孩子立一个目标显得比较空泛,只有挖掘出孩子内心的学习动机,才能让孩子启动内驱力,实现自主努力、自我管理。
那要如何帮孩子找到学习的目的,挖掘出学习的动机呢?
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威廉·戴蒙在《迈向目的之路》一书中提出三个问题:
1)“为什么我正在做这件事?”
2)“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
3)“为什么它对我和我以外的世界都很重要?”
落实到孩子甚至,可以转化成这样几个问题:
1)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做什么最享受?做什么事让我最闪亮?
2)我最擅长什么?我的才能在哪里?
3)这世界需要什么,有哪些问题、机会?我能在什么方面帮助别人?
当然,孩子还小,这些问题可能还找不到答案,所以家长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观察孩子。孩子也需要不断尝试、经历才能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
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展开类似问题的对话,刺激孩子去思考类似的问题。甚至帮他找些书籍、资料、专业人士,让孩子了解多一点,再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小的目标,然后慢慢努力去实现。
在本书里,作者举了很多案例来分析,而且内容非常周到,基本上家长考虑的问题,她都做了解答。看完这本书,瞬间觉得不焦虑了。
焦虑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不了解、不懂,当我们懂了这些情况之后,按照方法去努力践行即可,还谈和焦虑呢。
而且本书阅读起来非常舒心,内页的纸张色彩让人的阅读感极好,对于读者的焦虑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希望正在经历幼小衔接的家长们,都能读一读这本书,开启舒心的小学生家长模式。
《幼小衔接:唤醒孩子学习力》读后感(四):关于幼小衔接,妈妈提前知道这三点,可以减少70%以上的焦虑
“我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伴随着妈妈的焦虑就从不停歇。甚至有些妈妈为了能赶上最早一班上一年级,想尽办法让孩子在9月1日之前出生。
但是,抢跑可能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幼小衔接:唤醒孩子学习力》这本书里,作者提到,有些孩子因为抢跑,太稚嫩了,反而学习跟不上,甚至拖后腿而被排挤。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通常建议最好留一级。
本书作者杜红春是湖南卫视《放学后》节目的特邀专家,也是美国正面管教课程认证家长讲师。她从事家庭教育工作十余年,养育了两个独立、自信的孩子,每年都会做数场“幼小衔接”讲座。
那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家长在背后做什么会让孩子更优秀呢?
孩子上小学,首先要做的是改变作息,并且家庭分工要做好安排。
小学老师会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孩子晚上一定要睡足10个小时,也就是晚上9点前要做好入睡准备了。
如果睡眠不足,不仅上学会经常迟到(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而且精神状态不佳会直接影响孩子一整天的学习劲头。
其次,家长要做到准时接送,这对孩子很重要。
孩子刚到新环境,本来就会有些惴惴不安。如果家长晚接,孩子心态就容易失衡。至少在最开始的几天家长亲自接送,尽量提早五分钟到校门口。
当孩子排着队从校门出来时,第一眼看见家长,孩子脸上的表情就会立刻放松。这样的情绪,对他接下来是否能好好上学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做好当小学生家长的心理准备,坚持原则,放下焦虑。
孩子成为小学生后,有些事情要适当放手,尊重孩子的意愿,但不代表可以不管。
妈妈可以跟孩子达成协议,制定学习计划,坚持执行。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时而宽松时而紧张,这样孩子可能会一直去试探家长的底线,从而导致相互对抗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非常不利。
除了做好孩子的“作息安排”和“情绪管理”,让孩子喜欢上学比什么都重要。
那么,如何做呢?
归纳总结为一点,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班里的一个孩子的。
这个孩子人缘特别好,平时说话也极具幽默特性。他平时是坐最后一排的,但是一到课间,总会有好几个孩子围着他说话,孩子们也都很愿意跟他来往。
这个孩子性格开朗,每天到教室后都是元气满满的样子,校园生活也是过得有滋有味。
而这样的同学情谊是孩子们眷恋学校、眷恋班级的重要原因。不信可以去问问放假后的孩子想重回校园,多半是因为想见同学这个理由。
所以,想让孩子喜欢上学,先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孩子。
除了在孩子的外在形象上下点功夫,还要教导孩子待人友善,讲文明、讲礼貌。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一开口就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同学们也会更喜欢与他相处。
再者,多培养孩子一些优点,比如字写得好看,拥有某种才艺,篮球打得好、歌唱得好、跳舞跳得好、滑板玩得溜,都会引来同学们的赞叹。
当然,学习成绩好,不仅吸引同学们的关注,还具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作者提到他的侄女,在小学的时候常有人欺负她,但到了初中就没有了。问其原因,孩子的总结简单粗暴:“我学习好了呗!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不管多出格的同学,对我们学霸都是崇拜、敬畏,是不敢欺负的。”
那么,如何能让孩子成为学霸呢?
与其逼迫孩子学习,不如帮孩子找到学习的动机。
作者提到,有位学医的同学,初中的时候常常打架、旷课,还总是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训斥。但是他上了高中以后就突然开始好好学习,说以后要当一个医生。
原来,这个同学的妹妹得了一种罕见病,这个同学很疼他妹妹,于是下定决心要学医,要靠自己的力量给妹妹治病。后来,他真的上了医科大学,最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生。
相比起来,给孩子立一个目标显得比较空泛,只有挖掘出孩子内心的学习动机,才能让孩子启动内驱力,实现自主努力、自我管理。
那要如何帮孩子找到学习的目的,挖掘出学习的动机呢?
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威廉·戴蒙在《迈向目的之路》一书中提出三个问题:
1)“为什么我正在做这件事?”
2)“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
3)“为什么它对我和我以外的世界都很重要?”
落实到孩子甚至,可以转化成这样几个问题:
1)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做什么最享受?做什么事让我最闪亮?
2)我最擅长什么?我的才能在哪里?
3)这世界需要什么,有哪些问题、机会?我能在什么方面帮助别人?
当然,孩子还小,这些问题可能还找不到答案,所以家长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观察孩子。孩子也需要不断尝试、经历才能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
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展开类似问题的对话,刺激孩子去思考类似的问题。甚至帮他找些书籍、资料、专业人士,让孩子了解多一点,再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小的目标,然后慢慢努力去实现。
在本书里,作者举了很多案例来分析,而且内容非常周到,基本上家长考虑的问题,她都做了解答。看完这本书,瞬间觉得不焦虑了。
焦虑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不了解、不懂,当我们懂了这些情况之后,按照方法去努力践行即可,还谈和焦虑呢。
而且本书阅读起来非常舒心,内页的纸张色彩让人的阅读感极好,对于读者的焦虑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希望正在经历幼小衔接的家长们,都能读一读这本书,开启舒心的小学生家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