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女子》读后感1000字
《东大女子》是一本由[日] 太田敏正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1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大女子》读后感(一):什么时候'东大女子'可以不再是一个需要被讨论的话题?
这本其实是最近纪实新书里最早看完的一本,一直没来得及写。是日本观察系列一贯的风格:针对某个话题的一些不算太深但很广很细节的调查记录,也跟之前的作品一样特别能引起共鸣。 女性的学业、家庭和事业问题在亚洲国家是相似存在的,但在日本,诸如东大学生更不平衡的男女比、女子大学的存在和日本女性作为家庭主妇的传统让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想起当初综评面试的时候有个教授就问我学医有没有考虑过以后的家庭问题,我想如果是男同学的话估计未必有此一问吧,所以当'东大女子'作为一个话题出现的时候,本身就能反映出一些问题了。 之前有篇'北大高考状元抗抑郁史'的文章之所以议论甚广,背后也是一样的标签化。所以看到优秀的女孩子们能够在从小到大许许多多的'我应该干什么'里找到'我想干什么',并付诸实践,还是件让人开心的事。 站在学历的金字塔尖她们还是有很多不自由,校里校外还是会面对很多艰难,路很长我们的社会走得也很慢,但还有人在往前走,这就很好。
《东大女子》读后感(二):一些启发的点0615
一、不是只有事业上的成功才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幸福或是衡量一个人的人生成就。确实是这样的。书中谈到,大多数人考大学是为了给人生增加选择,所以如果选择成为全职主妇,就会觉得很不甘心。这体现了:观念中的自动“贬低育儿和照料的价值”。故需要我们尽量减少偏见,认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又让我想起放在我微信收藏夹里面的一篇公众号文章,里面写道:
其实不止是女性,男性也一样。
确实如此,大多数高学历女性生活比较顺利,没有感受到太多的不平等。但是正如书中引用的那样:“斯劳特说: ‘如果一个人深信人生取决于自己,那他就不会关注社会结构方面的因素,也无法思考现在所需的结构变革。’”这体现了一种责任感和担当感。
其他记录:
看到这一段觉得很感动。出去工作和在家的人都不容易,感谢我的家人/长辈。
这一段比较有启发。关于本末倒置。
《东大女子》读后感(三):在日本,女性跻身精英序列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大学刚毕业时。那么,“东大女子”也是吗?
几年前编过一篇傅高义《日本新中产阶级》的书摘《女性跻身精英序列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大学刚毕业时》,看完太田敏正这本《东大女子》,觉得可以再给这篇加一个问题:如果是东大毕业的女性呢?
在日本,能考入东大并且顺利毕业,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肯定是精英中的精英。对此作者太田敏正有个很生动明晰的界定:东大毕业生职业生涯的收入将在三亿日元(按现在的汇率≈1500万人民币)以上。那么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收入的“东大女子”,是不是比一般大学女子更有机会跻身精英?
太田敏正给出的结论却是:正因为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强的自主选择能力,东大女子反而面临着严峻的社会环境。当她们的“聪明”“竞争性强”“有逻辑”“追求平等”“渴望实现自我”这样的优秀特质,对上“有男人缘”“傻白甜”“感性”“顺从”“让丈夫在职场无需操心家庭孩子”等等所谓的温良贤淑,东大女子其实并没有优势,尤其在传统文化力量超强的东亚,结婚生育照顾家庭几乎是评判女性的第一标签。
造成这一切的,作者认为还是根深蒂固的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
太田敏正认为,这当中既有深深印刻在(无论是不是东大)女子思想中的印记:比如作者发现即使是东大女子,也可能从没有考虑过为什么是由自己去找男性协商,要求以后在家庭生活中的平等地位而不是反过来;比如母亲是全职主妇的女性更容易作出婚后尤其是生育后退出职场的选择;比如在一些采访中出现的“听从大人安排走完学业路程,不为自己发声,也是东大女子力的一部分”等等观点。
也有整个社会压在男性身上的负担——比如传统上男方收入低于女方会被认为吃软饭,如果男性申请育儿假会在公司受到歧视等等,哪怕日本《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从1985年已经开始实行,哪怕有着明确的《育儿看护休业法》。社会更认可的,是男性必须是养家糊口第一力量的传统。
同时,太田敏正还有一些蛮独特的分析视角。他认为日本的教育体系是造成男女不平等的共犯,因为明明看到社会现状是无论学校还是职场都在把女性当成男性使用,但当出现竞争,需要平等对待性别差异的时候,社会结构却总是以男性优先为主导方式,无视女性在家务、育儿等方面付出的价值。在此,作为日本教育顶峰的东大,必然是这一教育体系的最大共犯。
作者还认为,不同的职业,需要的可能并不只是学历,而是对人的性格、思维、处事方式有特定的要求。比如商社和出版社,对员工的职业要求就完全不同,而东大毕业生本身所具有的“和其他人划清界限”“讲逻辑”的标签,会让他们经常处于和商社的运行机制格格不入的尴尬境地。这个时候,男性和女性在本身就不平等的企业运行机制中的差距就会展现出来:男性可能更有新的机会去获得经验,加上“东大”锻炼出来的知识和能力,东大男子的职场路可能会就此一马平川;而“东大女子”的标签,会更容易让女性在急于证明自己的“搏斗”中陷入僵局。
有意思的是,太田敏正指出,虽然普遍情况是当事业和家庭发生矛盾时,女性更多选择退让和妥协,成为家庭主妇。但也确实有些东大女子的丈夫会选择顶住压力,放弃一部分工作,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只是这些家庭主夫的付出,其价值也不会被社会认同,当然,主夫们在家务上所获得的价值认同肯定会高于女性,因为女性为家庭付出传统上就是理所应当的。
这样,就对应上了作者提出的一个堪称“普世”的价值观:当今社会,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面临在职业和家庭之间的选择困境。
太田敏正认为男性应该向女性靠近,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距。
但是在这里,他又暴露了一些无法抹去的不平等的潜意识。例如,他认为很多世界级的女性精英选择回归家庭,是为了不过于迎合男性占优势的竞争体系。问题在于,女性为什么要迎合这一体系呢?
又比如,他提出东大女子可以更多元化地寻找生活、工作的方向,更放松心态地去和伴侣探寻解决家庭责任分工的方式。同样的问题来了,男性(尤其是东大以及其他名校毕业的男性)也可以不在一根绳子上吊死啊,也可以主动寻找更好的解决家庭分工的方式啊,如果一定要女性先行,那是不是又回到“女性就是弱势”的传统思维上去了呢?更不用说东大女子可以选择向下婚姻,提高低收入男性结婚率,减少代际贫困这样奇葩的观点了。
对“东大女子”这四个字成为社会热点,成为标签性的热门话题,应该说,这是日本社会的结构性难题,虽然在新世代有了一些改观,但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这个热点的主体,东大女子可以走在“排头兵”的位置,去探寻改变不公平的社会结构的路子。因为假如已经拥有日本女性中最多选择的东大女子都无法从上层去推动对不合理的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进行变革,那女性要获得平等,就太困难了。
傅高义在《日本新中产阶级》中的记录,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你会发现,他写的M町女子经历的变化——成年后除了结婚生子照顾家庭很少有其他选择,到八十年代末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但最大的责任和成就依然来自孩子——在几十年后的精英女性身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进。
所以一定程度上,《东大女子》可以算是傅高义作品在当下的一个分支。无论如何,还是需要整个社会、国家,最重要的,所有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无论东大精英还是芸芸众生——去思考路在哪里。或许,一条腿已经跨过了阻拦男女平等的那道门槛,但距离另一条腿跨过,真的还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