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止于她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不止于她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2-06-26 08:55: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止于她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00字

  《不止于她 第二季》是一部由熊海燕执导,屹芝 / 余秀华 / 邓亚萍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止于她 第二季》观后感(一):《不止于她》2·余秀华篇

  《不止于她》第二季第一期观后感:

  不止于她 第二季 (2022)

  暂无评分

  2022 / 中国大陆 / 脱口秀 / 熊海燕 / 屹芝 余秀华

  从书店读书会的“女人·农民·诗人”,到横店村的书本雕塑,从音乐会上衣着白裙的普通女人,到泸沽湖的“水性杨花”万物皆虚。整场访谈没有用其他节目惯用的抒情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而是平平淡淡,但足以共情,因为这才是“摇摇晃晃的人间”。我看到更多的是情感,而非采访技巧。整场采访我认为没有高峰,但是每时每刻都不多余,此时此刻就是真实。 在新房子门口的两只朴素小木凳,一个笑着说“我儿子教会我的比较多”,一个也说孩子是活下去的理由之一;我只是一个19岁观众,没有如此丰富的经历,但是却狠狠的共情了。 我好像可以理解为什么她说她还是眷念那个困住她的地方,她说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她说干嘛要活给别人看。在横店村的拍摄,我觉得很熟悉,甚至是亲切。因为我也生在长在这样的一个湖北小县城,门前空地的两张小板凳、卧室里的凉席和摇头风扇、杂乱但又颇有秩序的书桌,这一切一切我都再熟悉不过。 我曾经也讨厌过我的小县城,觉得束缚,觉得旁人不懂,但是有一天你离开了反而会想念。以前的我只是一心一意想飞出去,反而读了大学离开了那个小圈子,却更加想念,更依赖。可能这就是不管走到哪里,故乡终究是故乡。还是会挂念那里的一草一木,会想念门前树荫下的那一轮自诩为最圆的月亮。 她成就了她的小村庄,其实不妨说是她的小村庄先成就了她。其实我觉得一定程度上,她没有被挤压在她所成就的“中国诗乡”,因为她离不开那里。虽然现在乡村发展一些自然风光开始黯然失色,但她还是她熟悉的地方,她的生活还会在那里继续。 横店村给了她异样的眼光,给了她不幸,给了她贫苦,但也接纳了她的所有美好。我也不知道怎么说,觉得是种莫名的情愫,但是就是离不开那个曾经讨厌,亦或是说一直讨厌的地方。换句话说,我们永远背叛不了故乡,我们离不开平凡。但她找到了只属于她的平凡,她在平凡里找到了答案,她会迎着北风一直走。 她真实,她说江郎才尽就是江郎才尽丝毫不避讳但她还在写着;她豁达,她说活就是活着但她不只是活着;她心里住着小姑娘,她不相信爱情但还是向往爱与被爱;她勇敢,她面对的是提心吊胆的春天,但还是愿意卸下所有防备勇敢迎接。我们都是偌大的矛盾体,我们都在坚定地等待自己的春天。

  月光落在左手上

  8.6

  余秀华 / 2020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摇摇晃晃的人间

  8.3

  余秀华 / 2015 /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不止于她 第二季》观后感(二):于佩尔:演员和角色是租赁关系

  前几天何超莲的一些「凡尔赛」言论被顶上了热搜,被大家好一顿讨论。

  然后我去看了一下诞生了这番言论的节目《不止于她》第二季,由腾讯新闻出品。

  我发现腾讯新闻一直在人物访谈方面下功夫,前有《十三邀》,后有《《仅三天可见》、《酌见》《我的青铜时代》,而在其中,开始于18年的《不止于她》可以说是一档纯以“她”视角访谈的节目。非常有人文情结。

  在搜索完《不止于她2》本季的嘉宾阵容之后,我惊讶地发现这节目前几期选的人分别是:余秀华、邓亚萍、何超莲,接下来要播的则是于佩尔、杨倩、秦海璐。

  这个阵容的确很牛逼。

  因为这里的每一个女性都很有代表性,它们几乎都不热衷于矫饰,同时她们彼此之间甚至还包含着一些对立性与矛盾性,像是余秀华,就是那种野生的生命力,像是何超莲,就是另一个极端,她以命运的不可抗力为因由而被包裹在一层层世界之中的世界中。

  但除此之外,《不止于她》也有一种耐人玩味的一致性与和谐感。

  像是邓亚萍,就是中国女人在世界上「制霸称雄」的最佳典范之一,没有人可以撼动或者怀疑她的位置;

  邓亚萍

  像是于佩尔,也是法国女性在世界上「一览众山小」的登顶之人,没有人可以因为她是一个女性而对她的成就有任何微词。

  看到于佩尔的名字之后,我立刻点开了她的这一期,毕竟要看到她接受中国媒体的访问不算容易。

  在主持人屹芝跟于佩尔聊天的过程中,有一幕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对话,大概是这样:

  俩人坐下。

  「我把感情作为工具」,就这一句话其实就是我一直以来所非常提倡的表演方式。原因很简单,这是一种比纯粹依赖直觉以及现场体验更加进步的方式。

  很多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过一件事,那就是:

  中国民营电影真正发展不过三十年而已,并且在这三十年里,我们几乎并没有建构起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有效的表演理论(某种意义上,张艺谋、娄烨、宁浩等导演还是用自己的创作本身为中国导演语法和导演理论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但是理论层面我们始终太过疏忽)。

  我们几乎一直以来都在拾人牙慧,所以我们的演员——哪怕是最成功的演员,对于这个方面的论述也都是那么地单调:真听真看真感觉。

  殊不知,在电影产业的起源地法国,与我们同时代的女演员于佩尔她们已经让表演这件事变得不那么朴素了,她用并不尖锐的语言反驳了我们的提问,反驳了我们误以为「情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工具」这种原始的表演观点,提出了「角色才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情感只是在角色需要的时候为它进行服务的工具」。

  事实上,这不是于佩尔最早提出的,但是她的每一座影后奖杯都离不开这个创作思路。

  在我看来,屹芝提的这个问题还是挺有代表性的——

  它代表了「表演艺术」的确是一个专业门槛非常高的工作,观众对于表演的认知大量地停留在情感、感性的部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哭戏」「演技炸裂」这样的词语买上热搜的原因——

  在很多很多很多人的眼里,那就等于是表演这件事了。

  于佩尔告诉我们,不是。

  她俩接下来有一段更精彩的对话。

  我不属于她们,她们只是租赁了我。

  于佩尔直接把她与角色之间的关系论述为了「租赁关系」,这是我见过的顶级女演员把自己跟角色关系撇得最为清晰冷酷的一次。

  对于很多普通观众来说,这是匪夷所思的,因为在我们当下所听到的演员故事基本上都是某某某演员因为过于入戏而得了抑郁症,某某某演员因为入戏太深而无法自拔等等,我们总以为只有为艺术献身的人才是艺术家。

  但是事实上在真正伟大的艺术家的创作中,那些自我感动和激情演绎的献身逻辑,既不是艺术创作的充分条件,也不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即便是这个世界上最感性的一门艺术——表演,也是如此。

  因为在《不止于她》第二季中,于佩尔与屹芝的对话是在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的,所以她几乎没有去把这些严肃的表演正经八百地论述一遍,但事实上她的理念和态度已经非常清楚了:

  在艺术中,我们需要美学,需要追求技术,但是唯独不需要追求感性,因为感性的运用应该是你的技术和美学的一部分,它长在你的身上,并且邀请你使用。

  这种观点能够在今天,由于佩尔来向世人传递,我的感觉是既复杂又欣慰的。

  复杂的是,人们即便接受这一观点,也是因为接受于佩尔,而不是因为接受这一观点;

  欣慰的是,我们依然在努力地倾听世界的声音,我们依然看得见更好的创作者在用什么样的方式创作,我们依然在去往更高的理想的路上连夜赶路,风雨兼程。

  《不止于她 第二季》观后感(三):她演的70个女人:“35个是裸体,35个是疯子”

  1

  于佩尔是谁?懂的都懂。虽然身边有00后的小朋友表示不认识,但在70后心中,她是《茶花女》中秀美可人的阿尔方斯妮、《包法利夫人》中风华绝代而又陷于欲望之火的艾玛;

  在80后眼里,她是《钢琴教师》大胆率真的艾瑞卡,是《心房客》中过气的女演员。

  而在90后眼中,她又是《她》中尽显复仇本色的烈女。

  今年,于佩尔69岁了。虽然看起来完全不像。

  场景始于一家书店,主持人屹芝问于佩尔,你认为自己是偶像吗?后者摇头“不,这样的词我觉得太重了。”安静的氛围中,两人会心一笑。

  经历了几代人,作品超过100部,她永远是法国一众女星里对角色最有掌控感的一个,不光是她如何塑造人物,更在于她演绎下的女性命运,一贯离经叛道——在年少时,她要演与大叔纠缠不清的少女,而当她到了中年,却又总是让血气的少年对自己依依不舍。

  在作品里,她没有禁区,任何角色都可以演。

  节目中的场景在不断转换,巴黎的艺术影院里,她告诉屹芝,说自己看一遍剧本,就能够背下来台词。这其中,应该是跟角色之间在这许多年里建立起来的共情——当你经历过足够多人的人生,你对人这个物种,也就有了更多感同身受。

  尤其是那些并不寻常的女性。

  2

  就像那句在坊间流传甚广的话,“于佩尔演的70个女人,35个是裸体,35个是疯子。”

  而重要的是,这些女性虽然是疯狂而特别的,却都有着自由的灵魂。她们的选择是从环境中生出来的自我释放,而非被旁人尤其是在男性压抑下的无奈爆发。

  只有女性能够感知女性。这一点,在节目里双方的交流中,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到。

  17岁的时候,于佩尔已经读完了读完了波伏娃的《第二性》。她应该记得波伏娃在其中的名言——“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

  在波伏娃那里,“婚姻的悲剧性并不在于它无法保障向女人许诺过的幸福而在于它摧残了她;它使她注定要过着周而复始的千篇一律的生活。”

  但在于佩尔那里,虽然疯狂充满了电影,但在生活中,却充满着属于家庭的欢乐。并不像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她没有扮演一个世人眼里的独立女性,而是享受自己作为女性的身份。

  节目穿透光环,电影之外,于佩尔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丈夫是一名导演,她有着稳定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节目里,也有对她儿子的采访。儿子很有礼貌,他说,当于佩尔的儿子,并没有什么压力,如果有压力的话,那可能在自己当演员的姐姐身上。说着,笑起来。

  于佩尔的英语说得很慢,有着特有的法国口音,而屹芝则是标准的腔调。在电影院场景中,对谈缓缓展开,她们一起聊自己的经历、对当下的看法、聊电影的未来。

  不像一个访谈,而是两个女性的下午茶时光。没有更多的追问与思辨,只是在一个寻常的下午,彼此分享人生,回忆过去,并憧憬未来。

  3

  一路行走,一路聊着,从书店到展览现场,或者路边随便一一个长椅之上。

  你会觉得日常的生活就是如此,于佩尔的日子,也并不像电影里那样轰轰烈烈。“在鼎鼎大名的时候默默无闻”,这种秉持,贯穿在节目里,也是她人生的一个切面。

  在城市里游走,感受并融入,在巴黎街头的车来车往里,她们走进一家路边的小店,小店里还在卖DVD碟片,这显然过时了,但于佩尔说,以后还是会有人看的,就像现在大家又开始听黑胶唱片了一样。

  结尾,她走进一家花店,给屹芝也买了一束,两人约定在中国相聚,当屹芝向她离去的方向望去,她走得笃定,头也不回。

  做一个女性,而不是饰演一个女性,更不是大众定义的女性,这就是于佩尔。

  《不止于她》已经是第二季,从2018年的第一季到现在,已经走过4年,这四年,发生了太多事情。就在今年2月,于佩尔还因为新冠,缺席了柏林国际电影节。这一届电影节上,她以视频连线的方式,拿下了终身成就荣誉金熊奖。

  在节目里谈变化的,还有诗人余秀华、前职业运动员邓亚萍、赌王之女何超莲……这里面的每一个女性,都在自己的领域独当一面,而她们也都在这个身份之中,不断突破着惯常的定义,去努力实现自己追求的生活与存在的方式。

  4

  这种节目的意义在哪里呢,我想,最表面的,大概就是它用一个女性的视角,去观照另一个女性的生活。

  这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类似的节目,好像根本没有。这市场其实并不小众,但好像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

  前面说过,女性最能够感知女性,一个男性再怎么标榜自己的女性主义,终究还是隔着一层的。他们之间也不会有类似送花的那种互动。

  当两方彼此戒备和提防,你以为是访谈性质的密会,也就慢慢变成了礼貌性质的social。

  更自然的分享和袒露是难得的——于她们,这不是跟一个摄制团队,而是跟一个女性的朋友,在自己习惯的节奏里生活。

  当然,与女性身份有关,也跟整个节目的气质有关。我猜,节目组在接触嘉宾的时候,一定会介绍这个“观照真实女性生活”的初衷。

  而这些嘉宾也一定会知道,自己能够给别人,尤其是女性力量的部分,一定不限于自己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是自己如何如实地接纳自己的身份,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层面上,于佩尔如此,邓亚萍如此,余秀华也是如此……

  这一季,嘉宾更多,职业更广泛,能够折射当代女性生活方式的样本意义,也就更足一些。

  我想,这可能就是《不止于她》想要探寻的——“她”这个身份之外的她,究竟是什么样子,又能成为什么样子。

  更进一层,这个节目中的她,也一定并不止于她自己,她来自于“她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