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嚼两千年》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一嚼两千年》读后感锦集

2022-07-11 09: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嚼两千年》读后感锦集

  《一嚼两千年》是一本由曹雨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嚼两千年》读后感(一):小小的槟榔,悠久的历史

  槟榔,这个东西我好像在初中就听说过了,超市里也有得卖,一般都会把它放在收钱台前面,正如本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让它摆在起眼的位置来营销。我也经常见人嚼槟榔,但我自己从未尝过,因为我觉得它始终是不好的,很多人都觉得它对人体有害,所以槟榔在人们眼中一直是个负面形象。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槟榔的,我们能从中收获到什么新的见解,作者能改变我们对槟榔的刻板印象吗?那就让我们一 探究竟。 本书主要讲述了槟榔这种小小的青色果子在世界范围内如何倾倒众生,着重梳理了它在中国两千年来几起几落的流行史,并揭示出其背后社会与文化的种种变迁。作者结合历史文献研究、人类学视角和社会学调研,再现了槟榔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演变历程。此外,作者亦深入调查了槟榔在当代社会再次流行的缘由与现状,并探讨了今日饱受争议的槟榔产业未来将何去何从。 从第一章:从黑齿国到孔雀王朝和阿拉伯,我们了解全球史的槟榔。我们可以得知南岛语族是世界上最早嚼食槟榔的人。槟榔很有可能产自于菲律宾群岛。而想要追溯槟榔的历史,必须要谈古印度,它是关于槟榔的文字记载最早,数量也很多的国家,到现在印度仍然是嚼食槟榔的第一大国。当然,槟榔也有好多名称,如tembul、betre、sipari、宾门、螺果等,名称真的好多,不同的地方也有很多叫法。 第二章:从驱瘴之药到魏晋风流,我们来看看槟榔进入中国的情况。槟榔从秦末汉初开始在中国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中留下印记。在两汉时期,槟榔是驱除瘴疠的灵药;到魏晋时期,是名士高洁情怀的寄托;到南北朝时期,是常见的佛教供品。 第三章:八面玲珑的岭南异果,从中看槟榔中体现的中国文化。有些已移到第二章提了,很多名人雅士都写过有关槟榔的诗句或文章,李白、杨万里、李煜的诗词中都写到过槟榔,就连《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中也有槟榔出场。 第四章:八亿人的沉迷,我们可以看出槟榔在当代的兴衰。玄奘、苏轼、嘉庆皇帝都嚼过槟榔,但槟榔为什么没有像烟、酒、茶和咖啡一样流行于世界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历史的时间窗口(16世纪到20世纪中期)没有被欧洲殖民者和世界贸易者接纳,失去了获得全球性地位的机会。槟榔在湘潭得以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社会风气浮华、水路重要中心、药材市场、战争等。目前海南省的槟榔产量占我国产量百分之五十以上,可知其重要地位。槟榔伴随中国人已有两千多年的时光,其间经历过四次大起和三次大落。可见槟榔的生存并不容易。槟榔在未来中该怎样生存,也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得不说,作者通过历史文献、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引用了国内外大量的资料对小小的槟榔研究得如此透彻,令我由衷敬佩。当然槟榔究竟有害无害,各有看法,正如“是药三分毒”。天生万物,本无善恶,所谓“毒品”,毒在人心。

  《一嚼两千年》读后感(二):槟榔二三事———《一嚼两千年》有感

  记忆中对槟榔的第一印象还是在读中学,有次父亲出差回来跟我聊天,说到行程中朋友请他尝了一块槟榔,他说当下觉得头晕恍惚,还叮嘱我如果以后遇着可不要轻易尝试,女孩子要时刻保持清醒注意安全。那个时候我没有见过槟榔,但它在我心里的第一印象是神秘而危险的,同时好奇心重的我又很想知道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如果当时有手机我应该就去搜索一下图片了。再后来,去台湾读书,刚去的时候同学带我们参观校园,按照当地的传统他带我们去了学校后面的土地庙拜拜,祈求在台一切顺利。拜拜完一边散步他一边指着下面又高又直的树跟我们说“这是槟榔树,台湾有很多”,至今我还记得俯瞰下去的情景,葱葱郁郁,笔直入云。后来坐车外出经常可以看到路边的槟榔摊,见过只有一张桌子的,也见过一个玻璃的小房子里面还有穿得很可爱的槟榔西施,更多的是门外大大的某某槟榔的牌子,一间独立的店铺。可惜我从来也没有去买过,我离槟榔最近的是每次去山下的车站等车,车站外面有一个阿姨,站在一张高高的台子后面,手法娴熟地切槟榔,加入石灰再用蒌叶(石灰和蒌叶这两样之前我也是不知道的)包起来,摊放在桌面售卖,速度很快,极为专注,话痨如我都没好意思打断阿姨聊个天。在我等车的那会儿都会有好些叔叔伯伯来买,阿姨自己也会嚼一嚼,没闻到什么特别的味道,倒是吐出来的红色的口水有点吓人,加上父亲之前的叮嘱,我终究也没敢试一块。没在台湾吃个现包槟榔应该能和没有成行台东并列较大的遗憾了吧。后来在广州也能看到槟榔的身影,书报亭、小卖部都会挂在显眼位置,电视节目中也会听到它的广告。终于,2015年的一次旅行中,我跟先生在长沙的张新发槟榔店第一次认识了不同种类的制成品槟榔,每一种不同的口味都有同样的我很喜欢的烟熏味,在老板的热情邀约下我试了一块小小的槟榔,甜甜的香香的,入口多汁,嚼到后面就感觉是柴柴的树枝,虽然我并未试过嚼树枝。原来我并不会头晕,还有一种挺舒服的感觉,可能因为自己愈加堤防所以感觉愈加清醒。忌惮于致癌的副作用,我还是不大敢认真吃槟榔,但后来偶有遇到我也会大胆试一颗,偶尔的确会有一股气流堵在胸口的感觉,但是一会儿就好了,我还记得有一次开车回家途中,等红灯时伸手去拿香口胶,结果发现先生放了一袋槟榔在车里,我就拿了一颗来吃,听着音乐伴着烟熏味很开心,也没有了胸闷气短。 后来因为成瘾品、致癌物,槟榔蒙上了阴影,然而于我,这世间所有的事只要你持执念或者贪婪都有毒,毒不在身便在心,凡事都讲求适可而止。相较于烟瘾大的人我反而没那么反感嚼食槟榔的人,抽烟不仅伤害自己的身体,二手烟还会毒害身边的人,槟榔的毒只会让沉迷他的人自食其果、自担其责,并不会影响他人,气味也好很多。如果有槟榔味的香水我一定会买。

  《一嚼两千年》拿到手封面的颜色很好看,活力的橙红加上爬槟榔树摘果子的人,一下子将人拉到了炎热的南亚。打开看更是别有乾坤。这是我下半年读的第一本书,也是我今年已读的快二十本书里面最烧脑干货最多的一本,很多地方我都做了笔记。作者不仅让我对槟榔有了全面的认识:槟榔的历史、槟榔的故事、槟榔的传播、流行、衰落,还全方位地给我在世界史、殖民主义战争、地理学、文学、宗教、民俗等方面恶补了一把,书名《一嚼两千年》,干货满满的这本书读完连同这两千年的世界风物都一览无余了。诚为心意之作。写作的人都是既要有全局观又要抽离出来认真捕捉每个细节,写一本书大抵更难吧,需要扎实的写作能力还要极佳的记忆和统筹,作者本身历史学背景能如此博学令人佩服却不意外,然而踏实的田野和详实材料支撑起来的干货着实让人感动,在快节奏的当下,大众习惯短视频、片段阅读的时代,真正愿意花大量时间去田野去沉淀去踏实完整做点研究的已经不多了。还能有青年学者可以花两三年时间田野、静下心于书斋中成文,一边读着科普,一边还获得了学院派的专业知识,这已经是读者极大的幸运,不管是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还是读了拿去谈天吹牛,这么书都可一读,从专业性来看,私以为可以用做上课的讲义了。

  《一嚼两千年》读后感(三):槟榔二三事———《一嚼两千年》有感

  记忆中对槟榔的第一印象还是在读中学,有次父亲出差回来跟我聊天,说到行程中朋友请他尝了一块槟榔,他说当下觉得头晕恍惚,还叮嘱我如果以后遇着可不要轻易尝试,女孩子要时刻保持清醒注意安全。那个时候我没有见过槟榔,但它在我心里的第一印象是神秘而危险的,同时好奇心重的我又很想知道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如果当时有手机我应该就去搜索一下图片了。再后来,去台湾读书,刚去的时候同学带我们参观校园,按照当地的传统他带我们去了学校后面的土地庙拜拜,祈求在台一切顺利。拜拜完一边散步他一边指着下面又高又直的树跟我们说“这是槟榔树,台湾有很多”,至今我还记得俯瞰下去的情景,葱葱郁郁,笔直入云。后来坐车外出经常可以看到路边的槟榔摊,见过只有一张桌子的,也见过一个玻璃的小房子里面还有穿得很可爱的槟榔西施,更多的是门外大大的某某槟榔的牌子,一间独立的店铺。可惜我从来也没有去买过,我离槟榔最近的是每次去山下的车站等车,车站外面有一个阿姨,站在一张高高的台子后面,手法娴熟地切槟榔,加入石灰再用蒌叶(石灰和蒌叶这两样之前我也是不知道的)包起来,摊放在桌面售卖,速度很快,极为专注,话痨如我都没好意思打断阿姨聊个天。在我等车的那会儿都会有好些叔叔伯伯来买,阿姨自己也会嚼一嚼,没闻到什么特别的味道,倒是吐出来的红色的口水有点吓人,加上父亲之前的叮嘱,我终究也没敢试一块。没在台湾吃个现包槟榔应该能和没有成行台东并列较大的遗憾了吧。后来在广州也能看到槟榔的身影,书报亭、小卖部都会挂在显眼位置,电视节目中也会听到它的广告。终于,2015年的一次旅行中,我跟先生在长沙的张新发槟榔店第一次认识了不同种类的制成品槟榔,每一种不同的口味都有同样的我很喜欢的烟熏味,在老板的热情邀约下我试了一块小小的槟榔,甜甜的香香的,入口多汁,嚼到后面就感觉是柴柴的树枝,虽然我并未试过嚼树枝。原来我并不会头晕,还有一种挺舒服的感觉,可能因为自己愈加堤防所以感觉愈加清醒。忌惮于致癌的副作用,我还是不大敢认真吃槟榔,但后来偶有遇到我也会大胆试一颗,偶尔的确会有一股气流堵在胸口的感觉,但是一会儿就好了,我还记得有一次开车回家途中,等红灯时伸手去拿香口胶,结果发现先生放了一袋槟榔在车里,我就拿了一颗来吃,听着音乐伴着烟熏味很开心,也没有了胸闷气短。 后来因为成瘾品、致癌物,槟榔蒙上了阴影,然而于我,这世间所有的事只要你持执念或者贪婪都有毒,毒不在身便在心,凡事都讲求适可而止。相较于烟瘾大的人我反而没那么反感嚼食槟榔的人,抽烟不仅伤害自己的身体,二手烟还会毒害身边的人,槟榔的毒只会让沉迷他的人自食其果、自担其责,并不会影响他人,气味也好很多。如果有槟榔味的香水我一定会买。

  《一嚼两千年》拿到手我想应该是一本介绍槟榔的书吧,封面的颜色很好看,活力的橙红加上爬槟榔树摘果子的人,一下子将人拉到了炎热的南亚。打开看更是别有乾坤。这是我下半年读的第一本书,也是我今年已读的快二十本书里面最烧脑干货最多的一本,很多地方我都做了笔记。作者不仅让我对槟榔有了全面的认识:槟榔的历史、槟榔的故事、槟榔的传播、流行、衰落,还全方位地给我在世界史、殖民主义战争、地理学、文学、宗教、民俗等方面恶补了一把,书名《一嚼两千年》,干货满满的这本书读完连同这两千年的世界风物都一览无余了。诚为心意之作。写作的人都是既要有全局观又要抽离出来认真捕捉每个细节,写一本书大抵更难吧,需要扎实的写作能力还要极佳的记忆和统筹,作者本身历史学背景能如此博学令人佩服缺不意外,然而踏实的田野和详实材料支撑起来的干货着实让人感动,在快节奏的当下,大众习惯短视频、片段阅读的时代,即使在象牙塔里,主动或迫于生计,大家都是追名逐利,急于发文章出成果,真正愿意花大量时间去田野去沉淀去踏实完整做点研究的已经不多了。还能有青年学者可以花两三年时间田野、静下心于书斋中成文,这已经是读者极大的幸运,一边读着科普,一边还获得了学院派的专业知识。不管是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还是读了拿去谈天吹牛,这么书都可一读,私以为可以用做上课的讲义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