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老母亲成(戏)精指南
我第一次感到人生的焦虑,是高考那年,我妈我爸时不时就叨叨:我们对你没有太大的要求,只求你以后长大了别当啃老族,自己能有点出息养活自己。
讲真,听到自己的父母这么说,十七八岁的人,自尊心还是上来了,就这么看不上我?我这么优秀还用得着以后啃你们?
大一寒假结束返校,我妈在我离开家的头一天晚上,把我的行李箱打开,往里面塞了几大袋老家特产,交代我回学校后拿去送给老师们。这是我妈第一次想到给老师送礼,我当时很震惊,看来他们真的很担心我长大后没出息会啃老。
后来特产在我的宿舍床下摆着过期了发了霉长了毛也没送给老师,我妈一直以为我现在之所以没有啃老,得亏了她当初机智地把特产塞进了我的行李箱。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妈其实还是蛮单纯的,心也蛮大的,在我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就这么“讨好”过一次老师,还被截胡了……我估计,因为我妈不是中产阶级老母亲,不然怎么会跟现下的这些家长们截然不同呢?
就拿我现在生活的上海来说,中产阶级老母亲们的心头好像有一个小剧场,人生如戏,把演技最巅峰的时段都留给了做家长的这些日子。家长微信群有多大,他们的舞台就有多大,戏路就有多宽。
娃上学第一天,就恨不得把班主任笼络成自己的亲闺蜜,又是*信又是嘘寒问暖,变着法子想让老师随时随刻把孩子的情况通过或文字或语音或视频传给自己,恨不得在教室和午睡室都安上360°无死角摄像头。
加入传说中的非官方非盈利的群众社团组织——家长群的第一天,老师刚说了一句大家好,可能下面就被刷屏了数十条“老师辛苦了”,老师的第二句就被淹没在了整齐划一的回复列队中。
就算是那种上学的时候胆敢怼天怼地怼老师,进了江湖斗得了小三、打得过流氓,掐得了老板的辣手女子,也突然变身乙方广告公司的小职员,笨拙地操练着自己最讨厌的话语体系,小心翼翼、毕恭毕敬地捧人,焦急而又慌张地把所有能够抓住的机会统统用在了磨炼演技上。
如果说家长们自发举行“新概念抒情作文大赛”把谄媚发挥到了极致,那么 “家长委员会”的招贤纳士则变成了江湖厮杀,这番底气较量无疑升华了演技,你方登罢我上场,气势磅礴,总觉得自己技高一筹,当中产老母亲们自豪地展示出他们雄厚的家底时,那份成年人的虚荣便一股脑流露出来。
出了家长群,这些中产老母亲们一样处处皆可搭舞台,为了刷存在感也是很拼的,明明自己也想着暑假怎么扔娃,怎么爬到扔娃鄙视链最顶端,但朋友圈总是一副满不在乎还对其他妈妈冷嘲热讽的嘴脸:
我们孩子没什么出息,就让他去法(fà)国放羊,不像有些妈妈,把孩子送到东南亚搞忆苦思甜的挫折教育。
中产老母亲们敏感的自尊心其实也很脆弱,缺乏安全感的生活,处处想赢的心态,使他们太疲惫,以至于有点过度紧绷的神经久久不能歇息,中产焦虑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大力量就是人们对上一阶层生活方式的膜拜和模仿,老母亲们拼了老命的跨阶层育儿,无非是被周遭的环境弄崩了心态,又或者,想在阶层固化还没有完全封闭的时候把自己的娃送上更高的圈层。
你们在上图看到的戏精就是Cathy姐,最近本色出演中产阶级老母亲,我看了几期视频,真的蛮好笑的。
在这个价值观错乱人人都是时评家的时代,像Cathy姐这样一本正经苦中作乐的真的不多了哈哈哈。想看Cathy姐更多吐槽中产病的毒舌视频?长按下图扫一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