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有没有教养,看孩子就知道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你有没有教养,看孩子就知道了

2018-10-03 20:01:36 作者:向日葵爸爸 阅读:载入中…

你有没有教养,看孩子就知道了

  # 欢迎关注置顶我 #

  孩子有没有教养,主要看父母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言传”孩子前需要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

  而“身教”更需要创造出一个稳定安全环境给孩子学习

  只有言行一致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

  葵花

  公众号:胡慎之

  我曾经网络上看到很多关于孩子教养问题帖子,有好也有坏。

  例如:

  有的孩子看到爸爸地铁里吐了,他会在一旁默默帮助收拾呕吐物;

  有的孩子会为了贪图方便,直接往车窗外扔塑料杯子。但他的父母会阻止他,告诉他这是不对的;

  有的孩子则是乘坐交通工具时,踩在椅子上玩,父母在一旁看着;

  ...

  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类似小事,才是体现一个孩子教养程度最好的方式。

  从这几则帖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家庭对孩子教养问题的处理方式:

  处理呕吐物的孩子平时在家里一定是受到父母相关方面良好教育;

  扔塑料杯子被父母阻止的孩子,他可能平时有坏习惯,但父母的阻止能让他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不是应该做的;

  而最后踩凳子的孩子,尽管做错了事情,但父母却没有进行阻止,这会让孩子觉得这件事是可以做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些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是一个教养的过程

  这就要靠父母自己的言传和身教,特别是身教。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教和养是最为重要的。

  为什么要言传身教?

  有句俗话叫“龙生龙凤生凤”。在我看来,这句话并不是完全生物学基因的问题,而是当一个人他身上的某种特质被孩子认同后,他的孩子也会成为跟他一样的人。

  从心理学上说,孩子成为一个拥有某种特质的人需要经历几个过程,其中最为基础的过程就是模仿过程

  所谓的模仿过程就是当孩子长到两岁左右,ta会开始去模仿父母的衣着打扮或者生活习惯。所以,有很多爸爸妈妈会发现,自己家的孩子会偷偷穿自己的鞋子衣服,学习自己的走路姿势,或者学习自己的不良习惯等等。

  当我们模仿以后,我们的内心里会对某个人产生一种强烈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就是我想成为他。

  比如一个孩子对于自己的妈妈是非崇拜的,你会发现这个孩子除了跟妈妈感情特别好以外,ta身上的某种特质,某些行为做事方式也会跟妈妈很像。

  如果孩子很喜欢爸爸,认为爸爸就是他心目中的英雄。那么从五岁起,这个孩子就会去用一些跟爸爸相关的东西,还会经常对别人说我爸爸如何,我爸爸是怎么样的。特别是当自己的爸爸是从事解放军警察之类的职业时,孩子的脸上更会呈现出一种自豪骄傲表情,这也是一种认同。

  这种认同的最终结果就是:自己成为认同的对象

  在青春期之后,孩子才会产生一种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想法。所以有些孩子在这个时候会成为父母本身,有些则成为了父母的反面。成为父母反面的孩子,往往是那些心里无法认同父母,或者对父母充满着恨意愤怒的孩子。

  所以,想要影响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父母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言传”做起。

  “言传”是基础

  我们所说的言传身教的“言传”,其实更多的是父母要求孩子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也有这么一句可能会刺痛很多父母或成年人的话,叫“越管不好自己的人,越喜欢管别人”

  的确是这样的。我们会发现当父母做不到某件事时,他们会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替他们去做到。通过不断地跟孩子讲道理,或者用指令命令的方式去控制雕塑孩子,让孩子向着他们所希望的方向成长

  但这样的教育有可能只会让孩子的自我观念产生冲突

  现在的孩子接触信息渠道有很多,校园群体就是他们的一个信息来源。当孩子慢慢从家里走出来,进入到学校以后,如果他所接收到的资讯跟你传递给他的不相同或不一致时,他会倾向选择一个他更能接受讯息

  例如,我家的孩子他特别讨厌我吸烟,所以每当我吸烟的时候,他就会说:“爸爸抽烟是不好的”,因为在他平时的课本绘本上都会写着吸烟是有害健康的。

  所以在言传的过程中,如果父母给孩子传递的信息和孩子所接收到的信息之间存在着很多冲突时,特别是某些言行不一的父母,那么他们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只会越来越多。

  在孩子小的时候,或许他可能会暂时认同你所说的东西,但他的内心已经是抱有怀疑态度了。因此,在这种时候,父母所希冀他们改变的“言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相反只会成为对孩子的一种指责,或者是压迫性和羞辱性的东西。

  就好像当孩子无法达到父母所想要的预期后,有些父母会勃然大怒,质问孩子:“你为什么做不到?”

  但此时孩子内心也会有一句疑问——“明明你自己也做不到,为什么要求我做到?

  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必须自己先做到言行一致。除了言,还必须有附和言的行,也就是“身教”。

  “身教”更为重要

  从小我的父亲就对我非常严厉,当然他对自己也是很高要求的,他对每一件事情都要求做到尽善尽美

  我小时候曾经看过他在木头上雕花,因为他并没有任何雕刻基础,所以花了整整几个月的时间,才雕刻好一张桌子上的花。

  在这个过程里,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对事情做到极致的态度,对于这种态度,我是十分敬佩和认可的。所以当他对我要求很高的时候,就算我内心有怨气,但我也选择听从。

  等我长大后,我才发现这种特质对于我的工作,包括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等,都有很多好处。每当我开始去做一件事情时,我都会做到有始有终,并且遵守自己所许下的承诺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我们被对待的方式就是我们对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方式。

  当我们明白这一点后,我们就知道如果我们作为父母,就更需要成为一个言而有信,对人对物都抱有彼此尊重的态度,同时能够和他人或世界达成一种合作关系模式的人,因为这会孩子往后的人生产深刻的影响。

  除了父母本身的影响,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人其实是环境造就的一个产物,如果我们的原生家庭中充满着美好气息,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尊重彼此爱护,那么当孩子日后创造属于自己的家庭时,也会是这样的氛围

  可如果孩子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着父母争吵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虽然他会很害怕这种争吵,但当他建立自己的家庭时,他的家庭氛围往往也会这样的。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强迫性重复

  我们之所以会无意识中创造这样的争吵家庭,原因是我们想要改变。这也说明这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创伤事件,如果想要改变它,必须要再次呈现它。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找了跟爸爸或妈妈很相似的另一半,这就是家庭环境所造成的结果。

  我们每个人都会将熟悉的东西作为我们的舒适。如果父母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觉得舒适放松和特别安全稳定,那么这样的家庭环境就会成为孩子的舒适圈,也会让他更愿意去重复这个舒适圈。

  身教的概念不是说要怎么做给孩子看,更多的是你创造了一个环境,在创造的过程中展示了你跟他人相处合作的关系模式,从而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去成为你超越你。这才是身教最终的意义。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好是坏,都在孩子身上一一体现。

  所以当我们日后要求孩子或别人去做些什么的,或许我们应该先思考并询问自己一句:

  “我自己做到了吗?”

  lt; The End >

   作者介绍 

  胡慎之,知名亲子关系专家向日葵心理创始人,向日葵爸爸。新书《陪孩子度过生命第一个三年》、《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京东当当热销中。

如果喜欢本文,可以给我们一个赞或评论哦!

  公众号又又又改版了!!

  为了各位小伙伴不要走失,请大家把我们星标哦!

  这样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我的消息

  推荐阅读

  你不差,你是与众不同

  ☟ 失眠焦虑压抑....席卷了我

  戳阅读原文,预约心理咨询

  我们在这里,陪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