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文化优美的句子
编者按:得实把起会,懂起会,生下天。
1、“我给你讲个有关食物的爱情故事,爱情是慢火煨出来的爱情,照你的说法,可不就是一锅佛跳墙?”她意味深长,“而这段爱情最大的功臣则是一道小菜——川味秘制豆腐乳。”
2、也许是因为煲汤所用的最昂贵的材料,并不是任何一种食物,而是时间。 ----殳俏
3、作为一枚资深“吃货”,有时候我会陷入深深的困惑:口腹之欲,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做饭是我无聊生活里面为数不多的亮色。在异国寒冷的深冬里,腹中饥馁的我靠着临睡前流着口水翻菜谱,打发掉了不知道多少孤单的深夜。在唐人街昏暗闪烁的招牌里,我异国的青春,是一碗热气腾腾的叉烧饭。
后来,我一个人出去游历,走过了不知道多少个国家。一路上,我遇见偷渡到欧洲的大妈,她非要在火车上塞给我一包茶叶蛋;遇到过一个走了十几个国家,却无论到哪儿都要随身携带电饭煲与家乡大米的独行客;深夜里,还在青年旅馆遇到过为我做阳春面的留学生……
我遇到过许多人,听到过许多故事,品尝过许多菜。 ----刘思颖
4、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还出双黄蛋。端午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无毒,贴符,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汪曾祺
5、在朱鸿兴吃的是闷肉面,应该尝一尝虾仁面鳝丝面猪肝面,毕竟奎元馆的虾爆鳝面里的鳝段是炸过的,不似苏菜勾芡 ----焦桐
6、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香,以鸡汤煮的适宜,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 ----梁实秋
7、台湾餐饮可谓传统中国,美国,日本的综合体,是文化杂交之后所衍生的混合菜。混血总是美丽的,槟城,马六甲,澳门都混得很凶,很快乐。台湾也很有条件混。我最害怕听到政客讲主体性,这个主题性,那个主体性,主体到最后,消灭了各种可能性。政客操纵意识形态,食物消解意识形态。 ----焦桐
8、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9、火腿的历史且不去谈它。也许是宋朝大破金兵的宗泽于无意中所发明。宗泽是义乌人,在金华之东。所以直到如今,凡火腿必曰“金华火腿”。东阳县亦在金华附近,《东阳县志》云:“薰蹄,俗谓火腿,其实烟薰,非火也。腌晒薰将如法者,果胜常品,以所腌之盐必台盐,所薰之烟必松烟,气香烈而善入,制之及时如法,故久而弥旨。”火腿制作方法亦不必细究,总之手续及材料必定很有考究。东阳上蒋村蒋氏一族大部分以制火腿为业,故“蒋腿”特为著名。金华本地常不能吃到好的火腿,上品均已行销各地。 ----梁实秋
10、泡馍与稠酒是我最喜爱的两样西安特产,可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想在吃泡馍时佐以黄桂稠酒,在西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西安泡馍馆大多是回民所开,西安回民泡馍馆决不卖稠酒。吃泡馍就稠酒的享受只有过两次,一次是去北京新街口的西安饭庄楼上,泡馍是好的,而稠酒是装在玻璃瓶中,喝一瓶开一瓶,且是冷的。另一次是在西安,因去陕西考古所公务,主人坚持请我吃饭,盛情难却,但我提出决不去大饭店,只愿去吃羊肉泡馍,无奈只得主随客便,从考古所出来,往大雁塔方向步行,有一泡馍馆,倒也干净,掰馍聊天之余,偶然瞥见墙边有一木架,上面摆列了一排锡壶,有大小两种。 ----赵珩
11、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汪曾祺
12、“瘦肉鲜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饭为无上妙品” ----梁实秋
13、豌豆的嫩头,我的家乡(高邮)叫豌豆头,但将“豌”字读“安”。云南叫豌豆尖,四川叫豌豆颠。我的家乡一般都是油盐炒食。云南、四川加在汤面上面,叫做“飘”或“青”。不要加豌豆苗,叫“免飘”;“多青重红”则是多要豌豆苗和辣椒。吃毛肚火锅,在涮了各种荤料后,浓汤之中推进一大盘豌豆颠,美不可言。 ----汪曾祺
14、内地的白酒大行其道,已有来不及酿制的现象,曾经参观过一个酒厂,不见蒸馏器,只是把最烈的酒种拿去兑水,大量生产,很可怕。白兰地是葡萄的精华,总比什么杂粮酿出来的酒质佳。
也许目前是白兰地复仇的时候了。喝酒的风气也要靠广告,见报纸上白兰地的全版宣传销声匿迹,像是吓破了胆。
记得当香烟还可以卖广告时,没有人买的"万事发"不停登报纸杂志和电视,有多少年亏多少年,结果还不是给他们打出名堂来?
当然本烟是由政府的专卖公社生产,大把银纸浪费,白兰地不是阿公的,但已被跨国的大企业购买,下多一点钱宣传,日后才有收获。等到白兰地收回失地,我们再去宣扬威士忌好了。 ----蔡澜
15、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 ----汪曾祺
16、先用一个碗嗑上两三个鸡蛋打匀,锅坐火上,倒上油,油热把鸡蛋耶倒入锅中,鸡蛋炸好捞出备用。
西红柿洗净去皮去蒂切块,锅重坐火上,加油少许,把西红柿块倒入锅中,加姜末儿,葱末儿,盐煸炒,西红柿断生,出汤后倒入炸好的鸡蛋,用锅铲把它弄碎,加酱油,绍酒,味精,再翻炒几下出锅。把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过,倒上一大匙川儿,宽宽的汤汁,酸咸可口,再就上几瓣蒜,那可真是口口香。 ----王敦煌
17、但鱼肠量少,抢吃的时间短促,必须准确抓紧时间,大约十分钟之内鱼肠即售罄。每天都这样,七点五十分左右,食客已陆续就座,这些都是专吃鱼肠来的内行人,不劳吩咐,大家都拿着竹筷,学童般等待,几十只眼睛催促着老板的动作,馋涎欲滴,盯着他利落的将一大包鱼肠下锅,猛火快煮,他边煮边清点人数,一字排开盘碟,迅速均分煮熟的鱼肠,送达每一个食客面前。 ----焦桐
18、今所谓“炸活鱼”,乃于吃鱼肉之外还要欣赏其死亡喘息的痛苦表情,诚不知其是何居心。...兽食人,人屠兽.......野蛮残酷的习性深植在人性里面,经过多年文化陶冶,有时尚不免暴露出来。 ----梁实秋
19、闺蜜是个身段儿好脾气也好的女孩儿,长头发,说话细声细气。会做各种手工。读书那会儿流行用圆珠笔芯和废纸卷笔,她做的笔耐写又好看。她任何时候都收拾得妥妥帖帖,书本永远平整,不打卷边,课桌总收得干干净净。最羡慕的是,她特别爱吃甜,过生日大家一哄而上各自吃着蛋糕,她在一旁叫唤:“你们谁要是吃不下奶油,统统都给我。”有人说:“哎呀,哪有女生不吃奶油的?”只有我,犹犹豫豫地走过去,“来来来,我的给你。”这时候会有人诧异,“呵,还真有人不吃奶油呢。” ----小云猫猫
20、下雨或天冷的时候,如果刚好赋閒在家,最适合细火慢炖一锅菜。
慢炖的好处是当所有的材料下了锅,注入了汤水,锅盖扣上以后就可以摆著不管它。接下来的两三个小时随你看书,打盹,洗衣服,阵阵香气闻得受不了的时候可以跑回厨房偷喝一口汤汁,顺便检查一下火侯,拿叉子戳戳肉看它炖烂了没有。 ----庄祖宜
21、高丽菜是美妙的搭配,有时我们太专心吃鸭,忘记高丽菜这配角,它并不因而自暴自弃,一方面释放自己的甘甜,一方面吸收汤汁的精华,即使煮烂了亦有另一番风味。茼蒿虽然味美,却不耐煮,须掌握烫煮的时间。 吃姜母鸭别怕米酒,那锅麻油炒香的老姜鸭肉汤,需要米酒的陪衬才能彰显特殊的香醇和甘美,怕酒的人不妨请店家只注入半瓶,并将酒精烧至挥发。从前一只红面番鸭要用五瓶红标米酒去煮,红标米酒大幅调涨后,店家只好采用其它米酒取代,使姜母鸭的风味大逊,这真是台湾史上的一场灾难。 ----焦桐
22、以前看过一个阿部宽演的剧集,叫做《不能结婚的男人》,说的便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每天在家自己给自己煎块牛排,倒杯红酒,边听交响乐边吃饭。有时候他会吃自制的寿司卷,配上日本酒,还有租来的文艺片录像带,那一餐看上去也很美味。在大家都拥出门去看一年一度的夏季焰火大会的时候,他却在屋顶天台上摆好了一个位子和一张小桌子,吃自己做的番茄沙司蛋包饭配冰啤酒看烟花。更令人诧异的是,他脸火锅和烤肉都会一个人跑去吃,那真是不能结婚的男人了。据我的看法,一个人只要迷恋上了一个人吃饭,还真是很难结婚。 ----殳俏
23、食物的最可贵品质莫过于坚持原味,但原味,有时候太容易输给背叛。在这一点上,人和食物倒也是颇为相似的呢。 ----殳俏
24、两种馅儿是预先做好的,萝卜擦成细丝,都用荤油炒过,其中一种有少量的金华火腿末。他的萝卜丝饼不是一个一个地包馅儿,而是将清油和好的面先擀成一大张,很薄,然后将萝卜丝均匀地摊在上面,再层层卷起,成为一个长条儿,这一长条儿可分做二三十个萝卜丝饼,然后码放到炉中去烤。在等待出炉时,第二批的饼也在同时运作。如此周而复始,三个小时能出十几炉萝卜丝饼。用这种方法做出的萝卜丝饼,层层有馅儿,层层起酥,一口咬下去,酥脆可口,尤其现买现吃,油酥的香味儿和萝卜的清香浑为一体。萝卜是最吃油的,可以解了起酥的油腻之感,恰到好处。 ----赵珩
25、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26、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汪曾祺
27、宁海路的迷人之处,不在于一两家好吃的餐馆,而是这一条街上各种味道搭配组合以后带来的无穷魅力。你可以端着包子去喝汤,捧着面条吃糖藕,看着美女撕扯手里的鸭腿,在酸菜鱼店里遇见少年时的同学。时隔多年,无论在哪里遇上个从南京来的朋友,只要说起宁海路那一条街,总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只是这样美好的地方竟然也随着宁海路的拆迁烟消云散了,不知道那些施工的围栏护板拆除以后,这条路还能不能重现旧日的气息。我在电话里告诉老秦宁海路现在的变化,她沉默了半晌,似乎有些伤感,我正准备安慰两句,忽然听见手机那边说道:“那几个麻将搭子还在不?只要他们在就没事,有空一定回南京打麻将去!”……好一个没心没肺的东西! ----高军 / 徐路
28、另一重口味的料理是“三杯吴郭鱼”,系源自三杯鸡这地道台湾名菜,几乎是乡野餐馆的基本动作。所谓三杯,指的是米酒、酱油、麻油各三分之一杯,加糖、大蒜、辣椒、老姜调味煮材料,待酱汁快收干,起锅前加九层塔拌炒即成。“三杯”料理除了鸡,较常见的还有中卷、田鸡、猪肉,将鱼纳入,香气扑鼻。不过这道菜味道浓厚强烈,上菜次序应安排在后面,以免干扰其它料理的滋味。 ----焦桐
29、世上有了姜、葱、蒜、盐、酱油、酒、醋、麻油、味霖、奶油、鲣节、山葵、豆瓣酱、豆豉、茶叶、紫苏、干酪、辣椒、花椒等让食物点石成金的东西,可以让一切事物改头换面,但到最后,所有调味料和食材都无法取代的,还是花了时间,好好做出来的,最俗气的肉。 ----张佳玮
30、这是个美食绚烂的时代,吃家们自然也名家迭出,不论是文化名人、军政要人还是地主富豪,都不乏美食达人,讲吃论吃,蔚为风潮。
其中的一些有影响力的吃家,由于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加上社会变革带来的美食融和,纷纷在家乡美食的创新提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各大菜系的最终定型也形成了推动。 ----二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