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人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人生感悟 >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人生

2016-07-02 作者:行走的肉片 来源:读者微信号 阅读:载入中…

  引导语父母要求子女改变行为,子女要求父母改变态度,这都是强制对方顺从自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人生

  — “我做什么都不对” —

  我读大学时,放假回家我妈常常爱调侃我:“别人家孩子都是上初中时特别逆反,咱家闺女的青春期在大学呢!”虽然她是笑着说的,我还是从中听出了不满。其实读大学之前,我和妈妈的冲突也不少,不过谁家父母和孩子没有冲突呢?但是这一切在大学都加剧了。

  大学那几年是我和妈妈关系最僵化的时期。我的大学是一所211,在一个离家有20个小时火车的省份。与埋头苦学的中学相比,大学真的非常自由,我忙着选课、参加社团,和室友一起逛街看电影,渐渐地培养出很多新爱好,生活丰富多彩起来。但每次我打电话和妈妈兴奋地说这说那的时候,妈妈都会指点我:“那是什么社团?多影响学习啊!”“你怎么选了这个课?你应该选XX课啊。”

  假期回家更是战争不断,我的穿着打扮、作息时间、看的书电影、和朋友聊天的措辞都让妈妈不满意,甚至我十几年来没变过的拿筷子的方式她也看不惯了,“有教养的女孩子谁这么拿筷子?”

  随着年龄的增加,妈妈的管束有增无减。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最折磨人,我常常感到沮丧又无力,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哭:我真的有那么差劲吗?是不是真的做得不对?妈妈为什么不能理解我?

  我一度感到非常绝望,但理智告诉自己,一味地消沉是没有用的,必须找出解决方法,因此我开始研究亲子关系。

  痛苦源于依赖

  其实,市面上关于成年子女和父母关系的书很少。大部分书是关于儿童教育的。美国作家苏珊的《中毒的爱》是研究成年子女与父母关系问题的优秀着作,我几乎是哭着读完这本书的。直到现在每当我心情糟糕时,还是会翻开这本书找到平静和共鸣。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书中一些方法并不实用,它在心理疏导和自我排解方面作用更大。

  日本作家五百田达成写的《完美母女关系的秘密》给我很多启发,因为都是亚洲文化圈,书中不少语言说出了我的心声。

  在控制型的家庭中,亲子关系紧张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孩子想挣脱父母的约束。在这些家庭中,父母通常都扮演严格的指挥者的角色。这些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从小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直到孩子成年甚至结婚生子。这样的控制可以大致分为三种:

  (一)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要求,纠结于无所谓对错的事,比如穿着、爱好、甚至聊天的表情包。在这些情况中,孩子的言行没有问题,只是不符合父母的心意和标准,就被贴上“长这么大都不懂事”之类的评语。

  (二) 在面临重大选择时,要求孩子必须听自己的,比如是否读研,找什么工作,是否与某个人结婚,要不要生孩子等,如果双方想法一致,那皆大欢喜。如果孩子不同意父母的观点,那就会陷入一场长久的拉锯战。父母会以“妈妈这都是为你好,乖,听话”“你不懂,你应该……”“我不管你,你自己选择,不听我的,以后后悔了别找我”之类的话语说服孩子。孩子就会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中,最终还是服从父母。

  (三) 如果你不顾家人的反对,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了选择,之后遇到了挫折,父母就会说“看!当初我怎么说你都不听,现在好了吧”孩子会再一次失去信心,心中只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自卑感。

  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为什么妈妈的责备和控制有那么大的杀伤力,因为她是我们最亲的人,因为我们在乎她的想法和情绪。成年后的子女有了独立的意识,对于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认识,而在控制型父母的心中,孩子似乎永远也长不大,一举一动都需要自己的指点。这样的不对等使矛盾激化。当我们哭着反对父母时,我们的潜台词是:我已经独立了,请像对待一个成年人一样对待我,你怎么不理解理解我?我们强烈地渴望父母的理解,似乎他们的理解是改变一切的解药。

  在我们渴望父母的理解时,感到自己是全世界最委屈的那一个。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此刻的行为和父母没什么两样,都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对方身上,将自己情绪的控制权交给别人,只有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了,我们的心情才能变好。

  父母:你必须按我说的做,我都是为你好。

  子女:你怎么不理解我,不要用爱控制我,这让我痛苦万分。

  父母要求子女改变行为,子女要求父母改变态度,这都是强制对方顺从自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情感故事 www.wenzhangba.com)

  你会说,那怎么办,他不听我的,我就特别难受。其实,你那么需要父母的理解和认同,是因为自己的不自信。控制型家庭的子女因为长期顺从父母的要求,他们的“自我”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少有发挥主见的时刻,这些孩子成年后多少都有些不自信,自己的事情不敢做主,也不敢对自己负责,只有父母点头,才相信自己。虽然父母的各种条条框框让人心烦不已,但是遇到事情,不自信的自己第一个想到的还是父母,“他们会替我拿主意,帮我解决好”。“父母肯定不会害我的,如果出了问题,他们会负责的”。当孩子的意愿与父母相违背,心中这样的想法也会最后说服自己。心里依赖着父母,又把情绪的控制权交给父母,同时又急于证明自己。于是成年子女就一天天生活在痛苦和拧巴中。

  此外,控制型父母的道德绑架也不容忽视。当你不顺从父母时,他们就会在要求中巧妙地刺激你的道德感,迫使你顺从。“你长大了,看不起你妈了”“你实在让我太失望了”“原来我养了这么个东西!”我妈妈特别擅长用这一句戳我的心:“妈老了,管不了你了,你听妈的不行吗?”她每次这么说,我都心疼地想哭,想到妈妈从来都没有自己的生活,她从不化妆,一件衣服穿几十年,她的一切心血都用在了我身上……但是一想到在妈妈的意识中,好像管我是她一辈子的责任,我就感到非常憋屈。你有同感吗?一方面心疼着父母的老去,想努力回报他们,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要求深恶痛绝。父母巧妙地利用了我们的这种心理,似乎你只要一有点自己的主意,就是大逆不道。

  — 做自己的拯救者 —

  每一个上有老下有小承担着家庭重任的中年人,都曾是牙牙学语的孩童。年龄增长除了生理的改变,更多的是从依懒家长的孩子变为独立自主的成人。在控制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人看起来“老大不小了”,心里却还是个宝宝。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三点改善。

  一是勇敢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为之负责。在面对重大选择,与家长发生冲突时,控制型家庭的子女最后都会顺从父母的意愿,这一方面是因为不自信,怀疑自己,怕走错路,另一方面是逃避责任,将自己的人生交给爸妈左右,这样遇到生活中的低谷时,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一切都怪你,我当时就是听你的,今天才会这样!”

  其实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是当这个选择是父母施加在自己身上时,便给了子女推卸责任的借口。但无论如何选择,后果只能自己承担,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走,父母可以代替你选择,但不可能代替你活着。尤其是结婚生子这些关乎一生的大事,将责任推给父母只是一时逞快,但后面的问题还是要自己面对。

  要有自己的主心骨,这对于缺乏自信的子女很难。如果很难做到,那就请逼迫自己尽力去做,就像完成作业一样。遇到事情首先自己分析,拿出自己的见解,反复思考后果。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负责任,这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必须具备的。

  二是从道德绑架中解锁。不要再费力像父母证明自己既不自私自利,也不忘恩负义了。从现在开始请放弃自我辩护、道歉、解释,不要再费劲儿“让他们明白”、试图改变他们了,只要你还在期盼父母的肯定和理解,你就还得受其摆布,走不出道德绑架的圈套。

  你应该对自己有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不是依赖父母的评价,急于得到妈妈的肯定,是不够自信的表现。在妈妈眼中,你80岁也是孩子。在管教成年子女时,父母擅长把日常中的要求上升到道德、孝顺的层面,“你太让我失望了”“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似乎孩子不听就是最大的不孝。这样的罪名使孩子充满内疚和罪恶感。

  作为成年子女,首先应该对自己有坚定的认识,面对父母的指责时将附加在控制上的种种道德伦理剥离,然后理性考虑要求本身。“我这样拿筷子真的没教养吗?”其实并没有,因此不必为之焦虑。父母也只是为了迫使你服从想出各种招数,心中并不是真的那样判断你,不要给自己贴上消极的标签。

  不论父母嘴上怎么说,孩子的幸福就是家长的幸福,父母只是希望你幸福,怕你走弯路,如果你依靠自己的方式也可以生活得很好,有什么错呢?

  三是理解父母。这一点虽然写在最后,但也很重要。人无完人,我们的父母也是,他们只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他们的人生道路也只是千万条路之一。他们也有缺点也会犯错误,这些问题有些是源于他们的父母,有些是源于时代。我小时候我妈妈非常反对我照镜子,“越照越丑”,直到现在我都对自己的长相不自信,路过镜子都不会去看一眼。后来我才知道,妈妈的妈妈就是这样教育她的。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生活在动荡之中,他们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今天的他们。如今,只是他们把自己的生存之道传授给子女。不要动不动就说“我妈真是个老顽固,太落后了”,如果你了解她的过去,也许就懂了。

  父母全身心爱着我们,但是他们的建议和要求也只是一个普通中年人从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出发的,并不权威,也未必适合子女。所以听到他们的要求,无论是大小事情,只可用作参考,不要当做圣旨,更不能用它们胡乱揣测自己。毕竟,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人生。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