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最后”是一种境界
“不耻最后”是一种境界。
其中的缘由呢?
荣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特别珍视的,这是人之常情。六七岁的小孩子也爱听好话,一旦大人称赞,他们就像小鸟似的叽叽喳喳。何况是成年人,怎么能不看重荣誉呢?八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写过一篇题为《最先的和最后的》的文章,鲁迅明确认为“最先的和最后的同等重要,最先的不必骄傲,最后的不必泄气,没有最后的陪衬,何来最先的自豪。”鲁迅对最后的没有丝毫的斥责。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绿叶和红花的相互关系,红花是最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是,绿叶是输送这种吸引力的主要因素。”这里,我想到两位文学大师的同一看法——特别对次要的因素的一种观点,即不必唾弃。失败是成功的妈妈,好多伟大的发明创造不都是先从失败中一步步达到成功的岸边。“最后”有何感到耻辱的?如果说有个“第一”,就必然就有个“最后”,你不是“最后”,那么就有另外一个人担当这个“最后”。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功利化的色彩比较严重,往往对于突如其来的挫折一时难以接受,尤其是大部分年轻人,对于挫折的融化度难以科学的把握,弄得心理焦灼,不知所措,这种情况,依我看,心理修炼的程度不高。对于任何形式的“耻辱”,最好的办法就是当做一种快乐享受,这样,我们就会在“耻辱”中获得人生的经验从而成长起来。
比如说,这次校本展评名次到了最后,作为校长,首先,不能怨天忧人,而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学校:哪里做得不到位?哪里做得比人家的差?从失败中获取今后努力的经验。作为校长,还要这样认为:这次失败了,我认倒霉;下一次,我一定会成功。自己要对自己打气,一个人战胜别人并不难,最难的恰恰是自己战胜自己。如果自己把自己的这种混沌的认识抛一把抹过去,那么,预示着下一次成功的提前预约。我记得自己第一次投稿的事,那是1990年4月份,我在学校读书,写了一则不到200字的散文诗《勺泉》,当时,投稿不是像现在这样网络投递,而是平信寄出去,我投给了本地一家市委日报,一周后,被退会来了,我记得审稿者这样批注:这么文字稚嫩的文章,如何发表呢?希望努力。我收到退稿信,心中的那种渴望一下子全无,但是,荣幸的是我当时没有泄气,我想:既然人家说文字稚嫩,我就从文字努力吧。接下来的几个月,我挤时间坚持看完了古典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言二拍》,我读完了鲁迅的好多杂文、小说、散文,还读了郁达夫、矛盾、冰心的作品,通过阅读,我明显感觉到这些大作家的作品,思路不俗,文字精炼,尤其是鲁迅先生的杂文,文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觉得提高句子的运用能力,从学写小说开始最能练笔。“原文小说网”和我签约的小说《梦里的颤动》,我整整写了两个月,坚持每天完成2000字的更新任务。为此,我觉得一次或者几次的失败不算做失败,只要心中永远有一个成功的信念,最后的就是两个字:成功。
这样说,我们每个人要学会看待“不耻最后”,这恰好是一种境界。展评活动的这个“评”,其实有很大的人文色彩在里面,比如,在考评的过程中,十多个评委因为观点、因为学识、因为关系、因为心胸的不够豁达等诸多因素导致各人的评分和实际情况有差别,这是领导不是不知道的,这种差别谁也很难解除,只要大局不走大岔,就算目的基本达到了。
我回来后,给那个校长打电话这样说:“你真正的不足不是你工作没做到位,而是你营造人生境界的水平不够高。我是这样看待的:‘第一’对于一个人真正只有一次,这一次的感受虽说惊心动魄,但是,过后总是悲苦的失落;‘最后’虽说当时感觉不好,过后总是给予我们的是种种预想不到的感觉,如此说,第一没有最后有分量。鲜花的存在是暂时的,但陪衬的绿叶时间很长很长。”
“不耻最后”权衡的是一个人的价值!
学会了“不耻最后”,才会最终真正地“不耻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