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朱友宏:乡村书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朱友宏:乡村书场

2019-07-30 19:46:38 作者:作家方阵 原鄉書院 原 来源:原鄉書院 阅读:载入中…

朱友宏:乡村书场

  逝去乡村风景

  乡村书场

  作者:朱友宏

  苏北乡村里最受欢迎、最接地气的曲艺,莫过于苏北大鼓和徐州琴书了。我的家乡睢宁是这两种曲艺的发源地自然,它们的受欢迎程度更高过其他地方。但乡里人可不这么文雅称呼它们,他们更亲切叫它们为唱大鼓的和唱扬琴的。可不是吗,苏北大鼓艺人家伙什儿就是一人一凳一鼓一对钢板,道尽前朝兴亡事,慢诉人间悲欢情,全凭艺人的一张嘴,“千斤的道白百斤演,四两吟唱把情牵”这是鼓书艺人的表演诀窍,人间奇境、沙场雄浑、杀伐惨烈人物悲欢都靠艺人惟妙惟肖描述和形神俱备的表演,必到慷慨激昂处、人间情浓时才会“咚个 扑嗵嗵 个咚”的鼓点和“叮个零叮”的钢板节奏开始吟唱,且唱必随鼓点和板韵,这可不是唱大鼓吗?

  琴书的表演都是两个人,一般是一男一女,男的拉坠胡兼踩响板,女的弹扬琴,坠胡高亢响亮,主要负责演唱的过门,而扬琴在唱的过程始终伴奏,“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哟”总随着扬琴的叮叮咚咚,难怪说是唱扬琴的。你看,乡村人语言总是最直接而又最传神

  那时候镇集上逢集时必然会有鼓书场和琴书场,能在集市上摆书场的自然都是业界的名角,记得那时在我们镇上常摆书场的就是我们睢宁鼓书界的名人张家诚。艺人们有他们的行规,知道有同行在这里摆场了,其他艺人便不会再出场,所以每个集市上逢集时只会有一个鼓书场和一个扬琴场。乡里的男人们在集市上做完了必要买卖营生,必会到书场听上一段。甚至有的男人们因迷了听书而忘了赶集的任务,听完书集市已罢,只得空手回家,为此挨了家中婆娘的骂。

  书场上的艺人只管自己演出,总有热心的老书迷帮着他们收钱,每隔个把小时,老书迷便会起身拿了一顶旧草帽,帽口朝上,向听书者收取小费,三五分不不嫌少,一二毛不嫌多,随手放在草帽内,这叫“起圈子钱”。极少有见“起圈子钱”了便起身离开书场的,真正的书迷理解说书人的不易,这跟木匠铁匠一样,都是养家的营生,听了人家的书,就得给圏子钱,起身走了,那不跟吃饭不给钱一样吗?丢不起那个人!

  小时候我很迷恋听大鼓,每逢逢集时,放学以后我都会飞奔到集上的书场听上一段。你不必担心故事听得断断续续,一本《封神演义》他们在集市上能唱上半年,一段“殷郊下山反周”,他们描景渲事、借言勾心,然后再“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能整整唱上一晌午,所以,虽然我只能在放学后跑去听一段,但加点自己的想象,依然能连上上次听的内容。乡里把艺人们的这种手法叫“加水子”,可他们加得巧妙,有“水”的故事却更为醇厚精彩,听书者也就更为痴迷。我就有过因为听得入了迷忘了回家吃午饭时间误了下午上学,而被父亲胖揍的经历,可被胖揍之后,下次逢集时我依然管不住自己的腿,依然放学后飞奔着赶到书场。

  集镇的逢集日是鼓书、琴书界名角的地盘,他们徒子徒孙以及那些不出名的艺人自然也有讨生活去处,走村说夜场就是他们最重要的谋生方式。那时候乡村里物质生活贫困文化生活更匮乏,聚堆侃大山总有烦了的时候,特别是冬天,活儿闲、夜又长,村里便有热心而好事的去联系唱大鼓唱扬琴的艺人来村里演出,演出的费用照例是每家半碗一碗的麦子,由牵头人提溜着口袋挨家去收。莫小看了每家半碗麦子,这在那时也是个不小的支出,所以这样的夜场说书也是不能常常搞的,可乡村里的人总是智慧的,相邻的几个自然村轮流做庄,这个月俺请个唱大鼓的,你们打顺梢来听,下个月你村再请个唱扬琴的,我们再打顺梢去听,所以那时,乡村里隔三岔五的总有说书的夜场。

  自然,唱夜场的艺人也都有相对固定的“势力范围”,像常在我们村附近唱大鼓的是镇南边的刘三义,因为他脑袋很大,我们都叫他“刘大头”,他自称是张家诚的徒弟,可村里人都说他吹牛,他只是宿迁一个艺人的挂名弟子,唱功一般,但他的优点随叫随到,且收费不高,十来斤粮食就唱上一晚。常到我们村唱扬琴的是姓杨的父女,因为杨老头稍有些驼背,我们都叫他“杨老弯”,他女儿唱腔优美声情并茂,听说曾有琴书名家约她搭班子,但她为了父亲的生活拒绝了,一直和父亲一起溜村唱夜场,他们父女比较受欢迎,约他们唱书,需要提前预定,所以每回他们来演出,场上人总是很多,自然给的粮食也要多得多,差不多平均每家得一碗两碗的。

  天黑了,在谁家的宅角上挂上盏马灯,说书人端坐在宅台上,宅下沿空地老老少少密密麻麻的坐着、蹲着,或是倚靠着树上。不知是何样的乡村规矩,听书场上除了男人孩子就是些老太太大姑娘小媳妇是不会到场的,即便有个把爱热闹小姑娘搬着板凳兴冲冲而来,也会被家人哄走,还会被训斥为“不知孬好”。与看戏看电影截然不同,书场绝没有拥挤与吵闹,除了孩子们爱热闹往说书人面前凑,大人们则远远的静听,说书人虽没有扩音器,可他们的嗓门儿够亮,坐哪儿都听得清。乡村人讲究“武看戏文听书”,看戏除了听唱腔还得看角儿的俏模样,自然越近越好,看到得意处必击掌喝彩,越热闹越好;听书则要个静字,唯有静心静神,方能从说书人的口里感受英雄豪义、儿女情长千军万马、箭雨刀光……

  场上人尚不多时,说鼓书的就会右手敲鼓,左手摇动钢板,亮起略带沙哑嗓子粗犷开唱:“大鼓一敲扑嗵嗵,各位客官你听分明,钢板一摇响叮咚,客官你听我表前情——今天咱不把别的表,表一表关公老爷(他)战秦琼……”这是正书前的小帽,唱得都是些诙谐搞笑的小段;待到场上人已聚得多了,他便撂下钢板咚的敲一下鼓,我们小孩子们自然知道他要说什么,便也跟着一起吆喝:“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于是开始唱正书,《罗通扫北》《薛刚反唐》要不就是《杨家将》《岳飞传》,反反复复这几部书,我们却百听不厌。冬天的夜晚也会因为说书人的慷慨激昂而不再寒冷,常常唱到三星正南、月儿偏西,许多孩子听着听着就趴在大人的腿上睡着了,我却是每回都精神十足的听到最后。

  后来,乡村生活水平提高了,肥皂剧、宫庭剧、流行歌曲捕获了年轻人老人们也可以轻松通过收音机听到著名艺人的评书演播,再没人张罗着请人来唱大鼓扬琴了。再说,凭着那点“圈子钱”、晚场的十来斤粮食,艺人们也再难养家糊口,他们也都抛了技艺,另谋营生了。乡村的夜间书场就成了我们这代人的儿时记忆,成为乡村的旧时风景了。

  再回老家,颇有“人如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之感,村里房舍多已翻盖一新,楼房林立,只是人迹廖廖,新房遮不住的荒芜。唯有三大爷的那两间房还有些旧时模样,他是个老光棍,人早已作古,房前杂草丛生。记得当年夜间的书场常常摆在他的房前,我常常从他的院墙上抠下两块砖来,放在地上作板凳,坐着听书。而今站在这里,耳畔不由地响起杨老弯唱小帽的粗犷而又苍凉歌声:“太阳出西落在东,满天月亮一颗星,天上无云下大雨树梢不动(它)刮大风

  旧事一片荒芜!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

  在后台回复:“90后”,即可阅读

  原鄉書院总目录点击可直接阅读)

  原鄉专栏,在后台回复作家名即可阅读

  青山文艺|花解语|张国领|杨建英|杨华|卓玛

  名家专辑,在后台回复作家名字即可阅读

  毕飞宇|陈忠实|池莉|曹文轩|迟子建|格非|韩少功|贾平凹|老舍|李佩甫|李敬泽|李一鸣|李洱|刘庆邦|沈从文|苏童|三毛|铁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忆|余华|严歌苓|阎晶明|阎连科|史铁生|张爱玲|张承志|

  博尔赫斯|村上春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佛|福克纳|卡夫卡︱卡尔维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朱友宏:乡村书场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