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同理心养育: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经典读后感10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同理心养育: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经典读后感10

2019-08-21 23: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同理心养育: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经典读后感10

  《同理心养育: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是一本由爱读童书妈妈小莉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19-8-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同理心养育: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读后感(一):我的娃娃

  我的娃娃呀,快2岁啦!一直在学着怎么样当妈。可还是不免会有疏忽大意稀罕偏颇地方。生病的时候会觉得,健康就是好的。可活蹦乱跳的时候,又想着怎么发现发展她的各方面能力。咿呀学语了,不知道是不是有些发育迟缓,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开始培养她哪一方面的特长。饿了时自责没有好好给她涉入各方面营养。出门以后时刻观察孩子表现,看还有哪些方面能力没有打好基础。哪些方面还需要好好教养

  因为工作原因有些少了对娃的陪伴心理还是很自责,因为头脑被工作占据了一半,是不是会对我亲爱的孩子有耽误的影响?本来设想的很好的如何顺应娃娃的发展规律,如何培养激发她各方面的潜在能力,比如打好英语基础,比如行动力,比如爱干净整洁,比如很多很多…可现实总是有很多差距。或许是做母亲的有些过分焦虑了,总是忍不住和身边的妈妈们分享经验,请教过来人,看自己有哪些方面没有做到做好。

  这本书是一个三个宝宝的妈妈的育儿经验,男宝女宝都有,还是几个年龄阶段,很强大实践经验理论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虽然或许我们的想法并不全相同,每个人有自己的追求定位方式,但为了孩子好的心是相同的。我们还是能够从彼此那里学到一些有用内容,一些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方法。比如我很受教于她的对孩子尽量少说不!我喜欢这种做法,但有时难免会忘记,会控制不住自己,所以需要时刻的提醒自己。还有关于平时蕴藏于生活中知识启蒙,也有很多可行办法,在这里也受教了。男孩女孩的养育还是有些区别的,我更多的看了有关女孩的部分

  看完书,给自己定了一些注意事项。一是要潜移默化的给孩子输入知识,二是要好好的高质量的陪孩子,不是简单的待在她的身边,不能不耐烦,吼,三是回到家放下手机。如果目前能够做到做好这三点,也算小有成就了。

  养娃的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很耗费心力,但那时间又眨眼而逝。很想留住,却不能。所以只能好好面对当下,掌握当下,尽量的,做一个好妈妈。

  《同理心养育: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读后感(二):同理心养育

  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同理心养育》,亦即设身处地地对孩子的情绪情感认知性的觉知把握理解。同理心养育,换言之,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换位思考,站在儿童角度去思考问题。 孩子回家后说:“今天同桌数学考了不及格。”他的意思可能是在试探父母态度,其潜台词是:如果我也考得不好,你们会怎样?又如,当父母批评孩子不该与传达室大伯顶撞时,孩子口头上是答应了,但脸上流露不屑委屈表情,很可能事情就没有父母所想的那么简单,孩子心中另有想法。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刹那间的沉默不经意间的叹气、不易察觉的一丝眼神,都在反映内心的“天机”,如果我们都能仔细地去体味,细心地去捕捉,就能破译其中的“隐义”,读懂他的内心,这,就是同理心。 要换位思考,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想?如果我在孩子的位置上,将会有什么感受? 一是要注意放弃,即放弃主观臆测。父母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心理定势对孩子的状况有一个主观的判断,如:“考得这么差,一定是粗心缘故!”“注意力这么不集中,肯定是不想学。”等等,其实并不一定符合实际。 二是要注意转换,即多做角色转换练习。对生活中、电视出现情景,不妨想一想,“如果我受到这样的对待,将作如何感想?”“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呢?”家庭成员之间还可以适当做角色互换,让父母做“一日孩子”,让孩子做“一日父母”,加强亲身体验,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体谅良好氛围。 三是要理解“古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有的孩子常常取笑别人,是因为他感到自卑,以此来获取心理平衡;有的孩子爱顶撞人,是因为他觉得不这样就显得自己是个“软蛋”;有的孩子爱围着老师转,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才会让老师喜欢自己。如果单纯地从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对此作一番道德说教效果是不好的。 要学会倾听,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说话,不要认为小孩子啥也不懂,要认真、专注地听他讲话。 倾听首先是要听,不要老是自己说,要给听留出一定空间。有了这个空间,才会有亲子交流存在。听的时候还要专注,所谓侧耳倾听,讲的就是专注地听入神地听的意思,只有听得专注,听得投入才能读懂孩子的话语,也才能让孩子感到理解与尊重。听的时候还要有应答,要有接听词,接听词有两种,一是短词短语,如,嗯,啊,这样啊,不错等,以表示自己的关注与理解。一是概括句,即在理解孩子话语的基础上,将其话语的实际意思“翻译”概括出来,这会起到“镜子”的作用,让孩子“照见”自己的心态,也有助于父母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同理心养育》是一部实操性非常强的书,值得做父母的人读一读。

  《同理心养育: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读后感(三):孩子叛逆听话?不妨试试同理心养育!

  前几天逛超市的时候,遇到一个熊孩子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妈妈站在一边气哼哼地不说话。

  走到跟前才知道,原来是孩子吵着闹着要吃冰淇淋,但是妈妈认为,小孩子吃冰激凌肠胃不好,拒绝了孩子。孩子开始大声哭闹,妈妈觉得孩子大庭广众之下这么不听话,真是丢死人了!索性跟孩子说:“告诉你不能吃就是不能吃,我都说过多少次了,这次不管你怎么哭我都不给你买!”

  于是,母子俩就开始较劲,互不妥协,直到我结账走出超市,这对母子还在原地僵持着。

  这位妈妈就是典型严厉型的父母,对孩子控制太多,孩子在父母面前没有自由,也没有选择,孩子报什么兴趣班,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甚至找对象,都得听她的。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常用手段就是惩罚

  其实,这是中国大多数父母会使用的方法,它看起来立竿见影,孩子在威胁下,立刻就屈服了。但长期看来,弊端就显露出来了。

  孩子可能会养成“我不行,我不够好”的思维定式,变得自卑怯懦,或者会变得叛逆,偏要跟父母对着干,想尽各种方法掩盖自己的错误。不管出现哪一种情况,都是家庭教育中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同理心养育》这本书提出,跟孩子有效沟通的最好的办法是:带着同理心,看到孩子在此刻的情绪和需求,放下内在的评判,家长也会越来越自在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1.什么是同理心?

  同理心类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即所谓的“推己及人”。 古往今来,无数成功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价,无不是通过深刻地领会、娴熟地掌握同理心的观念和技巧,成功实现目标

  同理心养育的核心思想是“无条件积极关注”,也就是更强调关注孩子,肯定孩子,接纳孩子,其目的促进孩子的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说白了,同理心教育就是能够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时时刻刻站在孩子的角度,知道怎么与孩子相处才能让孩子觉得舒服不尴尬

  据科学家研究发现,那些从出生就在父母同理心下呵护长大的孩子,几乎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前途拥有美满的生活,孩子也会更能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家庭关系更为和谐美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2.为什么要进行同理心养育?

  可能有的妈妈会说:同理心,听起来很容易,可要做到太难了,孩子需要理解,那谁来为妈妈们考虑?我们焦虑难过的时候,谁来同理我?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妈妈,还是没有放下控制和改造孩子的欲望

  想一想,你家里有没有这样的熊孩子?

  你不许孩子玩手机,他躲在被窝里偷偷玩;

  无论如何也不要自己一个人睡,一定要跟你一起睡;

  你生了二胎,老大开始叛逆或沉默;

  你花高价钱给孩子报了一个课外辅导班,他却死活不爱去,甚至逃课;

  你天天教育孩子要团结同学,结果他隔三差五跟同学打架;

  你说天气太冷了要多穿衣服,可是她非要穿个短裙去上学……

  从五六岁开始,孩子越来越不肯跟父母合作,一直到青春期,这种叛逆到达了顶峰,让人头疼。其实,这种变化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是孩子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的结果。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探索周围世界范围扩大了,见识广了,知识面越来越宽,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不断加强,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也体验到自由独立乐趣。试想,这样一个孩子,父母怎能要求他还像小时候一样顺从听话呢?

  所以说,你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还不如根据孩子的成长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教导方式,以适应孩子的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与需要。

  同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包括孩子的成就与错误。尝试着从孩子的立场来了解孩子,与孩子产生同样的感受和经验,这是一种教育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3.同理心教育到底该怎样做?

  《同理心养育》里列举了很多育儿经验,干货满满,从生活中各个方面摆事实道理总结出同理心教育的方式方法。

  1、交流感

  平时父母要多跟孩子交流一些“情绪”“感觉”这种主观内容,比如说:“爸爸带你去逛儿童乐园,是不是特别高兴啊?”“今天比赛你输了,而且只差了那么一丁点儿,一定很难接受,如果你想哭就哭吧,妈妈在这里陪着你。”

  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接纳标准不同的,即使是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情形下,我们每个人的接纳程度也不同。所以不能凭自己的主管揣测孩子,要经常和孩子交流这些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2、表示理解

  孩子的心理是最单纯、最善良的,你带孩子逛街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路上沿街乞讨的人,而这时候小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老爷爷真的太可怜了,能不能帮助他?”或者当孩子心爱的宠物死掉时,孩子会难过得大哭。这时候,父母一定抓住这些机会正确引导孩子,小心呵护孩子这些珍贵品质,千万不要说:“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和他一样”或者“小狗死掉就死掉了,赶快离开它,它身上有许多细菌!”你可以说:“你看那个老爷爷很可怜,咱们去帮助他吧?”或者“小狗是你的朋友,它死掉了,你难过也是很正常的,下次再养一只小狗,你要好好照顾它好吗?”

  如果你在生活中真正做到了尊重孩子,从不刁难他,他总能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即时满足,孩子就不会那样固执任性。所以,要用人性去体恤孩子,这样让孩子更理解父母,也能教育孩子关心爱护他人,才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情商高的人。

  3、亲子阅读

  快乐来源可以有很多种,疯玩疯跑是一种乐趣,当一个孩子陶醉于一本书的时候,他获得的乐趣也不少,甚至更多。平时多给孩子买书,小一点的孩子阅读绘本,大一点的孩子阅读儿童文学,家长有时间的话,一定要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塑造自己的三观,让他们通过绘本和儿童文学书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每一次阅读都是一场和智者对话

  多读书之后,就可以输出。输出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孩子编故事。故事不需要太长,几分钟就可以了,但要尽量完整一点,涵盖开头、过程和结尾。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而且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达到同理心养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父母是过来人,生活阅历和经验比较丰富,应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一切,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尝试,并给予适当地指导和帮助,不能怕孩子犯错误而强制孩子按照大人意愿行事,积极与子女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接纳孩子的合理意见

  用《同理心养育》书中的话说:这样,才能让父母更懂孩子,让孩子更懂父母,让父母更懂自己。

  《同理心养育: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读后感(四):为什么孩子总爱跟大人唱反调?了解这个心理,让养育不再困难重重

  文/夏小忧

  闺女最近迷上了动画片《汪汪队》,每天不让她看上一会儿,就会像唐僧一样在我面前念叨:“妈妈,我求求你了,你让我看一会儿呗~”,那渴望的小眼神,实在让人于心不忍

  虽然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但还是默默打开电视,调到她想看的页面,看着她一脸满足地哈哈大笑......

  这也就算了,最令人郁闷的是,每次晚饭前答应给她看一会儿,说好了等爸爸下班就给我们看别的节目,但......每次都食言,她爸只要一进门,她就立马说:“爸爸,我再看一会儿,等等给你看哦”。

  等等是等多久?大概就是一直等下去的意思吧.......

  我说等这一集看完了就不看了,她说好,但真的等到一集结束了,刚碰到遥控器,她就哭着拒绝:“再等等,等等再给你们看,不是说过了吗?”一连几次这样,连她那一向好脾气的爸比都忍不住说:“你这个小朋友,怎么说话不算数呢,不是说好了看完这集的吗?你再这样,以后就不给你看了”。

  我们一边数落她,她也一边气鼓鼓地说:“哼,我再也不想跟你们两个玩了”。说完还要嘟嘴、叉腰,表示自己有多生气,好在年龄小,气性也小,每次气不过几秒,又屁颠屁颠过来跟我俩说话了。

  即便如此,闺女这种几乎每天都要上演的“言而无信”的行为,还是挺让人头疼的,我试着跟她讲道理:“你看,妈妈答应你的事有没有都做到?所以你也要说话算数啊”,口水都快说干了,然而,下次她还是老样子,真是令人沮丧......

一、孩子为什么总爱跟父母唱反调?

  直到这两天看了爱读童书妈妈小莉的书《同理心养育》,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孩子故意不守信用,而是人家压根不懂我们跟她签订的“条约”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这个条约本身就是不平等条约,我们大人忽略了孩子的年龄和他实际的自我约束能力在先,孩子“食言”在后也就见怪不怪了。

  小莉举例说,她的一个朋友,有一次参加同学聚会,6岁的儿子没人照看,只能带着,但孩子不想去,于是朋友跟孩子约定:只要他答应陪妈妈参加聚会,就给他买一直心心念念的托马斯小火车。孩子立马答应了。

  结果,聚会才开始一会儿,孩子就吵着要回家,朋友怎么安抚都不管用,忍不住斥责道:“你怎么说话不算数啊,在家里你是怎么答应妈妈的啊?你再吵,妈妈就要生气了!”

  面对妈妈的满腔怒火,孩子一脸的莫名其妙。

  小莉说,试想一下,孩子其实很无辜,当初答应妈妈时,他肯定以为自己能做到,并不是故意要反悔的。可是一群大人的聚会,6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不觉得无趣呢?这样的“约定”对孩子而言,根本就是强人所难啊。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责怪孩子不守信用、说到做不到,但我们自己又做得如何呢?每年年初,我们都习惯立flag,但到了年末,真正完成的又有多少呢?

  说到这,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么久以来,我们都误会孩子了,还自以为是地给孩子扣上“说话不算数”的帽子,实在是愧疚至极。

  诚如书中所说,为人父母,我们应该用“人性”去体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去要求孩子,唯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加理解父母与他定下的约定,也能更加合理地遵守约定。

小莉和女儿小拍

二、何为同理心养育?

  谈到同理心,很多人可能会这么理解: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对此,小莉表示,所谓同理心,这么理解还不算完全正确。在她看来:

  想象我是他,遇到他经历的事情,“我”会有什么感受,这不是同理心;

  想象我是他,遇到他经历的事情,“他”会有什么感受,这才是同理心。

  小拍(小莉的大女儿)一年级的时候,在跑步比赛中得了小组第一名,当时爸爸妈妈有事,都没去现场。到了二年级,小拍再次参加这个比赛,这次爸爸妈妈都来了,但她只得了第二名。

  小莉觉得第二名也很棒了,刚准备夸她,小拍却哭了。爸爸赶紧安慰:“没关系,第二名已经很棒了”,妈妈小莉也赶紧说:“妈妈从来没资格参加运动会比赛,因为我跑步永远是最后几名。你看你才二年级,就跑18秒多,妈妈初三的时候才跑这个成绩呢。”

  但爸妈的安慰似乎没起作用,小拍依旧在吧嗒吧嗒流眼泪,呆呆地看着前方。

小莉和女儿小拍

  深谙同理心养育的小莉不禁开始反思:

“我像小拍这么大的时候,也为体育成绩失落过吗?并没有。我从小体育就不好,体质差,平衡能力也不好,我早就欣然接受了这个结果,所以体育再怎么差也不是我的痛。但我也有过很失落的时候。有一次学校举办艺术节,我有幸被选中参加一个舞蹈节目,那时候每天都要辛苦排练,但我毫无怨言。可等到登台演出的那天,我却没能上台,原来老师特意多选了两个人,当替补用的。而我就是其中一个。看着台上化着妆、翩翩起舞的同学们,我在台下五味杂陈......13岁的我委屈、失落、羞耻,却只能站在角落里黯然神伤。”

  想到这里,小莉突然明白,拿自己当年对体育的态度和如今小拍对体育的态度相比,根本没有可比性。但自己为舞蹈节目辛苦排练却没能登台的失落,却是和小拍此时的心情如出一辙的。她为这次比赛准备了这么久,想到爸爸妈妈会来看她比赛,对得第一名充满了期待,但最后却......这种希望落空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对此刻的她而言,再多的言语安慰,都不及静静地陪着她,给她一个肩膀,让她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等她哭够了,再告诉她:“我明白你的感受,一切都会过去的。妈妈会在这里陪着你。”

  这就是同理心,它会让人感受到,我被“听到了”,有人真的和我在一起。它是真正进去到别人的感受之中,而不是嘴上一句简单的“我理解你”。

三、为什么建议采用同理心养育?

  很多崇尚“权威型”养育的父母可能会质疑道:养个孩子至于这么麻烦吗,我看我们家,简单粗暴教育孩子“就是要听大人的话”,效果不也挺好,没你们这么费劲。

  呵呵,给你个眼神,自己体会。

明哥style

  的确,权威型养育从短期看来,确实省心省力,吼一嗓子,孩子就吓得乖乖执行命令;抽一巴掌,孩子含着眼泪也要咽下不满......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养育孩子,后果是什么?

  书中小莉分享了她一个朋友微姐的惨痛经历:

  女儿在兴趣班学了一年小提琴,老师反馈说,孩子回家要多多练习,光靠在课堂上练习,进度太慢。学琴的学费本来就贵,微姐当即怨气满满地说:“要继续学就每天在家练,要不就别学了。”

  结果孩子也很硬气,直接回她,那就不学了。从此再没摸过小提琴。

  几年后,看着班里的同学各有才艺,女儿十分懊恼,甚至回家埋怨妈妈。微姐也悔恨不已。

《中餐厅3》截图

  我有个亲戚也犯过同样的错,他儿子高二那年,因为早恋、成绩遭遇滑铁卢,寒假在家,亲戚每每想到惨不忍睹的成绩单,就要把儿子训斥一番。开学前几天,他说:“还剩一年多时间了,你要能保证考上本科,你就去,不能的话干脆别上了,浪费钱。”

  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从小到大被他“压迫”惯了的儿子竟然“刚”了一把,冷冷地丢下一句“不上就不上”,便再也没去过学校,任家人好友轮番劝说,也无济于事。

  这件事,一直是亲戚心里的痛。权威可以掣肘孩子一时,却很难管用一世。

  其实,面对困难和未知,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本能地后退,身为父母,如果我们可以多一些理解和接纳,看看我们可以怎样和他站在一起,帮助他,而不是冷冰冰地指责他、逼着他去选择、去保证......或许孩子早就迈过那些坎了。

  这,就是同理心养育的魅力所在。

四、同理心养育要怎么做?

  1、多说“可以”,少说“不”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粉红大象”实验,请闭上眼睛,接着和自己默念3遍:

“不要想象一只粉红色的大象!”“不要想象一只粉红色的大象!”“不要想象一只粉红色的大象!”

  睁开眼睛,你发现眼前的是什么?是不是一只粉红色的大象?

  人类大脑有个很神奇的特点,你越是对孩子说“不”,孩子往往会对“不”的内容印象更深刻。甚至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逼”着孩子跟你对着干!那我们该如何把想要说的话从“不”转换成“可以”呢?

  比如:想喊正在玩滑滑梯的孩子回家,不要说“不可以玩了,要回家了”,请说“你再玩一会儿,妈妈用手机设置个3分钟的闹钟,闹钟响了就走,改天再来玩。”

  2、不强迫孩子“妥协”

  跟孩子发生冲突时,尝试放下一定要说服孩子的执念,尊重孩子的需求,寻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折中的解决办法,与其强迫孩子妥协,不如跟孩子好好商量。

  比如孩子吵着要出门玩,而你今天正好有很重要的事,没办法带她出门。别逼着孩子理解你的处境,做个懂事的小孩。不如跟她商量,换一天再去玩,还可以兴致勃勃地跟她讨论,改天她想去哪里玩,她要是没想好,你可以给几个备选项,让她挑选。(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答应了孩子就绝不可食言)

  3、在游戏中让孩子合作

  孩子天生都喜欢玩游戏,所以当他们发脾气、不愿意配合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训斥和指责,而是跟他们玩游戏,用游戏的方式吸引他们来合作。

  小莉说她女儿不愿意收拾玩具时,她会说:“那你可能需要先吃一颗‘大力丸’,就会变得很有力气了,可以一口气把所有玩具都收完!”说完给她会用魔术变出一颗“大力丸”,女儿立马欢快地收起玩具。(其他事情,以此类推)

  《同理心养育》,几乎涵盖了家长们最关心的那些个主题,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包括家庭教育、安全教育、入园焦虑、多子女相处之道等等,轻轻松松教你跟孩子有效沟通。

  如果你也在为如何养育孩子而烦恼,不妨试试同理心养育吧~

  《同理心养育: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读后感(五):同理心养育究竟是怎样的教育方式?心理学家告诉你,就是这一种

  暑假过去大半了,老母亲每天都在跟小朋友讨价还价中度过:今天做什么作业,能不能少做一点,语文抄写和预习。哪怕能少写一个字也会露出开心地笑容。而对于看电视,则是“我再看一集呗。”“不行。”“那我再看20分钟”“不行,最多10分钟”“15分钟,好不好嘛”……

  每天都要在写作业和看电视这两件事上讲半天。女儿马上要上二年级了,还是喜欢看动画片,一看就很投入,完全停不下来。这真的令我很头痛。

  为了让孩子暑假生活能“健康”一点,我也是操碎了心,ipad藏起来,遥控器收起来。架不住小孩总是能找出来。有一次孩子又没完成作业看起了电视,我当场发飙直接关掉了电视。女儿一下子哭了起来,嘴里还嘟囔着:“不喜欢妈妈,妈妈去上班就好了。”我听了这话既生气又难过。生气的是孩子不理解我的苦心,难过的是这样的想法我小时候也有。

  最近读了爱读童书的妈妈小莉所著的《同理心养育》,恰好小莉也写了女儿小拍迷上看《奔跑吧》,痴迷到线上英语课都忘记上,一直在电脑上看《奔跑吧》。小莉阻止,女儿就反击:“妈妈,你是不是见不得我开心,只有我看书写作业你才高兴,我干别的就没见你有好脸色。”

  这句话给我的触动不亚于自己女儿的话。二十年前,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也曾经暗自腹诽妈妈,为何只要一见我看电视就阴沉着脸,每次看不到10分钟,就一定会跑来说,别再看了,再看眼睛就坏了,要不就是干脆说,成天看电视不知道学习,你这小孩没救了!

  往事已矣,现在自己做了妈妈,却忘记了做孩子时的心情。以前最厌烦妈妈的碎碎念,现在不可避免地也碎碎念起来。一代又一代的轮回,是因为我们活着活着就弄丢了小时候的自己,丧失了最难能可贵的同理心。我有了一丝羞愧不安,转而去看小莉的解决方法。

  一直以同理心养育方式著称的小莉听了女儿的话开始反省,孩子爱看电视也有自己陪伴不够,让孩子无聊的原因在里面。于是她陪着小拍一起看了一会儿《奔跑吧》,同时在搞笑综艺节目中发现了闪光的正能量,跟女儿一起分析讨论,拉近了亲子间的距离,同时也向小拍提出来了看电视的原则是绝对不能因为看电视耽误学习,而且时长也要控制在每次半小时以内。小莉还主动向孩子推荐了类似《国家宝藏》这样有知识含量的综艺节目。慢慢地,小拍看电视就变得节制起来。

  其实看电视不是洪水猛兽,谁的暑假还没看过几部电视呢?而今制止孩子看电视的父母,当年也曾痴迷于各种电视剧。这其中的核心问题在于你使用哪种养育方式来教育孩子。

  心理学家根据“接纳或回应”以及“要求或控制”两个维度把养育方式分成四类,分别是专制型教育方式、权威型教育方式、放任型教育方式以及不作为型教育方式。

  所谓“接纳或回应”维度描述了父母对孩子表现出多少关爱,对孩子有多少回应。而“要求或控制”维度则描述了父母对孩子限制和要求的情况。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一样,并不是接纳、回应越多,要求控制越少就越好。

专制型教养方式

  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他们的限制性非常强,会对孩子强加很多规则,并要求孩子严格遵守。相对的,他们对孩子的接纳和回应则远远不够,很少向孩子解释遵守这些规则的必要性。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惩罚和强制性策略。

权威型教养方式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则是既控制又灵活的教养方式。他们也会对孩子提出要求,与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不同的是,这一类型的父母要求合理,而且会耐心地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定。总得来说这类型的父母是以合理、民主的方式来控制孩子。

放任型教养方式

  放任型教养方式则是一种接纳而宽松的教育方式。父母几乎不会孩子提出要求,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类的孩子受到父母约束和控制比较少。

不作为型教养方式

  最后一种是不作为型教养方式。不作为型教养方式和放任型教养方式相类似,是一种极度宽松且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的教养方式。和放任型教育方式所不同的是,不作为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态度是冷漠的,他们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压力和问题中,对孩子既不管束,也不回应,孩子常常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研究表明,这四种教养方式中,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来说是最佳的养育方式。小莉的同理心养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权威型教养方式。

  我们通常会被权威两个字所迷惑,同理心听起来并没有那么权威。其实不然,同理心最大的含义就是设身处地地接纳孩子,回应孩子。其次仍然要给孩子定规矩,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而权威型养育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耐心地向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要遵守规矩。

  比如小莉的大女儿小拍刚刚进幼儿园的时候,分离焦虑非常严重,经常大哭大闹。一开始小莉采取的方式是对女儿说“幼儿园每天都要上,不能说不去就不去了。”无论小莉的语气多么温柔,当她这么做的时候,她实际上采取的仍然是专制型教养方式。因为去幼儿园这个结果是必须的,孩子必须遵守,妈妈也没有做出任何解释。没有接纳孩子分离焦虑的情绪。

  结果显而易见,她失败了。小拍哭得更大声了,直接躺在地上耍赖。小莉也冒了火,她觉得从小给孩子上了那么多早教课,怎么会入园还哭成这样呢。于是抱起孩子强行送到了幼儿园。

  后来小莉慢慢理解了,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与亲人分离,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被迫和陌生人相处,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于是她改变了策略,当孩子哭闹的时候,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给予孩子接纳和回应,这是权威型教育方式最重要的一点。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了,她才能平静下来。

  然后才是慢慢给孩子讲道理,去幼儿园不等于妈妈不爱他了,同时告诉孩子什么时候会来接她,以及为什么小朋友要上幼儿园。对孩子情绪接纳也好,回应孩子也好,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在接纳和回应的基础上坚持必须要上幼儿园这个原则。

  有些父母可能会误以为同理心养育就是接纳并顺从孩子,其实接纳和制定规矩并不矛盾。光有接纳而没有规矩就会变成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了。

  心理学家Diana Baumrind通过对学前儿童和其父母的研究,以儿童的社交能力、自立、成就、情绪和自我控制等几个行为纬度,对不同教养模式的孩子进行了数据分析。

她发现权威型教养模式下的孩子发展地最好,他们心情愉快,有社会责任感,自立,善于设定目标。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更容易喜怒无常,易被激怒,不喜与同伴合作,相对来说没有目标。放任型教养模式下的孩子表现得更冲动并具有攻击性。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自我控制,独立性和成就感都比较低。而被父母以冷漠的不作为型教养方式扶养大的孩子,则更容易出现反社会倾向。

  此外,在控制孩子的手段上,有的父母倾向于使用行为控制,而有的则倾向于心理控制。

  所谓行为控制,就是通过控制孩子的行为来监控孩子的活动。比方说孩子看电视,就把电视关掉。孩子玩具不收拾,就没收他的玩具。

  而所谓的心理控制则是通过心理手段打击孩子,从而影响孩子的行为。譬如威胁孩子会收回对他的爱,故意引发孩子的罪恶感,又或者用语言贬低孩子,使他们产生羞愧感。

  央视名主持人董卿曾回忆说,无论她做得多好,父亲总是不断地打击她。每次吃饭的时候,父亲都要边吃饭边训斥她,董卿总是一边哭一边吃饭,一度甚至想要自杀。即便在功成名就之后,董卿也无法面对工作中的瑕疵。

  有一次董卿主持节目的时候口误,把马东介绍成马先生的儿子马季。下来之后董卿发现错误,整整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天,不肯出门见人。她这样人前光鲜的央视名主持,尚且摆脱不了父母心理控制造成的低价值感,可见心理控制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无论今后建立多少成就,都难以磨灭的心理沉珂。而大多数人,并不是董卿。

  心理学家Barber&Harmon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表明,依靠行为控制而不依赖于引发孩子心理负罪感的父母会培养出行为表现良好的儿童和青少年,同时孩子也较少陷入焦虑和抑郁中无法自拔,孩子的反社会行为以及吸毒率都更低。

  通过对教养方式的研究,结合小莉的实例分析,可以得出实施同理心养育的步骤和要点。

第一步:关注孩子,包容、接纳孩子的情绪。

  曾经有位妈妈对我说,不要去压抑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一旦压抑惯了,成了一个冷漠的人,这是很可怕的,也是不可逆的。一个情绪激动的孩子你可以想办法去安慰他,平复他的情绪,而一个冷漠的孩子,你很难走进他的心里。

  我对此深以为然。翻开任何一本心理学书籍,就会发现,疗愈的第一步都是对情绪的接纳。以看电视这件事为例,假如我们希望孩子不看电视或者按照我们的规矩来看电视,我们第一步要做的都是接纳孩子无法随心所欲看电视带来的沮丧感。

  在此我们可以选择用同理心去跟孩子共情,说出自己小时候也很喜欢看电视却不能一直看的失望。也可以简单地拍拍孩子肩膀,给他一些发泄的时间,陪他看一小会儿电视,不要轻易地打断或抱怨孩子,竟然为这点小事就哭泣/发脾气,简直就是没出息。

第二步:耐心地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一定要他们这么做

  解释有时候是个烦人的活,却是权威型教养跟专制型教养之间的分水岭。省掉这一步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做事总是凭自己高兴,而不考虑自己的感受。“你不许乱跑”,“必需先写作业”,“练完琴才能去玩”……

  我们养育孩子,目的不是要制造一个傀儡,而是希望有朝一日孩子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所以向孩子解释为何要这般要求他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是孩子将来自律、自控的依据。

  所以在接纳了孩子不能看电视的沮丧情绪后,我们要告诉孩子,长时间看电视一方面对视力有伤害,另一方面影响了他的学习。我们可以给他一点时间看电视,但是前提是不伤眼睛,也不影响学习。

第三步:坚定地实施行为控制

  有了前两步的铺垫,第三步就是通过行为控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果没有这一步,那么就不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而是放纵型的了。有的父母跟孩子共情完,站在孩子的角度充分发挥过同理心之后,会觉得孩子确实很苦恼,于是干脆放松了行为控制,甚至完全不进行行为控制。

  譬如有的孩子在商场大哭着要东西,父母共情完,觉得孩子连想要的东西都得不到,确实很失望呀,那就买吧。有的孩子分离焦虑不肯上幼儿园,父母抱着哄着,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就要被迫跟父母分离,是很可怜呀,干脆就不去了吧。这样的放纵其实是在向孩子发送信号:遇到父母不同意的事,只要哭泣就能达到目的。

  长此以往,孩子的行为不但得不到纠正,反而养成了动不动就哭闹的习惯。而同理心养育不是这样的。孩子如果看电视超时,那么在提醒无效后,就应该果断关闭电视电源。同时再一次向孩子强调不能无节制看电视的理由,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同理心养育注意事项

在第三步坚持控制孩子的行为时,父母要注意使用行为控制,而不是心理控制。

  因为行为控制有可能会和孩子正面起冲突,不少父母更倾向于采取看似“迂回”的心理控制法。譬如,做妈妈的并不正面夺下孩子的遥控、关闭电视机的电源,她选择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不停地用语言攻击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看电视,学习从来不自觉,每天从早看到晚,迟早有一天眼睛看瞎掉。这么大的人了,还成天看动画片,一点出息都没有。我每天辛辛苦苦赚钱给你读书,你却光知道看电视,将来学习不好只能去当清洁工捡垃圾……”一直念到孩子没法好好看电视,主动起身关电视。

  这种听起来很耳熟的唠叨其实就是心理控制法。父母期望孩子能产生愧疚感,从而顺从自己的要求。然而事与愿违,这只会让孩子变得自尊心低下,与父母关系疏离。所以一定要坚决杜绝采用心理控制法去控制孩子。

  最后,爱读童书的妈妈小莉在《同理心养育》一书中有大量的权威型教养的经典案例,可以供父母参考。如何有温度地引导孩子,纠正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其实是全天下父母的共同课题。优秀的父母,就是以权威型教养方式教育孩子,并且摒弃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的父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