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9-08-23 23: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精选10篇

  《胡适四十自述》是一本由胡适 口述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一):我深度认同的胡适的麻将

  要说作家榜出品的这本胡适的《忍不住的新努力》,什么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话,大概就是篇尾游记关于“麻将”的论调了。

  《明朝那些事儿》提及,麻将是三保太监西洋时候,在船上发明游戏。本人学识浅陋,不曾考据。但麻将的起源,确实源自明朝一种名为“马吊”的纸牌游戏。后来渐渐地竟然发展成为今天的国玩了。

  胡适在游记里说,明亡之后,吴梅村作《绥寇纪略》说明之亡是亡于马吊。因为当时士大夫都在玩这种纸牌游戏,把正事都荒废了。

  这么说难免有些危言耸听夸大其词,但是玩物尚志,游戏亡国之案例并不鲜见。何以一种纯粹消磨时间损耗金钱的游戏就能堂而皇之成为国玩呢?每每百思而不得其解。

  以前去荆州长大学表哥家玩耍,到大街发现全城人皆忙于筑长城中,后来,荆州的大学同学也说,他们荆州人最好打麻将,往往在麻将桌上,打着打着,就把别人的老婆顺带打走了,所以单身汉也越来越多。虽是半玩笑,也可见此游戏还有发展婚外情,乱搞人情关系功用

  本人在武汉求学工作多年,见到路边、小区地方麻将馆星罗棋布,看到那些那些三教九流整日坐在乌烟瘴气的麻将馆里,男的不工作女的不持家,吞云吐雾叽叽喳喳,时常就会有这样的想法:要是把这些打麻将的人都拉去搞国民生产,我大中国的鸡的屁不说保8,也不至于每况愈下,逐年下滑。这些打麻将的人,尤其是到麻将馆打麻将的人,多数都是拆迁户,暴发户赌徒职业打麻将的居多,游手好闲好逸恶劳,往往通宵达旦,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之流毒,实在不该。

  有时候脑子经过这些思想之后,再回头想想,又不免自我批判自己又有什么权利去如此看待和评判这个群体呢?

  如今阅读胡适的这本书,更坚定我自身的这些想法,胡适对于麻将的论调,与我心有戚戚焉。书里说,英国的国戏是Cricket,美国的国戏是Baseball,日本的国戏是角抵(即相扑,蚊香兄注),中国呢,中国的国戏是麻将!作者说,麻将只是我们这种好闲爱荡,不爱惜光阴的“精神文明”的中华名族专利品。虽有很有些自黑自嘲的意味,但道理却不能不发人深省

  你要说打麻将真就是现代社会的鸦片,麻将馆就是鸦片馆,那也不能以偏概全,一竿子打死。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偶尔小玩,怡然自得善莫大焉。但那些终生不工作,不学无术的人,不在修为提升自己,不在思想上丰富自己,就凭了那144个小方块,日夜垒筑,日复一日,所为何求?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二):四十不惑之《胡适:四十自述》

  小玲子编辑

  人生在世,难得糊涂。浮浮沉沉会经历多事,能够对有些事以“糊涂”的眼光去看待委实不容易。不管是古人也好今人也罢,能够在四十不惑的年纪里看清楚自己的前半生轨迹就已经是很不错事情了。

  胡适先生作为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对于中国近代青年启蒙意义是非重大的。胡适先生一生文学史学哲学领域著述颇丰,取得的成就也相当大,可以说已经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典范。对于这样一位大师而言,四十这个坎对于他而言又有着哪些可以值得回忆的呢?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2019年版本的胡适先生编著的《四十自述》就收录了胡适先生对于自己人生四十年间走过路的回忆。本书版本值得一提的是收录的胡适先生的自传文字是没有任何删减的,这一点上做到了忠实原著根本原则

  本书作为胡适先生的自传是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的。我们可以从作者字里行间的文字里感受到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封建与反封建的斗争,能够看到封闭开放国风家风文风之争。

  作者回忆的时间起点是从作者母亲订婚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典型神会——太子会——的举办流程,虽然作者描述的那一届太子会让许多人失望,但是太子会上的神伞一队,昆腔四队,六出扮戏(诠释“正戏”),没有一出花旦戏。这些足以让现在的我们感到好奇了。当然在扮戏中没有出现的“抬阁”,虽然没有成戏,但是从作者描述的文字也能够看出当时人们欢迎程度。整个太子会的流程为:粗乐——昆腔——扮戏——太子的神轿——拜香。

  这一流程虽然简单,但是参与的人却不少。其中最为重要的“三先生”和月吉先生在作者简短的一段外貌描写栩栩如生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作者的母亲冯顺弟也就是在那一次差强人意的神会上与三先生——作者的父亲铁花先生结实,最后通过一系列在现在看来极为繁琐的流程终于订亲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父母亲在当时订亲的流程与我们现在的订亲流程相比就显得更加的正式,其中的仪式感相当隆重,这可以从作者选摘的出自父亲铁花先生的日记能够看出。

  作者出生的年月还在光绪年间,当时正是晚清政府摇摇欲坠的最后几十年,这个时候民间教育氛围究竟怎样,这可以从作者接下来经历的九年家乡教育,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以及后面进入中国工学,出国留学的这些求学经历看出当时的年轻人所能够感受到的来钟海内外的保守与开放的中西方教育的巨大冲击

  本书前半部分是中文文字部分,后半部分则是胡适先生的英文自传部分。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一部关于自传文学作品来阅读,还能够作为一本英文的双语学习书籍使用。希望眼前的每一位读者在四十这个关头都能够做到真正的“不惑”!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三):民国为何大师多?

  民国为何大师多?以前,在读有关民国时期的作品比如《南渡北归》的时候,常常受困于一个问题:为什么民国这么短的时间,能出这么多的大师级别人物。随便举些例子——国学大师:黄侃、刘文典、赵元任、刘师培、吴宓、钱穆、王国维、陈寅恪、章太炎、梁启超等;思想大师:金岳霖、冯友兰、傅斯年、马寅初、李叔同、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蔡元培、胡适等;文学大师:辜鸿铭、梁实秋、闻一多、张恨水、林语堂、沈从文、郁达夫、郭沫若、周作人、鲁迅等。

  这还只是列举了极少数人。

  短短的时期,为何能出这么多的大师呢?如今不知不觉也有了那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浅陋的认识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这一运动将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一分为二,前为古典文言文学,后为现代白话文学。

  我们时常说,乱世英雄。其实并非和平年代就没有英雄,只是在乱世的社会变革中,才会出现一种新的政治和文化的风向标人物,他们作为革新者,往往水到渠成的成了英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嬴政之与秦,是因为他统一了中国。曹操之与魏,是因为他了结了大汉;社会发生了这种变化,即便统一中国的不是嬴政,是赵政,了结大汉的不是曹操,而是朱操,他们一样是英雄。所谓时势造英雄是也。

  新文化运动以前,古典文学和文化领域,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但是对于相对平静如水的社会来说,他们的名声影响力远没有那么大。新文化运动的激流浩荡,引起了文化文学领域的激烈变革。由此也出现了一批开创者,一批相关领域的意见领袖。这些人作为一种新势力的开山鼻祖,被我们后世子孙奉为大师,那是很自然的事情。

  再打个比方互联网的兴起,直接造就了一批商界的巨贾和领军人物: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贝佐斯、马云张朝阳马化腾李彦宏……放眼当今的世界富豪榜,互联行业相关人物占据了半壁江山。这是不难理解的, 互联网这一新兴事物导致了社会科技剧烈变革,由此造就了一批商界的“大师”,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就算不是马云、马化腾,这“大师”的头衔还是一样会落到牛云、牛化腾的头上。

  这样一类比,道理不言自明。民国多大师,不是因为民国的人眼界宽,学习强,智商优越,乃是时代的变革自然而然的产物

  大师自有大师的地位影响力,但也并非神人。百度百科定义是:指造诣深、享有盛誉学者专家艺术家棋手等。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大师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就拿胡适的散文集来说,有些思想我们也不能全盘接受。正如出版声明的一样:本书所反映观点立场,希望读者能用批判性思维,以独立思考态度阅读。这固然是一种免责申明,因为我们都知道胡适出走台湾,跟共产党人分道扬镳,对社会主义抱有成见,对西方文化抱有深度的认同感,但也不得不承认,大师也是普通人,大师的认知能力高于我们,但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提倡的妇女解放自由恋爱,所崇尚的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政府自由主义所持有的见解,对麻将这种国玩的批评,对西方妇女自信阐述,都值得我们深度思考和认同。

  但是有一些个人所持的意见,我们也不一定非得苟同。例如胡适对于马列主义,对于共产党,对于红色政权的不认可或者批评态度。事实证明,当今的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也发展的挺好么。由此可见,很多东西,都需要时间和实践检验。不可盲目追随大师,迷信大师,要不现在的怎么会把专家、教授戏称为砖家、叫兽呢,因为他们也有犯错的时候,也有很多不对的地方。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四):胡适伟大的母亲

01 简介

  本书由胡适亲笔自传讲述心智成长经历,娓娓道来童年在家乡安徽、少年到上海求学、青年赴美留学以及海归回国后的成长细节

  不过还是有许多遗憾,胡适的留学经历、个人感情经历以及新文化运动及北大任教等等很多读者想要了解的都没有讲到。

  当然胡适怀念母亲的文字还是很不错的,以前只知道朱自清父亲的背影,今天知道胡适还有这样的童年,这样伟大的母亲,读来如同亲历,引人深思

02 胡适的母亲

  胡适父亲是晚清一个官员,在台湾任职。母亲是个不识字的农村姑娘,从贫苦经验里得着不少的知识,虚龄17岁时嫁给他47岁的父亲做续弦,胡适的大哥大姐比其母还大,其他哥哥年龄也都比胡适大得多。

  父母结婚以后,父亲把母亲接到上海同住,父亲在百忙中,教母亲认字。后来我出生了,父亲就把教母亲的红纸方字教胡适认字和读书,同时,母亲转教胡适,也当复习。他未满2岁,已认得700多字,母亲认得千于字。

  胡适自小念的第一部书是父亲自己编写的一部四言韵文《学为人诗》。父亲亲笔抄写给他,希望儿子能懂得做人的道理。第二部书也是父亲编写的四言韵文,名叫《原学》,略述哲理开端便说“天地氤氲万物化生”,采纳理学家自然主义宇宙观。少时虽不懂,教书先生也讲不了,但这韵文许是胡适哲学意识的开端,儿时思想的启蒙。

  三岁零八个月的小胡适听着满屋子哭声,看着眼前凄惨的情状,只觉得要天翻地覆了。那是父亲去世的死信传到家里时的情景。此时胡适母亲只有23岁。他母亲不当家,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却义无反顾送胡适读书。

  家乡的蒙馆,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而母亲给学馆的学金第一年就是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使得先生在学堂成为一个受特别待遇的人,专门受到老师讲解每句古文的意思

  胡适回忆母亲:“每天天刚亮时,母亲吧我叫醒,叫我披衣坐起,对我说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他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望一眼,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都不许哭出声音来。”

  胡适在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母亲极大极深的影响。他十四岁离开母亲,独自在广漠的人海混迹二十多年,再未有人管束过他,他的人格养成温和脾性,是自幼的耳濡目染所成就的。

  18岁当时还是中学生的胡适,喝醉酒打了巡捕。他能自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不“玷辱”供职学校名誉,猛然自省痛改前非发奋图强,令人赞叹

  胡适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资勤奋之外,无庸置疑,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要归功于他那位伟大的母亲!在近百年前,一位没文化的年轻寡妇,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艰苦支持孩子读书,将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教育培养成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名人,北大教授、北大校长,中国驻美大使……应该说,这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英雄的母亲!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五):严父慈母 良师益友

  《四十自述》是胡适的自传体作品,书写了他的一段人生经历,他本来是打算将他的人生的前四十年分为三个阶段,留学前、留学中、留学后,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留学前的这一段经历,后两段经历为什么没有成文我不太清楚,毕竟胡适在当时就是一位影响巨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所以他的工作生活应该会很繁忙吧。

《四十自述》宣传图

  胡适也想要劝他的朋友们,其他的几位文学名家写自传,但是因为意外或者他朋友对自己身体健康的过度自信最后有几位还没有开始写就去世了,或者因为精神原因将写好的文稿自行销毁了,总之有几位没有成功完稿,这一点应该也是影响胡适在四十岁如此年轻的年纪就写自传的原因吧。

  胡适先生的自传从他父母的相识开始写起,他的母亲比他的父亲小三十岁,所以在他出生时他的父亲年纪已经很大了,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他的人生中父亲对他的影响就是教他“识字”,因为他父亲的遗嘱是让他读书,所以他的母亲用尽各种努力,让他读书,因为母亲的付出所以他虽然身体不好但是读书识字却比同龄人要努力,他的先生对于他的教导也比对其他孩子认真,在他的学习生涯中他的二哥三哥也给了他不小的助力,所以胡适是幸运的,他的家庭虽然不是和谐平静,但是在他母亲和家人的相处中,他还是平静的度过了他的童年学习之路。

  青年的胡适离家前往上海求学,这一段经历因为没有了母亲的庇护就变得曲折了,多次换学校,退学当教员,遇到狐朋狗友开始沾染上坏的习气,但是终于在一次“雨夜警局之旅”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重新走上正途,到此胡适留学前的生活告一段落,之后的生活这本书里没有涉及,我在上网搜索的过程中也没有找到胡适对于以后生活的自传,只一点有些可惜。

《四十自述》宣传图

  这本书一条线讲的是胡适的生活经历,另一条线讲的是胡适的思想进化史,他从一个由知识有限的乡村先生教出来的学生走入大上海,被进步的思想所感染,从“相信有鬼神”变成一个“无神论者”,渐渐地开始接触“白话文”,并用白话文”写作并发表,但是这一条线我就不想剧透了,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在书里寻找胡适思想的变迁。

  从胡适的这一段经历还可以看到民国进步学生在国内求学的经历,学生渴望自治权利与资本家想要掌握学生思想的矛盾,从胡适一人看到动荡岁月的有志青年求学的不易。

  胡适是一个有才华而且努力的人,单就他的文学造诣来说已经没有几个人可以与他相比较,十几岁的年纪,没有出过国,他就可以担任英语教员并且取得同学们的信任,他还在写自传时担心自己作为中国新公学的推崇者,对中国公学的评价不准确,特意向之前站在对立面的老先生征求意见,从这两处可以看出他懂得责任与公允,所以胡适的一生是精彩的,也是有担当的。

  这本书很精美,可以作为收藏,推荐感兴趣的小伙伴入手。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六):胡适的国内求学路

  胡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倡导“白话文”,领导了新文化运动,胡适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思想著作,影响了一批思想进步人士,他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分析一针见血而且见解独到,这些文学作品即使放在现在阅读都不会感觉过时,通过阅读胡适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中华名国时期学生、文人所关心的事件和文化思想。

《四十自述》书封配图

  我读的这一版《四十自述》是胡适著,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选自作家榜经典文库的《胡适三部曲》,这套书的制作精美,选篇用心,三本书的整体设计统一,纸质摸起来很舒服,而且书中配有精美的插图,将一些书中的经典时刻用绘图展示出来,可见这套书在制作过程中的用心,这套书很适合收藏。

  《四十自述》这本书包括胡适先生的“自序”,讲述了胡适先生写这本书的原委,“序幕”讲述了胡适先生父母结婚的过程,胡适先生说因为这段历史不是他的亲身经历,是通过他人的口述还原的所以这一章不作为正文,而是以“序幕”的形式出现,正文共五章,讲述了胡适先生从出生到识字再到求学的全过程,这一段经历截止到出国留学前,本来胡适先生是想要将自己的经历分为留学之前、留学七年、归国之后,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本书里只包含了留学之前的这一段,对于读者来说也是颇为遗憾,正文后包含附录的两篇文章,这九篇文章构成了《四十自述》这本书。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制作团队很尊重胡适先生,在编辑的推荐语里我看到了这本书的简介“未删节版自传”,现在很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在再版是因为一些原因不得不删减一些内容,使书籍更符合现在的一些出版规则,而这种删减后的书会出现一些前后不连贯甚至改变原意的现象,这种出版上的行为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我看来是不够用心的,所以在我看到这套书的简介上有“未删节版自传”这几个字,这套书的质量和制作团队的用心就已经吸引到了我的目光。

《四十自述》插图

  但是一本书终究是会在保留一些东西的同时也就会舍弃一些东西,“收录英文自述”是一个很棒的决定,因为再好的翻译也不能完全把握一篇文章全部的含义和内容,但是这一篇“What I believe”竟然是全英文无翻译的文章我就有点傻眼了,毕竟我个人的英语停留在了一个比较基础的层次上,要想自己读完这一片文章并且理解,说实话有点难度,所以我在读这一篇的时候就是在网上找的翻译后的电子文档进行对比阅读,所以我比较建议再版的时候可以加一片译文,有能力者读原文,像我这种英语能力有限的人或者小读者只能退而求其次读译文了。

  这本书是《胡适三部曲》(插图珍藏版)中的一部,可以看到这套书的设计精良,诚意满满,所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入手一套,我们一起讨论这套书的内容吧。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七):从小生活里走出的大胡适

  人心曲曲湾湾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读这本书的时候自己对胡适其实是了解不多的,只是依稀记得语文课历史课上对胡适先生的一些描述,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他是北京大学曾经的校长;他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驻美大使;他是在文化领域多方面有所建树的学者......不过这本书却让我感受到了接地气的胡适先生。

本书插图

  搜索网络,可以看到四十自述已有多种版本,自己其实是更加喜欢有评述之本,这也是因为自己对胡适所处生活背景不太了解的缘故,读此无评述版有些吃力。不过这个涉及的还是比较精致的,封面的蓝色的背景和坐在桌前思考的人给人一种冷静的氛围,打开书后呈现的插图色彩朴实,把我拉入到了胡适曾经经历过的点滴之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书中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对胡适的影响颇深。胡适自己也在书中说到:“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母亲是胡适初到人世的一位重要的领路者。虽然冯氏来自农家,学识上无法给予胡适怎样的启蒙,但在人格上确确实实给胡适做了很好的榜样,也给了胡适应有的教诲。胡适的父亲在胡适生下不久后就去世了,他的母亲承担起了管理大家庭的重任,还要尽可能给胡适创造读书的机会,这不可不说是异常艰难。胡适的大哥常欠债,胡适的母亲常要应付来讨债的人,胡适嫂子们之间的闹气也常让她烦闷,此外她还要尽力为胡适求学寻机寻财,不敢得罪掌管家中财政的胡适的二哥。但这些都没有使得胡母有失方寸,她一直以一颗耐心善良的心处理这些事,对待一些家里的琐事抱有宽容的态度,这应该是给过曾经幼小的胡适很大震撼的吧。胡母除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和对孩子的关心,也有对孩子严厉的教诲。虽然胡适日后成为了一代杰出的知识分子,但孩童时期也曾有过走过弯路的时候,犯小错的时候胡母则用严厉的眼神提醒或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提醒胡适犯了哪些错误,犯大错的时候会在晚上人静时关上房门对胡适进行责备和行罚。当然现代教育体罚并不被提倡,但胡母这种及时让孩子知错改错的教育是值得认可的。小生活里母亲的教诲为胡适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了人格基础。

  胡适推动了20世纪新文化运动发展,也在文学文化领域有过很大建树,这些成就的背后和他所受的教育背景和个人所拥有的一些特质是有一定关系的。胡适所处的时代背景正是中国风雨飘摇的时期,胡适也恰好赶上了旧式教育的末班车和新式教育在中国萌芽的时期。小时候的胡适在家乡的私塾接受到了扎实的国学的教育,也幸有胡母“优厚”学金的帮助,老师的讲书也让胡适一直对古文学习有着良好的兴趣。在上海上中学的经历对胡适后来的出国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四换学校未得一完整的毕业证书,但却给了胡适很好的开阔眼界自我学习的机会,革命党的思想、新民说的主张、编辑竞业旬报撰写白话文文章、在中国新公学中做英文教员的经历对胡适日后想要进行文化改革埋下了思想上的伏笔,改良和改革的目标逐渐在胡适的心中萌芽。之后的出国留学的经历可以算做是胡适人生经历的转折点。正是在这一段时间胡适真正有了推广白话文的决心,也和很多好友尽心了探讨,也做了很多白话文作品进行尝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并且也在这段求学经历中找到了自己较感兴趣的哲学领域。胡适先生个人的一些习惯和特质也对促成他后来的学习与研究有所促进,这些也是值得我们这些后辈所学习的。如读书时有自己的见解与思考、不迷信、敢于尝试、不断反思等,胡适先生反映出的这些特质和我们现代教育提倡的批判性思考尊重孩子的兴趣等提议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自己作为一个95后可能无法完全领会这本“四十”自述的全部内涵,但终归我还算从这本书中汲取到了一些营养,可能这本书在不同的年龄段读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吧。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八):感受胡适的成长历程

  我会对这本胡适的《四十自述》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我自己已近不惑之年,更能体会这个年龄段复杂与矛盾的心境。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喜欢李敖,而胡适正是对李敖影响比较深的一个人。我很想通过加深对胡适的了解,更深入地感受他对李敖的影响。

胡适著《四十自述》

  在看到《四十自述》中的“自序”后,我就在想李敖会不会正是受了胡适的影响才写了那么多本自传。胡适曾劝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等很多名人写自传。有些人答应了,还没等动笔写,人就去世了。而在胡适的后辈中,李敖恰恰是很响应他这一号召的,光我已有的就包括:《李敖回忆录》、《李敖快意恩仇录》和《李敖自传》三本他的自传体文学作品。

  在胡适看来,中国的自传是匮乏的,所以他才亲自操刀撰写这部《四十自述》,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然而,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如果是够优秀的人,自有别人会帮其写传记,根本不用自吹自擂自己为自己写传记。不过我却认为有些存在争议性的人物,比如像李敖这样的,喜欢他的人自然会赞赏他,不喜欢他的人难免会揪出某件事来数落他。与其让人别人添油加醋、借题发挥,不如像李敖那样自己写自传,把自己的心态、想法讲个明白。

  这部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大星文化出品、收入作家榜经典文库的《四十自述》,在我看来只是胡适原作内容的再版,适合那些对胡适生平有一定了解,想透过他这部自传深入了解他心路成长历程的读者。但对于那些对他知之甚少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就略显单薄了,看完并不能完全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和他在其中的影响。我觉得,这本书中有的地方缺少一些细节背景介绍,有的地方则缺少编者或其他人的客观评价。

  就我所知,在以往其它版本的《四十自述》中,有的版本是增加了编者评注的,或许会对读者理解书中内容有帮助。当然我也知道有些人对于看带现成批注及释译的文章,一方面觉得会受写评注人自身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觉得不是自己深入挖掘、解析的内容,缺少了过程中的乐趣。比如有些人对于古诗词就喜欢看带一点关键词批注的版本,不喜欢看带批注并有全文翻译的版本。而我比较喜欢后者,等于是多一份可供参考的见解。

  梁启超在其所著《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也曾谈到,“一个问题,被别人做完了,四平八正的编成教科书样子给我读,读去自然是毫不费力,但是从这不费力上头结果,便令我的心思不细致不刻入。专门喜欢读这类书的人,久而久之,会把自己创作的才能汨没哩。”

  可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具有那份文学和史学功底,可以评注胡适的文字。在李敖所著《胡适评传》的“关于《胡适评传》”部分,李敖曾指出,胡适之不是轻易被了解的人,所以他也不容易被论断,没有受过严格的方法训练和史学训练的人,没有学会呼吸新时代空气的人,是没有办法给他“画像”的。因此,在我看来如果是看一般学者对《四十自述》的评注,远不如看李敖的《胡适评传》和《胡适研究》,内容更细致、丰富。

  另外,关于李敖对胡适的了解,他也是曾得到过胡适认可的。李敖曾在《自由中国》杂志上发表过一篇《从读〈胡适文存〉说起》(现收入《胡适研究》,改题《关于〈胡适文存〉》,胡适对他此文曾评价称:“连我自己都忘记了、丢光了的著作,你居然都能找得到!你简直比我胡适之还了解胡适之!”正是因为有这份认可,更让我觉得在读《四十自述》之余,再辅以李敖的《胡适评传》和《胡适研究》,才可以对那个时期的胡适有更多角度的了解。可惜此番我也只是读完了这本《四十自述》,对于《胡适评传》和《胡适研究》只是重新提起了兴趣,未必能在近期都看完。

  说到看完胡适的《四十自述》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他母亲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果断地坚持让他上学,并没有让他早早接手家中生意,这是非常明智的,同时也影响了胡适的一生。否则中国历史上可能就不会有胡适这样一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留名千古了。当然也许胡适从商,以他曾对数学的专注,没准儿他能成为胜过胡雪岩的一代名商。

《四十自述》书中配图

  《四十自述》中另一个让我更印象深刻的是胡适对于推广白话文的贡献。我自认也是他倡导的白话文的受益者。很难想象如果让我以文言文方式写文章,那对我来说会有多么痛苦。不过他在推广白话文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如他在书中所述,很多他身边和他一同留学的朋友都并不支持他对普及白话文的设想。他的想法也是在和朋友们的一次次辩论后逐渐成熟的。他的这段经历着实让人感受到了来自反对意见的督促作用。

  看过《四十自述》才知道,原来胡适这样在中国文学、史学、哲学、教育学等诸多方面都有深远影响的的人物,在他年轻时也曾经历过人生的颓废期。而令他决意不在颓废下去的转折点,竟然是一场酒后发生的事故。当然关键还是他母亲对他的期盼唤醒了他的意志,令他决心出国留学继续深造。也正是在国外求学时,使他越来越感受到文字对于文化普及的影响。才有了后来他倡导的白话文,乃至他领导的新文化运动。

《四十自述》书中配图

  总之,我觉得我对胡适的了解还比较少,虽从这本《四十自述》中感受到了一些哲理,却把它读薄了。我很需要再看看李敖的《胡适评传》和《胡适研究》,把胡适在这本书中所述的那段时期的相关内容更系统、全面地了解一下。我很喜欢李敖那种引经据典的讲述方式,即使点评犀利也是有理有据的。在看过胡适的自述后,我也很想看看别人对他在那个时期的表现是如何评价的,感受一下自传和别人评说的微妙差别。(作者:李淑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