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弦理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弦理论》读后感10篇

2019-09-04 23: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弦理论》读后感10篇

  《弦理论》是一本由[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19-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弦理论》读后感(一):痴迷抛物线的怪诞作家

  我觉得没有作家可以和华莱士的文字风格做同一分类——他是如此的特立独行,喜恶分明张爱玲曾说写作是一件极为私密事情,华莱士大学后期喜欢数学理论推理与哲学,他说,对于布鲁斯特的文学作品,他最感兴趣的就是他建立坐标轴的那一部分解说与众不同的是,他将这一点融入他的个人写作当中,使得文学写作杂糅进数学理论概念,例如他把打网球看作是一个平面几何问题童年时代家乡经常刮起龙卷风,在美国中西部平原地带龙卷风本就是家常便饭高中学习地理,龙卷风是云层上下温度差异过大,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形成了一个气旋,华莱士对于龙卷风的简析颇为有趣

  “于我而言,龙卷风就是圣容的显现,他们就如同许多强风那样,成了对平原z坐标的微微延伸,将我们从欧几里得平面式的犁沟、公路、轴线和方格中拉伸起来……在我们伊利诺伊州中部,龙卷风是无维度的点,在这个点里面,平行的线可以相遇,并且旋转、爆发——毫无道理可言。”

  令我赞叹的是,少年时代这些我无比头疼抽象的数学公式定理,华莱士用于形容美国中西部平原龙卷风时,却变得具象化起来,通俗易懂且十分形象。也借用龙卷风也含沙射影:

  “孤儿院会被夷为平地,而隔壁的妓院安然无恙人们会在距牲口栏将近5千米的地方找到死去的牛,但它们身上连一处刮痕都没有。力没了法则就没有了形状,只会留下大小趋势,我现在坚信这些都不用学,我早在孩提阶段就只想了这一切。” 少年时代酷爱网球运动的华莱士,不仅是村里技术一流的,而且很有天赋。他掌握了打网球的独家秘籍,这需要用到几何思维,并且你十分熟练操纵气流。首先你要提前想出n次击球点,n代表一个二次函数方程,以正弦曲线表示对手能力,用余弦曲线表示往返击球数目。还有考虑风的阻力,推力,回击力。对气流的熟练掌握更平添了他对网球这门运动的狂热热爱促使他对网球这门运动更加专业

  话说回来,在华莱士的笔下,网球运动貌似成为了解抛物线方程天才数学家的一项运动,外行人看着十分有趣。当然,他自恃骄傲的去评论网球运动员特蕾西·奥斯汀和费德勒。又有些毒舌的去评论他们的不足赛场上的其他行为。借用本书的引言,华莱士并不是借网球而诉说另一些事物,而是讲述他的童年生活成长环境,如何让他热爱上网球,并对他的比赛产生重大影响获得经验。因为自幼时对网球的天赋与热爱,华莱士绝对文采独一无二的网球评论家,或者又从这门孤独的运动中,你可以窥见这个怪诞天才作家一颗单纯炽热而又孤独的心。

  《弦理论》读后感(二):细腻的华莱士:我知道风是往哪个方向

  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大卫•福斯特•华莱士除了是才华横溢的作家,还曾差点成为职业网球运动员。他对网球运动的理解是如此深刻,连专业运动员都为之着迷,《纽约时报》评论他是“有史以来写网球运动最棒的作家”。

  那么,华莱士在网球方面到底有何天赋呢?

  他在《旋风谷的衍生运动》一文中谈到,自己首先具有身体优势”——不是强壮或者爆发力,而竟然是“很会出汗”,这使他能在充分补水和营养前提下持续运动很长时间体力经久不衰,并且不会出现呕吐、昏厥等疲劳反应,从而也能更持久观察比赛情况

  他的另一天赋正是他超强的观察、分析能力,这也可称作的脑力“优势”。他能细致地分析对手、场地风向阳光……总之,利用一切与比赛相关(甚至看似不相关的)因素完善对比赛的认识,在大脑模拟推衍即将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判和设计球的运行方式。当看到他把对手的袜子颜色都列为变量,计入脑中关于风力的函数公式时,我想,绝大多数读者同我一样都会瞠目结舌

  出生和成长在以风著名的伊利诺伊州,华莱士对风有刻骨的认识,就和当地人有无数关于风的笑话一样,他也总结出风在球赛中的各种作用,并通过这些总结利用风来帮助得分。他在描述自己对风的熟稔时写道:“我对风如何对球起作用养成自觉的反应,就好像一个受过专业训练司机懂得如何转弯一样。”

  对风的敏感是华莱士细腻感觉之一,感受常人所忽略的细节一直是他的特点,也是他真正的天赋。所以,当他身处赛场,特别是伊利诺伊州的乡下球场总会如鱼得水,而专业、“完美”的球场则会让他“丧失方向感”,因为在前者的环境中,他能细看和利用每一阵风、每一条泥土裂缝,而且通常精确具体角度长度,就像在解析空间几何问题。而当他走下球场,走上观众席,走在生活路上时,华莱士的细腻又带来另外的收获——他能看见那些平常事件的“背面”“侧面”,他书中的超长注释会将某细节的意味充分挖掘出来,让读者从他奇妙丰富的联想中体会到意外的趣味

  在看台上,他的视野广阔,看到的细节也更多,除了对赛场自然环境敏锐感触,他能更充分地观察球员的特点:他们的发型表情、身体素质状态,以及他们在球场外的各色生活,比如有些球员会带着自己的欧洲女友来参加比赛,绝大多数球员赛前报到时会听音乐或发呆,但无一人看书……他还会在比赛的间隙研究球场建筑赞助广告牌工作人员观众的百态,这时的华莱士就像拥有长镜头摄像机,在拍摄关于网球运动的纪录片,把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其中。当然,作为曾经年少有成的网球选手,他对比赛的记录还是一如既往地细致,但特别令人惊喜的是,那些比赛“正片”之外的“花絮”在他的笔下也是如此有趣——你可能不大懂网球,或者不喜欢网球,但你一定喜欢华莱士的入微观察和随之而生的幽默

  那场似乎命中注定的狂风吹断了球网,也吹散了少年华莱士朝着职业网球方向发展热情,它改变了华莱士的人生轨迹,网球界也许少了位网球明星,但也多亏它,世间又多了位细腻、幽默的观察者

  《弦理论》读后感(三):网球是孤僻天才最入世的思考方式

  彼特拉克为了表达焦虑消耗人类诸多经验,在《命运拯救》里写道:“引起这一切的缘由,只能是我们自身的轻浮做作:我们一无所长,而只会像一只网球那样被抛来抛去,成为生命短暂顾虑无穷的物种,对我们搭乘的船将在那一块海岸搁浅一无所知。”

  这种“生如蜉蝣”的言论并不罕见实际上光同是运用了球类作喻体的文艺作品我就在一瞬之间想到了两个:一个是托马斯·品钦的《V.》,它在开头将主角普鲁费恩比作溜溜球,整天跟无头苍蝇一样瞎逛;另一个是银河映像出品的电影《暗花》,主要展现了黑吃黑以及在宿命面前挣扎的无力,其中一个主角:由刘青云饰演的杀手监狱里玩弹球时以球的轨迹比喻作为棋子的人的命运是由象征着绝对力量的发球者把控的,而弱者只能被动牵引着走。

  当然也有人不愿意为球体的运动原理或球类比赛赋予它本身以外的意义,比如《黑客军团》的主角Elliot,但这也让他原本就孤僻的他失去了又一个社交途径

  那么网球对华莱士意味着什么?我想那意味着华莱士对人体自然的杂学终于派上了用场,可以暂时放下过剩的自我意识,将焦虑投射到他者而不是自我身上。比起阅读电视,网球更多把他从室内的象牙塔拉到户外,思想上也许仍有所保留,但考虑到涉及技术细节,甚至可以说网球对他来说是最入世的思考方式。

  即便如此,很多时候华莱士只是借着网球这档子来言说自己,有骄傲也有卑微

  像华莱士这么聪明的人,往往都有将事物的运行规则牢牢把握在手里的掌控欲,乐意于去构建一套精密封闭体系。而网球给了他测试的场地。

  《旋风谷的衍生运动》这个标题有意思,比别人更能适应恶劣的场地,自认能驯服风向曾是华莱士的优势,但这个优势在场地没问题的时候就发挥不出来了,而他最得心应手的赛场这是自家那个被称作“旋风谷”的地方,于是对华莱士来说,网球竟成了旋风谷的衍生运动。

  从《伤我心的特蕾西·奥斯汀》中可以看出华莱士喜欢体育竞技的部分原因成就可以量化,同时他也对金字塔顶端冠军很多时候并不是优秀理论家感到失望。他步步紧逼吐出一连串追问,那些“伟大的运动员”却回答没想那么多。其实华莱士的焦虑很简单,那就是能否通过努力技巧超越天才,毕竟努力和技巧是可以量化的。但成功秘诀就像好像魔法一般难以表述,已经功成名就者也只有陈腔滥调“我天生就是打网球的料”,这正是让华莱士苦恼的地方。而他自己的结论也是那么模凌两可。

  《网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伊斯的职业艺术性堪称有关选择自由、局限、愉悦、怪诞以及人类完整性典范》谈了很多(不能忘记这篇还有《旋风谷的衍生运动》其实包含在《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里了),有很多是在“你或许已经很优秀,但还是不够优秀”这件事的焦虑阴影下的。说迈克尔·乔伊斯的时候华莱士很明显的代入了自己,因为华莱士觉得自己虽然有才能但还算不上真正的天才。这篇文章下的脚注最多,这也是华莱士的风格(一种曲折跳跃循环的思考方式)。本文的文风值得提及,各类花边消息让你感觉仿佛在读赛马报。同样令人身临其境热闹文字,还有德里罗《地下世界》开头的棒球比赛,不知道这是不是华莱士这篇文章试图比肩的目标

  《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民主贸易》大量的“视觉信息”,令人眼花缭乱。像在逛庙会

  《亦人亦神的费德勒》华莱士对网球的爱有纯粹的部分,一个赛场上的奇迹对他的感染不下登月的宇航员。伟大的运动员激励我们做梦。伟大的赛场上产生戏剧性,比如李宗伟令人伤感的万年老二汗水和拼搏的尽头或许真的有引以为傲的东西,《黑客帝国动画版》里《世界尽头》那段不就是在歌颂自我超越的运动精神吗?

  而本书正是华莱士通过网球格物致知的见证

  《弦理论》读后感(四):不自知的存在主义者

  《弦理论》收录了华莱士的五篇非虚构作品,五篇作品的时间跨度大概有十五年吧。你可以从《旋风谷的衍生运动》读到他是如何凭借几近精准计算能力和直觉在这个极具美感的网球游戏寻找乐趣的;从《伤我心的特蕾西·奥斯汀》反证华莱士和大多数美国人企图从体育明星传记中读到什么现代奇迹;从《乔伊斯》这篇读到网球运动员孤勇而不自知的人生抉择;从《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民主与贸易》一览纽约小市民的“灼人”风情和网球赛之下的贸易景观;还可以从《亦人亦神的菲德勒》读到精妙的网球技巧和战术的分析。

  但最重大的冒险是进入华莱士精准的文字迷宫之中,他的文字精准,但是信息庞杂,我一直怀疑华莱士是不是在进行一种恶作剧实验,他故意用新闻记者那一套“客观叙事”的语调,在纷繁的客观记述中,终于显露出他的一丝嘲讽的意味。这种事他确实做过,《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这篇文章就是其成果之一,我觉得本书的《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民主与贸易》就带着福楼拜描写资产阶级小市民的那种语调,文字精妙,使刻薄隐而不露。

  但是因为是网球,我也能读到华莱士对这项运动的爱意事实上,其它的四篇文章或多或少都从网球跳跃到了更大的命题——成长的阵痛、人生哲学、宗教体验……所以读华莱士的非虚构作品总是像玩注意力游戏——不要被那些纷繁的信息吓到,投入一点你可怜注意力吧,至少你得到的信息会比你从那些广告标语里得到的有意义得多。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网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伊斯的职业艺术性堪称有关选择、自由、局限、愉悦、怪诞以及人类完整性的典范》,读完整篇文章以后真是爱极了这个标题。乔伊斯的能力应该是华莱士非常羡慕的能力:他根本不需要克服什么自我意识,而是以一种天赋一般的专注置身其中(网球比赛),丝毫不受观众的影响;他的选择似乎从小就被父母限定在网球上,但是他却以一种真诚毫不自欺的热爱一股脑投入这个职业;他很早就成为了一个网球运动员,却丝毫不担心自己的投入是否会获得回报……乔伊斯以一种非常简单且不可解释的方式,化解了所有思虑过多的人的困扰,他以一种完整的方式活着,且招人喜欢。

  华莱士在《伤我心的特雷西·奥斯汀》里多少也回应了这个问题:“或许,当开始论述思考与行动之间、行动和存在之间相互渗透力的不同时,顶尖运动员的传记为何会既如此有吸引力又如此令人失望这一问题,也就有了解答之匙。标准流程真理相伴,同时也常常包含残酷矛盾。我们这些不具有运动员神圣天赋的旁观者,才是唯一能真正看清我们所不具备的天赋,并将它准确无误栩栩如生地表达出来的人,一定是对这种天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倒不是因为不见不闻是这种天赋的代价,而是因为它就是这种天赋的精髓。”对于运动员来说,不自知反而变成了一种优势,使他们能够一心一意存在而又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对后现代的人类社会来说,或许真的是一种天赋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运动员的体育竞赛仿佛是一种后现代的“存在主义表演”,他们代替我们在几毫秒间做出孤勇的抉择,而我们观看、走神、惊叹或者思考观看本身。体育竞赛除了彰显力与美,除了给我们展现身体的奇迹,让我们达到一种近似宗教狂热的体验,它也会是后现代社会中少见的(发生在运动员身上的)百分之百的存在的体验,或许这一刻,完全沉浸的观者会和自己的身体和解,也会和生命的意义和解,毕竟,寻找意义总是无果,创造意义才是正途。

  对了,《亦人亦神的费德勒》的主人公费德勒,似乎和7月15日参加温网决赛的费德勒是同一个人,没想到华莱士网球世界里的选手,在13年以后还活跃在网坛,并以一种失利的姿态流入我的朋友圈中,当然了,发朋友圈的那个朋友喜欢的是成功卫冕的另一人(德约科维奇)。华莱士应该是写完这篇文章两年以后自杀的吧。我不知道说什么。我真希望我有不疑惧的孤勇。

  《弦理论》读后感(五):这是,与神同行

  《弦理论》,光听这个名字就觉得充满了作者学术性的趣味。其实,在此书之前,我不知道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还专门为网球著书,我只知道他为纽约时报写过费德勒,为哈珀杂志写过豪华游轮的旅行,以及用某种古怪的,高等数学的方式写过自己的家乡。

  可是,网球?

  老天,还是不要吧。

  多无聊呀。

  事实上,我猜对了。作为一个忠实的DFW的粉丝,我可以十拿九稳地告诉你,这本《弦理论》并不适合一般读者。如果你从来都喜欢读仙侠,玄幻,那你一定读不下去。因为行文过于九拐十八弯,并且无一句着眼与可见的永恒,字字句句皆是在讨论转瞬即逝的判断与探究。如果你经常在远离尘嚣的自我为主线的超级文艺书籍里游走,那你一定也是读不下去的。因为这显然不是一本文艺的书,没有印花布的裙子,没有死气沉沉的充满小装饰的房间,更没有恋物癖式的细软堆砌。每一篇都比你预料的要更深刻,更真诚,也因此更能惹得人潸然泪下。

  全书5篇散文,总共只有小巧而精致的197页。但说实在话,要读完它们,不容易。“读完”并不仅仅只是确保眼球扫过所有排列整齐的字符,也不是你“感觉”你理解了它。因为DFW太过敏感,其行文也相当敏感,当你说“读完”的时候,你的感受应该是,我知道每一篇说的是什么,我理解它的字面意思,我跟理解力透纸背的某种感觉。一种快乐,一种悲凉,一种超越世俗的似乎根本不可能存在却真实的因DFW而存在并展示在你面前的巨大而磅礴的真诚。

  它会给你全新的阅读封赏:原来读一本真正值得的好书时,你是需要付出的,你是需要不断精进你的阅读技巧与功夫的。《弦理论》(DFW代表作合集之一)需要你这么做,甚至要求你这么做。

  而这么做有什么后果呢?

  相信我,当你结束阅读这本《弦理论》,当你真的合上那标注着197的页面,你应该感到:你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一个更聪明的人,甚至,两者都是。

  这就是后果。

  不仅《玄理论》如此,DFW几乎所有的写作都有这种推动作用。但关键就在于,你要认认真真读完它。

  其中四篇,我都在别的地方看过,翻译略有不同,有的通篇充斥着网络行文的气息(比如,亦人亦神的费德勒)有的则充斥神性启迪一般的气息(比如:伤我心的特雷西·奥斯汀),但此次合集很幸运地把所有的好文章都聚在一起了。我不知道出版社是否给文章的排序给予了严密的考量,是否是因为读者的阅读的愉悦程度来安排文章的先后,但这本《弦理论》的排序,显然是相当好的。

  一开始,它就让你走进DFW的家乡:旋风谷——这是他给美国中西部,伊利诺伊州法洛取的戏谑的名字。之后,让你知道他在那里做什么:打网球。更具体一点来说,作为一个真正的专业级别的少年网球手在打网球。整个文章充斥着微积分的计算,令文科生头痛的勾股玄的说辞,缺少博人眼球的兄弟情、少年恋爱,只有越来越令人烦躁的龙卷风,敏感的青春期。DFW会给你一种阅读感受,让你感觉到这种青春期的躁动和惶惑。而不是写在那儿:诺,这就是青春,看见了吗?

  第二篇,写天才网球选手特雷西的。没人知道她,至少在中国没人。DFW似乎也无异将她和盘托出,通身介绍一番,他写她,只是为了讨论一个重要但几乎没有拿到台面上来讨论过的问题(DFW一贯如此):伟大的天才身上是如何将彻底的卓越与木讷完美结合的。他们对自己的天赋的表述为何充斥着陈词滥调?她们到底是天才还是白痴?

  DFW在最后给出了答案,木讷正是运动这种天才的精髓所在。

  在这里,如果你真的读完了这篇文章,你会感到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黯然神伤。是呀,如果朝这个方面去理解那些相同的人,我们就能很好的收敛起自己的傲慢与急躁,不是吗?这不就是成为更好的人吗?

  第三篇,全文很长,全篇只说一个人,1996年时,世界排名76的,意气风发的网球选手迈克尔·乔伊斯。这篇与上一篇说特雷西的,更好相得益彰,成为催化泪水的好哥俩。乔伊斯,22岁了,有着通常职业网球选手都有一边粗一边细的胳膊,正征战于各路竞标赛、巡回赛与资格赛的路途中 ,为了谋生也为了自己。通常,陈词滥调里会写他如此从一团乱麻的原生家庭中崛起,从童年一路杀到青年,年纪轻轻就有了世界级别的排名,等等。这只有恨他的人才会这么写。而真正爱他的理解的人,比如DFW,只会徒手拨开迷雾,直击问题核心:日复一日地为网球而活,到底是什么感觉?

  泪点,会有真实的悲伤催化而出:是的,当我们所有人都在惊叹于网球选手那不可思议的天赋时,我们很少能考虑到他本人,也陷在网球的世界里了,他没有读完高中,朋友也都是通过打网球认识的,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像是被玻璃箱隔离到静默动物:付出太多,陷得太深,木已成舟了。幸运,也不幸。

  略过没有中心人物的篇章,第四篇。我们终于迎来了最气势磅礴也是最具娱乐精神的一篇:“亦人亦神的费德勒”。在网络上,这篇译文的标题叫做《费德勒:一场宗教体验》。如果你已经被之前的四篇的学院气质熏陶得跌宕起伏,不知所以。那么,这一篇对于你来说是真正的:冰镇可口可乐+加料热狗+年少轻狂暑假午后,意思:从头爽到尾。

  我不愿“剧透”太多,但我敢保证,这篇绝对是《弦理论》的主打之一。当年我第一次读,那种全3D式的沉浸式的阅读感受,我至今再也无法获得。我记得,我背对着自己家的窗户埋头苦读,DFW说道风,我就感觉到风在我耳边刮,DFW说到小男孩,我就真的能看见小男孩从人群中穿过。他说到人声,我就真的听见了此起彼伏的呐喊。

  我还记得——这是真事——读完之时,我似乎嗖得站起来,摇摇晃晃,我看看周围,就像做梦一样,自言自语道:怎么会在这儿,在自己家里,我不应该在赛场上吗?观众的呐喊与风声渐行渐远,但我依然能依稀分辨。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反应过来,刚才是陷在DFW的字里行间了。

  意识到这一点后,周围开始失色,暗淡,凋零成它本来的日常的样子,过于乏善可陈,以至于我感到一阵阵不自觉的愤怒,我想要回去,回到书中的赛场上去。但不可能了,那种引人入幻的阅读体验已经消失了,就像魔法,就像爵士乐,就像转瞬即逝的幽默。

  《弦理论》把这篇放在最后,显然不想让你太过兴奋,以至于忘了书里还有其他的瑰宝。或许,就像它的名字《弦理论》一样,五篇文字,打着转转,向你袭来,企图将你的一般性的阅读神经打造成真正的专属于DFW的高速髓鞘质,从而实现交流、阅读、学习技能的大幅度提升、探索并得出人之成为人的关键所在,而你真的体会到这一点时,费德勒出现了,微笑着,奉上真正的最令人目瞪口呆的阅读体验,说着,“你付出了这么多,身体与精神都焕然一新,是时候来点高级享受了。”

  《弦理论》读后感(六):隔夜的集中吐槽来了,依然可以击落地球。

  本文原为深夜秃友间的微信群聊记录精华,不小心总结了本书中无须核查原文就可以被网球迷看出来的错误。故增改后贴于此,请随意转载,欢迎指正。

  .S. 还发现了一件事情,本书中的第一篇和第三篇是以前出过的,似乎一个错都没改。

  13 line 16【所以你需要提前想n次击球点,n代表一个二次函数方程......】

  二次函数方程是什么?数学部分不知所云,仅举此一例。

  36 line 1 【我以2:3的比分击败了克里斯,随后她赢了我一盘,我又赢了她一盘,所以我们4:4打平。】

  不知所云again。1979年美网女单决赛比分是奥斯汀6-4,6-3埃夫特。

  63 line 6 【此刻是1995年6月22日,星期六下午1点】

  应为7月22日。1995年罗杰斯杯的男子正赛是7月24日开打的,资格赛在前一周,其实查一查就知道1995年6月22日是星期四。

  63 line 9 【此项赛事是ATP硬土巡回赛的重要一站】

  显然应为硬地。后不赘述。

  66 line 14 【加拿大公开赛是ATP巡回赛“九场超级”锦标赛中的一站】

  显然原文是“Super 9”,即现在九站大师赛的前身,不如翻译成“超九”赛事。但其实Super 9是从1996年开始的名称,1995年时还叫Championship Series, Single-Week......

  66 line 15 【比赛将于6月24日(星期一)正式拉开帷幕】

  应为7月24日。到这里不禁怀疑是不是有人Jun、Jul不分还是怎样?

  当然也可能是原文如此,但也应该加注改正。

  67 line 14 【杜穆里埃加拿大公开赛共有64个签位】

  68 line 6 【......获得“轮空”的机会......总共还有56个选手进行抽签】

  这里DFW似乎把8个Bye一起算进了签位数,然后解释了一番,但“还有56个”的“还”字删去似乎比较稳妥,因为实际存在的56个选手应该是要一起抽签的。

  70 line 14 【加拿大公开赛抽签的8个签位都是留给有资格的选手的】

  应为“加拿大公开赛签表中的8个签位是留给资格赛选手的”。

  74 line 7 【他仍旧得参加一些锦标赛的资格赛,但是一次次地直落三盘】

  76 line 5 【他在参加过的所有锦标赛中都以直落三盘的成绩杀入正赛】

  存疑,如今大满贯的资格赛,只有温网的最后一轮是五盘三胜,乔伊斯如何一直直落三盘?

  (p95注释2提到了一天打两场五盘三胜的大满贯资格赛,所以以前也许是这样,但除了大满贯应该都是三盘两胜。)

  79 line 2 【此刻他正在接球。】

  应为接发(球)。

  79 line 15 【球上旋,高高地越过中网】

  中网是什么?网带中部?场地中间的网带?

  79 注释1 【阿瑟·阿希】

  亚瑟·阿什。

  83 line 1 【光滑的(或者称为“可在其上可快速移动的”)水泥地和草坪】

  line 5 【“使移动缓慢”的场地上展开,比如黏土场地和红土场地】

  快速、慢速场地就可以了吧,而且快速、慢速指的是球速......

  黏土和红土是什么关系存疑,一般地,土场不分颜色的话还可以称为泥地。

  83 line 6 【约翰·麦克伊诺】

  麦肯罗。p85注释1里明明出现了麦肯罗......

  line 9 【吉米·康诺尔斯】

  89为康纳尔斯。

  86 line 6 【乔伊斯的首发球】

  184 line 19 【安西奇的首发】

  一发。后不赘述。

  88 line 5 【但阿加西却在华盛顿拉格·曼森网球精英赛的正赛上

  苦战三个回合,以两盘6:2的比分击败了乔伊斯】

  三个回合是什么,不知所云。

  96 line 11 【乔伊期】

  ......

  113 line 10 【周二晚上,正赛第二轮的重头戏是阿加西和马里外·华盛顿之间的对决。】

  查了下这场应该是1/4决赛......

  117 line 9【比分是6:0和6:2】

  查了下,先6:2再6:0......

  132 line 5 【桑普拉斯,一个并非完全意义上的高吊球选手】

  不懂,求解释。

  line 12 【尽管托马斯·恩奎斯特与马塞洛·里奥斯在首轮展开了史诗级的较量[比分:2:6,6:2,4:6,6:3,7:6(7:5)]】

  查了下,决胜盘抢7的小分是9-7,所以原文应该只写了7?呵呵呵。

  133 line 5 【红皮书月刊】

  135 line 5 【《红书》月刊赞助女子单打】

  ??

  133 注释1 【我不免想起这么高级别的安保背后潜藏着塞莱斯事件......译者按:塞莱斯事件指的是因网球女将莫妮卡·塞莱斯打球发出的叫喊声过响,主办方加强了安保......】

  难道不是塞莱斯被刺??

  140 line 4 【阿加西与科雷查展开五局对决之后的一天】

  盘局不分,下一个。

  165 line 9 【双方在中等偏多的回合数里相互击落地球......都想打出底线直接得分球】

  应为“双方形成中多拍的落地球相持......都想打出底线制胜分”。

  *这个groundstroke的百度百科译法为何如此不通俗??以及一般来说底线回球肯定是落地球吧。

  见下一例:

  170 line 15 【另一个事实是,纳达尔已经调整好了,将基于红土比赛的优势转移到到草地上——通过击落地球、移动到更靠近底线的位置,克服对网前球的不适应。】

  不好意思我忍不住查了原文,这段话应为:另一个事实是,纳达尔已经将他的红土打法调整为了草地打法——更靠近底线回球,提高发球质量并积极来到网前。

  (There’s also the fact that Nadal has adjusted his clay-based game to grass — moving in closer to the baseline on his groundstrokes, amping up his serve, overcoming his allergy to the net.)

  177 注释1 【男子底线强攻手打出的击落地球在横穿球场时速度......】

  首先我又忍不住了,译者可以把“底线进攻型选手”“底线防御型选手”“发球上网型选手”“全面型选手”什么的稍微统一一下吗?

  此句中指的应该是“斜线回球时速”。

  注释1 【在现场近距离看球,同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叫“开立站位”】

  开放式站位。

  184 line 1 【考虑一下几个变量:在垂直平面上,你将拍面的角度往前或往后调整几度,就会相应地打出旋转球或者削球......将会击出对角线球,而对手将回以边线直线球】

  首先,“一下”似乎应为“以下”。

  旋转球,应为“上旋球”(topspin)。

  最后一句神了,对手回什么球都知道了。应为“将会打出斜线(cross-court)而不是直线(down-the-line)回球”。

  line 11 【剧烈旋转球和轻度旋转球、重击对角线球和轻击对角线球】

  更精彩的来了,应为“强烈上旋”“微弱上旋”“大(角度)斜线”“小(角度)斜线”。

  188 line 10 【现在总决赛进行到第二盘】

  总决赛是什么?NBA吗?

  line 11 【费德勒没让对手拿一分就赢下第一盘】

  2006年温网决赛我豆如此不堪??

  气死了,结束(后两行还有什么纳达尔靠反手击打16回合拿下1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