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女与永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少女与永生》读后感10篇

2019-09-19 23: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少女与永生》读后感10篇

  《少女与永生》是一本由草白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6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少女与永生》读后感(一):回忆

  一如既往喜欢草白的文字笔触温和地触及过往伤感,让悲伤甜蜜的回忆有了温柔温度。“成长就是一部分自我死去,一部分自我真正激活的感觉”这句话深深触动着我,人生就是童年衰老,死亡,但是这个过程使我不再害怕,而是享受时光迷人之处,变得更为的勇敢坚定。每一个勇敢的人一定会有好运气,好的眷顾。不求好的,一生平淡安定

  《少女与永生》读后感(二):《少女与永生》后记

  毋庸置疑,这册书里的人物都是由生活原型而来,但当它们一旦成为书写符号,便不再属于某一个个体的人,而是无限接近于某一类人。写作中,我对人物在某种程度所作的“渲染”和“变形”,都是为了找到属于这一类人的本质属性。我努力去接近和理解他们——对他人命运设身处地的理解,也是“自我理解”的一部分。

  可以说,《少女与永生》是一册回忆之书,“我”作为叙述者带着审视目光,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之间穿梭并讲述。而在所有的过去与现在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难陈的关系。威廉·福克纳说过,过去从未消亡,它甚至不曾离去。爱因斯坦甚至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别,其实只是个幻觉。很多时候,不是时间中远去的人影响了我们的现在,而是当我们以此刻的眼光去打量过去种种,一切无不带上鲜明的“此刻”的烙印,可以说,是书写完成了对过去的改变拯救

  我喜欢《少女与永生》这个书名——“少女”是人在时间维度中的短暂存在,而“永生”则是人对恒远的向往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表面上它写的是一些他者的故事,写了十四个人物,但它的内里却是写“我”,写“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马丁•布伯说过,人只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发现永恒自己”。

  如今,《少女与永生》里的人,少女小莫、表叔、小舅、M——那些幻想家、失踪者、故人浪子,都已坐到一列轰隆作响的旧火车渐行渐远。当然,那个过去的“我”也在上面。

  因为一种叫“命运感”的东西,我与他们在文字里相遇。

  对所有收进这册小书里的文字,我确乎付出极大的努力真诚——这也是我最为满意、又感到惶然的地方

  《少女与永生》读后感(三):被激活的少女心

  被激活的少女心

  陈峰

  在这个炎热夏天阅读草白的最新散文集《少女与永生》,一下午,以书为伴惬意。当下,人人都陷在碎片化阅读中,读完一本书,其实是需要耐心是的,光有耐心还不够,还必须是书的内容吸引你不断读下去。

  《少女与永生》即是。仿佛是,让你忘了炎热,忘了时间。里面的14篇散文就是14个人物肖像,有女同学老师、小舅、表叔、哥哥、女房东等。草白无比坦率地写下生命中真切羞耻、悲伤和孤独叙述简洁朴素,在她笔下,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和他人的影子

  这些年,看了很多的散文书籍,对对味的作家跟踪阅读,哪怕是发表期刊上的文章也会找出来看。草白的上一本书《童年不会消失》,有一股子巫气在里面。由童年成长到少女,本身就是两个阶段,所以《少女与永生》与前者不一样了,它很真诚,这真诚让自己无所遁形。书中时时提到羞耻感,也许,作者写出了羞耻感就无所谓羞耻感,而我感受到的也不是羞耻感,而是一个闪烁人性幽微之光的“我”。

  《少女与永生》是《童年不会消失》的进阶版,谋篇布局情景描写,都是我喜欢的风格。每个女孩子必然都会有不一样成长期,或者疼痛或者愉悦,期间也必然会发生一些让人觉得羞耻的事,其实这并不羞耻,只是一个少女的羞愧而已。在《我》中,作者状述了第一次去男朋友家的情景。“男朋友妈妈是个眼光毒辣的人,不费一点工夫就能将我看穿。好瘦啊。不会有什么毛病吧?会做家务吗?父母亲是干什么的?家里有钱吗?”好像是每个女孩子都经历过这种场合,有些女孩子可能转眼就忘了,而有些女孩子会永远记住这一天。“这是第一次,我被一个陌生中老年妇女评头论足,还不能生气,不能有被冒犯的感觉。甚至,无意中我也在帮着他们,以第三者的眼光打量自己。我大度地对男朋友说:你妈不喜欢没关系。我讨厌无关紧要的人喜欢我。”作者笔下的场景是每个女孩子都会遇到的,当作家的好处在于,可以把曾经经历过的一些事情用自己的笔把它渲泻出来。“我感到羞愧万分,唯唯诺诺保证自己绝不会卖掉它,相反我还会珍惜它。说完后,心里立即起了与此相反的情绪,我才不爱什么金镯子,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卖掉它。”

  对,如果有必要,我也会毫不犹豫卖掉它。

  在这本书,草白谈起她的少女时代、她的早夭同学,她的早逝父亲、浪子哥哥还有她的亲戚外表贞静的草白体内藏着一颗真挚灵魂。她娓娓道来用词素雅,看不到有什么形容词,写到动情处,却又让人不禁悲从中来。“想起父亲墓碑上嵌照片的地方始终空着,一年又一年,我没有将照片洗出封好,嵌进那个凹槽。我想我是刻意忘了去做这件事情,好像要以此来表明坟墓里的人始终缺席。”

  一个好的作家具有化腐朽神奇能力,草白像一尾八爪鱼,伸出触角感知这个世界,然而敏感又让她缩回来,在这一伸一缩中,少女草白渐渐长大,终于长大到可以用写作来消化曾经美好青涩的一切。

  如封面如言:成长就是一部分自我死去,一部分自我真正激活的感觉。草白用文字治愈了自己,也治愈了依然拥有少女心而活在人世女性群体

  《少女与永生》读后感(四):上帝女孩儿

  上帝是女孩儿

  ——读草白的《少女与永生》

  文/沈育晓

  从上帝的视角俯瞰人间,只觉人类奔走往来,看不到一丝哀怒喜乐可人类偏偏只肯对上帝袒露心事,如果上帝真的存在,她应该是女孩。这个猜想因为草白的《少女与永生》而更笃定,书里的少女仿佛生来就擅长做世界的旁观者,看得到时间在不同时空穿梭的痕迹,看得到梦境中的神秘奇异,看得到纵横交错的回忆忽然朝一个方向涌来。

  草白的读者见面会想传达“每一个他者,都是我与我久别重逢”,她说,所有其他人都有可能是我们自己,对他人命运设身处地的理解,也是“自我理解”的一部分,所以十四个故事我先打开了《我》。“二十三岁那年,我给家里写信,准备告诉他们我有男朋友的事。这种事情和要钱一样让人难以启齿,除了写信没有别的办法。”第一句话便抓住了我的神经,因为昨晚二十三岁的我也同母亲通话,谈论恋爱结婚甚至生子,同样的难以启齿。这种羞愧感来源于我企图向一个将全部感情倾注在我身上的人表达对另一个人的期待,多少有保留、有所渲染,尽管她听得兴味盎然,甚至帮我补充。我可能比故事中的少女更敏感,她面对男朋友母亲的盘问、赠送金手镯表现出的局促不安,足以带我逃离任何一段不平等的、失去尊重亲密关系。这种少女的谨慎多疑小心翼翼,草白从书里一直带到后来见面会现场,以至于让我觉得读者的提问于她是一种叨扰。

  《少女与永生》关于真实作了很有意思表述,“真实是一个与视角有关问题,你离过去越远,它就越发显得具体可信。真实或许就是被记忆反复渲染的那一部分,是无法被轻易抹去的心理刻痕,回忆导管中深厚黏滞、人事壅塞的局部”。我时常怀疑,时间在一个人身上缠绕过的痕迹,有多少是真实,我们这一秒回忆前一秒的种种,有几分接近绝对的真实?毕赣言:时间除了是线性,也可以是非线性的,可以被折叠,可以被缩短,可以被拉长,但终究,会抵达某处。伯格森也将时间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使用的由钟表度量的时间;一种是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也叫绵延。绵延就像河水一样川流不息,互相渗透交融,汇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永远处于变化中的运动过程。绵延从根本上来说便是记忆、意识自由。草白的文字便是穿梭在绵延里的精灵,将回忆、梦境和想象糅合在一起,“住在家徒四壁空间里……火光长久地映着我的脸颊,那光芒肯定还映照在我身后的墙壁上,我感到脸上粉灼灼,红彤彤……我走神了,我想拥有一个房间,一个有门,有窗,有家具的房间,一个完完全全属于我的空间,连那里的空气都是我的。”“在梦里,在母亲含糊躲闪的电话声中,无处不在。我从来没有远离。只是从这个房间转移到另一个房间,所有那个房间里发出的声响,仍不时传来,甚至比亲眼所见还要真实。”就好像每次当我看到五彩斑斓的拼贴画,鼻尖都会无端而分明地嗅出奶油蛋糕气味,那是一种用便宜植物奶油做的,质地很硬的蛋糕,上面有星星点点的彩条,散发着浓郁的奶味香精小时候每次做完手工阿姨都会给我们小朋友一人分一小块,彼时的我绝不相信会有比享用它更美好的事情,因此现在看到那些稚嫩的拼贴画都忍不住会心一笑。记忆有时候会如这般,以另一种形态真实降临。

  书中的很多故事其实平淡而琐碎,甚至那些人物如果真实存在,自己都回忆不起来的细节,少女却用自己的视角,如上帝一般逐个拼接出长长短短的镜头,竖起了人物,浪子哥哥、突然失踪的表叔,有命途多舛却努力生活的堂姐,出售经文的九十一岁的祖母、早逝的父亲,还有管“我”要《红楼梦》的女房东……我不确定所有读者都能在这本书里遇到久别重逢的“我”,至少能遇到一个在写作中自愈创伤阻挡厄运、凝固时间的少女。《钱江晚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