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舆地勾稽六十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舆地勾稽六十年》读后感10篇

2019-10-05 23: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舆地勾稽六十年》读后感10篇

  《舆地勾稽六十年》是一本由谭其骧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9-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舆地勾稽六十年》读后感(一):谭其骧先生研究历史地理

  我参加高考的时候,地理还不是要考的科目,所以当年只要顺利的通过了地理的会考就可以安心丢开不用再看书了。现在想想那时还真的算是幸运,地理门功课我并无太大的兴趣,远不及历史课让我感觉有意思

  不过最近翻看了这本《舆地勾稽六十年》,倒是让我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原来这地理还和历史有很大的联系,当年我教授我地理课的老师说过,“除了地理之外,其他任何一门功课都与地理有关系。”看来此话竟然是真的。而此书的作者谭其骧先生最重大贡献就在于,他将沿革地理或地理沿革史这门传统学问发展成为现代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历史地理学。说起来自己也算是个小小的历史爱好者了。“历史地理学”这种观点还是头一次听说,如此一来对此书的兴趣倒是更加的浓郁了。

  说起来这历史地理学其实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是它所研究的却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是以历史文献为主要依据的,借助历史学的研究手段,用现代科学原理来复原空间时间真相过程。听起来有些复杂,就好像是搜集一些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通过现代的研究推理,来破解今日的一些地理形成之谜一样。有些事情与现象是不能够一眼看穿的,需要多方面因素考虑才能获得事实的真相。历史地理学说到底,还是用历史知识服务于地理研究,而谭其骧先生就是那孜孜不倦的历史地理学研究者

  《舆地勾稽六十年》一书收录了谭其骧先生多年有关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文章。书中一上来就先概括讲述中国在历史上的界定范围,紧接着行政区概述、历朝古都名城地方史志的介绍、中国古地图的流传以及历史上的知名地理学家的介绍被作者一一为读者所道来。在这其中地理与历史两门学科知识相交织,彼此联系。因为有了历史学支持,以往那让人感觉略有枯燥之感的地理知识读起来似乎也变得开始吸引人了。

  在当下的科学发展中,许多学科知识已经变得融汇综合起来,就像是谭其骧先生所研究的“历史地理学”一样,这其实也是一种发展的必然结果

  《舆地勾稽六十年》读后感(二):埋首历史地理学一个甲子

  《易·说卦》中解释:“坤为地……为大舆。”后来就以“舆地”指大地土地同时引申为“地理”,古时称地图为“舆地图”。勾稽,查考。谭其骧先生一生致力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与教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建者之一。谭先生出身书香门第幼时私塾学习经历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后来进入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并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疑古派历史大师顾颉刚。毕业后几经辗转,最终定于复旦大学任历史系教授。

  谭先生戏称自己是“两栖动物”,是因为历史地理学是跨学科专业,属地理学,地理学本身包含着人文自然地理两大方面。葛兆光在序文中说,谭先生的两栖早有苗头,不仅仅是文理科上的两栖。他旧学根底深厚,却热爱文学,还发表小说。学过英文专业,却又转至历史系。跨学科专业正需要人见多识广,多方涉猎,对于研究的方法方式才能有所创新。

  对于新出现民族国家概念,谭先生在绘制《中国历史地图集》时则另有考量,《舆地勾稽六十年》中《历史上的中国》中提到:不能以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为基础,也不能仅限于现代中国的地理范围,而采用了清朝统一后的清朝版图,即“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的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原因有二:一、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中国“作为中国的范围;二、不能拿今天中国范围来限定历史上的中国范围。

  谭先生还梳理了中国历史行政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经常提到东吴的范围是”六郡八十一州“,那么显然一郡应管辖若干州。但是谭先生指出:西汉乃至东汉实行的是郡县二级制,共一百零几个郡集单位。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改为州郡县三级制,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共有十七州。所以小说中“六郡八十一州”的说法虚构,不符合真实的历史。

  《舆地勾稽六十年》收录了谭先生多年研究文章,涉及历史上的黄河改道、云梦泽探秘、上海的形成历史等等,对专业性太强的进行了删改,以便大众阅读理解契合“大家小书”的风格。最后的随笔部分是谭先生对过去读书、求学、工作研究生涯的回忆,让大家对于这位历史学家有了更多的了解

  《舆地勾稽六十年》读后感(三):锲而不舍终身以之:谭其骧与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可以说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与地理沿革必不可分。我国在历史地理学上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从《禹贡》、《山海经》、《穆天子传》到《汉书·地理志》,从郦道元到徐霞客、王士性。

  然而,有一个人对于今天的历史地理学贡献卓著,他就是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他把自己的学术生命给了历史地理学,一生著述甚多,尤以主持《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贡献最著。

  《舆地勾稽六十年》是由谭其骧的得意弟子葛见雄根据论文必要摘录和调整而辑的,这本书的容量不大,是名符其实的大家小书。

  在这部小书中,有商定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一词含义的《历史上的中国》,有讨论云梦泽历史变迁的《云梦泽的变迁》,也有关于古代历史地理学专著的介绍和理解有关的文章,还有介绍一直以来受人忽视的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的正名。涉及面既广,文章内容且深。这背后就是谭其骧所付出巨大辛勤劳动厚积薄发一篇文章短短几千字,背后有着数不清的艰辛和钻研。

  我们知道,“中国”一词最早见于何尊铭文,“中国”的地理范围还很狭小。随着历史的推进,“中国”一词的含义发生变化。在《历史上的中国》一文中,谭其骧在重编改绘杨守敬的《历史舆地图》时,发现杨图的缺陷是只画中原王朝的直辖版图,羁縻地区不加考虑,各相关少数民族政权疆域不在话下。就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谭其骧以清朝统一后、帝国主义入侵前的清朝版图,作为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谭其骧指出,首先我们是现代的中国人,不能以古人眼中的“中国”作为中国的范围;其次我们不能以古人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国范围来限定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范围。

  谭其骧在历史地理学上倾注了毕生心血,治学精神严谨一丝不苟。在其《郭著〈李白与杜甫〉地理正误》一篇中,他没有因郭沫若是学有所成的历史学家放弃严谨的学术精神,对于碎叶、条支和河西的考证,没有浅尝辄止,而是步步深入条分缕析,最终得出令人信服结论。郭沫若认为唐代碎叶有两处,一处为“中亚碎叶”,另一为“焉耆碎叶”,后者为王方翼所筑,筑于唐高宗调露元年。谭其骧经过考证,一一进行纠正,并得出结论唐代只有一个碎叶城,同时否定了郭沫若认为李白不会生于碎叶的武断结论,认为李白是可以生于碎叶的(没有认为一定生于碎叶,只是从地理上认为可以)。

  《舆地勾稽六十年》是一部值得读者反复阅读的大家小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互联网络及有关历史典籍、相关资料,方能吃透文章,为已所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本书就是好此需要多读、细读,才不辜负谭其骧的孜孜不辍的钻研力作

  《舆地勾稽六十年》读后感(四):谭其骧与历史地理学

  看了那么多的“大家小书”,第一眼见到《舆地勾稽六十年》这本书的时候,仍然禁不住吃了一惊——这书名是啥意思?后来才反应了过来,所谓“舆地”,即是土地的意思。《易·说卦》中说:“坤为地……为大舆。”后遂以“舆地”指大地。“勾稽”者,本意是指会计编制会计报表常用的一个术语,比如会计报表项目之间基本勾稽关系就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净流量”等,用在这里就是指查考核算的意思。“六十年”,是说作者谭其骧“锲而不舍,终身以之”地研究历史地理这门专业的时长

  历史地理虽然只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它所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是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借助历史学的研究手段来进行,用以复原空间和时间的真相。谭其骧终其一生所做的工作,就是这样的一份工作。这份工作的价值几何,可以用谭其骧的一项工作成果来进行说明

  1962年,谭其骧发表了《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长期安流的局面》,在这篇研究论文中,谭其骧提出了一个问题:历史上黄河决滥频繁、不断改道,有时却长期平安无事,原因何在呢?以往人们往往要么将黄河灾害轻重社会的治乱联系起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乱世黄河未必多灾,治世反而会多决多徙。要么是将黄河的灾害归结于水利工程成败——比如将东汉后黄河出现的的长达八百年的安流,认为是王景治河的成果;但历数元、明、清三代,贾鲁、潘季驯、靳辅先后治河,治理的范围和工程远远超过王景,技术水平也相应有所提高,收效却远远不如,原因又何在呢?

  通过对黄河“安流”或者“决滥”的现象从历史地理方面进行研究,谭其骧认为,黄河中下游的降水量集中是夏秋之季特别是夏季,河水挟带大量泥沙,这是黄河善淤善决的根本原因;水文实测资料也证明,下游发生洪水时的流量来自上游的不超过10%,90%以上都来自中游。所以,中游这一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决定了下游灾害的严重程度——换言之,做好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消除下游水灾根本性措施。所以,谭其骧认为,治理黄河,关键就是要在黄河中游地区“改进农业生产,并从单纯的农业经济逐步向农、林、牧综合经营发展……远期规划则以达到土地完全充分合理利用,水土流失基本消失为目标”。

  谭其骧对黄河水灾根本原因及治理措施的研究,就是他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很有说服力例子。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正在于此:毕竟,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都离不开时间这个坐标;而只有善于把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因素联系起来并加以认识和研究,才能更好地解释很多问题。

  《舆地勾稽六十年》这本“大家小书”,编录了谭其骧在历史地理研究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计有二十九项,不妨仔细读一读,一定会非常受益。

  《舆地勾稽六十年》读后感(五):领略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博大精深

  六十一甲子,人的一生又有多少六十年?八十一岁高龄离世的谭其骧先生是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对这些专业不甚了了的读者正可通过这本《舆地勾稽六十年》来领略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什么叫《舆地勾稽六十年》?其中“舆地”语本《淮南子.原道》“以天为盖,以地为舆。”指土地的意思。《史记.卷六○.三王世家》中说,“御史奏舆地图。” 唐.司马贞.索隐说,“谓地为‘舆’者,天地有覆载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故地图称‘舆地图’。” 清·冯桂芬 《采西学议》中说,“舆地书备列百国山川阨塞风土物产,多中人所不及。”其中,“舆地书”就是地理书。而“勾稽”中“勾”原是古人看到植物的须嫚扭曲、盘勾之状,而造的字。而“稽”则是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原意是停留;阻滞,引申为囤积、稽考、稽查、查核之意。“勾稽”连起来,在现代则有“勾稽关系”一词,指会计在编制会计报表时会计报表之间的内在逻辑对应关系,同样是核查核算之意。这个词同“钩稽”,有词“钩稽文坛故实”等。所以,弄懂了这个词,就很好理解书名了。书名的意思就是表达作者的一生尽在孜孜不倦研究中国历史地理文化这一领域中。

  在地理志上,让人想起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这是包括民间传说的各种地理知识、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矿物等的总汇,虽然里面许多奇闻佚事看起来让人匪夷所思,但内涵丰富很值得研究。

  还有南宋中期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对各种方志、图经中的郡县风俗、山川英华、人物奇杰、方言异闻、故老传记、方言异闻、碑刻诗咏、诗章文翰等一概收录,内容非常丰富。这部王象之编纂的《舆地纪胜》也因体例谨严,考证极其核洽,被誉为南宋全国性总志中最善者

  此外,更多的还有各种地志、地记、图经、方志等。我们可能去一些地方博物馆会看到一些县志,就是县级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户口贡赋等的记录,是我们了解一地历史沿革的最佳读物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人生的悲剧或许正在于青春年少时的轻纵待老时却徒自空伤悲追悔未莫及。谭其骧先生以其精准的文笔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告知广大读者,人的一生应该怎样有意义的度过。谭其骧先生一生醉心于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的研究,从谭其骧先生《舆地勾稽六十年》中,我们可以读到历史的苍凉与世事的变迁,苍海桑田转瞬间,没有如此缜密的治学态度与循证的科学精神,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承不下来,一代代根植于骨髓里的求索求真的品质与操守,才使得时间与空间连接贯通。

  自然与人文、历史与地理从来都不是断层,互为因果互为促进,融合绵延,引领者与传承者皆功不可没。谭其骧先生并不以困难家毁而停止对学业的探究,百废之下的战乱中国更激起了滔滔不绝的爱国进取之心,纵然在政治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谭其骧先生仍然坚持创新性的排除万难,以严密的科学论著发展出历史地理学这一科学体系。这些科学论著对现今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指航引领作用,避免发展过程里的厄运与灭顶之灾。

  谭其骧先生的《舆地勾稽六十年》选取共二十九篇著作,分三部分选辑,历史与现今,政体与民生,地理与演变全然成为谭其骧先生研究的对象,也由此成就了这部学术性、科学性、趣味性、前瞻性均具备的《舆地勾稽六十年》。浩渺的中国历史文献资料中取其精华,加以详证,成为《舆地勾稽六十年》独特的魅力,这部书不仅是谭其骧先生心血之作,更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不可或缺的工具书类。

  《舆地勾稽六十年》读后感(六):谭其骧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缩影

  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比较专业的分支,以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受客观条件限制,今人无法实地考察历史时期的真实环境,其研究过程主要依赖于有限的历史文献和古地图等资料。因此,历史地理学的学术研究有着先天的研究难度。

  我国的历史地理学研究自20世纪初方才发展起来,谭其骧就是这门年轻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对历史地理这门交叉学科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所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即其重要研究成果,至今仍是权威的中国历史政区地图集。另外,他还撰写及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文章,对云梦泽、上海的成陆过程、洞庭湖的变迁等问题,都提出了独有建树的观点。

  《舆地沟稽六十年》这本书便收录了谭其骧在历史地理学学术研究相关的文章。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收录对历史地理重点问题的探讨文章,包括《云梦泽的变迁》《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上海的得名、建镇、建县的年代与市舶司的兴废》等学术研究代表作。第二部分,主要收录针考证和研究重要古籍和相关问题的文章,以及介绍我国古代历史地理学术研究的重要人物、发展脉络和作品的文章。第三部分,主要收录其个人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上的经历和回忆的文章。

  在本书序言《时间和空间之间的求索》这篇长文中,葛剑雄回忆了其老师谭其骧的学术研究历程及成果。据葛剑雄说,谭其骧曾戏称自己是“两栖动物”,“两栖”于历史和地理之间。这个比喻非常恰当。时至今日,新兴的交叉学科越来越多,“两栖”甚至“多栖”于数门学科的新学科也不少见。但在20世纪上半叶,研究这样新兴又具备高难度的交叉学科,其创新性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学术态度都令人钦佩。

  谭其骧在学术研究上讲究实事求是,非常严谨。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也勇于承认和更正自己曾经的错误。在《<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后记》一文中,他就诚实地道出自己在旧作中曾经沿用了更早期的、不准确的看法是很大的失误,并且认真地辨析自己在旧作中所持有的关于海岸线推展速度快慢原因的看法并不全面。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和勇于自我批评和改正的精神,推动了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出成果。

  其实,谭其骧这种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早在上学时期就展露了出来。在《两汉州制问题讨论书后》这篇文章中,他记录了上学时期与其老师顾颉刚针对“两汉州制”问题的讨论过程。在听顾颉刚讲授“尚书研究”课程时,他对顾颉刚对州制问题的部分看法提出了质疑。顾颉刚当即鼓励他通过文字论述他的观点,二人就该问题用书信做了详细的学术探讨。最终,顾颉刚认可了他提出的正确观点,同时指出了他的错误之处,并将二人讨论的信件当作附加材料印发给所有同学。他们师生之间这种开明、平等的学术讨论,展示了那一代人健康的学术风气,令谭其骧久久怀念,也值得今人学习。

  另外,谭其骧非常反对在学术研究上做牵强附会的推断。有些修撰地方志的古人喜欢断章取义来填补历史上的一些空白、增加本地的“古迹”,比如根据“昔周康王东游,镇大海,隧筑此城,南接金山,因以为名”一句,就说金山城是周康王的古迹。实际上,如果通过《读史方舆纪要》《清一统志》认真考证,就会知道,真正修筑金山城的,应该是五代吴越钱氏。所以,阅读古文典籍时,谭其骧非常注重详细考核,细加甄别,吸收正确的观点,排除错误的干扰,绝不盲从。

  从《舆地沟稽六十年》收录的文章可以看出,谭其骧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学术研究态度,他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是经过多方查证核实的、禁得起推敲和质疑的。这本书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专深,是非常可靠的学术资料,也是谭其骧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的缩影。阅读这本书时,不仅能获得学术知识的价值,更能领略到谭其骧在学术研究上的风采。

  2019.07.14雾凇

  图片来自网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