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攀登者》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攀登者》经典读后感10篇

2019-10-19 23: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攀登者》经典读后感10篇

  《攀登者》是一本由阿来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攀登者》读后感(一):勇于攀敢于登

  讲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故事。珠穆朗玛峰的巍峨就已经值回票价。不过“京神病”又要高潮了。许多网络键盘侠的攻击对象就是吴京跟吴京的电影,在某电影口碑的最重要网站居然攀登者的评价已经2000多条,大部分差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2月份的,也就是说追着骂攀登者已经大半年了。真有一些不可思议。是什么让以前的口碑最重要的网站变成人人质疑的“过街老鼠

  《攀登者》读后感(二):勇于攀敢于登

  讲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故事。作为类型片或者爱情片,好像都差点意思,但是张译这个人刻画得还是挺好的,先是因为自己遗憾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急功近利,过于激进,不管他人死活都给我冲冲冲上上上,后期又因为死了人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只言责任,不信科学,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多少人一生都活在错误里浑然不觉,多少人一生活在错误里觉察了却又跑偏,可又有谁的人生不犯错,犯了错能觉察,觉察了能改掉呢。人生,就是登山,早一步晚一步都是常事,难的是刚刚好,所以,山在那里,去找你的刚刚好,一览众山小吧。

  《攀登者》读后感(三):勇于攀敢于登

  讲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故事。作为类型片或者爱情片,好像都差点意思,但是张译这个人物刻画得还是挺好的,先是因为自己的遗憾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急功近利,过于激进,不管他人死活都给我冲冲冲上上上,后期又因为死了人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只言责任,不信科学,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多少人一生都活在错误里浑然不觉,多少人一生活在错误里觉察了却又跑偏,可又有谁的人生不犯错,犯了错能觉察,觉察了能改掉呢。人生,就是登山,早一步晚一步都是常事,难的是刚刚好,所以,山在那里,去找你的刚刚好,一览众山小吧。

  《攀登者》读后感(四):攀登者:为了当初与现在 勇于攀登

  看完了《攀登者》电影又紧接着看了这本书,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就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把徐嘤写死,爬山的人都没有死为什么一定要把徐嘤写死呢?难道王五洲爱情跟理想不能同时拥有??还是要过度煽情影片百分之七十还是按照书中设定的,三次攀登上珠穆朗玛峰,黑玫瑰喜欢李国梁,李国梁死了黑玫瑰攀上了顶,胡歌饰演的杨光应该是书中的夏伯阳,腿没有了知觉被锯掉了,夏伯阳把赵医生烫伤了,他们两个也互生好感。徐嘤为了王五洲过来监测天气整体电影里面的更突出的是王五洲救人的一幕一幕,王五洲出现地方不是雪崩就是冰裂,里面的动作特效更能带入情景。 书中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我感觉拍出来比刻意煽情更好。王五洲早与徐嘤结婚,在王五洲准备启程再次登山,徐嘤准备跟王五洲离婚自己走了,后来发现自己怀孕了,生了一个儿子,王五洲一直都不知道。 还有最开始登上的时候,不是只剩三个人,而是四个人,还有一位刘大满。在最后都上去之后,刘大满实在没有了力气,在第二阶梯等待,并把氧气罩摘了下来,因为他觉得自己活不下来了,在故事的结尾接通了电话应该是活了下来。 最重要的是,书中的开始与结尾都说了,第一次攀登留下的东西,都没有找到,在那么高的山上,一天一个变化,唯有影像才能证明。 孰好孰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电影过于煽情与刻意,而也带给了我们视觉惊艳,在看书的同时,自觉代入。

  《攀登者》读后感(五):《攀登者》:从文学剧本到电影,流失了什么?

  阿来的文学剧本和阿来与他人合作编剧的电影《攀登者》,都开始于一群想要飞越珠穆朗玛的衰羽鹤。

  文学剧本是这样描述的:

“衰羽鹤并不能靠自身的飞行能力翻越珠峰,它们只是在山腰展开翅膀,盘旋,盘旋。它们在等待风,等待上升气流,为了回归,它们哪怕力竭而亡依然会在天空中盘旋等待。上升的气流驱动着薄薄的云雾来了。衰羽鹤阵随着上升的热气流盘旋上升。 鹰隼攻击,体弱的衰羽鹤被击落,雪地血迹斑斑。鹤阵依然井然有序沉默着上升。 紊乱的气流袭来,把几只鹤压下去,跌落雪坡,它们对着上升的鹤群哀哀鸣叫。 鹤群依然上升,顽强地上升,终于飞越珠穆朗玛的顶峰。它们发出欢快的鸣叫声,顺风滑翔,飞向苍茫无际的青藏,一马平川的青藏高原。”

  电影的处理方式,是让叙述人徐缨用画外音朗诵了这段文学性十足的话语

  我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完全画面吸引根本没有在意画外音在说些什么。

  假如说,电影呈现的衰羽鹤借助风力飞越珠穆朗玛山峰的画面能足够再现阿来在文学剧本里的那段描述,看图说话,也是不错艺术表现手段问题是,画面没有做到。

  电影是一门时间艺术,稍纵即逝。当然,我们可以回看,但,即便感动也不是初看时的感动了。更大的疑问是,又有多少二刷《攀登者》的观众是为了去听衰羽鹤的故事的?而对《攀登者》而言,衰羽鹤飞越珠穆朗玛,是整个故事的序章。

  所以,说什么影像来了,阅读已死,怎么可能!我觉得自己读和听章子怡朗诵阿来倾情书写的衰羽鹤的故事

  读过文学剧本后再去看电影,让我想起了老一辈电影导演谢晋说过的一句话拍摄电影的整个过程,导演犹如双手捧着水银,越是紧攥,水银越是容易指缝里漏掉。《攀登者》的拍摄者编导太想将这部电影弄成佳品了,就死抠剧本。果然漏掉了文学剧本中不少特别有趣味的东西,我们仅以《攀登者》的女主角徐缨的形象塑造为例。

  “我是徐缨”,是在衰羽鹤飞越珠穆朗玛的故事后徐缨说的第一句话,电影也以她为叙述者展开了接下来的情节

  一部电影的叙述者半途死去不得不离开,故事还怎么继续下去?从故事的叙述逻辑而言,这是电影《攀登者》给自己出的难题。电影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电影玩了个花活,我们看到由成龙扮演的老年杨光接过了徐缨的“话筒”将故事补充完整。所以,观看电影,有一瞬间我们会觉得有些别扭。逻辑这东西就是这么厉害,你可以忽略它,可一旦缺了它,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中途更换故事的叙述者,要想理顺逻辑关系对一部电影来说有点难。

  不过,从文学剧本中的徐缨到电影中的徐缨,最大的折损是将原版多面的、立体的、丰富女主角,变得扁平了、简单了。

  编剧之一、茅盾文学奖得主、《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先生当然不愿意背锅。事实上,他也不应该是那个背锅人,因为,他有能力塑造出丰满动人角色,文学剧本《攀登者》中的徐缨,动人又丰富。

电影中,徐缨是义无反顾支持王五洲于1975年去重登珠峰的。这种支持,甚至没有停留在口头上,她成了1975年的登山队的气象小组组长

  很多细节可供我们质疑这个人物的专业性,比如,1975年气象预报真如电影所表现的那样能做得如此得心应手吗?不过,留给我们最大的槽点是,高原咳嗽是足以瞬间致命,电影中的徐缨何以能够一次次地口吐鲜血依然还能与正在登山的王五洲通过步话机秀恩爱

  是因为这样的感情戏更加能够吸引观众?所以,包括原著作者阿来先生在内的编剧才会大幅度修改徐缨这个人物的成长线路图。我们没有办法假设如果将原著中的徐缨搬上银幕一定比现在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徐缨更加有说服力,止于原著的阅读体会,文学剧本中的徐缨,是立体的丰富的,她给王五洲的感情,也更值得回味

  王五洲与徐缨是一对夫妻,这是文学剧本《攀登者》的人物设计。阿来在文学剧本里讲述他俩的爱情故事,始于王五洲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后不被世界承认之际。是温婉的徐缨,鼓励着拉拽着王五洲走出了人生的低谷,让他跟自己一样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这以后,两个人的感情发展是这样的:

  1973年,“王五洲在梦中呼喊,惊醒了他的妻子徐缨。徐缨摇晃他,让他从梦中醒来,‘又梦见登山了’”。(第10页)

  1975年,当得知王五洲报名参加登山队后,徐缨说:“我和你恋爱10年……你有6年在登山训练营。登山是为国奉献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就不是为国奉献吗?你多大岁数了?你以为你还能登顶珠峰吗?”

  “你现在是有家有室的人了,你的生命不再是一个人的了!”

  “我不愿再过牵肠挂肚、一封信要等一个多月的日子了。如果你坚持要去。我们离婚吧。”(第15页—第16页)——多么真实有多么能够理解的真实的徐缨!

  离婚已成定局后,“徐缨没有转身,一页页翻着相册:‘多么短暂!本以为刚刚开始,不想却已经是结束。’”(第18页)一往情深又不得不分别的愁绪,溢出了纸面

与王五洲离婚后,徐缨发现自己怀孕了。她没有告诉王五洲,是因为怕影响王五洲登山的决心?如果王五洲因此动摇,那不正是徐缨希望王五洲应该做的选择吗?徐缨不声不响地将孩子生下来,说明在徐缨的内心深处,是理解王五洲再度登山的选择的,只是,当要登山的人是自己的至亲时,徐缨变得脆弱了。哪一个女人情人即将去从事生死未卜伟业时会表现得毫不在意?离婚了也要生下自己与王五洲的爱情结晶,文学剧本为徐缨后来出现在登山基地埋下了伏笔

  徐缨还是出现在了登山基地,这个人物从平平常蜕变成了不凡,徐缨也立体了起来。

  第96页,“王五洲怔住了,接着露出又惊又喜神色:‘我看见过一个人……想你……’”。

  妙笔来了:“徐缨冷着脸……”

  一个“冷着脸”,意蕴极为丰富:依然不能原谅王五洲选择登山放弃她?已经后悔自己在王五洲最需要她的时候选择了离婚,现在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冷着脸”,潜台词太丰富,以致,我不能明白,作为编剧之一的阿来,为什么要脸谱化、简单化徐缨这个角色?

  明明有着基础很好的文学剧本,电影在人物塑造上反而退步了,说明了什么?原因也许不少,但我想说的是,文学作品有着影视替代不了的意味深长韵味——去读读文学剧本体会一下阿来先生的文笔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