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渊之信[中文版]》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渊之信[中文版]》读后感精选

2019-12-27 23: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渊之信[中文版]》读后感精选

  《渊之信[中文版]》是一本由赵贤娥[韩]著作,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元,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渊之信[中文版]》读后感(一):《渊之信》:欢迎来到秘密花园

  如果不是被推荐,我就错过了。

  错过其实也就错过了,不会有什么损失,得到却是可贵的,能从任何形式作品中得到小小心动,都是维持继续呼吸的起搏器。十话内容,我读完半小时多一点,问我当然是好看、值得看,我这个人忍耐力很低,手机阅读耐心只有五分钟。

  漫画本身不复杂,但复杂并不是好故事必备要素主题常见也没有关系,青春里的主题早就被写尽了,作者显然知道怎么用好自己的刀,几下漂漂亮亮地剔下肉来给你看,骨架里面还藏着正唱歌下雪的水晶球。我喜欢贪心的作者,也喜欢不贪心的,贪心的作者故事里面有一股疯劲,带着人也肾上腺素飙涨,跟着一路狂奔气喘吁吁,不贪心的就是《渊之信》这种,双方表现得很优雅,读者进门坐下,布艺沙发上铺好了手工软垫,给的茶叶新鲜,你想要威士忌加红茶吧,见房间里的温度湿度都提前调好了便不好意思再向主人开这个口,于是就知道自己要藏好脚趾的洞,读伤心了也只是一个小小的人在心脏附近的位置哭,主人也觉察到了,递手帕过来说“不要哭啦,你看我们这不是见面了吗?”(但我也见过说暴风哭泣的,挺青春,挺好,你们不妨也试试呢?)

  这样当然也有不好,和人说起来很难找到切入点,只能说一句“很精美”,但要往下说呢,人物和故事几句也就分析尽了,分镜精巧流畅谁都能看见,网络信息如此繁杂,比起茶叶第一泡,实在不值得吸收来自我的二手思想。一切也很简单,如果你想在城市里面得以一见温柔花园,这部漫画已经建好了路上所有的隧道桥梁,走过去就是了。

  《渊之信[中文版]》读后感(二):通过渊之信的人设讲讲人物创作中的欲望需求

  《渊之信》是我今年看到最好哭的一本漫画,虽然只有短短10话,但3个主要人物李小黎、郑昊渊、朴东旭全都让读者印象深刻,甚至只在第一话短暂出场的被霸凌的女同学金智敏,也凭借第8话的来信创造了本作中第一大催泪桥段

  我想从编剧角度来聊一聊,创作人物的逻辑。简单来说,主角应该同时具备【欲望】和【需求】。

  欲望是主角在故事中想要得到的事物,或者想要实现目标。主角李小黎因仗义制止校园霸凌,却导致自己成为新的被霸凌对象,被迫转学,她的欲望是在新的学校里交到朋友

  基本上创作者都知道需要给人物设置欲望,但仅有欲望是无法成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的,人物还应该有需求。

  李小黎刚转学来到新的学校,就有几名同学来打招呼,其他同学之间的氛围比较友好,她甚至找到了两名饭友。如果仅从欲望角度来看,李小黎不再被霸凌,也交到了新朋友,她的欲望已经实现,《渊之信》也可以在两话之内完结——除非,主角还有更深层次的目标需要达成。甚至深层次到这个目标连李小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好的艺术人物必然不会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而弱点需要被克服,这就是【需求】。

  如果我们深入审视李小黎的弱点,就会发现她是一个犹犹豫豫的不自信女孩,目睹好朋友被霸凌之后其实她并没有第一时间制止,制止了以后内心又有些后悔,虽然后悔却又感到欣慰,到了新学校想结交新朋友却又畏畏缩缩……

  所以,李小黎的需求是,重新获得坚定信心,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如此。这份需求,普通的朋友无法帮她实现,郑昊渊和朴东旭其实也不能,他们达成的是李小黎的欲望线,使她结交到真正的朋友,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份需求,只有在李小黎收到金智敏的来信时才终于实现。那个比李小黎还要软弱、遭到霸凌只会默默转学的女生,在新的学校再次目睹霸凌,她终于能够鼓起勇气,像李小黎曾经做过的那样,对校园霸凌说不。而这一次,收获的是好的结果

  那一刻,读者的眼泪和李小黎一同哗啦啦的落下,心中充盈着幸福满足。李小黎重新对自己、对世界充满信心,原来善意是能够得到回报的,就像那句俗套却总是正确格言一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相比之下,主角最后见到郑昊渊只是剧情发展顺理成章的推演,我们替李小黎开心,却远没有像收到金智敏的来信时那样动容。所以需求比欲望更为重要,他们就像冰山的两面,欲望浮于海面之上,用于推进剧情;需求沉在海面之下,用于塑造人物。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也分析一下郑昊渊和朴东旭的欲望/需求线~

  《渊之信[中文版]》读后感(三):《渊之信》:没有回报,你还愿意正直吗?

  马伯庸在知乎做过一个live,讲了一个“故事金线”的概念,他说每个故事都会有一条故事金线,故事金线就像是一条准绳,贯穿了整个故事,角色的行为在这条准绳上来回波动。当行为满足金线时,就会得到正面反馈,而当行为违背金线时,则会得到负面的反馈。

  围绕“故事金线”叙述的故事,能让读者很容易感受到到作者想要传达核心价值观

  显然,《渊之信》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正直,就会有回报。

  不论是故事开篇,李小黎帮助受霸凌的女生,还是儿时的回忆中,李小黎帮助郑昊渊,最终都得到了积极回应

  而与之相反,东旭在替坏学生背了纵火的黑锅之后,则换来了消极的回应(失去了一封信)。因为东旭违背了故事金线,所以受到了惩罚(作者认为替人背黑锅不是正直,这个三观还是蛮正的,做人确实不能太圣母)。

  所以可以看到,漫画的情节,一环扣着一环的内在逻辑,都是这条“故事金线”在驱动着。

  而我们读者的阅读目标(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其实都是在寻找这条“故事金线”。

  产生疑问是读者寻找“故事金线”的动机

  在漫画的开篇,李小黎帮助了受霸凌的女生,结果自己成为了霸凌者们的新目标,不仅如此,那个被帮助的女生还转了学,留下李小黎独自面对眼前的烂摊子

  这让李小黎产生了自我怀疑:“我做的是对的吗?”

  读者心里应该也会有类似的疑问:“做了好事却是这样的下场,那到底该不该帮忙?”

  故事没有很快给出答案,读者带着问号继续看下去,很快被连环信的情节带入了新的疑问:“信是谁写的,他为什么要写这些信?”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故事逐渐展开,插入了东旭和昊渊的回忆,还有东旭替坏学生背黑锅的桥段。我不理解东旭为什么要替坏学生背黑锅。

  而且很快作者就用情节惩罚了东旭的行为——坏学生取走了那封信。

  与此同时,李小黎对自己的质疑也达到了顶峰,是时候释放故事张力了。

  果然,李小黎之前帮助过的受霸凌女生这时候寄来了一封信,这封信代表着《渊之信》的“故事金线”开始浮出水面了。

  李小黎从女生的信中得知了自己的善举,给别人带去了非常好的改变,于是一扫阴霾,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把坏学生干得“好事”,向老师举报了。

  当然,换来的是那封信被损毁。

  但这并不是惩罚,而是为揭秘更大回报所做的铺垫——在东旭的帮助下,李小黎回忆起了童年时她和昊渊的一段美好回忆。也解开了读者的疑问:

  是李小黎的正直,换来了昊渊的回报。

  这就是这部漫画的故事金线:正直,就会有回报。

  而我会感动大概是因为,我也想生活在善有善报的世界里吧。

  《渊之信[中文版]》读后感(四):讲述美好本身--《渊之信》

  《渊之信》只有十话,却囊括了众多热门关键词:校园霸凌,被抛弃悬疑友情抉择回馈等等。但你又无法将这部作品草率的按照平台标签分类,因为作品丝毫不以这些为“卖点”:校园霸凌不是为复仇铺垫,悬疑也让人丝毫不觉得紧张;友情与冲突并不那么浓烈,最后的回馈也多少戛然而止。所以以国漫的角度去看,这是一个不太“标准类型”与“毫无商业卖点”的故事。与其从故事逻辑,人物性格节奏设定角度去分析,笔者更愿意说这部作品其实是在讲述一个由角色去承载状态感觉,讲述的是美好本身。所以我推荐给朋友的理由也很简单“看完安神,睡的踏实。”

  美好的东西通常娇贵,所以美好作品的出现是会有一些必要条件,读者通常对优质漫画的产生和运作不太了解,也借《渊之信》这类漫画的产生过程赘述几句。

  首先当然还是作者讲故事的能力,漫画的本质也正是用画面讲故事。从编剧的角度分析,《渊之信》的故事有两个特点“简单”和“信任”。《渊之信》的简单来自大繁化简,单从故事体量上看,里面有太多可以展开的内容,但作者最后只保留了一条主线,就是以信件引导,讲述三人的因缘和其中两两的故事。基本可以判断《渊之信》的剧本一定是十话一次完成,并经过多修改,最后才定型的,简单给读者带来最直观影响就是集中和明确,对于这种慢节奏的故事来说,集中和明确是最好的阅读状态。而作者更为优秀方面在于信任,《渊之信》从头到尾都带给读者一种只有漫画才有的难得的阅读体验——单纯描绘事件和角色心理——把包括思考时间和阅读节奏在内的感官完全交给读者(作者只通过信这个道具和每话故事的断点来控制故事节奏)。相比热血,美型,恐怖调动和引导读情绪与感官的商业类型相比,这种把感官权交给读者的做法是作者对读者信任的选择,信任的同时也代表了作者对读者的要求,而《渊之信》对读者的要求正是表面上的没有要求,之所以说“表面上”指的是作者对读者在看这部作品时没有阅读要求,但对谁可以来看这部作品暗暗划出了门槛要求(缺乏阅读耐心和阅读动机的读者是无法完成阅读的)。这种表面上的没有要求一方面提升了读者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又进一步增加了读者在阅读中的舒适度。这就是为什么读者相比一般商业作品,在阅读《渊之信》时更容易带入自己的情感,集中沉浸在画面中的原因

  其次是制作过程,编绘一体是尤为重要的。漫画是个完整的东西,因此漫画家一个人从头到尾把控,完成度和水准一定是最高的,更重要的是作品会具有独一性的风格。如果分工协作会非常明显的因为环节审美偏差产生短板效应(最后品质会被所有环节中审美和技术水平最差的所左右)。当然这不代表一个人画的就比一群人画的好,因为随着互联网平台发展,漫画产业分工和提高整体从业者水平是必然的趋势更何况能成为真正漫画家的人并不多,协同作战才能真正让行业稳定持续。顺便也说一下“漫画家”的基础门槛:能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连载要求独自一人从头到尾独立完成作品的所有环节并保证持续更新的人。

  除此之外,平台和媒介是否愿意给作者信任和作品价值发酵空间责任编辑对这类剧本是否能优先审美思考而不是无聊的“专业分析”,读者的阅读基础和阅读习惯等,都是决定是否能涌现此类作品的直接原因。

  在想这篇文章名字的时候笔者有些纠结,以读者的角度,阅读一个美好的故事本身就是一次美好的体验。以从业者的角度,想取《渊之信》的渊并结合环境和行业的切身感受取巧《临渊羡鱼》。刚好手机一响,朋友看完故事回了晚安,也就不再纠结,想给大家分享一次美好。

  《渊之信[中文版]》读后感(五):以你为名的信

我希望你们不知道, 又希望你们知道。 希望你们不会受伤, 又希望跟你们撒撒娇… 怕你们孤单, 希望信能被你们找到, 又希望你们找不到。 希望你们忘了我, 又希望你们会记得我。 希望你们来看我。

  一年前就看过《渊之信》,在它获得今年的第16届金龙奖“海外特别奖”时,我又挑了一个下午回顾了一遍。还是觉得非常动人

  渊之信的开篇虽然以校园暴力引入,但这个故事本质并不是阐述这个主题的,而是关于爱与善意,以及善的传递

  李小黎因为看不惯同学被欺负,站出来制止了,

  自己便成为了其他人的目标。这一幕和电影少年的你》的开头很相似不同处是,对比陈念只是给死者盖上了衣服,李小黎是直接对抗施暴者。相比电影的基调,漫画的底色更加的明亮一些。结果是后来她转校了。

  转到新学校之后,小黎因为之前的事,很害怕与人相处。她在自己的课桌上找到了一份信,故事这时候才缓缓地拉开帷幕。这是一个关于十封信的故事,小黎从第一封信上找看到了同学们的名字,兴趣爱好,记下了每个人的名字。作为转校生,她第一次说出了同班同学的名字后,被同学接纳了。

  而这封信上有第二封信的线索,于是开始找第二封信。

  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个射箭部的男生朴东旭,小黎怀疑东旭是写信者,但后来发现其实并不是,而东旭也是寄信者的好朋友,却在对方一声不响的情况下,得知他已经出国了,对于友情,东旭怀疑是否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对方根本并没有在意对方。

  两颗敏感细腻的心碰撞在了一起。

  东旭帮着小黎一起找信,他也想知道寄信者的更多消息,在寻找信件的过程中,小黎一点一点打开心墙,和周围的人慢慢融在一块,而东旭也逐渐交到了新朋友。

  最后在找到第十封信时,两人发现了真相......

  在渊之信的故事里,人物和情节都是由一份份信组成的。

  比如找第九封信时,小黎和东旭拿错了信,拿到了一封泄题的考卷,而信件却被伤害过东旭的前同学给拿到了,刚好掉包。对方要求小黎和东旭归还。但她们觉得这样做不对,可是不交出考题的话,第九封信就会被焚烧。

  小黎陷入了困惑,她不想做自己觉得不对的事,这时候自己之前帮助过的同学寄信来了,说因为自己曾帮过自己,所以她在看到其他人受到欺负,也同样站出来,以同样的方式,阻止了霸凌。

  漫画的分镜极为优秀,短短的十话内容,却像是一首抒情的曲子,在心间飘荡,你很容易被作者寥寥数笔勾勒的世界代入,被温暖包围住。就像是我说的, 这不是一个关于校园霸陵的故事,而是一个温暖的善意的故事。

  《渊之信》的画风并不是现在市面上主流的画风,对比快看上的一些流行作品,没有那么多特效,大色块,重口味的死亡,狗血的复仇剧情,但是它的每一处伏笔都会在后面对应解决。很精致,像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主题是友谊的。

  当我们逐渐步入社会,内心上了铠甲,不再轻易地对他人打开心房,所以才显现的出童年时的友谊那么可贵。

  这本渊之信也就十话,基本上一两个小时就能看完,现在也有了简体中文的单行本,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