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读后感锦集

2019-12-28 23: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读后感锦集

  《世故的尽头 天真起点》是一本由余光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读后感(一):绚烂有力的精铁散文集

  大概高一的那个和同学闲逛书店的期末考完试的下午,看到了这本书。

  初看题目,好像有种神秘兮兮高深莫测感觉,我第一反应这是本鸡汤,跟市面上那些感人肺腑大道理文一个套路。直到留意到右下角的那个余光中著,想起来这是前不久传来悲讯的余光中老先生。(恕我才疏学浅,之前我对老先生作品印象只有著名乡愁;我看我们仨并彻底喜欢作者也是在杨绛先生…不久后,我枯了)

  后来终于读完了。今天又看见豆瓣意外搜到这本书遂想起来留个毫无深度的小书评抒发一下情感。

  这真是我散文里见过最有生命力文字了。大女儿序言写在前头,说其父儒雅含蓄。诚然,扉页全家福中的那个小老头儿(表亲切精神饱满整洁和蔼,带着一身墨气书香;若不是亲身品读了解到他天马行空童真有趣令人耳目一新想法欣赏到他磅礴大气坚定有力的文笔,领略到他精彩绚烂到让人惊叹不已的描写以及深厚炉火纯青文学底蕴,来自和他相同炎黄血脉中华魂魄使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到无与伦比震撼,谁能想象得到这个微微笑着朴素老先生,竟有如同钢铁战士地心岩浆般的一面呢!

  收放自如平淡处亦有细微

  我的宛若放空脑子里只有精彩两个单薄的字。

  余光中老先生啊,敬佩伟大。太有趣的灵魂了。

至于为什么在题目中有精铁二字呢,因为我感觉以我学了这么多年的知识,在大数据矿山疯狂提炼了快十二年,却仅仅能凭自己的知识窥见一斑,仅仅能在文章句子中找到他们的用典出处意义,最后感慨:woo还能这么写!(orz)

  《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读后感(二):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第一次接触余老的文字,自然是那篇脍炙人口诗作《乡愁》。其实,他不仅是一个诗人,也是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正如他自己所形容写作的“四度空间”。诗人,永远都是保有天真的性情的,浪漫、爱幻想、对生活期待,否则,是写不好诗的。而评论家,不仅需要知识渊博,还要保持中立立场不偏不倚批评切中要害。这两个角色看似矛盾,要在角色之间互相切换着实不易

  《世故的尽头,天真的起点》一书收录了余老的散文、评论文章的精华,有些文章虽然成文于上个世纪中后期,可读性强依然很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你的耳朵特别名贵?》中反映噪音污染问题,现今社会依然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趋势。一个文明的社会的标志之一是,每个人所享有的自由是在不侵犯人权力的基础上。正如余光中说的,“愈是进步的社会,愈是安静。”现代社会,噪音充斥不绝于耳,避无可避。超市商场的大喇叭一天到晚循环不断播放音乐作为一种招揽顾客引人注意营销手段,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这样的噪音对于居住周边居民来说,实在是一种多余声音,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对于刺眼睛的光线,还可以通过拉窗帘、戴眼罩来逃;对于噪音,真是让人无可奈何所谓隔音耳塞只能一定程度上隔音,并不能完全隔绝。自然界的噪音还能情有可原人类刻意制造的噪音则太缺乏社会公德。其实,不论是人为噪音还是人的行为都是损人不利己的。然而,这样损人不利己的人着实太多。

  《书斋.书灾》中,余老对自己书斋的藏书作了分类,有借朋友的书、欠账买的书、作家朋友赠书、自己的作品、付现买来的书几类。余老的藏书多达一千多册,也可谓是一个藏书爱好者了。书是人类文化载体承载传播知识的重任。然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电子书以其方便快捷随时随地都能阅读优势,越来越多地占据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可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依然更偏爱纸质书,除了拿在手上的真实感存在感保护眼睛质感更好以外,纸质书也承载并保留着人类情感。正如余老在文中所说的“理书是带一点回忆哀愁的”。对于爱书之人,每一本书都是保存着回忆的。比如某书是友人赠送,某书扉页上有作者的亲笔签名,某书是绝版书。每本书都有一个故事,一段经历,书就像纸质明信片一样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情感。

  《记忆铁轨一样长》讲述了余老坐火车的经历,从抗战时期故乡乡下没有铁轨,到后来的坐火车到达世界各地。虽然到过很多地方,但作者感情最深的还是故乡和台湾,因为那是他出生的地方和居住最久的地方,那里有回忆,有童年,有天真的起点。坐火车的历程就像人生轨迹一般,与出发地渐行渐远,离目的地越来越近。回不到的是故乡,回不去的是童年。那段记忆与美好注定离我们越来越远,只能深藏心底,默默怀念

  《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读后感(三):“四度空间”写作的余光中

  余光中的文学影响深远,遍及华人世界,是汉语文学的骄傲,更美誉为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之一。读其诗歌回肠荡气;读其散文,飘逸自如;其翻译评论,更是别具一格!今天,我透过四度空间写作,看其作为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之一的余光中,如何在散文世界驰骋,展现出自己出众才华

  唐宋八大家,无不是诗文俱佳,意境辞藻并重,思想艺术齐飞;说到余光中,在诗歌、散文、翻译与评论方面都有其独到造诣声誉遍布华语世界,为现代汉语写作开辟了一条坦途光明大道

  从余光中的大女儿的文字中,我们能从侧面感受到余光中家庭的另一面,温馨爱好、文学、相伴、相随……佩珊的叙述,让我们回溯到余光中的日常生活中,再次在他浩瀚的诗文中显现的魂魄,童年的趣事、记忆、成长……伴随着佩珊的血脉之河,从上游留到下游,更从失魂的呓语,移居他乡的无奈经过了然伤痛和释然……

  《世故的尽头,天真的起点》四辑专题,正是想象中的余光中。散文在中国有着悠远古老传统,先秦散文、唐宋散文、魏晋骈文、明清小品文、民国散文、五四新散文、秦牧杨朔散文、到现在的新散文二十年……散文赓续传承,到余光中,我们重新审视解读散文,品味余光中散文,为散文注入新鲜血液精髓

  在生命从容漫步,作为第一辑,就给你耳目一新之感。假如我有九条命,我的四个假想敌,你的耳朵特别名贵,沙田山居,花鸟,绣口一开,朋友四型,独木桥与双行道,一笑人间万事。九篇生活片段,写得妙趣横生,生活历历在目活泼格调刻画出诗人余光中的艺术人生,艺术化的人生、人生的艺术化,正是诗人的本质特质

  在时光畅快漂泊,作为第二辑,总计7个断章,在作者笔下,涉笔成趣,自成一家。《逍遥游》看似淡然,实则充满了上下几千年的追忆追思,家国身世之感,一起涌上心头,百般滋味谁人知?《第九张床》、《木棉之旅》、《风吹西班牙》、《山国雪乡》、《海缘》、《南半球的冬天》这些散文,驰骋作者的想象力纵横几千年,捭阖几万里,上天入地,文化、生活、域内域外历史现实着笔之处,处处闪耀着文化的魅力,艺术的敏感,这正是余光中作为诗人的本质。

  第三辑与伟大灵魂的对话。艾略特的时代,梵高的向日葵,用伤口唱歌的诗人,诗的三种读者,诺贝尔文学奖钞票与文化书斋·书灾。读者赏花、学者摘花、诗人采蜜,这是余光中的独到见解,确实非同一般

  何曾千里共婵娟作为第四辑,望乡的牧神,没有邻居都市寂寞野蛮听听冷雨,仲夏夜之噩梦樵夫的烂柯,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篇篇都有生发点,时时处处都有诗人的思想灵动,闪耀在散文的谋篇布局中,看似无意,着实是匠心独具的一种创意,一种艺术的雅致与神往。

  张勇,男,籍贯河南新野县,211院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文学评论者。多年教师经历、房地产开发企业医院媒体工作经验,现从事企业文化策划宣传、企业内刊、自媒体矩阵布局,作品多发表于《中华读书报》、《新华书目报》、《文学报》、《江苏作家》、《中国作家网》、《陕西作家网》、《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科技创业月刊》、《商情》、《东莞日报》、《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宁夏大学校报》、《普州文学》、《安徽文学》、《躬耕》、《六盘山》、《山东商报》、《新消息报》、《香港文艺报》、《永平回族》、《半岛都市报》、《贵阳晚报》等刊物

  《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读后感(四):《世故的尽头天真的起点》‖唯天真才可了却思乡之愁

  《世故的尽头天真的起点》这本书是余光中老师写的,他是当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批评家、翻译家,祖籍福建,生于江苏南京。 本书是他的一本文集,其中多数文章为散文,也有数篇评论文章。读他的散文,犹如漫步在诗的花海中,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同时我也读出了他多年在异地他乡的浓浓乡愁,那是游子发出的阵阵呐喊。 余光中老师说:如果我们用时间不按次序,就太好了。我们不妨先过中年,再过少年,那样一来,许多愚蠢事情就可以躲过了。如果能先过老年再过中年,也许会吃的少些,运动的多些,对职业选择聪明一些。 由此可以看出,时光流逝之余,除了给我们带来年龄增长,也带来了“世故”。“世故”让我们懂得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让我们在时而清澈时而浑浊世间能够如泥鳅般圆滑潇洒不羁从容不迫;让我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面对风口浪尖高山火海时亦可淡定自如。 如此“世故”有何不好?但是任何事都有个度,过头了,好也变成了坏。“世故”过了头,便是一种束缚,会不自觉的给自己制定“世故”的规矩,一种隐形的规矩,使自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便是一种掩藏,掩藏起本来的自己,掩藏天真、淳朴激情善良……便是一种麻木,麻木自己的灵魂,让一切有趣的、浪漫的、醉人的人、事、物都纷纷失了姿色。 所以,唯愿世故有尽头,那时便是天真的起点。 怀有一颗天真的心,便看山是山又非山。山是山,它雄伟壮丽,能深入海之底,能耸入云之上;山非山,它如盘龙,如卧虎,想要摘星辰,似要弄狂浪。 怀有一颗天真的心,便看海是海又非海。海是海,那一抹湛蓝在天地间熠熠发光,起伏不休;海非海,它似温柔母亲展开双臂拥抱每一条船只,那是柔柔的、暖暖的感觉。它总是漾着浅浅的、淡蓝色笑容包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子,让他们凝聚,让他们有力量。 怀有一颗天真的心,便看雪是雪又非雪。白茫茫的、晶莹剔透的雪,层层点缀在高山之巅,更显庄重素雅;雪非雪,它是上天赠与高山的外套,穿上它顿觉仙气飘飘,傲然与世间。它是耀眼纯洁的一抹白,让伟岸却黑黢的大山羞涩不已。 怀有一颗天真的心,听雨是雨又非雨。雨是雨,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树叶花朵大地房屋、甚至在花折伞上都会留下它的脚印,湿漉漉的、雾蒙蒙的、它就这样带来丝丝凉意清爽;雨非雨,不管愿不愿意倾听,它依然跃着欢快的鼓点滴心田触动嗅觉,那是花草的阵阵清香?还是泥土的淡淡腥味? 天真的心让我们向往,正如余光中老师向往铁轨的稳健悠然。 引着高亢歌声,带着震撼的步伐,火车浩浩荡荡而来,那是余老师心中的向往,它能带他去往梦中的思念梦里的思念,装满儿时的记忆、家乡的旧颜、亲人过往。思念反反复复,窗外的美景亦是反反复复。不急,有足够慢的速度让人来记住它的美,有足够广阔胸怀来装下这一片风光。这一点是迅捷飞机不能比拟的地方。 山一程,水一程,不过梦一场。 走一路,看一路,尽管笑沧桑。 《世故的尽头天真的起点》 余光中(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读后感(五):尽头,剪不断的乡愁

  第一次读余光中的诗是他的《乡愁》,我至今会背。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世故的尽头,天真的起点》这本书里,余老的散文很多地方用了排比句和重叠句,慢慢读就走入了诗的意境。比如他在《九张床》中写道:“钟声仍在敲着和平。为谁而敲,海明威,为谁而敲?”还有:“毕竟,这已是三月了,已是三月了啊。”

  这个书名很有余味,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这个书名想说明什么?人生是从天真开始,经过岁月洗涤,最后还要回归童真才可以圆满

  开始余老提了一个假设:“假如我有九条命”。现实生活,陪伴父母,家庭责任,朋友,读书,写作,旅行……

  我很喜欢这个假设,看完这篇文章我就在想,如果我有九条命,我拿来怎么做?多少年忙忙碌碌的过来,很少思考过到底怎么活,但是我喜欢文章最后的一句话:“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来人往、并不刻意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书的第一辑中写了一些跟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杂记,孩子,故居,小鸟、演讲、朋友……这些信手拈来的日记,记录的日子是闲散的、悠闲的、惬意的。

  第二辑中带着你走很多的地方,中国、德国、美国很多那些大大小小的城市。说实话,我心里佩服作者“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这何止千里呀!得有多少个千里了。但是我读到这一辑时,觉得乏味困顿,找其原因,那肯定是自己对这些地方太陌生了,惭愧于自己没有迈出过国门,所以没有引起共鸣。可是他走过那么多的地方,我也没有在这些游记里找到他真正的欢乐,倒是在高雄时有一篇文章的结尾让我找到他的情绪:“所以我对窗也是朝西或者西南偏向,正对着海峡,而落日的方向正是香港,晚霞的下方正是大陆。”

  我倒是特别喜欢这一辑中“钞票与文化”,“一个国家愿意把什么样的人物放上钞票,正说明那国家崇尚的是什么样的价值”,一一数上来的各种钞票图案,撩拨得我心里痒痒的,觉得自己可能会又多一个爱好,那就是收集各国的钞票。因为他说:“钞票上岂但有诗,还有艺术、有常识、有历史、还有许许多多可以学习,甚至破解的外文。”

  只有伟大的人才能读懂伟大的灵魂,《第三辑》中,他写了很多伟大的人物,仔细阅读着那些伟大的灵魂,他谈梵高,谈诗人洛夫,谈东坡。谈诺贝尔奖被提名的那些人……

  《世故的尽头,天真的起点》,我突然嗅出来了这个书名的乡愁。而这种乡愁是根植在灵魂深处的,在第四辑中飞着无处不在的乡愁。不,是整本书里,都能品到那挥之不去的乡愁。在书里,在书外;在冬季,在春天;在晴天,在雨天;在香港、台北,在异国,处处浮现着那回不去的故乡,是无处话说的凄凉。“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历史无非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

  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辈子,算不算永远?

  《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读后感(六):平平淡淡 从从容容

  平平淡淡 从从容容

  ----余光中的《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

  谁要是把自己的藏书看完,一定会成为大学者。

  这句话不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感悟出来的,是手里这本余光中的《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里所写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对自己家里到处乱放的书很释然。

  假如你有九条命,你会如何用?

  有一本书告诉我们:

  一条命,就可以专门应付现实的生活。

  一条命,有心留在台北的老宅。

  一条命,用来做丈夫和爸爸。

  一条命,用来做朋友。

  一条命,用来读书。

  另一条命应该完全用来写作。

  一条命,专门用来旅行。

  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

  赏析:

  生活里有千般惊扰,万般无奈,所以一条命用于“回信和开会”,因为人要生活,所以有情就需要有此命----用来应付现实生活。

  一条孝父母,一条爱妻儿,一条念朋友,一条顾读书,一条重教书,一条思写作,一条思写作,一条慕旅行,一条恋恬淡。

  现在的我,也经常为工作的琐事所扰,这是小人物的生活,平凡而又不勤奋。每天都在忙碌着,虽不如余光中先生那么“忙于外务,席不暇暖”,但是我还是一名很喜欢教育事业的老师,虽然这条路走得诸多无奈,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和学生接触。所以在看到本书作者余光中先生情愿为教书而投入自己的精力的时候,突然就有无限感慨,作者笔下的“倒是一些老师博学无所成名,能经常与学生接触,产生实效。”让我很是共鸣,我不是博学的老师,但确定是无所成名的老师,我自己也愿意做粒苔米,或者做虞世男笔下的萤火虫,流光小,弱翅轻,飘摇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暗中明。但是,我愿意一直做老师。一如这本余光中老先生书中所折射的人生之境:从从容容过日子,看花开花东落,人往人来。

  假如,有人带你在伟大的灵动中穿行,你会是怎样的幸福?

  走进艾略特的时代,你会了解这位开风气的大师风范;

  走向梵高的向日葵,你会感知梵高笔下向日葵辐射的生命与挺拔的绿茎,那种天真而充沛的生命,在深深浅浅交交错错织成的橘黄色调中,明晃晃下,一种苦追太阳的壮烈情操昭然若揭,一份知其不可为而为从的志气扑面而来。

  走近用伤口唱歌的诗人,你会懂得二十多年来中国最有分量的诗人洛夫,是中年一代的重镇,你会体察洛夫诗人对语言和意象的操纵。

  走进诗歌,你对诗应该如何欣赏会醍醐灌顶。读者读诗,有如初恋是赏花;学者读诗,有如选美,是摘花;诗人读诗,有如择妻是采蜜。这种比喻,真是恰如其分。

  假如,你能走进作者余光中先生的世界,又是何等幸运!

  这本余光中先生的《 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不徐不疾把我们带入先生的世界,先生讲学的心路历程,先生写作投稿的悠悠荡荡,先生搬迁都市的孤独与寂寞,先生对亡友仲夏夜之梦的追思……

  在这本余光中先生的《 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中,作者的女儿写出父亲诗文失魂的呓语,与移居他乡的无奈,一如我曾经用余光中先生“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来做为自己讲解《乡愁.》题目一样,一如我现在移居他乡,时间久了,接受而投入一样。

  一样的心,一样的情。

  只要平平淡淡做事,只愿从从容容为人。

  ject/3J����$

  《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读后感(七):乡愁人生

  要说起对余光中先生的第一印象,自然是语文课本里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28年10月21日,余光中出生于南京。在他二十一岁那年,内战转剧,余光中随母自南京逃往上海,再往厦门;同年7月,又随父母迁往香港。失学一年之后,余光中从香港来到了台湾,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并在两年后自台大毕业,开始了东奔西走的乡愁人生——

  1958年,赴美进修。

  1959年,返台,任师大讲师。

  1961年,赴菲律宾讲学。

  1964年,赴美讲学。

  1966年,返台,升任师大副教授。

  1969年,赴美任课程顾问及客座教授。

  1971年,返台,升任师大教授。

  1972年,应邀出访澳洲,赴港演讲。

  1974年,应聘转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0年,返台,任师大英语系主任。

  1981年,出席香港中文大学文学研讨会。

  1985年,返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1995年,赴厦门大学演讲。

  1997年,赴香港中文大学演讲。

  2010年,携夫人及女儿访问江南大学;同年,赴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出席文化论坛。

  2012年,应聘担任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2014年,应聘担任澳门大学“驻校作家”。

  2015年,应邀访问香港中文大学,主持讲座。

  2017年,于台湾过世,享年89岁。

  长女余姗姗为父亲的散文集《世故的尽头,天真的起点》作序,说起总有无数稿债、演讲、评审、开会在等着他,但余光中从不当面推辞,只把自己关在书房,拍桌叫道:“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永远有找不完的人!”骂毕,又为人作序去也。

  “我在父亲的诗文中,找到这种失魂的呓语,一种移居他乡的无奈。然而在铅字中反映出来的,却渐由无奈而接受而投入,追昔抚今,成为另一种乡愁。而我,我如今不也在新大陆上思念那海岛的人与物、我的童年吗?只不过物换星移,中间差了一代罢了。我仿佛随时可以回去,却又不能真正地回到过去。于是,我有些了然,有些伤痛,又有些释然,像我父亲一样。毕竟,宇宙的定律是不轻易改变的,而血,总是从上游流到下游的。”

  至于余光中先生自己,因其母亲原籍为江苏南京,故一直自称为“江南人”,还在那篇《假如我有九条命》里写道:“假如我有九条命,就好了。……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可见,对于“江南”,对于大陆,对于生养自己二十一年的这片故土,余光中先生是怀有深深的情意结的。虽然因战乱而不得不离开,又被能力和责任推着走向了更多、更远的地方,但他的心底始终对家乡有着强烈的眷恋,并且在繁忙生活中偶得片刻闲暇之余,也会神往“竹里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那样悠然宁静的日子。

  带着这份乡愁,他在生命里从容漫步,在时光中畅快漂泊;他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他说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辈子,算不算永远?

  《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读后感(八):愿你从容一生

  余老的文字看过很多,最熟悉的依旧是《乡愁》,或许年少时,它给过我最初的感动,便深深的埋藏在心底,每每想起,便也可脱口而出,那些情感,是心底溢出来的,由心的。余老的文字,亲切,温暖,那一首首诗歌,读起来,更有身临其境之感。而每一首诗歌,都是一份情感的倾诉。比如“每次见到月历上有火车在旷野奔驰,曳着长烟,便心随烟飘,悠然神往,幻想自己正坐在那一排长窗的某一扇窗口,无穷的风景为我展开,目的地呢,则远在千里外等我,最好是永不到达,好让我永不下车。”这些简单的文字却是我们心底的感受。 《世界的尽头,天真的起点》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部短篇文集,里面收录了先生的近三十篇的短文,这些文字记录着先生从年少到成年后的好多感想,那些热烈的,温暖的记忆。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也真正的懂得了先生的赤子之心,也明白早已长大的我们所抛弃的那份天真。我们长大了,遗弃了天真的童年,遗弃了最初的梦想,遗弃了我们心中最纯净的灵魂。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么?宝贵的天真早已经被庸俗的世故绞杀,我们的初心暗淡无光。在嘈杂的生命中从容的漫步,在时光中畅快傲游,也成为了我们的小小心愿。余光中先生的文字便是有些这样的魔力,唤起我们童年快乐的记忆,带领我们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也唤醒我们最初的心。 《世故的尽头,天真的起点》选录的文章便也是先生回忆年幼时的趣事,快乐的童年,家乡的景色和多年旅行在外的所见所闻,这些文字承载了他的人生的记忆和对家乡的喜爱。作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的余光中先生,他的文字总是能使人心底产生共鸣。 《世故的尽头,天真的起点》共分四辑,第一辑的标题为“在生命里从容漫步”,关于生命的种种,关于自己,关于朋友,关于花鸟鱼兽,关于这世间事,我们在这一生中的日常所见,在这一生中的偶然邂逅,他们组成了我们不可缺失的记忆。而每次读先生的文字,便是一种释然的感觉。比如先生写《沙田山居》他说“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还是碧湛湛的一湾,山是青郁郁的连环。”这样的景色顷刻间便出现在我们面前。仿佛自己便置身于其中。写花鸟“阳台而无花,犹之墙壁而无画,多么空虚”。读到这里的时候看了一下自己的墙体,还好,窗台摆有几盆花,刚刚埋下的种子,正期待着它的萌娃生长。 在第二辑中,收录的是先生多年间的旅行记录“在时光中畅快漂泊“。“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辈子,算不算永远?”在有限的一生中,去看一看,大好山河,看一看城池山阙,去看那些没有看过的风景。一年一个地方,即使是旅游为好,我总是这样想,世界好大,在有限的时间里,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便也无憾。 第三辑是与伟大的灵魂对话。文字,绘画,哲学等等,我们不可能熟悉每一个领悟,却又对每一个领悟有着向往,文人写诗,我们读诗,跨越千年,却又有些灵魂的碰撞,我们倾听作者内心深处的喜悦或悲鸣,倾听他的郁郁不得志或平步青云。文字,哲学,还有有很多,让时间变得毫无意义。 第四辑写到“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你看,我们都是如此,很多东西埋藏在记忆深处,偶尔想起,那些悲伤的,喜悦的,所有的一切都值得留念,他们组成了我们的人生。 读先生的文字,是一种放松的心情,他可以让你静下心来,去体会这世间的一切美好。愿你也有一个好梦。

  《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读后感(九):心若向往,必是光明

  每次读书之后,都会根据自己读书所学写上一两篇感悟,以此总结自己的收获。可是也总有一些书会让人无从下笔。不是作者的书不好,反而是因为内容太过于丰富,让人如何品味都不能领悟。

  最近两周一直在读这本《世故的尽头天真的起点》,作者余光中。其实阅读的最开始都没有去考虑内容,单从书籍标题入手,就有足够多的思索在其中了。“世故”往往是指世间的事物,也有为人处世的意思。而“天真”则是面对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想来,当我们在历经世间之后,必然会以新的方式重新开始。

  《世故的尽头天真的起点》全书共分为四辑,每一辑都各有特点,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层次来说明了人间事故。

  第一辑在生命里从容漫布,侧重于人情世故,也是注重身边的各种琐事。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便是《我的四个假想敌》。

  父亲和女儿本来是世界上最亲密的一对,可是在女儿出生的时候就有一个“小子”也降临在这个世间,仿佛他的出现便是为了抢走父亲身边最可爱的姑娘。可即便如此,最终的结果也依然是“只要我女儿喜欢,我自然也欢迎”。

  亲情在世故之中当属最重。在面对亲情的时候,即便是有“九条命”,也要分出一大半给自己所爱之人。因此在面对诸事之时,何尝不能《一笑人间事》,“一声豪笑抵得过一万句推理”。

  第二辑在时光中畅快漂泊,是作者漫步世界各地的经验所得。

  在我的印象中,只要是提到西班牙,我们先想到的是它的斗牛士们。对于这样一个国度,我们更愿意相信他是一个武力格斗,热血激情的地方。然而作者笔下的西班牙才是它原本的面貌。西班牙除了威武的骑士之外,它的风土人情,生活气候,也成为了我对它的好奇与惊艳。

  上面是透蓝的天,下面是炫黄的地,中间是西班牙的风,这风吹起来的声响,如弦声激动的吉他,带着作者的记忆,也带动我对西班牙的无限遐想。若是他日能有机会,定要去这个地方体会世间百态。

  “风是一群透明的猛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我们若能随风远行,定然是一场逍遥游。

  伟人虽以不在,可无论何时何世,他们都将会在我们这些渺小的人物当中久久存活。与伟大的灵魂对话,是全书的第三辑,也是全书中凝聚思想最多的一辑。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和平稳定,社会进步的格局虽然极快,可是有关于文化底蕴却是越来越浅薄。那些时常被我们挂在嘴上的历史伟人们,不知何时离我们也渐行渐远。如果没有人能够只有我们前行,那么直到有一天,我们便无法与伟大灵魂沟通,更不要说去领悟了。

  “向日葵苦追太阳的壮烈情操,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志气”,仔细想来,这是要我们在经历风雨艰难的时候也能够做到临危不惧。即便是知道做不到,也不能够停下前进的脚步,何况不到最后,谁又能知道最终的结果。

  第四辑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记忆终究过去,任凭它再为艰苦,也终究成为不可恢复的过去,未来定然踏上前行的列车,去探索世界的未知。

  世故过往,有童年的快乐,有成长的艰辛,有遗忘的烦恼,有不解的寂寞,也唯有经历世故人情才终会醒悟。

  《世故的尽头天真的起点》,当我们经历风雨之后,若是还能抱有天真来重新开始,那么未来必是晴空。

  《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读后感(十):你知道你是谁吗?

  当看到此话时,我不禁哑然失笑,我怎么会不知道自己是谁,大千世界中,每个人最熟悉的不应该就是自己吗?而后,我又心头一惊,是啊,我了解我自己吗?当奋斗了许久的事业与家庭发生冲突时,我是否真的了解自己心中真实想法,想要的是什么呢?

  辗转北京和老家多次,无论事业家庭还是心理上都让我怀疑自己,一度抑郁寡欢,手中的这本《世故的尽头,天真的起点》看完许久了,迟迟无法落下平静的心绪评价一下此书,兴许正是中了余老所说的:我并不能完全了解自我。

  这本书是余光中老先生的毕生心得体会,对于余老,想必文化界中无人不知才对。余光中:生于1928年,卒于2017年,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批评家,翻译家,他的文学影响深远,被誉为“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之一。

  似乎是熟知当代人的生存状态,我们宝贵的天真早已被庸俗的世故绞杀,初心变得黯淡无光。于是余老用他那富有智慧的笔触带领我们与伟大的灵魂对话,唤醒真实的自我,最终在迷途中逆袭,顿晓世故终有尽头,天真才是我们重新出发的起点。就像一位智者在循循善诱的引导着我们前进,未来除却世故,身心才会安康。

  余老的身份与我似乎有重合,但是等级我是望尘莫及的,看到对于教书方面的总结,我感到深深惭愧,由于自身心理身理各方面缘由,我将我的学生们抛弃了尽一个月,理由虽然充分,但心中深知,也并不是迫不得已,所以对于教师身份该有的忘我品性我很是欠缺。对于文化知识,就像余老说的:书要教的好,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老师考学生,范围有限,但学生的好奇心总是无限的,所以这也是当今社会倡导终生学习的妙处,知识时代,总有未知点,所以老师要不断吸收新鲜知识,与时俱进,经常与学生接触,产生教育方面的实质性效果。我更应当将这些话语反复咀嚼,时时回味,不断激励勉励督促自己。

  所以余老的第一篇《假如我有九条命》对我影响深远,人生断不可能有九条命,但是对于身处压力如此巨大的现代社会,确实应该有所保留,多珍惜生活,生命诚可贵。

  “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者丈夫,但绝对不可能没有朋友”,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但是通常也会有狐朋狗友贻误重要事情之说。相对有很多朋友的身边人来说,我和我先生就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了,或许由于我们两个人都是太顾家的人,先生很少与友人出去喝酒聊天,而我所谓的好友除了工作中的朋友,更多的即是书友了。

  余老说朋友分为四种:高级而有趣,高级而无趣,低级而有趣,低级而无趣。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往愈久,芬芳愈醇的高级而有趣的朋友现实生活中,可遇不可求了。这让我想起曾经在爱丁堡大学求学期间,生活窘迫时遇到的一个挚友,仔细回想兴许就是余老所谓的高级而有趣之人吧,人生得比好友,实乃幸运。

  一千余册的书房,是什么样子,对于嗜书的人而言,那或许就是梦中书店场景吧。我至今都记得,第一次见到家庭式书房,是在初中时一个好友家中,只可惜后来再无联系。犹记得那个女孩因为特别美,所以在校内总是受人排挤,于是同路回家的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人,我也成了女中豪杰总是妥妥的保护着她。

  他们家有一个很大的书房,她的后父亲是一个作家,如今我有少许后悔没记住她父亲的名字,只记得很多书是知青风格。那个时候,书房给了我一个特别梦寐的形象,所以我能想象到家中有一千余册书籍的余宅,也是让人心思神往的地方。买书藏书是爱书人的一个通病,人总有那么一个爱好要坚持的,“书到用时方恨少”确实很多书我们看不完,里不透的,所以我很是诧异,一边自己写作,一边不断地阅读他人的作品,余老是如何平衡这些时间的。

  当看到“有的人看书必借,借书必不还。有的人看书,买了必不看完”我笑了,余老是后者,我亦是,可以无论文学素养,亦或是心态心里,我都无法企及余老,只能顶礼膜拜不断要求自己。

  所谓的乡愁,我总觉得是在异乡突觉孤单无助时的心灵慰藉,对于我一个家在江南,却由于大学生活在北方定居下来的人而言,乡愁就是异乡的再多美好无法比拟老家的一花一草,此时,那种惆怅,那种伤感之心溢于言表。所以在时间上来看,离乡之路都是单行的,没有一条岔道能让人再度回家,那种怅惘之心只有切实体会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世故的尽头,天真的起点》每一篇都是余光中老先生对现世人们的叮咛,当生活累了,看看这本书,想想自己的初衷,总能会心一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