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1000字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是一本由[美] M.斯科特·派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一):生命萎缩的原因
1我们民族的理想人格是仁,因此压抑利己本能产生中国式虚伪 2我们到现在还没有结束,,,因此很多人都是有选择性说真话或者遇险自保,具体看陈丹青老师 3商业社会那种投机欺诈和劳动异化开始让我们冷漠和机械 因此,我们更压抑,抑郁症泛滥成灾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二):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血淋淋的现实和惨淡人生的人太少
你可能要说,已经用了六张白纸,为什么每个游戏都离不开白纸?一个好问题。
游戏是面对内心的开掘,如果和朋友们一道做,可讨论的材料就多些。
我们选择了独处。在更深人静的夜晚,单独碰撞内心的底层,白纸是我们的好伴侣。你心我心原本白纸,形形色色的人在上面涂抹过痕迹,纸变得斑驳芜杂。经过我们的涂擦清理,心又渐渐归于简明和洁净。柔软的风轻轻拂过,挟着我们不愿保留的印记,渐淡渐远,留下的线条俊朗清明。我们知道那些线索是从哪里来,我们也知道它们要到哪里去。我们珍爱它们,承认它们已是生命的底色。我们还要用自己的手和笔,将白纸描绘得更为瑰丽。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三):干货满满的书籍,警惕成为别人的影子
感觉派克的阅读量真是惊人,他在书里精粹了很多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的书籍,因此读起来感觉特别吃力。
其次,派克多次提到自己所处时代的美国和自己人生的体悟,他并没有成为前人的影子而是把他们的东西消化吸收并为我所用。
因此,我也要自己从自己所处时代和人生中体悟并消化吸收别人的东西之后为我所用,这样才能构建出来自己的记理性大厦。
感觉后面几本书都是派克在附录与补遗,他的理性大厦已经在第一本里构建完成了。不过他的书真的特别厚重,属于每一句话都要注释那种,可见派克阅读量之大。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四):改变认知的一本好书
《真诚是生命的药》最开始阅读是标题的吸引,真诚,生活中仿佛不常提及的一个词语,但确是生命认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品质,不论是与自我相处,亦或者与他人相处,这本书改变认知的地方在于,或者疗愈的部分在于,意识的叙述,自我意识,他人意识,组织意识,宇宙意识,这四个层次的意识我都有感受与体会,自我,他人,宇宙这三者的体悟是生命时长进行的一个过程,但组织,一听到这个词语就让人有一种集体意识的产生,然后联想到的是个体意识的萎缩与泯灭,因而组织意识是我一直抗拒而不愿参与以及少有改变的部分,因而时常为之所困,读这本书让我正确认识到组织意识并非等同于集体意识,他是人与社会系统与他人展开联系,合作,进而满足实现社交的需求,关系之中仍然能够展开一个真实的自我,其他部分还在阅读中,一本好书能让人获得相同感受的同时,又能够让人打破固有的认知,推荐阅读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五):我要的真诚,这本书能给我
一直觉得《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的书籍有种神奇的力量,从心智成熟的旅程到最新这本真诚是生命的药,每当我遇到挫折,内心感到贫瘠、空虚、烦闷的时候,把这套书拿出来,哪怕是看两眼,看几分钟,都会获得一种无名的力量,仿佛有了依靠,不再那么孤独与无助。
而真诚是生命的药这本,我从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就下定决心买它。真诚做人,是我毕生所追求的,也是当下这个社会极为稀缺的,其实,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就迫不及待的想写下一些读后感与大家分享,这本书让我理解了所谓真诚的定义,并教导我们如何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婚姻、家庭、工作等,做到真诚。
真诚让我们活出真实的,健康的自我,还能帮助我们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活出幸福,收获更为平和的心境。
这本书写于很多年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是本集大智慧的书籍,斯科特的很多想法、观念,放到当代社会仍然适用,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指导意义!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六):一点五之后检视阅读这本书
一点五之后的我终于有以问题为中心去检视,注释最后透视一本书的意识了,这样才能将一本好书里的经验感受和思想化为自己的血肉并解除自己的困惑和与这本书论题相应的问题。
书籍定位:这是一本用论说形式写得心理实用类书籍而不是描述心理现象的理论性书籍,因此它可以帮助很多人解决心理疾病。从内容看,这本书是派克在第一座房子的基础上盖得偏房即对第一本里的婚姻部分和第二本进行了扩充。
解决方案:听得懂的人自然懂,贫乏复杂的人注定活在名利场复杂人际关系被罗博士所说得心身疾病折磨得生不如死。
我的评价:派克这本书的论题和尼采那本作为教育家叔本华,绵羊那本书里的创建自己的生活和老周常说得真性情有重复,一点五之后的我需要这本书里的使命召唤那部分去帮我指点迷津。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七):先认识自己,再做真实的自己
终于知道为什么这本书的腰封上说“你的认知会因这次阅读而改变”了。它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带给我的认知改变是颠覆性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原则。以前我一直要求自己要讲理也要讲礼,因为觉得和人的交往中说一些让对方感到尴尬的话真的很没礼貌。所以当我对某事或某人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时,除非对方的观点直接触碰到我的底线,否则我会选择宁愿不说,也不要说一些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不舒服的话。多年以来我一直奉行这个准则,并认为这是成年人的世界中普世的交往礼仪的一部分。殊不知这样的习惯不仅阻碍了我与他人建立真诚关系,也阻碍了我认识真实的自己。
一直以来,我认为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人与人的交往大多都很肤浅,没有必要在这些事情上较真,人只和与自己三观一致的人敞开心扉就好了,和其他人只需要保持基本的礼貌。但其实,有这样的想法恐怕是因为想要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深层原因则是在逃避痛苦。逃避可耻但有用(表白新垣结衣~~),但这个最简单的方式,对应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因为问题并没有解决,双方也没有得到任何的成长,只是看似彬彬有礼的避开了一次可能的争吵。但其实,引起人的焦虑、让人想逃避的所谓冲突,首先并不一定会发生;其次正如书中所说,“每经历一次痛苦,都是对自我的一次界定和认知”。
因此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知道如何做真实的自己。我想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八):他描写心灵世界突破了我对语言的想象
作者是 斯科特 派克。我以前没有读过他的书,也没有听过这个人。
但是这本书很震撼我,他用语言描述了我们日常生活被称为老理儿或者说生活智慧的那个范畴,语言和结构非常清晰,在他构建的心灵世界里观察和分析有种收获的快乐。
东方文化不主张这种表达,更多的是不说不谈。但当人对内心需求的洞察更敏锐,那么“悟”的主张是缺少些实操的。这本书是个另类。
名称叫真诚沟通。但是名称不重要,主要围绕个体意识的成长层次展开,特别是 我与它,我与他/她。处理不好个人意识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会必然的出现婚姻、子女,甚至工作方面的困扰。
我与它,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自恋和控制的描写。比较亮的观点是没有否认生而为人的种种局限,承认并探讨各种方式以达到我们期待的相处效果。思想还是非常正面的。
我与他/她,谈到了 婚姻关系里的沟通和影响,谈到了子女意识的引导和教育。虽然我没有专门读过这个领域,但是能感受到是一些新的理论,比我成长年代的认知更细致更系统。
最后谈到了团体组织的心灵健康问题,乌合之众vs真诚共同体。同样,这本书正面的地方是已经不去理会乌合之众的种种了,理性人没人希望深处其中。所以,我理解到,真诚,这条路走下去,会面临人生的种种痛苦,痛苦是意识成长必经状态,意识的不断成长是我们生命延续始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代人。
作者还有一种关于人类整体走向何方的表达,能感受到其情怀和关切;但我不在那个高度,此处不提了。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九):真诚啊!你笑着是黑夜奔逃。
看到书名,我忍不住唱出了《三寸天堂》这首歌: “这条路我们走得太匆忙 拥抱着并不真实的欲望 来不及等不及回头欣赏 木兰香遮不住伤 不再看天上太阳透过云彩的光 不再找约定了的天堂 不再叹你说过的人间世事无常 借不到的三寸日光 ……” 真诚的这条路很少人走,我们总是逼迫自己习惯于我们并不喜欢的那条路,匆匆忙忙,慌慌张张。难道生活就是这样?最后我们越来越疲惫,越来越坚持不下去。
哎,早知世界如此复杂,当初就不应该下凡。[忧愁脸]生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真正坚持自我的人寥寥无几。真诚的人也越来越少。那条道路鲜少人走过,但它也是存在的。《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重磅出击[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十):承担真实的痛,治愈“虚伪的自己”
“心理治疗,其实就是鼓励人说真话的游戏。”“呈现内心,就能治愈。”阅读完《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的时候,这两句话已经深深地嵌在了我的脑子里。这是这本书的精华,也是我得到的“心药”。我第一次理解“真诚”对于生命和灵魂的重要。也开始明白,一直以来,那些伴随我成长、时不时搅动我内心的“矛盾和冲突”,都是“真实的我”和“虚伪的我”之间的拉锯。
小时候,当叔叔阿姨们给我“好吃的”时,虽很想去接,嘴里却说“不想吃,谢谢”,因为大人们曾告诫我们“不要表现的那么嘴馋,显得没教养”;当别的小朋友买了好看新衣服,虽很羡慕,却试着说服自己“这衣服没什么了不起”;当看到大院里的小朋友们嬉戏打闹时,我会挺着脖子喊加油,其实只是想获得一起玩耍的机会。后来慢慢长大了,我会装得柔和温婉,因为我觉得大家都喜欢淑女......我不是没有鄙视过虚假的自己,但无数个成长的瞬间,无数次内心挣扎之后,我终究选择用虚假的自己讨好着这个世界,把“真的自己”装在一个“假的壳子”里,我害怕别人不喜欢我,我想成为别人眼里那种完美无瑕的人,我希望能够掌控外界对我的印象。
但当我这样做的时候,内心总是拧起一个麻花,我不痛快,因为这不是我自己。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明明喜欢却不敢说喜欢”“心里讨厌却害怕说讨厌的人”。
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表现真实,我一定会承受外界的狂风骤雨”。
但我忽略了另一件:“表现虚伪,我就得承受自我扭曲的痛,我将永远失去我自己”。
记得看凯特·温斯凯特主演的电影The Holyday时,当中的一句台词让我记忆犹新,“brutal and brilliant”,我想真诚和真实的本质就是“一针见血却又一语中的”。你要学会承担真诚的疼痛,才不用承受虚伪给你的自我毁灭。
没有人可以是完美的,没有人可以让别人百分之百的满意。你要做到的只是“忠于真实的自己,真诚地呈现自我”,让自己满意。接纳你本来的样子,遵从你的内心,你的伤口就会愈合,生命就会再次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