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曾经辉煌》经典读后感有感
《废墟曾经辉煌》是一本由张翎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废墟曾经辉煌》读后感(一):来世依旧转世为人
来世依旧转世为人
对于漫漫人生路,那就是一场生命必然的回归。其实不管我们出生在何地,成长在何地,我们所有人都在获取一天24小时的时间,我们所有人也只能在时间面前可以做到人人平等。宏伟的建筑会经过时间的流逝,慢慢的失去最初的光彩,直到成为废墟,直至曾经的辉煌不再。假如把文字比作建筑的话,文字经过岁月的积淀,它只会熠熠闪现着智慧的光芒。
《废墟曾经辉煌》就是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字,所有的一切也只有在时间的面前才会显露最真实的面目。包括哪那些厚重精彩的文字。张翎的散文集是第一次读到,最初接受她的作品是《劳燕》,当时读她的小说颇为惊艳,无论是文风还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包括人物心理性格等多方面细节的刻画都十分的精彩。
而对于这部《废墟曾经辉煌》的散文集则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张翎的散文读起来大气,厚重、有质感。“故乡其实在我的血液中,无路是离去还是归来,故土是我随身携带的行囊,离去只是为了换一种方式回归。”相较于张翎老师的文字风格这与她的个人经历是密切相连的,因为她定居海外的经历,她笔下的文字将回归,将乡愁描写的都是温馨且淡淡。我们在自己的一生中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但张老师的散文在我看来纪实性非常的强,她的经历决定了她文字书写的方向方式。每一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路人,终其一生都在探寻回家的路。
故乡、我们每一个人发生最初故事的地方,我们在经历岁月洗礼,大多数人选择逃离故乡,我们都渴望远方,渴望出发。可在经历人心,阅尽风景后,我们却想回归本真。可那些旧时光真的成为了回不去的过去。而在张翎老师的散文里,我们可以跟着她的经历返回过去,品味过去,尽管她所经历的比我们稍远,但她文字对我们来讲就是回归故乡的路标。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不一样的乡愁,张翎老师就是代表了她那一代人对故乡、故土的热爱。
行走在时光隧道里,自己踽踽独行,偶会会遇上旅伴,但所有人都是相聚一阵子,走散一辈子,这条路我们需要自己去走到尽头,尽头会在远方等待着我们,而我们安然泰若的欣赏风景,慢慢的接近着我们魂牵梦萦的那个地方。
我蹲在那一片被酒打湿的地上,
我闻到了父亲的味道。
“那一个夜晚,月亮很大。
我们喝了一些酒。
也说了一些真话。或许是,蠢话。”
《废墟曾经辉煌》读后感(二):乡愁,止于邮票
不断的探索和追寻,心系一个故乡,繁华的异国生活,行走的意义,用自己的文字,沉淀发酵,没有那个地方是故乡,安吾心处即吾乡,不用刻意,生活本就是,怎么开心怎么来,意念的顺遂。
见过世界的女人
青岛、温哥华、古巴.....,她的足迹几乎走遍世界,对世界有了自己的认识,中西文化不同的冲击,也让她对这个世界更多了一些体会和自己的主观感受,不看她的作品 也许你无法想象出这份感受,简单的分析几个,让你也去见识一下她见过的世界。
关于古巴:对于这个国家,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是哥伦布航海的发现,还是西班牙远征军的政府和殖民。我更喜欢张翎笔下的描述,那是真真切切的感受,不止是简单的物价便宜,更多的是这片土地承载的回忆,是曾经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古巴从地图上看像是一条头朝下浮游在佛罗里达海峡,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的鳄鱼,古巴鳄鱼。那里有清一色的宇通大巴,依稀在这个土地看到中国的影子,鳄鱼被惦记,物产丰富,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只因过分美丽。
关于青岛:充盈着水色的城市,承载了少年的情况。拿着十元钱,就开始人生的第一次长途旅行,讲实话,计划了那么多次,我只有一次的勇敢,说走就走,去的是新疆,当我踏上旅程第一步的时候,那种跃出心脏的喜悦,是苟且无法体会到的。回到她的青岛,乘坐轮船,翻江倒海的晕船体验,自己找住宿,清晨的海风,赤脚的踩在礁石之间,捡贝壳和海菜,也许那时的纪念品已经不见了,照片也开始褪色了,看到海的喜悦,那时青春的记忆,再踏上这片土地,还是熟悉的感觉,依然热泪盈眶。
时间旷野无涯,是笑泪
前两天看《忘不了,餐厅》某期,晓敏爷爷的轻微老年失忆,忘记了自己曾经的伙伴,当大家提醒了半天,突然回忆起来的时候,我们几个都泪崩了,假如,我老的时候,变成一个健康又失去了记忆的老太太,不记得自己曾经的伙伴、同事、爱人、孩子,每天只剩快乐,那这些对于他们,是一种不快乐吧。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存在于回忆之中的闪光点,才是一生的财富。
当一个作者开始谈论自己曾经的作品的时候,总是满怀温柔和愧疚,每一个人物都是自己的孩子,也许隐忍,也许可怜,在笔下经历着各色的人生,或悲或喜。《死着》车祸导致脑死亡的病人抢救事件,处于某种原因。大家都不愿意病人死去,死就不再单纯。为了写实,去观察真正的抢救现场,研究交通法规等等,故事铺垫出去了,谁来做拯救这位病人的“上帝”,给这件事一个圆满的结局。
声名鹊起
突然地提到张翎,很多人可能不是很熟悉,如果是《唐山大地震》呢?
《余震》讲述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一场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之后,一个幸存女孩儿32年的成长经历。09年冯小刚执导改编成电影《唐山大地震》,不管是因为演员还是名导演,还是人们对于这场地震缩影的感动,电影是成功的,原著小说的作者和作品,也展露在人们的面前。
有一些被时间掩埋的宝藏,需要后来人慢慢去发掘,仅仅是一个名字,也是灵魂的震颤。
《废墟曾经辉煌》读后感(三):根深植于心里
初读到“废墟曾经辉煌”这几个字时,我的脑中闪现的是轰轰烈烈和颓废荒凉的对比,又有新生儿与人老暮年的对比,还有春天与严冬的对比。曾经的辉煌最终都会走进废墟,这是万物悲观的宿命。但是每一个废墟又都孕育着新的辉煌,这样的想法又给人希望。 《废墟曾经辉煌》是一本书的名字,我毫不犹豫的选择读它,是因为它的名称很符合我现在的心境。等真正读到它时,它却给了我另一种感受。作者笔下的文字如清泉、如天籁,淡淡的、缓缓的浸润着我的四肢百骸,让我颓废的、近乎于枯萎的心灵有了生气,让我杂乱的思绪、时时处在嘈杂中的大脑在文字中安静平复下来。优美的文字是治愈心灵的良方。 《废墟曾经辉煌》是作家张翎的一本散文集。张翎,旅居加拿大的华人作家。她在几十年的写作中一直专注于小说,写过多部小说,曾多次获得不同奖项。大家熟悉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就是根据张翎的小说《余震》改编。而我们今天读到的这本《废墟曾经辉煌》是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是作者散落于过去二十多年漫长岁月之间的文章。 全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雪泥鸿爪”、“朝花夕拾”、“书言书语”。本书的名称取自“雪泥鸿爪”中《古巴:废墟曾经辉煌》这篇散文。 一、故土是我随身携带的行囊,离去只是为了换一种方式回归。 在“雪泥鸿爪”中,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国内大家非常熟悉的成都、青岛、庐山,又跟着作者的脚步走出国门,去古巴、去阿尔萨斯、去安大略印第安领地。 这一路看过的风景,遇到的人都成为作者小说的素材,被作者精心炮制成一本本精彩的小说。 作者虽然身居国外,但是从她的小说作品中看到的最多的还是以江南水乡为背景的故事。在经过那次印第安领地之旅后,作者的创作生涯出现了一个分水岭。她的创作灵感从江南故土游离出来,从熟稔的故乡走向陌生的他乡,比如印第安领地,比如唐山,比如开平。 作者说“我在他乡犹疑了数年,但却没有驻留。最终我的灵感又从他乡回到了故乡。我终于明白,故乡其实在我的血液中,无论是离去还是归来,故土是我随身携带的行囊,离去只是为了换一种方式回归。” 但是因为印第安领地的经历,在她笔下的江南故事里,有了隐隐约约的北方气血和神情。 二、乌龟似的背负着记忆,用文字把过去的日子串起一个花环。 “朝花夕拾”部分是作者对过去日子的记忆。忆童年的故乡,忆人生中遇到的人、还有动物,也忆自己的职业、自己的学习。无论是记忆的任何角度,都绽放着不同的花束,就如作者在多伦多住所的花园。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人一生的记忆中,童年和故土的记忆是永不会走失的基础。人和土地之间也是有血缘关系的,这种关系就叫作根。”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爱好和性情。就如作者在本书的续篇中写的一样:散文的世界与小说则全然不同,散文写作者似乎行走在一片旷野之中,大至三观,小至审美标准,甚至个人兴趣癖好,都将无遮无拦的落入别人的视线中。 三、每一朵花儿的盛开,都有一片灵感的土壤。 “书言书语”记录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灵感来源,成书过程。每一篇作品的背景中都能找到故土的影子。 作者在这一部分写到:我一生都在逃离故土,我却在孜孜不倦地书写那个我一直都在逃离的地方,我明知道我已经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园,我却在试图通过写作一次次地回归故里。 《废墟曾经辉煌》读完,不禁想起前几天读到的一句话:多亏了作家特异的感受力、记忆力与描摹力,不然哪里会有这样的重逢?这句话也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在读的过程中,我总是想,这样也可以触发灵感,这样简单的事例也可以成为题材。这可能就是作家特有的感受力吧。
《废墟曾经辉煌》读后感(四):我手写我心——《废墟曾经辉煌》书评
01.
接触张翎不多,最初是通过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从场景中感受到亲人面临诀别时痛苦的选择,影像作品胜在用直观的画面和演员富有张力的情绪表达,情节上更趋于完美和主题表达。之后再来看小说,虽少了那份震撼,却也被精巧又不失精彩的细腻笔触和治愈人心的气氛渲染。
于是,我特意百度了她,她的经历还挺丰富的,身份也很多元化:张翎,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后任英文翻译。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发表,代表作有《余震》、《雁过藻溪》、《金山》等。和其他作家不同的是,她并不是专职写作,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注册听力康复师。这就使她的作品多了一种不一样的味道。因为个人的经历或多或少会体现在作品中。
02.
这本《废墟曾经辉煌》是她的第一本散文作品集,是其二十多年散文创作的总集。共分三辑,第一辑“雪泥鸿爪”,为作者游览成都、古巴等地的见闻记录;第二辑“朝花夕拾”,是作者对童年、成长、故土、亲友的回忆文章;第三辑“书言书语”,主要包括作者的书评和其代表作的创作谈。
在此,我就和作者一样,从三部分来和大家道出我对这本书的念想。
一、你行进的每一步,都是你经历的见证
在第一部分中,收录的都是作者多年来在大江南北,甚至是国外的见闻和感悟。有专为游山玩水而去的青岛、也有应邀去的青藏高原、还有想再次追寻之前所写的书籍的灵感而进行的岭南之旅……
在这些旅途中,我们也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自己说的:我似乎行走在一片旷野之中,大致三观,小至审美标准甚至个人情趣癖好,都将无遮无拦地落入别人的视线中。
在这些文字中,你可以窥见作者的心理起伏,你可以了解到她的思想变化。
我觉得一个胸有丘壑万千的人,自己的人生必然也不会寡淡无趣。我们平常写作,老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想很长时间也想不出能有什么值的说的话题,但在张翎眼中,就连洗澡这样的平常事都有可讲可叹的一面,更别说自己的故乡、儿时过年、学习外语、古董市场等,有些是平常人也会经历的,但在作者眼中,又是另一番风味。
如果想要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异于常人的举止言行,你可以从他的生长轨迹中寻到;如果想了解一个人内心世界,你就去读他的作品。在“书言书语”中,你可以明白《金山》的创作起源与目的;你也可以知晓《胭脂》的创作过程和不同往常;你还能了解《何处藏诗》的创作构思。
03.
无论哪个作品,都体现了作者在某种情境下、某个人生阶段的特定思考过程和心理动态。
就像作者所说:“在网络新媒介问世之前,文字的保存和流传方式是如此的简单和决绝:它只能通过印刷出版的程序而成为报纸杂志或者书籍。然而,灵感成为文字在成为出版物的过程,却是一个充满了歧路和玄机的过程……”
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能不能有她的这番感悟呢?抑或是会不会有她的这种思考,进而写出刻有我们自己标签的文章,让别人一看便知呢?
2019.5.16 14:24
->
《废墟曾经辉煌》读后感(五):致每一位蹒跚前进的行路人
提及作家张翎,人们就会想到根据其小说《余震》改编的灾难巨片《唐山大地震》。书中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揭示一块表面结了痂,内里却烂成一片的伤疤。她笔下的作品不是正面叙述灾难和伤痛的,而是在探讨灾后的人性生活,有疼痛、有丑陋,也有希望。
张翎以独有的讲述疼痛、隐忍的方式,进行着直击地心式的深度写作。于是,《邮购新娘》、《交错的彼岸》、《望月》、《尘世》、《陪读爹娘》、《花事了》、《江南篇》、《寻》、《丁香街》、《梦里不知身是客》、《玉莲》、《警探理查逊》、《团圆》、《盲约》、《女人四十》、《遭遇撒米娜》等一部又一部作品从她的笔下流出来。这让张翎成为了当今海外最具创作力,及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
如今,张翎带着她最大的诚意,将她二十余年的成长之路,以散文的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异乡书写故乡,在旷野之地行走,致每一位蹒跚前进的行路人。” 张翎,也是一位前进的行路人,虽然离家乡越来越远,但她在异乡书写故乡,字里行间都有着浓浓的江南风情。
这本《废墟曾经辉煌》。共分三辑,第一辑“雪泥鸿爪”,为作者游览成都、古巴等地的见闻记录;第二辑“朝花夕拾”,是作者对童年、成长、故土、亲友的回忆文章;第三辑“书言书语”,主要包括作者的书评和其代表作的创作谈。
01.看见曾经行走的路,知道来路珍贵。
旅居海外多年,张翎的足迹印在了卡尔加里、辛辛那提、明尼阿波利斯、温哥华、多伦多等地,这种经历让她路过很多城市,去过很多地方。
她自己曾经说过:“行走让我看见:世界是何其宽广;阅读让我知道:人生是何等深邃。行走的时候,我的激情、好奇,始终伴随着我;当我停下来阅读的时候,我在反思我走过的路程。我想古人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张翎在记录她的行走足迹,也是在记录她的心路历程。走过西藏,去感受干净和纯粹,去过古巴去体会它曾经的辉煌,站在周庄感受宁静和古朴,到斯特拉斯堡去体验痛楚与平和,甚至到帕瓦去探奇野蛮与现代的交融……越是行走,越是体验,越会让她对战乱、创伤、疼痛的感受,有别于他人。
张翎开始思考这样的话题:内心的创伤是一样外表看不出来的东西,它会在你的内心存活很久。正如张翎所言:“痛,通常是我写作灵感萌动的预兆。”
而且她不单单写“痛”,更写出了“希望”。这个希望或许看起来很卑微,但却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的基石。
02.人和土地是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这个关系叫做根。
2008年诺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说过这样一句话:“离去和流浪,都是回家的一种方式。” 意思是说当一个作家的身体,离故土越来越远的时候,他的创作灵感却会带领他,一次又一次通过书写来回归故土。
张翎也觉得,无论用哪种语言写作,漂流者的声音却始终是关于故土的。她的作品始终流淌着故土情思,有读者向张翎提问:“在外多年,您为何对故乡还有那么深的情感?”张翎说:“无论我到哪里,有两样东西是不用刻意去记的,一样是母语,一样是故土。”
她回忆家乡井边的洗澡场景,她将思念赋予笔端写给离世父亲一封信,她记录儿时温州过年的画面……虽然故土不再是我们脚踩上去的那片土地,而是一个仅存于记忆中的概念,但她也如乌龟一般背负着记忆,与现代文明做着无畏的抗争,哪怕无畏,哪怕负重,她也要背上它,因为只有它的重量,才会让张翎知道,自己活着,还能行动。
03.孜孜不倦地书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张翎在序言里坦白,自己并不喜欢发表散文,她说:“我似乎行走在一片旷野之中,大至三观,小至审美标准甚至个人情趣癖好,都将无遮无拦地落入别人的视线中。”
而在本书中的最后一个篇章,记录的就是张翎在创作作品时候,某种情境下、某个人生阶段的特定思考过程和心理动态。
张翎在形容《望月》时说,当时她好像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写这部作品,人物和情节都等不及似的从她的脑海中跳出来,令她无法进行冷静的斟酌、构思;而她的长篇小说《邮购新娘》中想要表达的,是她对远远大于她自己生活世界的那一部分天地的终极关怀;而《金山》则是,她在小说中带着一种期望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的文化态度,书写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寻求精神的慰藉。
《废墟曾经辉煌》是张翎二十余年的成长之路全记录,也是张翎第一本二十多年散文创作的总集。“在异乡书写故乡,在旷野之地行走,致每一位蹒跚前进的行路人。”
《废墟曾经辉煌》读后感(六):废墟曾经辉煌,乌云亦有银边
图/ 封面第一次读张翎的书,已经记不得是哪一本了,却还记得《余震》里沉溺在被选择的伤痛里、无法原谅的小灯,还记得《雁过藻溪》末雁重回母亲故土寻找记忆,却发现母亲隐藏多年的真相,还记得《向北方》里达娃隐忍的坚强和印第安民族的“北方精神”,还有《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中目接不暇的地点转换和类似《十日谈》讲故事一样的叙述方式……
华语文坛上,有三位出色的女性作家——严歌苓、张翎和虹影。严歌苓入的美国籍,虹影是英国,而张翎是加拿大。前两者似乎目前较多居住国内,而张翎大多时候,是在国外,并且,严歌苓和虹影是完全的职业写作,而张翎算是副业,她有一份正规的听力康复的工作。如果偏要继续算,张翎取得今日的写作成就,其实是很了不起的。
她的身体里,就像蕴藏着极大的能量,每次爆发,都是惊人的。从1998年第一部长篇小说《望月》,到2019年的第一本散文《废墟曾经辉煌》,她的创作生命也走过了二十多年。
她在序言里坦白自己不喜欢发表散文的原因,说:“我似乎行走在一片旷野之中,大至三观,小至审美标准甚至个人情趣癖好,都将无遮无拦地落入别人的视线中。”这让我想起曾经问过作家、画家友友的话,我说:“你说创作是想把自己藏在人物的背后,但是很多时候是藏不住的,你怎么看这个‘藏’的程度。”,她的回答大约是说:我们写作时,是尽力藏,但并不是百分百的,甚至可能百分之七八十是藏不住的。
张翎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吧,想把自己尽力隐藏在人物的背后,又试图通过人物来说明一些问题,倾泻一些情感。而这本散文集《废墟曾经辉煌》,就集中了她零碎的情感,是旅途的随感,是故土的思考,也是敞开来说的创作谈。
这本散文集被分为三部分:“雪泥鸿爪”、“朝花夕拾”和“书言书语”。
第一部分记叙的是作家所到达的城市,有自行出游的,也有因公被邀请去的,包括成都、青岛、周庄等等一些名游胜地。第二部分就像是一卷回忆录,书写的是作者年少的生活经历,以及所见过的蕴涵历史的事物的记忆,包括故土的生活故事、在加拿大、巴黎等地的生活经历。而第三部分,可能最为受她的研究者青睐,这部分记录的是她创作的过程和心得,为她的小说补充了许多创作背景,对理解其小说的主题意蕴更有助益。
图/ 张翎01/你走过的每一步路,每一座城市,都是你生命的给养
张翎路过那么多城市,去过那么多地方,成都、青岛、庐山、岭南、古巴,等等。每一处,都发生了不一样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她创作灵感的来源。
岭南行时,滞留开平,只为调查碉堡的现存状况,以及华人移民遗留在国内的后人生存状况。《金山》就这样孕育出来了。
为创作做这样辛苦的田野调查,在作家群里都是少数的。尤其是写小说的作家,虚构、幻想、夸张,变形,才使得故事更有魅力,更有想象力,而不是像纪实文学那样干巴巴的,失却了人物和叙事的美感。
她说:“我所需要的,是把我的人物从脚手架上抬下来,结结实实地安放在岭南的泥土里,接一口地气。”
艺术来源于生活,经过加工美化,而具有可欣赏性。而可欣赏、可解读,赋予了作品更多的内涵和意义。张翎的小说大都如此,基于具体的时空之内,加以粉饰、刻画,终可成精品。
在东欧的旅行中,从布拉格、布达佩斯、维也纳,最后至斯特拉斯堡,这一段旅程,便是《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的旅程。那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女子的自我追寻之旅,同时挖掘了东欧几大古老城市的故事,以及同行众人生命里黑暗的故事。
而在这里,她说的,仅是她自己的内心。斯特拉斯堡是阿尔萨斯的首府,而阿尔萨斯是都德笔下《最后一课》中那个被法国放弃的小城。
张翎感慨:“当初那些与民族和国家概念相关联的激越情绪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如尘埃渐渐落地,剩下的只是一些边界和形状都很模糊的同情:对人被强行从熟悉的文化土壤里剥离出来的那种痛楚的同情。”
这种“被强行从熟悉文化土壤里剥离出来的痛楚”,哪怕只是一次离乡,就可以感受得到。而对于张翎来说,这种剥离的痛,可谓感同身受,去国离家的情绪,在远在东欧的这个小城,也可得到暂时的抒发。
图/张翎在国内参加活动02/指缝流年,都只愿这世间和平安宁
在故乡的书写里,比如《交错的彼岸》,比如《雁过藻溪》,都写到战争给人留下的创伤。这些伤痛的记忆,或许不是作者亲历的,却也是走进过那些历史的,也只有走进些,才能明白那些深藏在历史深处的痛楚,才是唤起良知和善意的根源。
她说:“我乌龟似的背负着我的记忆,和现代文明做着或许无畏的唐吉坷德似的抗争。”
我们都知道,唐吉坷德有多可爱,就有多荒唐,有多努力,就有多无力,现实在改变,历史的车轮推着人往前,没有人可以停留在原地的。
但她认为,她的故事可以,文字可以让她将她版本的故土存留下来。
但,就像我们不能确切理解莎士比亚时代的生活状况一样,后人也必定不能够全面窥探本时代的社会现状。只是,只言片语,也足够让后人加以揣摩和想象了。
张翎似乎对故乡更多些关注,倾注更多的热忱,毕竟那是生她养她的地方,厚此薄彼是应该的。
但她又是怀着一个作家的人文关怀,一个女人的敏感,一个现代人的善心,去审视异乡的社会和历史。
被抛下的斯特拉斯堡,夹缝中生存的古巴,生命力旺盛的印第安领地……作者怀着悲悯而震撼的心情,一点点撕开了他们的面纱。我们希望有歌舞升平的日子,不喜欢战乱逃离。
可人类艺术史上,最打动人的杰作还是那些关于战争的,而非和平的。
和平那么难,偏偏对战争的反思,却最是容易遭遇别人的恶意攻讦。比如公开父亲参与侵华杀害战俘的村上,却遭受日本右翼的攻击,包括言语威胁和隔断书籍销售渠道。
过去有很多经验供人吸取,而人在思考力上,总是懒惰的。我们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几辈人奋斗得来的“盛世”,是否也该为这个世界,为人类的文明,做些什么?
图/ 瓯江剪影03/那个被孜孜不倦地书写又逃离的地方
藻溪是她母亲出生的地方,并间接成了她生命最重要的故土。瓯江早已不是三十年前她离乡时的那条瓯江,温州也不再是三十年前的那座小城,那时的小城,早已成了如今名传海内外的现代化城市。
逃离的日子,都是充满荆棘和苦楚的,就像她说的:“离家的日子里,我尝过了诸多没有金钱没有爱情也没有友情的日子,遇到过诸多苦苦寻求又苦苦失落的人。”
每一个离乡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共鸣。为了梦想,为了人生,还是为了什么,总之一步步地离家乡越来越远。她的步子从温州到上海,到北京,再到多伦多。或许你的步子是从四川或贵州某个小村落小乡镇,到成都到厦门到杭州,到北京上海广深。
十月文艺的资深编辑韩敬群说:“一个没有离开过故土的人其实是没有故土的。”而只有远离,只有在路上,才能真正看懂故乡。
就像歌曲《花儿与少年》中唱的那样:“天真的幸福的流浪/才让我们忽然懂得了故乡”。只有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才真正懂得,故乡之于你的意义。
对于张翎来说,那既是创作的灵感源泉,亦是她情感纠葛的结点,同样是她永远“在路上”姿态的投射。
《流年物语》《交错的彼岸》《阵痛》《雁过藻溪》等小说,就是以故土温州,更小的藻溪为地理背景创作的。故土在她的记忆和书写里都是复杂而梦幻的,有时甚至连作者自己都恍惚有种“错位”之感。
在关于“中国故事”的书写里,令人感动的既有她恢弘的、善意的背景设定,也有在细节上的落笔。比如《阵痛》里,以“生育”为主的女人们的原型,就来源于她的外婆。
她说,她的外婆一生有过十一次孕育,最后养大子女十人,堪称存活率低下时代的奇迹。我回头想想,掰着双手数了数,奶奶大约比她的外婆要小些,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生人,嫁过两个男人,孕育十几次,养大的子女亦有十人。
在很多时候,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对于母亲和祖母辈,乃至对女性的认知,都不及女性自身。身为同性,对自身的特质更加敏感,对内在需求更加渴望达成。
但在对故土的情怀上,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是相似的。
2019/05/14于STU 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