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疑点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疑点读后感摘抄

2020-01-10 23: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疑点读后感摘抄

  《疑点》是一本由[日] 松本清张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疑点》读后感(一):清张大神人性警示

  不得不提,磨铁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棒。尤其是对《疑点》封面两个字的镜面设计,既典雅大气个人非常喜欢!。陆求实老师翻译为这部作品锦上添花,让推理迷们彻底的享受了一次饕餮之宴! 这一本儿又是经典的松本清张式社会小说。书中主要讲了两个中短篇故事~《疑点》和巜不幸名字一一藤田组伪钞事件》。 首先,疑点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外号“鬼",本名叫鬼冢球磨子的女人,犯有涉嫌欺诈,恐吓,故意伤害等四项前科,所有人都认为她为了骗取保险谋杀亲夫,是个与鬼畜没有什么两样冷血女人。作者以她为故事主线,带出了人性中的"恶"。"被无知偏见主宰正义,终将变成罪恶本身!" 是对本篇最好的诠释。其中律师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也也是其中最大的看点。 在角色上,我觉得鬼冢球磨子这个角色有些公式化。跟松本清张以往塑造的恶女角色很类似,在这里就不得不提松本清张最有名的"恶女三部曲”。主人公跟这些女人的性格很类似,为了达到目的,不惜牺牲一切,为了得金钱,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性与道德。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清张大神并没有突破自己以往的写作风格

  接下来说第二篇《不幸的名字一一藤田组伪钞事件》。

  本来案子已经盖棺定论,看似已经无懈可击史实资料在几个人仔细的推敲下竟然漏洞百出!这真是对上层官僚社会的一个讽刺

  我认为这篇是典型考古系作品。 对于印钞方面细节描写,显示了清张大神的见多识广。只是对于我这种对印钞知识不懂的人,略显枯燥。 这篇的立意着眼点不错,可以看出作者不断通过细节来反映出人性的复杂与多变。结尾处让人意犹未尽余味无穷。 这两部的基本格调都是揭露社会的黑暗、人性的无情以及对金钱权利的无限欲望情节紧凑扣人心弦,都可称得上佳作!

  《疑点》读后感(二):保持追求真相

  正如介绍中所言,本书说的就是人们如何被自身的偏见所蒙蔽从而做出错误判断这件事。

  两个案件中,成为众矢之的的那个人,都是被冤枉的,而使人们判断他们有罪的原因都不是客观的直接证据,而是一些所谓人之常情”“可想而知”之类的联想推断。《疑点》中,记者针对鬼塚所写的报道,从她的出身过往经历,甚至是她的名字,都成为舆论判定她有罪的证据。真心觉得那个记者就像狗皮膏药一样,他在写报道的过程中虽然有调查,但是他是带着自己的观点去调查的,只是想证明自己的判断而已,根本没有什么追求真相的思。后续意识到鬼塚很可能报复他之后,出于恐惧,又加深鬼塚有罪的信念,以至于最后走上杀人灭口的道路。的确有点讽刺,一个自诩正义的记者,言之凿凿说有罪的那个人无罪,而自己却一步步把自己逼上有罪的道路,说不清他是在哪一步走错的,或许他一开始就不应该写那篇报道,又或许,他把追求真相从自己当记者的目标中扔掉的时候,就已经不可挽回

  那位公选辩护人心也真是大,他最后在写辩护提纲的时候,分明表明他早就意识到鬼塚的案子舆情激烈问题出在哪里,而且第一次和记者碰面的时候,也暗讽过(难不成他真没那个意思),但是为什么啥观点都跟记者交代呢。不过说实话,最后的结尾,略恐怖

  《不幸的名字》读起来有点费劲案件发生背景是日本近代,我根本不熟悉,很多官职称呼搞得我云里雾里的,有很多史料,还有各种案件发生当时的印刷纸币真假钞鉴别之类的描写,以至于我最后都没有搞清楚文中所暗示的真相是什么,人物关系利益链,都搞不清楚,也就不知道那些假钞搞出来最后的目的是什么,就算知道真凶也不知道动机

  我读的第一本松本清张的作品是《砂器》,最大的感受是出场人物特别多,这本也一样。

  两个案件中不被偏见蒙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人,公选辩护人和安田,有点想知道他们费尽心思调查的动机来源是什么。公选辩护人,揪着两个疑点揪四年,最后自己在开车的时候想通,说明四年里也时时刻刻地在想吧,还有安田,发生年代那么久远都能调查。是出于对真相的信念吗?或者好奇?说实话像这种人才是无懈可击的吧,用什么好处诱惑都无法让他们停止追求真相。但是信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偏见,就像相信某个人是好人或者坏人,伊田认为熊坂长庵无罪的理由就类似于这样。

  一个能够判断什么是事实脑子,和尊重事实,或许才能离真相更近吧。

  《疑点》读后感(三):疑点

  2019-03-29 清张的疑点看完了,这是我看的松本清张的第二本小说,社会派大师,果然不同凡响题材抓得好,很现象内容丰富饱满刻画深刻,值得一阅,是一种享受记得第一本看的是点与线,那本是非常典型的,火车时刻表,玩的时间差,又反应了一定的社会现状和人物内心,看完,怅然诺失。 回归正题,这本疑点,两个中篇,疑点和不幸的名字———藤田组伪钞事件。两个题材,两种风格,别具一格,读完让人留连忘返记忆深刻,犹如喝了一杯百年好久,越品越有味道。 首先来说说疑点,第一个短篇,题材选的准,开头就很吸引人。讲的是一个,前科累累的恶女,再婚和丈夫旅游开车,事故,翻车到河里了,之前买了巨额保险,一死一生。女的活了下来,很自然咸鱼大翻身。获得巨都保单。然后好事记者,主观引导媒体报道。对恶女不利,有间接杀人的可能。然后无非记者去找帮恶女打官司律师了,至此作者详细的把恶女的背景叙述了一遍,。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前世今生,事无巨细,让人一发不可收拾。而事情一波三折,律师撒手不管,重新换律师。换了个民事律师,记者和新律师互动,又一段崭新的开始。发展朝着不可预料方向发展,之前对于恶女不利因素,一一驳回。而律师,有理有据根据发现的细节线索合理推理,猜想八九不离十也就是说,是死者自杀的可能性九十,想和恶女同归于尽出现意外,自己挂了。由于车祸是河里,恶女会游泳,而成了最终受益人。所以恶女基本上,会最终胜诉。而此恶女有黑社会背景,报社记者由于先期,先入为主的报道,基本上和恶女交恶了,害怕打击报复,结尾人性的反转,拿着铁棍子,被恶念主导要去袭击律师,结束。人性,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后来结果到底如何,记者袭击新律师有没有成功,后续又会如何,都是未知留白了,所以灰常的精彩。让人触目惊心,真相背后的真相,反转,同样的精彩,大师不愧大师,好看,给人阅读的享受。 至于第二篇,不幸的名字。是关于伪钞题材,丰富的人文知识。等于一个活的历史百科全书。日本纸钞的发展史,与伪钞的斗争。来龙去脉,发展史,还涉及政治斗争。当中穿插了传奇人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传奇人物的一生,经历过什么,内心刻画。尤其日本的纸钞,真钞,假钞,工艺,还有斗争。让人脑洞大开,脑补一波。尤其结尾解谜,有恍然大悟,大彻大悟过瘾。也是另一番的阅读感悟,边读边脑补学习。 两篇看完,风格迥异,异曲同工之妙,大师就是大师,清张魔咒,大师的魅力。所以这本疑点,不可错过哈,值得一阅。

  《疑点》读后感(四):是非对错永远都有个水落石出

  《疑点》讲了两个不同的故事,一个少妇杀夫骗保案,一个小学校长伪钞案,不同的故事有着相同的点,两个故事的主角,也就是明确的嫌疑人实际都是被冤枉的。故事不复杂,但故事里的人很复杂,人心如老猿,善恶一念间,当我们闭上眼睛为他人的所谓正义挥舞屠刀时,也就没有了正义。

  先来看第一个故事,少妇杀夫骗保案,也是本书书名所讲的疑点。看似简单新婚夫妇由于车辆失控坠落大海,丈夫当场死亡,妻子活了下来。这起简单的案子在记者秋谷的“深挖之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原来妻子也就是球磨子竟然在这不久之前为丈夫福太郎买了高达1亿日元的保险,不仅如此,球磨子还有黑社会背景,她的成长经历,乃至于她的名字都完美符合了大众心中一个蛇蝎女人为了钱而设计杀夫的推测

  舆论自此汹涌而来,对大众来说,对记者来说,对法官来说,事故中的两个疑点,鞋子和扳手,变得没那么重要,坏女人、钱、车祸、丈夫死亡、独得赔偿金,已经很明显了不是么。而为了抓眼球把球磨子的人设隐晦的往凶手上面靠的记者秋谷,则开始真正的登上舞台是的,这个故事秋谷其实才是主角。

  人性是经不得考验的,本书中秋谷在不自觉或者说习惯性的范了一次错后,甚至于那篇报道在我看来也说不上错,但秋谷自己过不去心理那关。在中途便开始疑神疑鬼,对律师换人战战兢兢,对大众心理暗自窃喜,甚至幻想球磨子万一无罪释放自己和家人也许会遭到报复,而这个也许,万一,没准,可能,便把一个与案子其实没有实际利益瓜葛的记者秋谷一步一步推向了罪恶的深渊

  人心从来叵测,哪怕是自己的心,松本清张本书里秋谷这个角色表现的尤为完美。曾经听过一句话普通人关心真相,也最不关心真相。大众的想法是可以不基于任何事实的,任何证据和结果也抵不过心底阴暗角落吹过的一阵风,也就有了我认为和莫须有这六个字。松本的故事没有给一个明确的结局,在秋谷的心跌落深渊,身走上律师楼梯,手拿凶具的时候戛然而止恰到好处,余味悠长

  第二个故事小学校长伪钞案,也即是藤田组伪钞事件,这个故事的思路清奇,让伊田、安田和神冈这三人用推理的方式,一步一步解开历史上已经盖棺定论的一个事件,本来已经完美的证据和史实却经不起这样很凑巧随意的推敲,漏洞百出,但这样经不起推敲的冤案却一错百年,并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会一直错下去。

  那么历史算什么,史实算什么,推理算什么。

  一个人的冤情与否在历史长河和社会背景下显得无比渺小无足轻重,没有证据,所以没人记得?

  松本清张这个短篇推理却在明明确确的告诉你,即使没有证据,但依然有人记得,时间下天记得,地名下地记得,人心更记得!

  痛快

  《疑点》读后感(五):真相从来不是重点

  先说一下书的装帧,磨铁真是深得我心,皮黑腰衬得颇为明显,小开本,书体较软,单手拿着正好,特别适合我这样喜欢躺着看书的,困的时候砸下来也不疼。说笑了,就像书腰推荐语一样——“人性警示录”,黑白配色,简单明快,又显得严肃。 这本书是由两个中篇构成,先说第一个——疑点。可能看惯了本格作品的快节奏展开。松本清张的社会派,一开始缓慢的不像推理小说,好像一个纪实文学作品。大概这就是作者要表达真实氛围吧。慢慢的通过记者秋谷的走访谈话,牵扯出本案的主要人物,交代了各个人物关系和案件细情,让读者也毫不知情的陷了进去。情节的展开本来以为应该是法庭辩论为主,可是出乎意料的却是主要推进方法还是由记者四处走访来延展开,具体情节就不透漏了。围绕着主题——本案的疑点,是这平淡情节中始终绕不开的一点。越到最后,就越让人心焦不解开怎么结案啊!最后竟然是由意想不到的人解开。全文前面的铺陈总算没有白费。 看完疑点,总觉得意犹未尽,这是一个探寻真相的故事,律师扮演孩子的角色,记者和大众则扮演成年人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益。从这一点上看,大众的普遍意识是女主有罪,并且非常符合大众心理,包括女主的犯罪前科,黑社会背景,成长经历,甚至名字——女鬼熊,都符合大众的预期,律师其实是在和全世界为敌。最后真相出来后,行文就戛然而止了,后续怎么样,任由读者自己想象。后来想想,作者确实高明,所谓人性警示,是说女鬼熊是否作案的真相吗?是为了解决案件疑点的律师叫好吗?仔细想想,其实一直是在批判记者代表的大众的价值观,什么真相啊事实啊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众怎么想,即使真相出来了,大众也会认为这是有黑幕的,不顾事实,只顾自己的心理舒畅,这是作者要揭示给大的吧。判决还没出来的时候,女鬼熊就已经被大众判罪了。 第二个故事——不幸的名字——藤田组伪钞事件,相比第一个,这个故事是我更喜欢的。解开历史的迷雾,从盖棺的结论分析出不可能的结果。故事同样是作者不疾不徐的娓娓道来,从旅游景点监狱由来,从关押犯人到伪钞案件,从制币技术钱币历史,从叛战争到政治党派,最后都集中到熊坂长庵这一不幸的名字上来,又是一个顺从大众民意的政治牺牲品雨天安静封闭环境聚集在监狱遗址的三个人,伊田、安田和神冈,正好可以互相举证互相推理,不受影响,这也是作者刻意安排了这三个人,但是由于行文风格,却不显得突兀。安田熟悉制币政治,伊田熟悉人文历史,神冈则耐心倾听,适时推动,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推理小说的模式了。三个人给出的三重解答,互相递进,又不能圆满的互相解答,三种解答全都有自己的漏洞,但是对于远久的历史事件来说,缺乏事实支撑是必然的,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殊为不易。单独拿出哪一种解答都能自立,这也是由于缺乏能够推翻的事实。一个完整的推理小品,如果作者能多着笔墨,扩大成篇,肯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长篇作品。大概松本清张的主要意图不在此吧,还是如前所述,“人性警示录”,他关注的仍然是社会人心,政治迷雾中一个小小的画师的命运,让人感叹社会中个人的渺小与无谓。 第一次领略社会派的魅力,平淡的情节中隐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看惯了精心设计的本格布局以后,这样的作品更显得意味悠长。

  《疑点》读后感(六):不幸的名字 ——《疑点》书评

  准确的说,这本书里包含了迥异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我们所熟悉的“恶女”故事,再加上近期米仓凉子和黑木华的新版电影(SP?)的加持,熟悉度倍加。因此,简单的评论剧情怎么样对这个故事而言是冗余的。但是熟悉不等于这个故事不再有阅读的价值,更不如说《疑点》这个故事更贴近当下,展现了舆论的力量。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因为医术救不了国民,但是文字可以。文字的力量可见一斑。这种由文字带来力量注定是双刃剑,救人或害人不过一线之隔。《疑点》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视角是记者,也就是一个文字创造者的角度。一桩并不甚清晰的恶女案,在新闻中报纸上已然是板上钉钉了。多么讽刺,虽然大多数国家法律认定疑罪从无,然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总是有人代替法律先行做了判决。恶女仅仅因为恶女这个标签就已经被舆论、民意定罪了。所以说,真相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我们愿意接受什么真相。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现实何尝不是呢?我们也只愿意看到自己希望的现实而已。

  说回推理层面,疑点的推理可谓丝丝入扣。由疑点引发的求证,由此开始了推理的过程。虽然故事并没有详细描述查证,但是解谜的时候,合情合理之中又有出人意料,确为大师之作。最后的结果也让人深思,这其实只是一个单纯的案子,排除了不可能就是真相。可是我们偏偏因为真相的意外而认为它才是不可能。结尾也非常的巧妙,现实推着你走向泥泞,人生中并没有什么回头的机会……

  第二则故事是伪钞案。不明所以的我以为这又是一个揭露金融界黑幕的故事(想法有毒),结果出乎意料。这是一则历史推理小说,一则日常推理,一则安乐椅推理。一如铁伊的《时间的女儿》,《不幸的名字——藤田组伪钞事件》还原了藤原组伪钞案的始末,描绘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找人背锅”的全过程。整个故事分为现在和过去两条线,现在的故事集中在一间小小的历史纪念馆内,更具体一点,其实推理的展开仅是在一间小的办公室内。登场的三个人既是听众也是讲述者,带领着读者在现在与过去穿梭。仅凭三个人的交谈,也勾勒出了历史上政商勾结,官场相斗,官员们纵横辟阖的图景。穿插其中的是日本纸币的历史。雕版石板、日耳曼纸币,造币局历史的变迁等等,既串起了历史的演变,也构成了解密的线索。现在这条时间线上的三个人物性格分明鲜活生动,历史上逐一登场的“大佬”们也形象清晰性格鲜明。历史和现在两条线完美的串起了一个跨时空的谜团与解答。在解密过程之中更是凭借推翻再重建的过程,实现了多次的反转。并且这绝不是为了反转而反转。每次推理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每一次都不是完美的。最终的结论更是一次借力的飞跃,逐条反驳,新建起的理论框架也是清晰的。虽然到最终也无法确认,究竟制造伪钞的是谁,但是目的已经达到了,就是洗清冤屈。跟随着这一过程,也算是对日本历史的一角,纸币的历史有了粗略的了解。这个故事也是一个特殊的清张的小说吧,我是想不到清张也会涉足历史推理还写的这么好的。

  如果要说,这两个故事有什么共通之处,那就是不幸的名字。恶女因为名字而更显狰狞,无辜之人因为名字而像是罪犯。有人的冤屈可以被洗涮,有人却不能等到这一天了。

  《疑点》读后感(七):社会良心,宗师魅力

  他必为民中的困苦人伸冤,拯救穷乏之辈,压碎那欺压人的。(《诗篇》72:4)

  今年的4月1号日本正式改元,由原来的“平成”改元为“令和”,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让我想到了“平成”之前的“昭和”时代。提到昭和时代,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松本清张这位宗师级人物。

  松本清张生于1909年,死于1992年,正好经历了整整一个昭和时代(1926~1989)。这个时代经历了二次大战到战败、百废待兴到经济崛起的巨变。松本清张就正是这一整个时代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因此,他的笔下的作品中处处可见当时的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环境,以精准的笔触描绘了那整个一个昭和时代。在那个时代里,你会看到小说中的人物是没有私家车的,出门除了新干线,就是打出租车,也没有手机和网络,只能靠座机联络。

  这次有幸读到了这本松本先生的中篇集《疑点》,再次领略了先生的宗师精神。阅读先生的小说,会感到一种奇特的张力。《疑点》日文原名《疑惑》,发表于1982年。书中收录了两篇中篇〈疑点〉以及〈不幸的名字——藤田组伪钞事件〉。如果喜欢阅读先生的作品,却认为大长篇篇幅太长过于复杂,又或者认为短篇篇幅短读来不过瘾,不妨读读先生的这本中篇集。

  因此,与长篇中主人公到处打车绕着日本到处转的家访式调查不同,这本书中的两个中篇直接围绕着两件“冤案”展开。从冤案的形成,到搜集资料,再展开推理,最后看破真相。看起来是推理小说惯用的书写模式。

  可做为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宗师,对两件冤案的处理方式又有所不同。

  在〈疑点〉中,因为舆论的错误导向,整个社会都是一面倒的认定球磨子有杀夫骗保嫌疑。甚至委托的律师都不敢接手。但真相是否如此,却少有人探究。最终还是委派的无名律师经过不懈的努力,查明了真相。但真相又危害到了某人,最终的结局真相是否可以大白,还未可知。留下一个不寒而栗的开放式结局。另外就是,喜欢推理小说,热爱本格诡计的朋友,也可以在这篇里见识到先生高超的本格诡计。细想这个诡计不算难,但由松本清张写来,却有着沉重的社会派的力量。读完,不得不佩服先生的高明。故事侧重于一个案件的澄清,赞美了律师社会的良心以及鞭笞了媒体负面的推波助澜。这篇小说可以多次搬上荧幕,也可以看到大家对于这篇小说的强烈肯定。

  在〈不幸的名字——藤田组伪钞事件〉中,冤案的形成则是时政的需要,某起事件必须要隐藏于黑雾当中,可也要给人们一个交待,于是就找人背了这个黑锅。这一篇的行文有些像先生的长篇小说《深层海流》,是单纯写事件的。先生说,写小说就像是拍照,如果要突出人物,景物就会虚。突出景物,人物就会虚。因此探求事件真相的这篇中篇的人物的描写就相对较弱。但先生是圈内著名的考据派,有着浓厚的匠人精神,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层挖掘以及钞票的印刷的知识还是十分充足的。对于冤案的澄清,也是有理有据。以一种三人交流心得,推理互补的形式呈现。如果对于日本的历史事件兴趣不大,阅读起来可能会略感乏味。但先生这份对于冤案的关注,以及澄清冤案的大师作风还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从先生的小说选材来看,松本清张对于社会有着高度的关注。总是在人们就要遗真相的时候提醒大家一下。不带任何偏见地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也应了先生的作品宗旨“文学即暴露”。正是这种社会的良心,也让先生的作品受到社会各层人民的喜爱。也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成为经典之作,就算跨越30余年,现在读来仍不过时。这可能就是一代宗师的魅力吧。

  《疑点》读后感(八):质疑,绝境中给人以生机

  人生活在一张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有时即便持有远离浑浊的理想,试图极力保持自身清洁,但仍不可避免遭遇某个突发事件,因此很难如愿。我们很难从这张密网中真正干净利落地挣脱出来。身边的人总是习惯通过他们个人的感觉,甚至偏见,给我们妄下定论,试图用他们的评判将我们粗暴地包裹起来。人习惯于用这种自由任性的方式来实现任何目的,比如排遣无聊,满足野心,甚至完成报复。

  对于善于抨击的人来说,显然属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作为被抨击的受害者来说,除非需要内心一股强大的信念来支持,否则很容易会被别人舆论的狂风刮倒,有时候可能再也站不起来。在这样一种棘手的看似无望的环境中,如果不尝试采取一些有力的回击手段,结果不过是满足了别人,牺牲了自己。如何才能成功地反击,或许应该从“疑问”开始。为什么别人会有这样的评判?他们的评判有没有破绽?该如何通过破绽找到证据来反击,赢回清白?

  松本清张在小说集《疑点》中就讲了两个这样的故事。一个有过诸多犯罪前科,名叫球磨子的女人,在一起离奇的车祸之后作为犯罪嫌疑人再次被捕入狱。因为一直以来的恶劣品行,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跟历史上有名的恶人相似,所以女人的结局在社会迅速引发热议,这样心狠手辣的毒妇,这样的结局也是理所应当不足为奇的。表面看来这确实是一宗没有任何悬念的案件。毕竟球磨子的恶劣印象已经深入人心,如果还有人为这种“毒妇”去辩护,简直就是没有良心,不可思议。而恰恰就是这样一宗板上钉钉的案件,被一个名叫佐原,名不见经传也不被人看好的三流律师发现疑点,最终找出破绽,一点一点各个击破,把人们用固有偏见和仇恨竖起的坚硬壁垒逐步撬动,最终还给女人一个清白。维持了正义。而这本书中另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位画家因被判定涉嫌制造伪钞的罪名被捕入狱,最终含冤而死。多年以后画家的同乡,一位名叫伊田的教育工作者,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最终揭开事实真相,原来画家只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生活中,很多人没有耐心也不屑于深入了解一件事情背后的真相,振振有词对一个人轻而易举做出好或坏的评价或论断,依据仅仅是对这个人存在一种固有的偏见。比如这个人曾经有过怎样的历史,他的长相是否属于自己喜欢的类型,如何评判他才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得失,或者仅仅是凑热闹参与大环境中的舆论。在这样暧昧模糊的评判中,他们丧失了正义的意识。一切认识和言论都建立在一种模糊而间接的材料上。而这种随意而不负责任的态度一旦形成一股风,对一位受害者来说就会很危险,极有可能把他推到悬崖边上。

  松本清张在《疑点》中用两个简洁,干脆的故事有力而漂亮地呈现了一个人如何从一个微小的疑点起步,抽丝剥茧,各个击破,最终为受害人还回清白,赢得正义的故事。干净利落,没有一点冗余笔触的叙述风格是我一直以来特别喜欢的,运用在这个特别的故事中更呈现出它的力度。翻译不错,也让这本书得以升华,尤其第二个故事,能想象得到翻译的艰难,但最终也仍然没有失望。

  在另一本我很喜欢的小说《点与线》中,松本清张说,“人的先入之见常在无意中发挥作用,使人容易对约定俗成之事熟视无睹,这是很可怕的。司空见惯的常识会产生盲点,是常有之事。”不能根据固有的偏见去评判一个人,带着偏见的眼睛无法看清真相,只能混淆视听。这样的舆论一旦聚沙成塔,就会形成一种可怕的武器对别人造成伤害。“要发现搭建起来的建筑哪里有问题,必须一一敲击检查。”假如我们有一天意识到自己正在面临这样的评判,恰当的方式或许不是保持沉默,而是发现其中的疑点,从疑点入手找准机会,对没有事实根据基于偏见的谎言各个击破。在一片被偏见蒙蔽的混沌中,或许质疑才是一种清醒有力的应对手段,给绝境中的人以生机。

  《疑点》读后感(九):名字何来“不幸”?时代荒谬罢了 ——评松本清张《疑点》

  7.7/10。这本集子收录了松本清张两部风格迥异的中篇,从题材上看,案件当事人一个涉嫌谋杀亲夫,一个涉嫌制作伪钞,难以确保阅读的连贯性;创作手法上的差异甚至不亚于题材:《疑点》基本按线性发展,层层点题、逐步推进;《藤田组伪钞事件》反复在“史料”中打滚,几乎纯用学术论文的方式贴近真相,需要读者的高度配合。

  编辑何以要将它们凑在一起?要知道,小说集若没有主题或风格上的统一,在唤起读者的兴致时恐怕举步维艰。没有“互文”的小说集可以任意拆解组装终至消失,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或V.S.奈保尔《米格尔街》里的短篇就缺一不可,它们就像未定型的长篇,分离意味着死亡。

  《疑点》和《藤田组伪钞事件》通过“不幸的名字”维系,嫌疑人也都生活在因“名”废人的荒谬时代。

  鬼塚球磨子在日语中缩略了读就是“鬼球磨”,音同“鬼熊”,而日本近代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岩渊熊次郎的绰号正是“鬼熊”。这种拙劣的文字游戏其实不值一驳,然而经过报章的包装,竟引起不小的轰动,嫌疑人一时之间人人喊打。来势汹汹的控诉如同法官的判决书,嫌疑人无处躲闪无可申辩,因为众人甘于充当传声筒的角色,有谁敌得过“人云亦云”?而且“大众”本就是虚幻的存在,怎么可能现身?于是疑点从无、传闻转述为事实,鬼塚球磨子终于成为“北陆第一毒妇”。

  “伪币制造者”熊坂长庵的名字与传奇江洋大盗熊坂长范仅有一字之差。他不过一介书生,热爱游历,刚好途径伪钞流通地,然后被构陷投狱。殊为讽刺的是,后世学者对案件的重重疑点漠不关心,反而急于证明熊坂长庵实有其人(民间认为他不过是虚构人物)。那位学者翻出熊坂长庵的建言书——内容是建议政府在没有医院的农村设立公费慈善医院,从而证明他的“医生”身份,经过一段似是而非的推论,让他“学会”铜版刻制技术,并因怀才不遇走上伪钞制作道路,结局当然是伏法认株。

  此外,作者的文笔也是一脉相承,首先是描摹景致的随意,寥寥几笔,似是点缀,又像拼凑,读来尤其亲切,没有正襟危坐之感,但也暴露了他的短板——无法做到福楼拜那般不“废”笔墨,或许他不想给读者设置门槛,然而在小说艺术面前,作者的意图不是最终裁决的依据,读者自有挑剔的权利。两部中篇的另一个孪生标记就是开篇的无动于衷,作者有条不紊地推进故事,他对小说的整体编排了然于胸,从头到尾都在向读者发出邀请。在这方面《藤田组伪钞事件》不如《疑点》高明,也许是受限于“史料”的繁杂,抑或作者忙于“制造”史料,疏忽了小说的可读性(我猜,也许作者想勾画整个时代,不得不采用学术论文的方式写推理小说。),而一本推理小说的命脉系于明白晓畅的行文。

  所幸书的布局是《疑点》在前、《藤田组伪钞事件》在后,于是这本书不仅可满足松本清张的粉丝,也能扩充其粉丝应援团。《疑点》有一个扼要的谜面,即便读者不去深究作品的内核,读毕全文也能享受到豁然开朗的乐趣。之后方有余力去读枯燥的“学术论文”、“还原”伪钞事件。

  《藤田组伪钞事件》的精细笔法只有在读者沉浸其中时才会彰显,如果读者无意深入,那么评析作者的掌控力也无所助益。看似平实的《疑点》反而机锋遍布,小说开场是秋谷记者在医院偶遇被告律师原山,记者提出要陪他走回家的时候,律师露出“警惕的目光”,他知道记者别有所求。记者写过一系列采访报道,明里是担心鬼塚巧言令色骗过法庭,所以先行替市民表达不满情绪。作者在记叙他的话时不忘描述他脸上那层油腻腻的汗,并且用了两个最高级形容词“最活跃”、“最被引以为傲”来揶揄。此时警惕的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记者正逐渐占据叙述中心。

  单纯依赖对话让情节滚动的推理小说只能显示作者小说技法的匮乏,或者在创作上投机。《疑点》不厌其详叙述记者问答场景,却是旨在突出悬殊之势:进攻方咄咄逼人,防守方退无可退。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漫画式讽刺所能营造的氛围。机场的交锋其实已经预示了名律冈村谦孝的婉拒,接近被“舆论”判刑的“恶人”(的确,鬼塚曾经涉嫌欺诈、恐吓、故意伤害等,但这些所谓罪行都是一般的利益纠纷)得承受千夫所指的重压,而如果是为他/她辩冤白谤,除了身败名裂,又能收获什么?

  《疑点》最新人耳目之处(也许资深推理小说读者会有不同看法)在于作者用了一招“移形换影”,或者说是“虚晃一枪”,我一直在期待被告律师舌战检方、控诉司法的不公和舆论的盲从,谁知等来的却是阵前换将,而我居然没有意识到主角无所不在的身影,这并不是经典的福尔摩斯(破案)+华生(传述)模式,而是华生精心隐藏的独角戏,正面人物和被告皆是导火索。

  小说一步步展示舆论制造者的恶意及其带来的积重难返的伤害,那是超常的智力也难化解的危机,因为小说最后,敏锐过人的民事诉讼律师虽然破解了谜题,但仍逃不过“舆论”的追杀。若说这只是个人的悲剧,那就太低估松本清张了。

  2019年5月1日星期三

  《疑点》读后感(十):媒体引导下社会舆论偏见引发的两桩冤案

  《疑点》的作者松本清张,是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世界推理小说三巨匠的人。这好象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松本清张的小说。我虽然一直很喜欢推理小说,但近年来看得最多的还是东野圭吾的作品。我也知道东野圭吾受松本清张影响很深,甚至在他的自传式著作《东野圭吾的最后致意》中,曾明确表示:“松本清张先生是能让我持续阅读的少数作家之一。”据他称,高中时代的他还是通过阅读松本清张的书得以一窥社会百态,尤其是社会的阴暗面。

  松本清张毕竟是开创了“社会派推理”的人,通过他在这本《疑点》中的故事,我也充分感受到了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以及普通人是如何被媒体报道误导沦为恶的帮凶。其实,在《疑点》这本书中,包括了两个独立的故事,“疑点”和“不幸的名字——藤田组伪钞事件”。在我看来,前者比后者的叙述方式更吸引人一些。

  和本书同名的故事“疑点”虽然曾七度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但我只看过2019年的新版SP电视剧《疑惑》。也正是在看过SP剧之后,我才更想看看原著小说。当看完小说后才发现,新版SP剧对于原著的改动还是十分大的,最典型的是为被告者辩护的律师原著中是男的,而在SP剧中是位干炼女性。这点差别让原著中一位日常打民事官司的中年男律师,为证明一个“女魔头”的无罪,兢兢业业地寻求真相并为她做刑事辩护的故事,变成两个“女魔头”联手抵抗社会舆论压力成功进行无罪辩护了。

2019版《疑惑》海报

  新版SP剧《疑惑》中,两位女主角都过于强势,无良女律师为毒妇辩护听上去就令人生畏,即使胜诉都让人难免怀疑被告是否真无辜。但在原著中,最终作为犯罪嫌疑人鬼塚球磨子公诉辩护人的,是一位法院方面委派的,擅长民事辩护的律师佐原卓吉。他是一个白面、红唇、削肩、有点阴柔的42岁男人。也正是因为佐原给人感觉是如此柔弱,才让一直跟踪报道球磨子一案的社会新闻记者秋谷茂一寄希望于他可能会以败诉结案,从而避免球磨子胜诉后找把她写成女“鬼熊”的秋谷算账。

  在我印象中,尽管是秋谷亲手通过系列报道令大众都相信球磨子就是杀夫的坏女人,但在SP剧《疑惑》里他的存在感挺低的。而在原著中,他分明是贯穿整个故事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故事结尾,当佐原一点点揭开真相时,秋谷更是对佐原动了杀机。而在SP剧中的秋谷,怎么敢对气场那么强大的女律师动手?若真动起手来,倒霉的也许会是他自己。

  另外,SP剧《疑惑》中对于女律师想透球磨子一案的关键表现得很突然,让我不得不理解为那是灵光突现的偶然。但在原著中,连秋谷都曾用类似关键证物的同类东西深入研究。何况佐原一直对证物中的扳手,以及死者一只脚穿着鞋,另一只鞋却脱落了,这些案件细节都十分在意。他曾反复推敲,进行模拟现场演练,所以最后找到正确答案是早晚的事,并不会给人突兀的感觉。而这在我看来,正是松本清张故事写得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巧妙之处。

  总之,我对于“疑点”这个故事的印象还是不错的,但对于另一个故事“不幸的名字——藤田组伪钞事件”,我就感觉叙述方式太枯燥、乏味了。虽然同样是讲述了一部分人因为带着偏见看待社会新闻,使得嫌疑人蒙冤,但这个故事却是以回顾历史、引用史料的方式讲述的。这不像讲故事那样生动、有趣,更像是律师打官司时在用各种资料论证嫌疑人的无辜。

  在“不幸的名字——藤田组伪钞事件”中,那位名叫熊坂长庵的嫌疑人,只因为和江洋大盗熊坂长范名字很像,所以就被一部分人认定是制造伪钞的人,并最终被判有罪收监,关押多年后死在狱中。他其实算是藩阀斗争的牺牲品,之所以选中他这个原本和案件毫无关系的人作为背黑锅的人选,正是利用了他与江洋大盗名字很像,更容易令大众相信他是坏人。

  从故事意义来说,“疑点”和“不幸的名字——藤田组伪钞事件”同样是在批判社会舆论的偏见问题,都显示出了松本清张社会派推理小说的特点,只是在我看来这两个故事都不足以代表松本清张的推理小说写作水平。我最近还看了根据他小说改编的两集SP剧《球形的荒野》,以及电影《砂之器》。尤其是后者故事情节比《疑点》中的两个故事都更复杂、曲折,情感层面也更丰富、饱满。

  如果再看松本清张的社会派推理小说,我的首选会是《砂之器》。虽然《球形的荒野》可能也很精彩,但故事内容涉及战争,所以我不喜欢。不过东野圭吾也曾指出,松本清张的书并非只局限于社会派,而是创作了很多作品,描写逻辑无法解释的人性弱点。因此我也很期待有机会看看他的其它类型作品,但最好不要是像“不幸的名字——藤田组伪钞事件”那样讲述历史的。(作者:李淑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疑点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