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II异站》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II异站》读后感精选

2020-02-14 23: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II异站》读后感精选

  《II异站》是一本由[美]库尔特·冯内古特等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页数:5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II异站》精选点评

  ●很棒的一本小书,很激发人的想象

  ●喜欢科幻故事感觉精彩神奇

  ●有很多不喜欢

  ●书籍增长知识,了解天下大事,培养文化修养,积淀文化底蕴

  ●柔软时钟非常好看

  ●对科幻爱好者来说,短篇集还是挺有吸引力的。 一周时间看完,总体评分4.5四舍五入得5。作为短篇集来说,很难得有这样的水准——完全觉得不好看的就2~3篇,但短板明显——这些作品年纪都比我大了不少。 最喜欢的前三《2BRO2B》、《星际病院》、《复仇之日》,还有挺多喜欢的篇目,让人想读此系列的其他三本。

  ●短篇很好读,适合科幻小白

  ●脑神经派对

  ●不如一,译文依然很不错

  ●四本里唯一一本有插画的。

  《II异站》读后感(一):《异站》

  未读的科普书做的不错,每一部书都很值得阅读。这部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也很值得看,毕竟目前而言,中国的科幻作家像刘慈欣这么成熟的为数真不多。科幻迷们不妨从这套书看起~~~最近《三体》好像就要上映了,很期待这部电影。从小都是看A国科幻电影长大的,现在终于中国有像样的作品了,很期待(๑˙ー˙๑)。

  《II异站》读后感(二):最喜欢《“忏悔吧,小丑!”嘀嗒人说》

  ——雨果星云双奖作品!讲述了一个时间被精确规划世界里,一切都按部就班,嘀嗒人可以通过控制个人的时间卡和心率盘来控制生命。直到一个喜欢迟到并且喜欢制造“迟到”的小丑出现了,他要、他能、他将打破这个墨守成规的世界规则!本书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两部电影:《时间规划局》和《V字仇杀队》。而且,这部小说开篇遣词造句实在妙不可言啊:“以上就是全文主旨我们叙述事情经过,然后讲讲的开头。结局就让它自生自灭吧。”

  

  《II异站》读后感(三):诚意满满的选集

  这套选集,范德米尔夫妇做得很用心,1900-2000年间的哪些作品被选入,哪些因为翻译分类篇幅原因未能选入,编者在引言部分做了详细说明

  选集中的篇目很多已是期待良久,对翻译和成就本书的人感激不已。

  具体编选指导方针思路如下:

  °避免收录名作(考问经典)

  一丝不苟考察以前出版的此类选集;

  °甄别并排除以前被视为教科书级别作品的仿作;

  摒弃“门户之见”(收录不因科幻闻名的作写出的绝妙科幻故事

  °消除意义分歧(不在意一个故事是属于“类型文学”还是“纯文学”);

  °让边缘回归内核(认可邪典作家和更多实验性文本地位);

  雕琢完整的科幻谱系(认可超现实主义和其他核心类型文学之外

  的作品对科幻的贡献);

  展现科幻全景(如前所述,我们要探索英语国家之外的科幻作品

  让它们通过翻译为大众为大众所熟知)

  同时,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收录不同类型的科幻作品,包括硬科幻软(社会)科幻、太空歌剧、架空历史、世界末日、外星人接触、近未来、反乌托邦、讽刺故事等。

  长达三十多页的引言介绍了科幻的历史,不同时期科幻文学创作的特点和探索。群星闪耀的黄金时代,各种语言背景下虚构文学的奇异瑰丽。

  关于未来,一定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国家的未来,而是全人类的未来,当然也一定是一个人的未来。也许对个体的人类常常失去信又深深热着全体人类的矛盾使我痴迷科幻创作。

  对未来的恐惧和期待是将文字染色的风,这般书籍,弥足珍贵。

  《II异站》读后感(四):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集

  极其优秀的短篇集,兼容并蓄,而且绝大多数的故事都可以称得上精彩异常。如果没有很多时间把阿西莫夫的《基地》《机器人》和《银河帝国》全系列看完,可以来看看这个,阅读体验同样相当不错。

  作为标题的《异站》如果说是近五年写成的作品也不奇怪。令人完全投入其中而且毛骨悚然的故事叙述以及只能想到“漂亮”这个词来形容的外星人相关设定实在是令人佩服。强推。

  然后说说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会学习的身体》。结局虽然在预想之中,但在1953年的时候就能顺理成章地沿着逻辑链条推进至此……记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构思,但完全不能形成成型的故事……想到这里再去看故事内部的每一处合理设定,深深膜拜作者的思考和组织能力。

  《毛皮》和《九百个祖母》是那种让我反复阅读仍然感觉没能抓住那一点什么的故事,科幻的深刻让它们更具可读性,有机会去找找国外的相关评论,百度实在是一个很弱的地方……

  类似于《星际病院》或是《让我们拯救宇宙》或是《三个摩德兰人》这种基于一个庞大设定之中而产生的短篇故事其实不是我的菜……但很多读者是喜欢这样的故事的,要想完成这样的故事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大量的资料储备,所以能写史诗的作者都是大佬!!

  最后说一说几个不是很喜欢的故事(当然可能是自己的问题,大家一定会有不同意见,需要交流)。《怪物》这一篇其实总感觉是爱手艺先生的文风,但在营造气氛方面有些刻意地强调科幻的背景了;《失去大海的男人》的引言里说这是“阿瑟·克拉克的最爱”,我觉得实在有些过誉,这种故事实在是不及《乞力马扎罗的雪》太多了……

  最后的最后,我决定把这个系列的其他几本书都给买来看看,好好学习“如何讲好一个自己从未经历的故事”。

  《II异站》读后感(五):论《黑暗》所表达的“诉诸无知”

  从一般意义上看,《黑暗》并不像一部科幻小说,反而更接近一则古典时代的寓言。因为大部分科幻小说或多或少与现有的科学理论沾边。更重要的是,许多科幻作品的读者希望作者运用科学理论和自洽的逻辑将故事的前因后果解释清楚。但是《黑暗》的作者安德烈·卡尔内罗却反其道行之,将一个不加解释、起初看来令人费解的设定摆在读者面前——所有人突然失明。于是,尽管细节逼真,故事在逻辑解释上是不完全的——为什么所有人会突然失明而后又在同一时间恢复视觉?当然,这一设定的蛮强性实际上指向故事的中心。那就是我们仍然是无知的,在这一无知之下,我们依旧显得渺小。而这一无知如同故事中失明之人面对的黑暗,令人战栗、令人无助。

  这一思想自有其渊源。它最早可能会追溯到苏格拉底那句“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当然,对于研究“自我涉及”的人来说,苏格拉底并不是“一无所知”,因为他至少知道他自己一无所知这件事,因而从语义分析判定苏格拉底的这句断言是没有意义的。于是,我们从上述对苏格拉底断言的语义分析就能看出我们在认识上的严重倒退。在古典时代,我们会直接对可见和不可见的存在进行本体论式的追问。而后来,我们发现自己是否能以及如何认识客观世界都存在问题,怎么能直接追问宇宙的存在呢?再到后来,我们发现,思考的工具——语言和逻辑——本身就限制着我们的思考,规定哪些问题可以讨论,哪些问题无法讨论。在一层层思考和追问下,我们并没有得到答案,反而获得更多问题。于是,无知的边界越来越广。

  那么科学研究能够使我们真正认识到世界运行的真正规律吗?我们或许可以说,科学研究通过证伪现存理论,提出新理论一步步接近真知。但是科学理论本身也基于一项假设——世界是遵循某种因果关系运行的。用因果对事件进行编排是我们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基本手段。然而,休谟却说,事物前因后果并没坚实的逻辑解释,反而只是出于我们心理上的倾向。因此,上述问题或许是个伪问题。因为,从最宽泛的可能性上说,世界可能是无规律的,而我们所认为的规律是我们强加的。或许正如诺姆·乔姆斯基在纪录片《高个子的男人快乐吗》所说的那样,我们对事物的因果判断源于我们的心理结构。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德烈·卡尔内罗会给读者如此蛮强甚至有些反科学的设定。如同科学为迷信祛魅,作者也在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为大众祛魅,让他们知道即使在今天我们真正能断定的东西仍旧很少,甚至比在巫术迷信盛行的时代还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