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对理智怀有警惕之心
理智是不是好的?
没有理智,我们甚至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又不该做。
理智总是受到赞誉。
理智在许多时候固然是好的,但不要忽视这样一点——事实上这一点经常被忽视——
譬如一个糟糕的心理学医生,学到了某种关于童年伤害的理论。当患者找他诉说的时候,他看起来是在和患者进行沟通。
有时候那是真的,有时候也许不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除了患者本身,和回忆里的当事人,没有人知道。
最后医生得出了他的结论:他所有的不顺利,都来自于那个糟糕的童年。
但他忽视了复杂人生中的很多东西。他把患者的问题夺走了。他完全可以让患者自己去梳理。因为语言有梳理自我的功能。
当然,这并不是说心理医生是不必要的。心理医生的聆听,并且是训练有素,专业的聆听,对这种梳理十分必要。
但心理医生下了断言。
他解决了什么问题没有?
我们不得而知。
但至少他的理智所认知到的理论是屹立不倒的。
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所有真相的被掩埋,都来自于这种用结论证明证据的合理性。
理智迎合了这一点,在它维护自身的同时,一个人就会享受着确定性带来的舒适,同时自恋于自己的才华。
即使那是真实的存在。
当一个人哭泣的时候,你只是要去感受那份悲伤。用心体会他的悲伤,又为何而悲伤。
当混乱发生的时候,你只是要去感受那份混乱,心无旁骛地领受这份混乱。
譬如两个人的争吵,是混乱的。
如果你没有用冷漠的方式去应对,去强制回到生活的秩序中去,只是回应以完整的感受与爱。
然后一点一点,更靠近彼此的心。
这是一种与理智方式不同的整体性理解。
所谓整体性的理解,指的是将事物和自己的内心合为一体之后再去理解,而不是把事物对象化,然后再通过思辨的态度去理解。
而一旦理解的方式整体化,被理解的事物自然就有了生命性,理解起来也就会变得简单。
无论那个事物是一个人,还是那个人的情绪,还是你所面对的事件。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必要,也来不及去摆弄那些繁琐的思辨和理论。
更不必在抽象的世界里左顾右盼。
对事物进行感性认知和整体把握,未必不是一条好的途径。
一般来说,男性对于秩序有着格外强烈的渴望。
他们希望能够建立系统,能够按部就班。
对于混乱,或者失控,有着强烈的恐惧或者抵触。
但我希望我的读者,都认识到这样一点:
在理智所否认的存在里,包含着未被完整认知的巨大价值。
你不必放弃理智,但同时也要对理智保持着觉知之心。
我知道,理智在很多时候是光源。
这个文明的世界,也是由着人类的理智,而得以产生了礼节,产生了文明,产生了科技。
我们用理智治愈疾病,用理智将内心中的善意,付诸最具有效果的行动。
可是不要忘记,假如一个人想要在他的人生里追求光,则必须要凝视眼前称之为“影”的苦难现实。
如此,他才能够辨别出正确的方向。
你的生活必然会出现理智之外的混乱。
请你暂时放下对于秩序的偏好,直面混乱。
也许你什么都不用做,只是用你的整体感知,无差别的去体验这份混乱。
它会让你拥有单纯依靠秩序,所没有办法达到的成长的高度。
《周书.武帝纪》中,这样形容了那种高度:
至道弘深,
混成无际。
体色空有,
理极幽玄。
<END>
文/勺布斯
微博:@勺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