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 琴声 冬至
琴声很暖,隔着也并不远。感觉就在周围,不知道为什么停了,也许因为孩子弹得有错误的地方,老师停下指导吧。现在的年代,弹琴非雅士,而是考学之用。每分钟都很昂贵。
阳光好明亮,静静穿过窗户,射在书桌之上。窗外的霜已经化去了。东至的日子,此刻南回归线是炎热的,我们在北边等待太阳的归来,它的脚步很慢。漫到我们一直感觉它没朝着我们走来。
喜欢这样无所事事,即使敲打键盘也是一种自己的愿望,或者是一种不由自主的习惯。
弹琴的人是我楼上的邻居,有一段时间总是在下午,困扰我的午睡,而今天很好,虽然我无法欣赏那具体的曲目,但是我知道宁静。音乐的功能一个就是叫人思绪飞扬,不是去只是记下。
读书也是如此,有时候我甚至想,其实义务教育本身没有错,但是叫每个孩子都去读书之后,我们确实一步步盯着那么高的目标。其实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据说某个家长因为孩子94分被告知是倒数,家长都惊讶了。
我们也惊讶了,教育应该不仅仅是记住吧?
王才贵教授说得对,有些孩子拿着课本回家第一天就已经把课文故事看了一遍。的确薄如语文课本这样一本假设是课外书,一个孩子要是看一个学期是不是很奇怪?
我们的课文里很多东西明明很浅显,却支离破碎地分析来来去去搞个不停。考试时也会由于很多无聊的问题,。甚至是明知故问的东西,缺乏真正开启心灵的东西。
语言是每个人天然的能力,高低有差,表达无障碍,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谈的上为文的东西太少,一本课本下来只有几首古诗谈得上是文,其实都是糖水,甚至还有很多虚假的陈词滥调。充斥着语文课本。动不动就是死之类的假模假式。孩子很多好的东西却没有机会接触,连老师也整天忙忙碌碌于那些无聊而作业之间。专业成长其实很多时候是看机缘。
有时候想,总感觉很多恐惧,战战兢兢,我们的学生将来回忆小学生涯的时候,没有美好的文的浸润。好在学校一直安排了经典导读,孩子们即使不懂也没有恭关系,未来的人生中很多机会去理解。文化的浸润必须经常在课堂上有美好的语言激励孩子,不是找了一段好文背诵马上就去模仿了事。
唐德刚先生说胡适白话文运动时候其实抱着批判的观点的。自己饱读诗书,而最后却给咱们教育部上书白话文运动,所以读经典多一些我们的教育社会问题也许可以少点,因为经典经得起岁月考验的。也是很多基本的做人之道。现在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其实很迷茫,没多少人认真研究古代怎么教育孩子,严格要求,之后形成习惯,很多东西不再烦恼。
而现在确实恰恰相反,小时候不给规矩,大了之后再想扳回,费力而且往往没有效果。
其实我们缺失的是一种精神,不仅仅是读书的那种态度。因为古时候人读书基本先读经典,所以也可以把读书人看做懂得道理的,尊重有加。今天读书就是上学,学校里学的什么?压根不是经典,所以普通人随便看看可以明白的。对教师缺乏基本的敬意也是属于不奇怪的。
琴声依旧,此刻换了激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