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文
很多传统的经典的东西,已经给人生指导,有时候我们不是需要按照科学的办法去理解人,把人用灌输的方式去灌进去,结果自然还是不行。
即使艺术类的东西也是按照训练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很多孩子都是去考级的目标去达到。慢慢熏陶我们已经受不了那种速度了。所以,真的懂得音乐的人不是依靠考级最终能够获得的。孩子们苦于考级之中弹琴的愿望往往就被剥夺。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有些孩子其实很小的时候已经摸到家长的底线。我偶然看见那些在街上用哭闹的方式来获得成功的孩子,家长教育一定有一定问题,因为孩子其实很清楚,他一定可以赢得。否则他不会闹的。我们老家俗语就会说,三岁孩子看颜色,这个指的孩子已经学会察言观色的了。
所以不要因为孩子小而让步。 一个邻居的孩子,他叽叽喳喳地跟妈妈说话,忽然他要那个玩具。之后妈妈没有答应,他就说:“妈妈是个小气鬼。”
可是妈妈还是没有生气,似乎也没有关注,结果呢,他就再次重复了一次,颇有点沾沾自喜的感觉。
这样的孩子 ,经常玩的时候很强势的。他太过自以为是,总是因为自己一直被肯定和夸赞。
语就是语言,文就是写作,讲话很多人没有那么多思考,所以不要一辈子 写的感觉。
学习很多时候就是教会了一些条条框框,其实不是真语文。人类学习语言有时候就是电脑储存的能量,即使脑子不好的人也没有表达方面太多障碍。
当一个老师要用相反地方方式来做,孩子们被牺牲了。白话文不需要教那么多的,老师是浪费青春,孩子是浪费童年。
有些东西是靠听不知不觉学会的,比如 台湾孩子不知不觉学会了北京腔,大陆孩子也有不知不觉学会了港台腔。
文是记载的东西,这个才是文。
语言是文章是人造的,升华的语言,但是从生活提取,简称文言。我们欣赏优美的文学就是靠文言文。
去杜甫草堂就会发一些思古之幽情,这就是人性的东西。 一定要回到经史子集的东西。也许你会说糟粕,但是也是有能力的人才知道它有糟粕。古人的智慧,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缺乏经典意识的。
经典耳濡目染的情况下,本身就有开阔的胸怀。 有些东西可以启发我智慧,读书要有选择,孔子也有千秋不朽的东西,未曾老去的东西只要人类在,有些东西是不会变,只不过是经典最终唤醒人性的东西。 巧言令色鲜以仁, 即使几千年,还是这样,即使对于外国人也是这样的,巧言令色的人不会太好。
最好的经典的就是写出人性的东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没有什么国家区别,也没有时代的局限,最好的文学著作的就是这样的。
我们要教给学生是要有用的东西,不要教那些只是应付考试的东西。教孩子前面学了,后面就很厌恶,就是失败。
语文程度一年不如一年。
痛心!
以为孩子只是懂得那些简单的东西。
其实孩子越是早读到经典,就可以培养心灵。
深以为然,很多民国之前还是有大师,但是今天大师已经很少了。经典的缺失,最终造成阅读的困难,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很多时候不愿意读那些稍微深点的文言,就是语文早年没有养成阅读习惯。
有教就有,没有教就没有。所以很多时候孩子不会什么看什么没有教。古典小说都能够看了,语文还要教吗?
唉,经典的确已经离开我们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