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死后,蜀汉再无大将?
群雄争霸,战乱四起。最后存活下来的魏蜀吴三国,实乃时代的幸运儿。三国鼎立的局面注定不会长久,相互之间的争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以刘备为首的蜀国,有关云长的大刀,有张飞的丈八蛇矛,还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些都是保障蜀国长治久安的法宝,但在这些人都烟消云散后,蜀国变得摇摇欲坠。
甚至有人说,在赵云死后,蜀汉再无大将了。初看这句话好像没什么毛病,但是仔细想一想,问题就出来了。赵云于229年去世,最后在蜀汉景耀四年(261年)被追谥为“顺平侯”,其“常胜将军”的形象在后世被广为流传。
而蜀国是在263年为魏所灭,这之间还有三十四年时间,如果蜀国没有了能够威震一方的大将,可能撑不了这么久。
如果蜀国在晚期还有名将的话,为何很多人都说不出来呢?这些名将都是什么来历?对于这一点,专家给出了答案:在赵云死后,其实还有3位名将 ,说出来别不信。
第一位名将是魏延。可能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很多人会不屑一顾,但此人确有名将之实。
魏延其实一直都很受刘备器重,只要看看魏延一路升官封爵的速度,就明白他的重要性了。
在刘备入川时,魏延就因为屡立战功而被升为牙门将军。当刘备攻下汉中时,魏延直接被提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
刘备即位后,魏延直接拜镇北将军。而后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
魏延这个人之所以没有被后世广为传颂,那是因为虽然他作战勇猛,但性格孤傲,常常惹人生恶,因此得罪的人不在少数。
诸葛亮还在世时,魏延就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然后与诸葛亮会师潼关,结果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为此,魏延也是心生不满。
诸葛亮死后,魏延与长史杨仪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如果不在内斗中死得这么早,魏延的精彩人生还会继续绽放光芒。
第二位名将是廖化。廖化这个人,不可轻视。他的忠君之心有目共睹,最初是关羽帐下主簿。关羽败亡后,归属孙吴,后用诈死之计回归蜀汉,被刘备授为宜都太守。
刘备去世后,转拜丞相参军,后为广武都督,迁阴平太守,多次参与蜀汉的北伐。官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蜀汉灭亡后,被迁往洛阳,于中途病逝。
第三位名将是姜维。对于姜维这个名字,都不陌生了,他是天水功曹姜冏之子。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姜维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汉,得到蜀相诸葛亮重用。
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的领兵能力得以施展。延熙十七年(254年),拜大将军,独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大战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互有胜负。
景耀七年(263年),魏国五道伐蜀时候,姜维摆脱邓艾等人,退守剑阁,阻挡钟会进军。邓艾阴平偷袭成都,后主刘禅投降。姜维志存光复,假意投降,勾结钟会反叛,事败被杀。
无论是武力值,还是智谋,姜维都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名将。但可惜生不逢时,蜀国气数已尽,已经无力回天。
蜀国到了后期时,局面混乱。一方面是姜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耗损巨大,这遭到了宦官黄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老臣张翼的反对。导致姜维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储备军资。
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又想除去黄皓,但因刘禅十分宠信黄皓而无能为力。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想要打胜仗,可谓比登天还难。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乱才是最可怕的。魏延死于内乱,姜维也因为内乱而疲惫不堪,最后蜀国灭亡,也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