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常被一些身边的人和事所不经意的感动着。因为要参加今天这个活动,使我有机会去深入地了解那些生活在我周围,而平日里因为工作忙碌被我所忽视的同事们。每一次短暂的面谈,每一次夜晚的电话沟通,每一次校园里匆匆的遇见与观察,都令我的内心漾起一波波感动的涟漪。尽管这样的感动有许多,但在这里我无法一一去描述。今天,我只向大家讲述一位心如慈母、行如雨露的同事——张建霞老师。
关于张老师的为人和工作态度,我不想做过多的介绍。先请大家看一段我县电视台去年录制的视频资料,真实地走进张建霞老师。
看完了这段视频,我们不禁为张老师高尚的师品和智慧的育人方法感到由衷地赞赏和敬佩!然而,相对于张老师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这两分钟的时间只是弹指一挥。现实工作中的张老师确是有着更多鲜为人知、却令人感佩的事迹。
不必说女儿做手术住院,她瞒着在外地工作脱不开身的爱人,每天照常上班,宁愿亏待自己的孩子,也不耽误学生一节课;不必说母亲病危,为上好初三毕业班最后一周课,她给自己留下了深深地遗憾;更不必说冬日的夜晚,睡梦中的她接到一个学生家长的电话后,不顾天寒路远,匆匆赶去,和家长一起寻找因为家庭矛盾走失的学生……在这里,我只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怀抱”的些微细小的故事。
在张老师的班上,有一个叫泽玉的男孩儿,由于脑部外伤导致智力障碍。因为家庭变故,只有姥姥姥爷抚养着他。刚入学时,这个孩子给班上带来了很多问题,但张老师从来没有嫌弃和疏远他,反而给了他慈母般的关怀与包容。
一次音乐课上,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唱歌。这个学生突然趴在课桌上呜呜地大哭起来,弄得音乐老师不知所措。张老师走进来,伸出双手,向这个学生轻声召唤着:“过来,孩子!到老师这儿来。”一声轻柔的呼唤,一个温暖的怀抱,化解了一个身心俱伤的孩子内心里那一份难言的隐痛!呜呜的哭声在张老师的抚慰中停止了,课堂又恢复了平静。
像这样的插曲在张老师的教学生活中数不胜数。在张老师办公室的桌兜里,经常准备着饼干、面包等零食,为的是让那些来不及吃早饭的学生可以不饿着肚子上课。张建霞老师就是这样以一份质朴而真诚的爱,悄无声息地浸润着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她的学生们平日里都习惯于叫她一声:“张妈!”她教过的学生,有很多在初中毕业后依然和她保持着亲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