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寻找
一直以为自己还是喜欢读书的,记得上师专的时候,我跟好友H经常会有大把的时间放在图书馆楼下的阅览室,有时候为们还会去过刊室阅读,不知道是不是喜欢怀旧。读书,好像总是感觉当下的很多不能那么喜欢。而在过刊室,我们总是发现自己喜欢的那些作家最初的一些作品,虽然还没有来得及走红,却怀着真诚去写,所以文字的美好和个性还是保留甚多。
虽然我们学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但是汗颜的是,我们考试和学习重点只是放在了汉语言文学方面。也许因为我们当时根据只要拥有了汉语言文学的有关知识,教育不是问题。可惜,当我们结束了那一段学习时候,发现似乎自己的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对于孩子教育其实依然遥远。
因为我们无法走近孩子,也无法走进孩子。所以教学之初的岁月客观上也许误人子弟 吧?年轻时总是以为自己只要讲过孩子就应该必须掌握,后来我们才知道其实教育、哪里可能这样简单?
记得当时教育学的一个老师叫吴小贻,现在回想应该那时她相当年轻,但是我们很不喜欢她上课,因为总是喊我们读一段教育学的课文知识,而同学们有时候故意发出不和谐的声音,引得大家发笑,于是她后来不再喊同学读书了,只是把自己的课文读一读,考试之前画画重点。
我依稀记得那时不知道为什么课本中对于很多教育家只是谈到他们的观点,好像没有具体引用原文。现在想来,这样的大学教材应该算是最差的课本。原文的精髓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却只是感觉到了夸美纽斯,还有杜威……都是应该批判的对象。因为年轻,也因为没有见识,所以当时感觉这些人的确可恶。观点反动。后来,我才慢慢知道胡适博士是杜威的学生。也才渐渐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刻意批判杜威。其实最近读杜威的一篇文章《儿童语课程》,才终于知道, 其实很多原著耐心下来读的时候就会发现,那种深刻与目光不是一个时代的某些观点批判就可以遮掩他的光芒的。
也许,我们的课程里太多自以为是,和一些得势的学者极尽阿谀奉迎的本能而写出的一些书样的东西。我们的教育立场似乎感觉只要这样那样就可以了。却很少有课程告诉我们:儿童立场出发会是什么结果。其实那时我们学校教育我们的也许是更多告诉式。理解儿童的困境这样的理念似乎没有。
儿童的兴趣是不断变化的, 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要是从外界强迫儿童或者完全叫他放任自流都是更根本性的错误。习俗和惯例使得我们看不到传统课程的在智育方面极度的贫乏和缺乏组织。
的确,我们课程中更多只是叫孩子记住,却无法教育孩子如何更好滴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杜威是客观的:课程问题上,经历了那么长期的实验得出的结论还是模糊的。对于教育形式主义的批判。原因就在于没有把它同儿童的经验世界联系起来。其实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多教师出现困难的地方,更主要的是我们的教材很多远离儿童生活。
但是,我作为 一个语文基础教育工作者深深感觉,有时候给孩子的不能仅仅停留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毕竟孩子的经验是有限太多,局限的。给孩子引导进入一个高的语文平台,可能孩子会发展得好得多。古人培养孩子的方式就是读经典,这个方式虽然也有不科学的地方,但是培养孩子语言积累是有莫大的好处,即使唐宋八大家对于那些经典也是信手拈来所以文章才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学乎其上,得乎其中,学其中得其下。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不断更换教师学习,所以一定程度上说学习天地间的万物才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