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济的限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经济的限度》读后感1000字

2020-03-25 23:4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济的限度》读后感1000字

  《经济限度》是一本由汪丁丁著作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2017-8-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的限度》精选点评

  ●汪丁丁老师著作里最简单的一本,入门最佳,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深层情感方式表层生活方式的冲突核心议题正义底层思想复杂性可以作为《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导读

  ●好看

  ●“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

  ●好厉害,横跨多个学科

  ●精彩!记一下这几个名字:汪丁丁,周濂,周其仁...

  ●这本书不太适合非经济学专业看,估计看他的《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和《行为经济学讲义》会被文献和引用湮没(而且各个领域)。 这本书是短文集,首先提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传统的情感方式—由内及外的呈现出来(前工业化或中国的),与现代生活方式—由外及内产生影响(工业化的或西方的),两者之间的矛盾转型期大抵如此,至于将走向何方,大概只能期待未来了。 正义与人生福利国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价值取向克里希那穆提要求“每个人回到自身,过第一手的生活”。 自由与自律:freedom is not free 文字代价:face-to-face到文字,是否信息压缩了?会否出现知识的“官僚化”?我们习惯用词代表我们的实体验,是否无暇检验这些词语是否早已脱离了最初的情景

  ●把经济学和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结合思考大国转型,社会正义等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专业术语很多,阅读时候容易被绕进去。

  ●思考和指引,还是要制度和思想改革,真正的市场经济才会有作用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了好几个月。一开始越读越兴奋,觉得还是有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的变革并且为之发声。不过后来越读越消沉,虽然有人在呼吁,现实还是如此,并且在一种潜在的惯性下向未来发展,不免觉得悲哀

  ●2018.2.3 没想到是访谈录性质书籍,个人不是很喜欢。后半本书又正常行文,有点意思。 中国的教育历史问题导致了目前的文化出现了复杂的问题,目前无法用简单思维处理中国的问题,反而华人可以用简单思维处理美国的事情。 快速阅读。

  《经济的限度》读后感(一):《经济的限度》读后感

  记得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经济课上老师就推荐读汪丁丁教授的著作,起先被汪教授著作里深奥的术语和跨学科的内容烧脑,总的感觉就是读起来好难懂啊,似乎摸着点门道,似乎又不是那么回事。多年以后,再次拜读汪教授的新作,也是多年发表文章的总集吧,对中国经济的现状经验做了具体分析,作为相对的悲观者的角度来看,读后对于中国的经济未来并不是那么乐观,但是文中的一个观点,我是十分赞同的,用历史的眼光,把时间轴拉长拉远,从300年甚至500年的角度来看,又是可以乐观的。

  《经济的限度》读后感(二):阿西玛格鲁的统计模型

  这本书是一部汪丁丁教授的访谈,评论,序言的集子,没有贯穿全书的理论,然而每个篇章,每个访谈都有各自的观点和主题。印象最深的是刘彦和汪丁丁谈社会转型的条件及其可能性。

  汪丁丁教授对于社会的转型的时间尺度是几个世纪而不是几年或者几十年,以几代或十几代人的时间跨度去思考转型,确实是第一次接触。

  在这篇访谈中,提到了一个统计数据,阿西玛格鲁现代化转型统计,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增长未必会带来民主化的指标增长。在人均收入达到某一个水平时,民主化进程出现分叉,社会可能进入民主化进程,也可能进入另一种进程。

  汪认为工商业的发展设置影响政治生活的变化,权力结构和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会反映到政治上面,也会导致政治结构的变化。

  《经济的限度》读后感(三):2星|汪丁丁《经济的限度》:访谈文字稿+几篇偏专业的文章,不适合无经济学专业背景知识的读者阅读

  全书是过去的几篇访谈的文字稿加上最近的几篇文章。访谈最早是2011年的。

  读后总体评价2星。有两个差评的理由:

  1:总体来说涉及到太多学术的概念与理论,不适合没有经济学专业背景知识的读者(比如我)阅读;

  2:全书条理性太差,直接把访谈稿和几篇文章凑在了一起。对读者负责的话至少应该做一些编辑整理工作。

  以下是书中几点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书中的页码:

  1:中国并非特例。据统计,日本和韩国在所谓“经济起飞”时期,不仅有经济的“奇迹”,而且自杀率、离婚率、犯罪率等显著高于稳态时期的情感危机或“奇迹”。#112

  2:另一方面,当博弈参与者数目很少时——“大国”之谓也,没有参与者可以假设自己的策略对博弈格局毫无影响。一个最近的案例,就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突然贬值引发的全球效应。#159

  3:北京人说这个词,更多是指权力,而不是权利。所以,“份儿”在北京话里就是power。#422

  4: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政策之所以事后显得荒唐,是因为政策的最初版本不是在考察了大量具体情况之后制订,而是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数据库)和互联网(舆情观察)制订的,还美其名曰“专”系统。#1613

  《经济的限度》读后感(四):书挺具启发性

  作者提到中国近几年其实是在物质这个单一维度突飞猛进发展的,并没有估计到社会和文化这两个层面,前者是因为20世纪铲除宗法制度而变得不现实,后者是因为文化成果至宋代以来花果凋零,专注于物质其实也是无奈的,毕竟闭关锁国这么久之后,突然被自己看不起的外国侵略者从神坛上拉下来践踏,这时候才突然醒悟,原来生存才是第一要务,为了生存强大不再被侵略,那么发展物质是理所当然的,维度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不是割裂的,所以你发展物质的时候,其他两个维度也是需要同步增强的,不然必然制约物质的发展,这就是经济的限度所在,作者通篇说的也就是这个。

  鉴于本书散乱的结构,我只能凭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来整合,关于社会的发展,作者提到了马太效应,说到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财富积累的主要因素,比如最重要的随机因素,过时的身份,祖辈积累的财富,人力资本和知识等。在不同的制度里面,这些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是不一样的,可能随机因素就不是最突出的了,所以这也是有人提出制度因素或者才是最重要的因素的原因。

  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或者说知识的更容易获取,这个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这样,一定程度内,民主的成都不断提高,所以现在也算是进入了知识资本的时代,但是是不是教育程度越高,知识积累越多,社会就会变得越民主,其实不一定,因为可能会有精英团体垄断推翻民主,形成类似是武力时代军阀的智阀,那么这将影响到社会层面的发展,反过来间接影响到经济物质层面的发展,这里就开始出现阻碍。

  文化呢,本书没有提及,只是提及了传统,中国是同圆扩散模式的人际关系,同心圆不存在交集的地方就会出现灰色地带,就会出现公众的无法地带,这里需要政府的查漏补缺,至少现阶段是这样的,但是我觉得不必然,应该是个体、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维护的,这里算是本书没有提到的另一个重点了。不过作者倒是提到了如果崛起大企业无法融合到本地社会,那么这个社会会分崩离析,即所谓的利益大于一切。

  作者提到了要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或者说研究这一科目,必然要有一套基本的分析方法,比如要究其假设(关于理性的假设),要有科学的解释,然后需要明确学科的基本问题和建立基本理论,例如对经济学而言,什么决定价格和价格决定什么是核心,也就是所谓的价格理论;对金融学而言,什么决定金融资产的价格和金融资产的价格决定什么;还要界定个体的行为,也就是行为学的假设,大致就是有限理性,有限理解和有限认知。之后就是建模分析,也即所谓的经济模型。

  主体大致如此,其中有一些有趣的讨论,比如人的知识积累能力,0-25岁之前是记忆力发挥主导,然后25-85岁时理解力占主导,25岁之后记忆力下降,但是理解力逐步增强,但是85岁或者某个特定年龄之后记忆力低于某个阈值则整体的学习能力开始下降。又如年轻人远期折现率低,毕竟时间充裕,反之老年人远期折现率就会低,更追求现时的成果和汇报,这里可以应用路易十五的名言,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总结这本书在看了作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可以尝试二刷,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看问题的角度很新奇,但是过于沉溺于专业名词,结构过于散乱。

  《经济的限度》读后感(五):汪丁丁《经济的限度》: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中国社会现在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这是很多学者都在探寻的问题,北大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老师,最近出版了新书《经济的限度》对于认识这个问题表述,给我很多启发。

  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

  对于社会问题的分析汪丁丁老师有一套自己的分析三个维度,也是开篇文章所说的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三重危机,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本质是不外求,社会生活的核心是情感,借用马尔库塞的描述,中国人生活在单一的物质维度里,而且不以为“单向度的人”之生活其实不是人的生活。

  汪丁丁老师说,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是深层情感方式与表层生活方式的冲突,核心议题是正义,如果想深入了解,可以阅读汪丁丁老师的《新政治经济学讲义》。

  那么中国基本问题能否参考亚洲四小龙提供解决方法呢?

  汪丁丁老师的观点是:假如我们缺乏政治智慧,试图将例如新加坡那种只适用于小邦寡民的威权主义经验借鉴到中国来,那么,权力有强烈的收益递增性质——即权力自发地追求更大权力,我们不难想象,如同历史上多次发生的那样,市场经济将被如此强大的政府权力完全摧毁。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每一个大帝国的瓦解,首先由于中央财政的税收来源迅速枯竭。

  所以中国面临的问题只能自己等待“涌现”生活方式,涌现就得让人们实践(试错)。什么是“涌现”?这就涉及到复杂性理论了。

  中国问题的底层思想:复杂性理论

  “涌现”一次来自于复杂性理论,最简单的表达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本书前言汪丁丁说本书最适合的标题是“再谈中国问题复杂性”,复杂性可以说是汪丁丁老师分析中国问题的底层思想,复杂性研究秩序(制度)如何涌现,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核心议题:合作何以可能,而合作和秩序是同一层面的现象。

  其实,复杂性理论近些年隐性的很火,只是因为跨学科和知识的难度,所以未普及,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很多,比如人工智能、社会网络、涌现、自组织、进化论、系统思想、混沌、分形、熵增理论等等概念都来源于,凯文凯利用其分析技术与互联网,金观涛用其分析中国及世界历史,互联网思维更多来源于此,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一个底层的世界观。

  自由是一种整体性质以及市场的局限

  看完本书给我一个最大的颠覆就是对自由的认识,汪丁丁老师认为自由是一种整体性质,任何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

  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一直比较“迷”市场的作用,但是汪丁丁老师说,市场有量大邪恶的趋势,就是垄断与积累不平等性。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汪丁丁老师说,经济学不足以解释社会现象,所以汪丁丁老师一直推广跨学科教育与复杂性理论。

  几个学科基本问题

  汪丁丁老师在本书还总结了几个学科基本问题:

  全部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定价问题。

  金融学的基本问题是金融资产定价问题。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合作何以可能。

  行为金融学的基本问题是基于有限理性的资产预期定价问题。

  我与汪丁丁老师的缘分

  大学时在听过汪丁丁老师的讲座,因为基础太差完全不知所云,但是他每年组织跨学科讲座,让我认识了很多学者,大开眼界。今年4月份去北京出差,去北大看望在北大读博的大学室友,有幸去汪丁丁老师的课上面对面聆听教诲,受益匪浅,课间抓紧提问,作了简短的交流,回深圳后,我闺蜜(她是汪丁丁正在带的博士生)说汪丁丁老师事后向她问起我,心里有些小激动。

  汪丁丁老师的著作要么非常厚(讲义系列)让人望而生畏,要么非常难懂,我分享一点读汪丁丁老师著作的诀窍吧,就是遇到数学和读不懂就跳,其实只读能读懂的知识量已经很大了,大部分讲义是口语还是好读,不要怕厚,不要纠结图表、公式和数学,一路往前读,读完会发现收获挺大,如果有心理学基础建议从《行为经济学讲义》开始,如果有哲学基础建议从《经济思想史讲义》开始,当然本书是汪丁丁老师简单的入门读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