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闯荡上海滩的年轻人,说走就走了
大姚第一百零一次想辞职的时候,终于鼓足勇气跟老板提了。老板没什么反应,淡淡撂下一句:有空我们好好聊一下。
压倒大姚的最后一根稻草很简单,星期一她又一次加班到了八点,并且由于是新员工,不能计算加班费。她说她真受不了这个,以前在法国上班,下班后私人时间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怎么说加班就加班?加班也就算了,凭什么还没钱?
可现在不是非常时期嘛,人家都在提心吊胆被裁员,你说辞就辞啦?
中年人就是这样,万事都觉得,忍耐一下嘛。一开始大姚说工资低,我说忍一下嘛,后来她说工作太多,我又说忍忍呗,再后来房东加租,提了个10%,还好吧,也不是太高。大姚白眼快要翻到天上去,大概觉得跟我是没什么共同语言的。
我这几年认识的年轻人,两只手能数出来,不幸的是,今年从2月开始,陆陆续续,一只手的年轻人都说,干不下去了。
一个是儿子辅导班上的年轻老师,学校和机构迟迟不能开学,老师有一天发邮件说,决定留在老家工作,不回上海了。我怅然了一会,觉得挺有道理,在老家隔离,和在上海隔离,肯定不是一种滋味。
那老师我见过几次,看着家境挺宽裕,大概家里房子很大,本来要在上海谋一番锦绣前程。但何必呢,刚来做老师,肯定跟别人合租一间公寓,房子小,限制多,到底不如家里,所以迅速打起退堂鼓。这两个月朋友圈看到小城市人的生活,滋润得不是一倍两倍,闷了到山上走走,饿了吃吃当地新鲜采摘的土特产,比起他们,城里人活像生活在一张a4纸大小上的速食鸡。
一个是打过几次交道工作上的朋友,有一天忽然告诉我,他们公司今早清退了所有员工,已经关门大吉。当时我还惊讶,怎么说关就关?后来一想,该公司做海外旅游项目,今年的确没有任何盼头,连奥运会都延期了,谁还会出国去旅行?小姑娘安慰我说,等找到新工作,找我吃饭。一个多月了,并没有什么消息。
还有一个,是年轻的高尔夫球教练,场地里迟迟没人来打球,老板心慌焦虑,天天追着员工找茬。有天看到教练不忙着给会员发消息,竟然在场地上练球,情不自禁来一句:上班时间是给你下场的吗?
小伙子愤然辞职,我听说时竟然跟我妈似的,蹦出一句:不至于吧?
以前tvb剧里经常有一句揾食艰难,后来想想,年轻人大概是体会不到的。
我们中年人,如果落脚一个城市,为了小孩,怎么也要扛个十七八年。好久以前经常跟小陈说,等有钱了,就去这个国家待几个月,那个国家待一年。后来没那么穷了,只有四个大字:何必折腾。
但年轻人真的不一样,大姚很坚定,说自己一定会辞职,另找一份工作,也无所谓是不是真的要留在上海。
多年前,我也是一个离开北京的年轻人,当时需要变卖家具,处理手上的交通卡,打包行李,把银行里所有的现钱取出来,那时候网络银行还没那么发达。奔波时觉得自己真凄惶,但多年之后,看看大姚们,比起年轻人,忽然觉得他们身后的中年老板们更不容易。
那一年在北京,我给一家创业阶段的小杂志打杂,老板帮我找了个住的地方,许诺一份听起来很不错的薪水,两个月后他宣布创业失败,让我自寻前途。那时自然觉得这老板是全天下最操蛋的人,怎么一点责任感没有?
现在想想,他拿了全部身家出来创业,两个月就输了个底掉,而且他快四十岁了。
大姚说,她老板最近很不容易。一方面疫情之下,工厂生产受影响,一方面出口又出了不少问题,所以对于底下员工的离职,他只想到了一句话:有空我们好好聊一下。
高尔夫球训练场的老板,一直等着复工的消息,终于等到开张,但高尔夫也不是非练不可,偌大的场地还是空荡荡一片,他还是需要付租金,付员工薪水。离职的小伙子说,老板为了创业,一直没结婚,四十岁还是单身,想让他不急躁,几乎是不可能的。
年轻人说走就走,留下来的中年人,各有心事。
我当初可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婆婆妈妈地说:现在找工作很不容易,至少找个下家再走。
重复几遍后才恍然大悟,大姚们是不会听劝的,他们一点意见都听不进去,只记得自己的委屈,并且委屈需要马上解决,何必要忍那么多?
辞职了,出门吃顿好的,喝一杯喜茶,一切都可以从来再来。
朋友圈里,只有中年人隔三岔五在发,如何保存大米,生意不好做了,今年太难了……
想到朱自清回北平那年,写京城有什么不一样,穷的人多了,中等经济的人家确乎紧起来了。去茶馆喝茶,伙计跟客人解释没点心供应,因为客人少,不敢预备,送礼的贵重古董卖不掉了,人人都更爱现钞。连他喜欢吃的马蹄儿烧饼夹果子,也没人卖了,因为劈柴贵了,吊炉少了,卖这玩意并不能多赚钱。
中年人看到这些变化,都要惆怅,谁都想至少要比以前好一点,如果不能,至少要跟从前一样。
说走就走的年轻人,跟倒闭的餐馆一样,总是在提醒着我们,虽然一切都在复苏,但到底有些不一样了。
所以中年人才那么讨厌,情不自禁说出一句:不至于吧,这点苦都不能吃?
- 往期文章:
我怎么越来越同情那些有爹味儿的中年男人了?
- 我的新书来咯!识别下方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