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悲惨莫过于:一生,都没为自己好好活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最悲惨莫过于:一生,都没为自己好好活过

2020-04-01 20:47:20 作者:看见心理主创团 来源:看见心理 阅读:载入中…

最悲惨莫过于:一生,都没为自己好好活过

  作者 | 芥末

  编辑 | 陈沉沉

  最近,呆在老家上网课表妹跟我吐槽说,她爸妈连她出门穿什么都要管。

  她的穿衣风格比较嘻哈,内搭的卫衣外套长,肥大的裤管拖到地面

  但她妈妈却看不惯这种穿衣风格,数落她说:

  “穿得这样邋里邋遢,出门了别人要看你笑话的。”

  “让别人笑话”,这样的话,我妈也经常挂在嘴边。

  而这句话暗含的价值观影响了我很多年。

  在妈妈眼里,孩子言行要跟着普世标准来,不能比正常水平偏离太多。

  就连穿衣服这么一件平常不过的事情,也要遵循在大众审美标准,女孩子就应该穿出淑女范,标新立异会让别人看笑话。

  这使得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为“别人的标准”而活。

  能达到外在标准时,我认为我是优秀的;

  当够不到外界的标准时,我认为我是失败的。

  在二十世纪,英国精神分析师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提出过关于“真假自我”的心理学理论

  在一些庭里,可能夫妻容易争吵,或者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孩子为了获取更多的关爱,就会改变自己去迎合大人

  于是有些人,从儿童时期起,就一直按照别人期待中的模样成长——

  大人要求他们“乖”,他们就表现乖孩子的模样;

  大人要求他们擅长表演,他们就以能上台表演为荣。

  他们过早地学牺牲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迎合他人,这导致他们真实自我没有发展起来,而不得不构建出“虚假自我”面对世界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在要求自己必须符合某一项“外在指标”,而忽略了对真实自我的关注

  01

  为“外在指标”而活,

  容易令人产生“虚无感”

  一直以来,我的生活里似乎总有一个“参照模板”:

  在求学时期,我要遵循着好学生的言行规范,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学校

  毕业以后,这个模板就变成了结婚生子,有房有车。

  可如果有一天,脑海原本画好的蓝图模板不见了的话,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两年前,我和恋6年并且已经订婚男友分手同时离开了那座生活了6年多的城市

  那时我陷入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迷茫里。

  我才发现,我对自己的人生根本没有所谓的“规划”。

  学生时期,身边所有人都告诉我,要好读书,考个好学校。

  毕业以后,身边的人又会说,找个好男人一起生活。

  原本我以为,生活会循着这个轨迹按部就班地走下去。

  但恋爱长跑失败,这个突然变动,打了我的节奏,让我一下子就陷入了虚无里。

  我似乎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没有标准,也没有方向

  在深夜里,我会常常觉得自己没有根。

  就像浮萍一样,随风漂流

  武志红老师微博说过:

  虚无感,是因为你没有把真实自我呈现在这个世界上。

  可以说,虚无感是因为虚假地活着。

  活不出热情,也就体验不到意义感。

  武志红老师还在书里分享过一个“嗜考症”的案例。

  顾名思义,“嗜考症”的症状是迷恋考试,期待考试。

  有“嗜考症”的孩子会追求成绩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会因为拿到高分成绩单而感到兴奋;而考得稍微差点时,便会拼命惩罚自己。

  有些家长认为,“爱上考试”并不是坏事。

  但专家却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嗜考症”的危险之处在于,孩子成绩将作为他生活中的唯一支柱,这个支柱一旦坍塌,他就有可能会因承受不了,而患上偏执型人格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

  有些人虽然不至于“嗜考症”这么严重,但他们从小就被灌输,当下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

  以至于到了大学,他们突然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干什么了。

  于是他们在大学里开始逃课、泡吧、打游戏,把人生这最宝贵的四年肆意挥霍。

  因为他们一味追求外在单一的目标,并且把自我价值感全部押在上面,当这个目标不再存在时,便会觉得人生失去了意义,进而产生虚无感,甚至抑郁感。

  02

  过度依赖外在价值,

  难以获得长久的幸福感

  在把控不住外在的变化,而陷入茫然的虚无时,有些人为了驱逐这种虚无感,会拼命追求外在的肯定,希望借此找到意义。

  这样就陷入一个纠结的怪圈里。

  阿紫是我大学的师姐,在学校时她是学生会的外联部部长,人美又能干,当时我们一众师弟师妹都是用仰望的眼神看她。

  她现在从事的行业也完全跟自己的理想与兴趣相符,在公司也做到了小管理层的,怎么看都是人生赢家的范。

  但她却说,她也有自己的烦恼。

  在生活中,唯一能让她感到开的,既不是工作成绩,也不是经济收入,而是被人追求。

  她的自信心都来自于追求者。

  当有人对她主动她示好,主动献殷勤时,她就会觉得自己充满吸引力。

  一直以来,她都通过被人追求的方式,来认可自己的魅力。

  因为在小时候,她父亲经常不在她身边。

  父位的缺失让她产生一种被遗弃感。

  所以她需要靠“被追求”,来确认这种“有人要我”的感觉,来证明自己是不会被抛弃的。

  但如果对方的反应不如她的预期,她就会产生自卑的情绪。

  直到遇到新的对她示好的人,她才重燃自信。

  “被追求”给她带来了安全感和快乐感

  只是这种快乐是短暂的满足,填补不了自己内心的空洞。

  就像刷小视频时,总觉得下一条会刷到更好看的内容,所以不肯停不下。

  阿紫不断认识新的追求者,不断想确认自己被爱,值得爱。

  但是确立恋爱关系以后,她又很难拒绝新的追求者的暧昧,因为这是她得到肯定的方式。

  由于不断追逐外在的肯定,但又无法做到真正从内心深处肯定自己,她总是很难真正地去投入一段关系,也很难去享受自己生活。

  所以她每段恋情都不够长久。

  03

  拥有稳定的自我价值,

  才能不卑不亢,宠辱不惊

  当一个人需要靠外界的评价来肯定自己时,他总会对外界的变化过分敏感和过分关注。

  而当一个人有真实且健康的自我时,他才可以做到处变不惊。

  举个例子,同样是工作,

  有些人容易被“差评”压得喘不过气,小心翼翼迎合;

  而有的人却能很好地区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卑不亢。

  在我上一家公司里,每次轮到同事小英发稿子时,她都会很焦虑。

  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等数据,都在牵动她的神经。

  就算是下班时间,她也会登进后台盯数据,刷留言。

  如果文章的数据好,她会松一口气;

  数据不好,她的心情就会跌到谷底。

  甚至严重时,第二天会请假缓解这个打击。

  她把工作表现完全等同于个人价值,工作成果稍不如意,就像整个人都被否定,无法客观地去看待工作成果。

  而另一个同事小鸣则相反。

  当时公司让他负责一个新栏目,并给了他很多资源,但是市场数据并不如预期。

  可小鸣不会因此不安,只是冷静地和老板重新总结、商议、定制新的方案。

  我在跟他交流时,发现他对数据一点都不焦虑。

  他始终相信栏目的价值与团队的输出能力,数据不好就及时总结和调整。

  他们两人的区别在于,是否依赖工作成果来判定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内在价值感稳定的人,不会轻易因为外界的结果而否定自己,处事也就更加自信和从容。

  而内在价值不稳定的人,对外界的反应很依赖,即使得到了好的评价,他们也容易在充满变动的外界评价中耗尽自己。

  04

  回归内心感受

  让人生变得充盈

  自我越不稳定的人,越无法自发地肯定自己价值,于是就越向外求。

  但越向外求,越虚弱。

  这样一来,便会一直活在别人的审视中,久而久之,就成了外在标准的傀儡。

  武志红老师常说,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

  对于自我不稳定的人来说,成为自己,并不容易。

  但仍然可以从很小的细节开始尝试。

  首先要先找回自己的感受,然后再慢慢找到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感。

  学会追问自己的内心感受。

  也许有人会说,我经常对自己发问呀。

  比如我会问自己:“这样做究竟有没有用”,“下一步怎么做才会更好”。

  很多人所谓的“追问”,都只是为了找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来解决目前的困境,并没有真正关心到自己内心的感受。

  而针对内心感受的提问,必须是由“我”才能解答。

  例如在面临内心冲突时,我们可以

  用“我此刻想要什么?”来代替“我应该做什么?”

  用“我自己满意吗?”来代替“别人满意吗?”

  当我们把焦点放回到内心感受时,我们才是真正有血有肉的。

  做让你感到开心的事。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那就先做那些你擅长的事情。

  你能做得好的,一定是你厉害的地方,也是你身上的闪光点。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因为收到正反馈而感到开心。

  你比较好动,小时候喜欢爬上爬下,那你可以在业余时间去学学攀岩。

  又或者你喜欢养花,那么每天悉心照料把花养好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如果你只是喜欢玩游戏,那也没关系,你可以给自己规划一个娱乐时间好好玩游戏。现在电子竞技也是一门新兴行业。

  总之,找到你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快乐的小事情,然后花点时间把它做好。

  在对喜欢的事物的实践中,你可以慢慢发现自己,超越自己。

  最后,从自己的内心找到动力。

  武志红老师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分为内部评价系统和外部评价系统。

  拥有真自我的人,使用的是内部评价体系。

  他们更重视内心的感觉,做事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拥有假自我的人,依赖的是外部评价系统。

  在作为孩子的时候,他们为了活下去,过早地学会迎合外界的需求,压抑自己的感受。

  他们重视的是别人的评价,做事情的动力也来自外部。

  如果要找回内在的动力,需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尝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你可以找一个能容纳你的人,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或者是找一个包容性强的咨询师,在咨询中暴露真实的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对方会接住那个真实的你。

  当真实的自己能被一个有爱的环境接纳时,你也会由衷地感受到“我很好”。

  有过几次深刻的“我很好”的体验之后,你就会慢慢从自己的内心找到动力。

  进而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创造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时候,你的人生才会更加幸福充盈。

  作者:芥末酱,存在主义者、生活观察员。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看见心理

  生命的根本需求

  是渴望被看见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